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柴窑的天青色非天青非天蓝,而是孔雀蓝色
号称中国历代瓷器第一神品的柴瓷,只散见于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国内各大文博考古单位至今未能发现实物,更未能证实窑址所在。所以,关于柴瓷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有限文献记载做出种种推论,这无疑更给柴瓷身上增加了一层神秘光环,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彻夜遐思……如果能知皇帝修佛并以孔雀色为青之密,也就算出孔雀经已被唐僧译出,武则天在大唐宫内密修的原因,所以孔雀蓝釉就是佛头青色,也代表青天,而此青色便是柴窑天青,或也被称为青天之中国名号为瓷器的最大理由。其实懂宗教便会明白,请看我的藏品,实物


  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佛头青出孔雀经,柴窑最古孔雀釉,五金八石神品贵。


下面这个净瓶与柴窑有缘,请朋友们鉴赏,主要原因如下:

  1. 器型端正大方,有皇家风范。

  2. 釉色漂亮,有蓝天,白云,还有那些几乎要散去的乌云,尽显“雨后天青云破处”之妙境。

  3. 显而易见,釉彩与各代钧釉不同,也不同于明代的石湾窑作品。

  4. 除足端外,瓶外所有漏胎处都有二次烘烧的透明釉,这种饰釉方法似乎至今无人提及。

  5.从瓶内口看,胎色褐红,说明器外使用化妆土后饰彩釉或透明釉。有瓷花等





  



  
  汉绿釉北随,唐三藏取经,孔雀东南飞,宫密孔雀经,禅那茶三味,孔雀釉柴礼,柴窑入世间,佛头青如天,青天大老爷,天青釉老贵,世人不得见,柴釉二复色,青蓝弥足珍,故不能随葬,禅那即中土,坛经






  明刹那,音声名china,

  相传号称中国历代瓷器第一神品的柴瓷,只散见于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国内各大文博考古单位至今未能发现实物,更未能证实窑址所在。所以,关于柴瓷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有限文献记载做出种种推论,这无疑更给柴瓷身上增加了一层神秘光环,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彻夜遐思……

  宝烧瓷开篇语

  在当今学术界和收藏界,论及陶瓷艺术无不是围绕单色釉、彩瓷、明清青花、官窑、民窑做文章。对于陶瓷发展史中曾一度出现过的“珍宝瓷”(亦可称“宝烧”类瓷器)的研究,基本上处于一种空白状态。除了这类“宝烧”制瓷工艺现已大多失传,史籍不载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缺乏研究对比的实物。不要说普通的收藏爱好者,连不少专门研究瓷器的专业人士,也是只闻其名,未识其貌,更不要说去鉴析研究了。

  珍宝入瓷工艺并非舶来之物。我国古代早有瓷釉配法“非有书传,亦无定则,五金八石,皆可配入。”之说。而且,人们很早就发现,将金银、珍珠、玛瑙掺入胎釉,可以烧制出流光溢彩,美轮美奂的瓷器。陶瓷史上,至精至美之瓷,多与珍宝入瓷有关。例如汝窑,就因釉料加入玛瑙粉末,所以釉面显得温润古朴,精美细致,满足了古人对釉面似玉质感的追求。像我们所说的柴窑、汝窑和一些其它名窑,相当一部分都有珍宝入瓷的情况,正因为它璀璨的釉面效果和高难度的烧造工艺(对数种金石材料同时入釉烧造的难度可想而知)所以才被誉为诸窑之冠,瓷器中的“瓷皇”。

  宝烧瓷的起源

  传说后周时期的某一日,周世宗柴荣的大内库房失火,将存放于内的各种金银、珠宝、玛瑙、烧成一处,周世宗柴荣认为丢之可惜,便让窑工磨碎掺入瓷釉,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美观,宝光四射的新型釉料,成就了中国千古绝唱的柴窑作品,也就是最初的宝烧瓷器。后来,以汝窑为首的宋代各窑纷纷效仿,宝烧瓷器的工艺推陈出新,不断完善,在宋代及以后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由于宝烧工艺失传与历史资料的缺失,多少窑口烧造过宝烧瓷已经无法统计。

