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逸村夫:极好的古瓷器鉴定资料之三:北朝白瓷莲瓣形四系罐

 


   详细图像请看视频:用不同放大倍数的图片和大量200倍至500倍显微图片,详细展示其釉层老化结晶形态【优酷视频】

//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k0Mjcy.html?f=17183356

 

    这件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的白瓷莲瓣四系罐,釉色介于青釉和白釉之间,釉层厚薄均匀,部分釉层表现为微微闪青的玻璃质透明白釉,开细碎无色片纹。透过部分透明的无色玻璃质釉层,可看到胎骨呈灰白色微带粉红,胎骨较细但夹有少量细小的灰黑色杂质;一部分釉层乳浊不透明,釉色灰白,略泛青黄,温润而少光泽,表面有汗渍一样的银白色汗星点。

 

      器物内口上部施有40mm宽的一圈釉,且有两处大块流釉,由内口部流淌下去汇聚在罐的内底,厚约2mm,釉色灰白微泛青,乳浊而细润,具有玉质感,开片纹大,但纹路细而浅,与南宋官窑中的灰青色釉质非常近似;内腹壁流淌的釉,则是微泛黄的灰白色釉。器外也还有很少的透明玻璃质聚釉,则带青绿色,开无色的小片纹。

 

      整器施釉较满,也很规范,器外釉层均匀,无流釉现象;靠近底足约20mm的胫部无釉,器口平面无釉,表面呈褐红返灰白色。此罐做工精细,造型端庄,形体大气而饱满,线条流畅而优美,给人以刚劲有力而又圆润的美感,是早期白瓷的精品之作。罐高204mm,口径91-93mm,平底,中心微凹,底径92-93mm;罐体厚薄均匀,由上下两部分粘接而成,修坯技术精良,内外均看不到粘接痕迹。



 

    罐体上部依着纹饰的形状,外凸内凹,具有浮雕艺术效果,应该是模压成型的工艺技术。四个外方内圆拱、线条刚劲有力的桥形系,配合线条圆润而流畅的浮雕莲花瓣,产生出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此罐不足的是,比西周青瓷方罍的烧成温度低许多,具有一定的吸水性,这一缺点是魏晋南北朝瓷器的共性。露胎表面呈灰白色泛浅黄色,胎釉结合处,有红色晕带;此器釉质老化也相当突出。釉体经过漫长岁月的有序化内部结构调整,呈现出各种形态的结晶体。其中多数结晶体表现为有序排列的条形玻璃碴状或透明竹叶状,互相交叉重叠;还有一些结晶体就像厚厚的冰霜,结晶微粒,粒粒可见,晶莹闪亮;也有一些絮花斑点状晶体群,混杂着薄冰状、云雾状、线状和条块状晶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凡是在新烧的瓷器釉面上,利用化学元素做成的结晶体,其形态是单一的,疏松的,新鲜的、大部分浮于釉面的,而且釉层内部的釉泡是明亮带浮光的,釉面被弄得很难看,不自然,人工痕迹非常明显。

    世间万物,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接受自然界的各种影响,并沿着它自己的运动轨迹向着老化和消亡运行。因此,我们对于釉体老化表现出来的多形态结晶体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研究和分析瓷器老化的本质原理,掌握瓷器釉体自然老化的化学变化特征和物理现象,并从中寻找出瓷器胎釉老化的规律性和鉴定方法。


 

村夫格言:辨伪鉴真无定法

    天下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天下也没有完全相同的瓷器。每一件瓷器除了具有普遍存在的共性外,都还具有独立的个体特征和独特的“经历”。世上虽有双胞胎,但没有任何父母会把自己的双胞胎儿子或双胞胎女儿搞混淆,原因是他们熟悉自己的双胞胎儿女各自具有的个体差异特征。那种试图以一件瓷器做标准来衡量别的瓷器的真伪性的方法,只是基础的、粗浅的鉴定方法;那种试图以自己熟悉的瓷器来衡量自己不熟悉的瓷器的真伪性,更是幼稚的鉴定方法。

    以网络照片做真伪鉴定(除了真伪特征非常明显而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属于不负责任的信口雌黄。

    村夫在此以一件北朝白瓷四系罐为例,对“一器一法辨真伪”进行简单阐述,以为同好提供参考。

    北朝的白瓷和青瓷既有其共性,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没有研究过这个时期的瓷器的人,往往会混淆“青白”。 鉴别这个时期的“青白”,首先要了解我国瓷器发展的基本概况。