  宝烧瓷器的开山鼻祖:神秘的柴窑

  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中,有一个一直被传说和迷雾笼罩着的古窑,这就是继唐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官窑——柴窑。柴窑曾被列为六大官窑之首,但不同于其他官窑的是,至今甚至连一片柴窑的瓷片都没有被发现。dang发现了柴窑的痕迹,那么必将成为世界性的重大新闻。几百年来人们在不断地探寻柴窑的窑址、作品甚至碎片,却始终不可得。因而有“片柴值千金”的说法。转 论五代柴窑瓷器的特征

  作者:天青五彩            纵观古籍记载,我们有理由确定曹昭的《格古要论》是研究和寻找柴窑瓷器的主要依据,《格古要论》柴窑条目的原文:“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五代柴世宗执政时期,为满足宫廷用瓷,瓷界创烧了天青色、有细纹的瓷器,后世称为柴窑。因烧造时间短,存世极少,又因品极高,工艺和用料独特被誉为诸窑之冠,和这一时期的“秘色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两大传奇。柴窑的制瓷工艺承袭了晚唐时期的精华,在模压成型兼印花的工艺技术上有突破和发展,器型规范,用料考究,配方独特成为有宋以来青瓷制造的楷模。柴窑胎釉及精,釉中加入玻璃、玛瑙、诸金石等贵重晶体颗粒,所以瓷釉滋润透澈、晶莹细媚,呈现出天青系列的天青五色,就象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自然景观,柴世宗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柴瓷釉料配方独特,呈色机理 和施釉方法能够充分体现出雨过天青的美秒效果。釉子在烧窑时产生流动,冷却后在釉表形成了细密如画的釉纹,出窑后釉收缩产生釉裂(冰裂纹),这两种纹的叠加又形成了奇幻的光效果。 在施釉方法上采用了淋釉且施釉不到足的传统工艺,足部露胎,胎表面呈粗黄色。

  由此可见,《格古要论》记载的柴瓷有四条必须要的基本特征,这四条必要的基本特征为:1、柴世宗时烧者,2、天青色滋润,3、细媚有细纹,4、多足粗黄土。我们称为“曹四要”,四要的具体解读如下:

  一要、五代柴世宗时烧造:柴世宗在位时间只有五年(954-959年),这一时期柴窑烧造的瓷器才是五代柴世宗时烧造的柴瓷。由于柴窑窑址没有发现,存世柴瓷无准确定论,各种说法都有道理,又都存在缺陷。曹昭说柴窑出北地,北地是指北方,还是指地名没有定论。柴窑窑址存在如下几种可能:

  1、柴世宗新建窑厂创烧柴瓷,这种说法的可信度3颗星,建厂地址应该在河南,因为都城所在地河南不缺制瓷原料。

  2、征集或者收购一个成熟的窑厂为御用窑厂,生产宫廷用柴瓷,这种说法可信度4颗星,征收范围可以是国内的成熟窑厂。

  3、柴世宗专烧的玩瓷或祭祀柴瓷,这种说法可信度1颗星,窑址在皇城内或皇家砖瓦厂内建一小窑试烧柴瓷。

  如果上述三种情况都不成立,那么柴瓷只能是贡御柴瓷了,宫廷用瓷由国内著名窑厂进贡或皇家定制,严格说这种贡瓷只能称柴瓷不能叫柴窑,在柴窑研究中这种情况的可信度只有1颗星。

  上述那种情况与历史相吻合,有待考古的发现。在窑址没有发现之前,认定柴瓷主要以古籍记载为依据,以陶瓷发展规律为依托来寻找认定存世柴瓷。存世柴瓷一定要是五代柴窑烧造的柴瓷,工艺技术符合晚唐和五代时期的特征,在用料、器型、印花、雕塑等方面应有创新,釉的配方独特,能烧造出有细纹的瓷器。

  二要、天青色滋润:柴窑釉色的呈色机理是晶体散射呈色,理论上柴窑的釉色可以是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晶体的颜色和五代时可生产的色玻璃的颜色。古人尚青,在各种釉色中,以天青为最,雨过天青是柴窑的典型代表色。

  柴窑釉色之瓣古来有之,今人更甚,曹《格》记为天青色,后有“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进一步诠释,“雨过天青”成为柴窑的典型代表色。但对这一“典型代表色”的理解随着时间的变更有着不同的见解。从“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结构和用词分析,是柴荣见到窑工呈送的瓷器样本后发出的感悟与批示。“处”字定格了釉色的自然参照物,“者般颜色”表明参照物不是纯一的一种颜色,是“者般颜色”,否则柴世宗会说“者一颜色”。什么样的釉色能使柴世宗发出如此感悟呢?就天空和云的关系不外乎三种现象:晴空万里、乌云密布、雨过天青云破处(天上飘着白云),既有云的白,又有天空的碧青这就是柴荣看到的瓷器。也就是说柴荣见到的瓷器是有云白和天青色组合的且有浓淡、深浅变化的天青釉色。

  柴窑釉色的呈色机理,典定了柴窑釉色多样的可能性,研究柴窑只注重釉的颜色不注重呈色机理会陷入色的迷茫。认定柴窑瓷釉要从机理和呈色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呈色机理必须是晶体呈色,其次确定基釉是否古代无色透明的青瓷釉,三是釉色有深浅、浓淡的色度变化。不管那种釉色只要符合上述三条才可认定为疑似柴窑釉色。是不是柴釉还要看是否满足“细媚有细纹”的条件。认定柴窑要同时满足“曹四点”,缺一不可。

  在五代遗留的玻璃母中有三种色(见下图),这三种色都有可能是柴瓷的疑似色。图中可以看出有曹昭记述的天青色,有乾隆说的黑色,或许还有照片中的白色。可能还有天蓝、豆绿等色,这要古籍记载和物证的比对才可确认。定窑有白定、紫定、黑定等品种,柴窑也有天青、青(黑)、天蓝等颜色。康熙青花又称青花五彩,是因色有浓淡之分,柴窑的天青色有深浅之分,尤如雨过天青,所以柴窑也能称为天青五彩。

  三要、细媚有细纹:柴窑的细纹是由独特的配釉和烧成温度决定的,釉料在溶的壮态下其成份之间作相对运动冷却后在釉表形成的流动纹路。这种纹路如连续荡漾的水波纹,浑然一体,流动天成。如果找到一件五代生产的古窑器,只要釉表布满如水波一样的流动釉纹,那这件古窑器一定是五代柴窑器。

  一直以来,柴窑的细纹没有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这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认为柴瓷的细纹就是古瓷中常见的开片,忽略了柴窑自然细纹的研究。瓷器中除了雕刻绘画的人工纹以外,自然形成的纹不外乎三种:一是开片,古青瓷普遍现象,以哥窑为代表;二是窑变釉,唐朝就有生产,以宋钧窑为代表,三是流釉纹,流釉是古青瓷的特征,能让流釉流出美丽的线条和图案唯有柴窑。在三种自然形成的釉纹中,开片是由于胎釉收缩比的不同造成的,本是窑病,世人喜欢也就成了特色。窑变釉的釉纹多为釉中呈色元素形成的放射状线纹的集合,纹和基釉对比明显。柴窑的釉纹是釉表因晶体流动形成的线条状细纹的图案,纹和釉浑然一体。开片和窑变明显突出一目了然,流釉由于纹釉没有色差对比,细微处不借助观察角度的变化是很难发现的,这也是人们忽略流釉纹的因素吧。柴窑不但有神奇的流釉纹,也有不错的开片,虽然柴窑将古青瓷发展到了颠峰,但也脱离不了青瓷的普遍特征,只不过有了自身的纹理特征。