    自从商代发明瓷器以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和两晋,瓷器上的釉水从稀薄逐步发展到浓稠,但瓷土中的铁元素一直影响着胎骨的白度;同时,釉水中的铁元素难以分离,因而釉色始终呈现出青黄、青褐、青黑,甚至是黑褐色等不亮丽的颜色(统称“青瓷”),严重制约了瓷器彩绘装饰的发展。所以,远古瓷器(汉代以前的瓷器)和高古瓷器(三国至隋朝)多以胎体装饰来表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如:采用印、划、戳、镟、刻、雕、塑、粘贴等工艺使器物展现印纹、镟纹、几何纹、动物纹等)。汉代施于陶器上的铅釉,融化温度低,无法用于瓷器装饰。

    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开始使用含铁量低的瓷土,才开始探索纯白的透明釉配方。

     

    所谓白瓷,就是在白色胎体上施透明白釉的瓷器。但是,早期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并逐步发展而成熟的。所以,初创时期的白瓷,技术尚不成熟,胎骨白度不高,多数呈灰白或者带浅褐黄色;釉色白度还较低,透明白釉中还带有青灰或青黄色,釉层较薄,聚釉处带青绿色或微黄色,玻璃质感较强,有细碎开片。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还不是真正的白釉瓷,只能说是有别于青瓷的原始白瓷。尽管早期白瓷存在这些缺陷,但当时受胎釉中含铁量的限制和技术条件限制,烧制难度较大,所以白瓷的生产量很少。经过一千多年能够保留至今的完整器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早期白瓷具有非常重要的证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珍藏价值。

 

 

    这件北朝(公元420年~589年)的白瓷莲瓣四系罐,釉色介于青釉和白釉之间,釉层厚薄均匀,部分釉层表现为微微闪青的玻璃质透明白釉,开细碎无色片纹。透过部分透明的无色玻璃质釉层,可看到胎骨呈灰白色微带粉红,胎骨细润但夹有少量细小的灰黑色杂质;一部分釉层乳浊不透明,釉色灰白,略泛青黄,温润而少光泽。


 

             
    这件白瓷的特征是独有的,它的胎骨和釉色与同时期的其它白瓷是不可能一致的,它不能代表(也代表不了)北朝的其它白瓷。



    下面这张照片是器物内部流淌釉的状况,从照片可见釉质和釉色与透明玻璃质青釉有明显区别,表明它正在脱离青瓷向白瓷发展的初始状态。釉层乳浊、灰白泛青,近似于南宋灰青釉官窑的釉层。



这件白瓷器的真伪,是不能用网络图片来断定的,但微观照片可以作为鉴定真伪的参考。仔细观察下面这张图片,可见釉面上有极小发亮的、类似于皮肤汗渍一样的“汗星”。这种“汗星”是少数出土古瓷特有的,它不是所有出土瓷器必有的特征,但具有“汗星”特征的瓷器一定是真正的出土古瓷器。这张照片上的“汗星”不很清楚,在实物上却很明显。



    这件白瓷最明显的特征是釉层老化形成的“有序结晶体”,微距拍照的状态如下图



从照片可见釉层上有短纤维状的“有序结晶”,对于这种裸视可见的纤维状结晶体,采用显微拍摄,就可以清晰看见“有序结晶体”的状态了。


      上面这几张显微拍摄照片呈现的“结晶体”形态,仅见于这件瓷器,它只是通过老化釉层中的这些结晶体表明这件瓷器的“自然老化”和“非人力所能为”的真实性。这种结晶体是人力无法复制的,而且这种结晶是该瓷器独有的。自然老化结晶体是古瓷器内在的化学元素在土壤中与外界化学元素进行“物以类聚”反应的结果。因此,伪造自然结晶体便开始在现代流行。不过,伪造的结晶体很容易识别——首先是釉面被化学元素腐蚀后,釉面很糟糕,不自然,结晶体如霜,但蓬松、不紧密,结晶的色泽和形态单一(自然结晶是多形态的)。

      釉层老化生成的“有序结晶体”只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方面。鉴定真伪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露胎胎骨表现出来的老化状态和“附生物”。“附生物”是瓷器在土壤中粘附的“外来物质”,是表明古瓷器“年龄”的重要依据。因为自然的附生物是缓慢地、经过数百年才完成一定形态的,所以,它们是紧密粘附在釉面上或露胎表面胎骨上的,就像生长在上面一样,很难刮除。据说伪造的“附生物”是用胶水粘贴的,但我还没有碰到。下面这些照片只是作为这件瓷器的真伪鉴定参考,它无法表明其它瓷器的附生物“也应该如此这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瓷器表面痕迹鉴定
死亡气泡判定古瓷年代和真伪
瓷器鉴定 从胎釉鉴别瓷器真伪
教你一招:北宋钧瓷的鉴定方法
“毛瓷”收藏辨真伪
元代釉里红瓷器鉴定经验分享,到代真品打个样;附微观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