  柴瓷的细纹就是瓷釉在高温溶化后自然流动的痕迹,冷却后留下了运动轨迹,仔细观察可看到的细小纹路。因其细小又无色差,需要合适的光线和观察角度才能清楚地看到。古代没有放大镜,曹昭看到的是细纹,记述为“细媚有细纹”,清朝有人描述为如画的丝绢纹,这说明他们都见到过柴瓷。庆幸的是,今天我们有高倍放大镜和电脑等先进的设备,可以清楚地看到柴瓷细纹的真容。准确地说,柴瓷的细纹就是用特殊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釉纹,这种自然形成的如画的釉纹痕迹就是柴瓷的细纹。柴瓷的细纹如同定格在水面上的波纹(见下图),纹和釉浑然一体,细密的釉纹布满釉面,釉层越薄纹路越细密,有人称赞它如吴道子的画,我看一点也不为过。

  四要:多足粗黄土:曹昭说柴瓷是”多足、粗黄、土”,“多足”是说施釉的方法,底釉的处理方式一般有三种,满釉的称“裹足”,刮去一圈釉的称“刮足”,施釉不到足的称“多足”,多足粗黄土中的“多足” 就是这种施釉不到足底无釉的施釉方式,使底和近底部分无釉露胎。“粗黄”是指露胎处的表面现象,人们常说皮肤粗黄,土指的是胎。“多足粗黄土”的含义是“足底露出胎的部分表面粗糙呈现黄颜色”。这句话有三层含义:一是生产工艺采用施釉不到足的施釉方式,施釉近足又不到足所以称多足,二是底足及露胎部分表面有干燥及烧窑过程中留下的胎裂纹或窑粘,表面显的粗糙,三是呈现黄颜色,这种黄色是黄土渗入胎体形成的黄色。所以曹昭用“多足粗黄土”五个字告诉我们柴瓷的底足及露胎处的特征和呈色,同时也告诉我们施釉的工艺方法。

  仔细研究一下《格古要论》,曹昭是将“釉”记述为“土脉”,将“胎”记述为“土”,例如记述官窑”有黑土者,谓之乌泥窑“,这里的”黑土“解释为”黑胎“。记述定窑时有”土俱白“,译为”胎俱白“。所以柴窑中的”粗黄土“正确解释为”粗黄胎“,粗黄是说胎体的表象和颜色,例如”皮肤粗黄“,这里可理解为”胎粗黄“。”多足粗黄土”简单地理解就是”施釉不到足的粗黄胎”。

  上述四要是寻找和认定柴瓷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柴瓷的主要特征,完全符合上述四要特征的瓷器可以认定为柴窑瓷器,部分符合不能认定为柴窑瓷器。

  柴窑瓷器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器身上必然留有使用磨损痕迹,釉面老化腐蚀痕迹,还可能有历代收藏家的记痕等等。所以,我们在寻找认定柴瓷时一定要尊重历史事实,反对崇拜神化,放弃利益目得,还原柴瓷真实,早日解开柴窑之迷。

  柴瓷烧制仅五年

  柴瓷的详情,明代《新增格古要论》有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①。柴窑是专为世宗皇室烧制用品,据此推断柴窑应为后周御窑。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于公元955年登基,公元959年病故。因为柴窑仅出自柴荣在位的5年间,所以从概率上说,现在还未发现实物也不足为奇。甚至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集》中已有说明其稀有的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②。上述两篇文献对柴瓷还有一个共同的描绘,即釉色为天青色。

  明代宫廷有收藏

  能证明柴瓷确有存世的另一篇文献为明代吕震的《宣德鼎彝谱》,书中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③此文明确记载了内府收藏有柴瓷,也许有文人曾有幸见过柴瓷的样子。

  釉色本是天蓝色

  明代灭亡后,柴瓷失踪。据清代乾隆御题诗内容证明,清代已无柴瓷,但柴瓷的珍稀之说仍传了下来,如“柴窑片瓯值千金”④。因柴窑未被发现,所以,古陶瓷研究界目光聚焦中国名瓷之首的柴瓷。笔者在柴瓷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疑题:古人记载的天青色釉和当代人认定的天青色釉是否相同?

  《新增格古要论》“柴窑”篇中把柴瓷釉色记作“天青色”⑤,“汝窑”篇中将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⑥。两种瓷器釉色根本不同,并不是同一瓷种釉色深浅之别,而是两个瓷种使用了不同的釉料配方。两大瓷种根本有别的另一原因是汝瓷属北宋首创,与五代柴瓷无关联。柴瓷和汝瓷明代宫廷收藏有实物,相信文献记载是经过比较区别而言。

  清凉寺汝窑遗址经六次发掘后,在2001年中国古陶瓷学会汝州年会上,会议代表确认汝瓷釉色是天青色,以故宫传世汝瓷釉色为代表。明代人把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当代人却称天青色。时代不同,称谓有别。汝瓷在当代占据了天青色釉称谓。

  那么,明代文献记载柴瓷是天青色釉,现在如何确定柴瓷釉色?我们先以天空的颜色为参照物:未雨天空的颜色叫天青色;雨后天空的颜色叫天蓝色。天青色淡,天蓝色浓。

  古人说:“一行白鹭上青天。”当代人直接说蓝天白云,没有人说青天白云。宋代《归田集》又记:“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⑦宋代文献也形容柴瓷的釉色是雨过天晴时的天蓝色。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至今日语中的青仍解做蓝。五代紧连唐代晚期,语文差别不会太大。语文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确认文献记载柴瓷釉色的一个依据。

  综合以上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柴瓷的釉色是天蓝色。

  天蓝釉瓷有三种

  关于历史上瓷器的天蓝釉色,笔者认为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在唐代花釉瓷器中已有天蓝釉色出现;北宋钧瓷中也有天蓝釉钧瓷;以及其间历史文献记载的五代天蓝釉柴瓷。由于这三种天蓝釉色瓷器历史文献称谓不同,所以应该划分为与天蓝釉色有关联的三个瓷种:唐代花瓷;五代柴瓷;宋代钧瓷。唐代花釉瓷是天蓝釉瓷器的成熟期,五代以后没有发现延续品种。


  唐汝唐汝


  唐蓝钧


  

  半山连羽毛纹壶


  神眼


  深受欢迎的瓷种不会无故中断,究其原因,应是被发展到顶峰的天蓝釉柴瓷取代。北宋天蓝釉官钧瓷,则是天蓝釉色瓷器延续中的发展。可见五代柴瓷应该属于唐代花瓷和北宋钧瓷连接的一个中间阶段。《新增格古要论》对柴瓷的评介确认,其质地“滋润细腻”。因此,五代柴瓷可以定为天蓝釉瓷器发展到顶峰的标志。

  细纹应为胎装饰

  《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柴瓷“有细纹”。笔者认为这是指柴窑不仅将天蓝色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还采用了装饰艺术来美化瓷器。我们知道瓷器装饰艺术主要分为四类:胎装饰,釉装饰,片纹装饰,彩装饰。柴瓷登峰造极的天蓝色釉,是本釉装饰的代表;片纹装饰则以故宫收藏的传世哥瓷为代表;而五代以前的彩装饰,则主要为民窑选用。由此不难推断,柴瓷完全会同时选用釉装饰和胎装饰两种艺术。文献记载“有细纹”应该是柴瓷胎体有精细的胎装饰纹饰。

  瓷器在匣钵中装烧,一般采用垫烧和支烧两种方式。垫烧用于底部无釉露胎瓷器;支烧用于满釉瓷器,釉层中留有支钉痕。《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柴瓷“多是粗黄土足”,由此断定柴瓷不是满釉瓷器,而是采用垫烧方式装烧,底部圈足无釉露胎。

  柴瓷“粗黄土足”形成的原因有两项内容:一是窑炉温度较低,瓷器底足出现的生烧现象;二是瓷器底足是经高温还原焰窑炉烧制出的窑红色。《归田集》记载柴瓷“声如磬”,可知柴瓷烧制温度较高,否则,无法“声如磬”。据此考证,柴瓷的“粗黄土足”,是在高温还原焰窑炉中烧制出的窑红色。

  清代乾隆说明汝窑仿制有柴瓷款式

  清代乾隆皇帝对柴瓷极有研究。就乾隆御题诗内容可知⑧,他已深入探究了关于柴瓷器的几乎全部文献,在研究柴瓷方面堪称大家,他的最大贡献是断定了柴瓷造型。御制诗《咏汝窑瓷枕》有:“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乾隆说明汝窑仿制了柴窑瓷器款式,据此认定,汝窑瓷器中有柴窑瓷器的造型。综合各方面因素,我们相信,乾隆的断定是有依据的。(本文作者为河南商都古玩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顾问)

  注 释:

  非秘非汝即柴礼,玛脑宝石金藏里。天蓝弥珍天青贵,晶莹明镜声如磬。黄土拌金掌太阳,一月千秋万年长。









  五代柴窑瓷应是天蓝色

  号称中国历代瓷器第一神品的柴瓷,只散见于一些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国内各大文博考古单位至今未能发现实物,更未能证实窑址所在。所以,关于柴瓷目前只能根据已知的有限文献记载做出种种推论,这无疑更给柴瓷身上增加了一层神秘光环,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彻夜遐思……

  柴瓷烧制仅五年

  柴瓷的详情,明代《新增格古要论》有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姓,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①。柴窑是专为世宗皇室烧制用品,据此推断柴窑应为后周御窑。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于公元955年登基,公元959年病故。因为柴窑仅出自柴荣在位的5年间,所以从概率上说,现在还未发现实物也不足为奇。甚至在宋代,欧阳修的《归田集》中已有说明其稀有的记载:“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②。上述两篇文献对柴瓷还有一个共同的描绘,即釉色为天青色。

  明代宫廷有收藏

  能证明柴瓷确有存世的另一篇文献为明代吕震的《宣德鼎彝谱》,书中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③此文明确记载了内府收藏有柴瓷,也许有文人曾有幸见过柴瓷的样子。

  釉色本是天蓝色

  明代灭亡后,柴瓷失踪。据清代乾隆御题诗内容证明,清代已无柴瓷,但柴瓷的珍稀之说仍传了下来,如“柴窑片瓯值千金”④。因柴窑未被发现,所以,古陶瓷研究界目光聚焦中国名瓷之首的柴瓷。笔者在柴瓷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疑题:古人记载的天青色釉和当代人认定的天青色釉是否相同?

  《新增格古要论》“柴窑”篇中把柴瓷釉色记作“天青色”⑤,“汝窑”篇中将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⑥。两种瓷器釉色根本不同,并不是同一瓷种釉色深浅之别,而是两个瓷种使用了不同的釉料配方。两大瓷种根本有别的另一原因是汝瓷属北宋首创,与五代柴瓷无关联。柴瓷和汝瓷明代宫廷收藏有实物,相信文献记载是经过比较区别而言。

  清凉寺汝窑遗址经六次发掘后,在2001年中国古陶瓷学会汝州年会上,会议代表确认汝瓷釉色是天青色,以故宫传世汝瓷釉色为代表。明代人把汝瓷釉色记作“淡青色”,当代人却称天青色。时代不同,称谓有别。汝瓷在当代占据了天青色釉称谓。

  那么,明代文献记载柴瓷是天青色釉,现在如何确定柴瓷釉色?我们先以天空的颜色为参照物:未雨天空的颜色叫天青色;雨后天空的颜色叫天蓝色。天青色淡,天蓝色浓。

  古人说:“一行白鹭上青天。”当代人直接说蓝天白云,没有人说青天白云。宋代《归田集》又记:“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⑦宋代文献也形容柴瓷的釉色是雨过天晴时的天蓝色。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把中国文化传入日本,至今日语中的青仍解做蓝。五代紧连唐代晚期,语文差别不会太大。语文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确认文献记载柴瓷釉色的一个依据。

  综合以上研究内容,笔者认为柴瓷的釉色是天蓝色

  标签: chaiyao chai-yao

  以前有专家撰文说什么“柴窑是最美的青瓷”,这一提法得到了几乎所有中国主流专家们的认可。于是在“最美的青瓷”里寻找柴窑是当今中国柴窑研究的唯一方向。五代时期烧造出“最美青瓷”的越窑和耀州窑于是就成了柴窑的侯选窑。凭借着“北地郡”就是“北地”的优势,耀州窑一跃成为中国专家认可的最接近柴窑的一号选手窑。

  按《格古要论》对柴窑颜色的记述,那就是“天青色”也即现代人说的天蓝色。可是,据专家们讲,五代时期烧造青瓷的几个著名窑口按当时的技术水平是烧不出真正天蓝色窑器的。例如:支持耀州窑为柴窑,也是《柴窑与耀州窑:揭开柴窑神秘的面纱》的作者的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教授李彦君先生在探讨柴窑的帖子中说:“五代耀州精品确有偏天蓝色的,符合文献记载,但按当时陶瓷科技水平不会生产出真的和天蓝的釉色”。五代时期的另一个名窑---越窑能烧出“美丽的青瓷”,但也烧不出真正的天蓝色瓷器。囿于“柴窑是最美的青瓷”这一不能撼动的前提,中国的专家们,宁愿降低柴窑“天青色”的标准,也不会改变寻找柴窑的方向!由于传统青瓷窑口在五代时烧不出真正天蓝窑器,中国的专家们就把柴窑的天蓝釉色辩解为“绿中闪蓝”,或有点偏蓝,有的甚至说柴窑就是碧绿色的。

  英国大鉴藏家 Hobson在他1915年出版的《中国陶器与瓷器》一书中,对柴窑的釉色提出两种看法,一是可能为青瓷(celadon),另一个可能是蓝绿瓷(turquoise),孔雀蓝属于turquoise。换句话说,外国专家的意思是,如果在传统青瓷里找不到柴窑的釉色,就应该在孔雀蓝等蓝绿瓷中找,而没有说要降低柴窑釉色的标准。外国专家对柴窑釉色提出两种看法,而中国的专家只提一种,即“柴窑是最美的青瓷”,由此可以清楚看出中外专家在学术探讨思路的开放性和科学严谨性方面的差别!

  据山西考古研究所的一篇论文讲,孔雀蓝釉在中国唐代已出现,仅用于建筑,而据现有的出土证据,中国孔雀蓝窑器最早出现在宋代。唐代有孔雀蓝釉,宋代有孔雀蓝窑器,偏偏唐宋之间的五代时期孔雀蓝是个空白!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五代柴窑没人见过,五代孔雀蓝窑器也没人见过,这两者之间有无联系值得深究。

  五代时期,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一些著名的青瓷窑口像越窑和耀州窑等,都烧不出真正的天蓝色窑器。柴窑如果是后周御窑,由于建造时间短,要按越窑和耀州窑的技术路线走,那更没有可能烧造出天蓝色(天青色)的窑器。可能庆幸的是,柴窑窑工在创烧天青窑器时没有走传统青瓷的老路,而是巧妙地在柴窑器内施普通高温釉并先进行高温烧造,然后在柴窑器外部施低温孔雀蓝釉(利用和改良唐代仅用于建筑的初始孔雀蓝工艺),这样,既保证了所烧窑器的实用性,又烧出了后周皇帝柴荣所要求的天蓝色。

  专家们坚持“柴窑是最美的青瓷”,他们对低温孔雀蓝窑器不屑一顾。其实,鉴定柴窑特征的唯一标准就是《格古要论》中的“曹四点”,即1.天青色;2.滋润细媚;3.有细纹;4.多足粗黄土。曹昭没说“柴窑是最美的青瓷”,也没说是“诸窑之冠”,更没有提到柴窑器的用途。因此,在柴窑探讨中,应该严格按照“曹四点”,不预设框框,采取开放的思路,不管是传统青瓷,还是钴蓝或孔雀蓝窑器,只要能证明是五代时期烧造的真正的天蓝色窑器就一定是柴窑器。原因很简单,五代时期不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天蓝色窑器,否则,柴窑就不足为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瓷器:柴窑瓷器考古研究
柴窑出世
“曹柴论”是鉴定柴窑的唯一标准
“柴窑”与“柴窑”研究(续二)
故宫陶瓷馆宋代陶瓷(一)汝窑瓷
名窑概述系列之——汝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