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阳虚背寒

阳虚背寒

  背寒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脉证并治第十二》,篇中所言:“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仲景言此及彼,不言自破,即其他相关病证中实有症状背寒。同时又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其饮证“背寒冷如掌大”作出了相对部位、范围、性质、程度的精确度量。为何“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全国《金匮师资班讲稿》[1]中用了四句精辟术语作了很好的注释,即“心之俞在于背,心阳行于背,寒饮注其俞,阳气所不入”。解析了心阳、寒饮、阳气、俞穴互结于背而成饮证背寒的病因病机。并且还强调了“背寒冷如掌大,属背之局部与太阳外感整个背部恶寒有区别”。别于众多病证中均有背寒而同中有异,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辨治与防呢?只有对背寒有更深化的认识。
  1 组织结构的划分
  早在《内经》中就以阴阳为人体背部、方位、属性与脏腑经络的关系等作了明确的划分,如《内经、金匮真言论》认为:“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内难经选释》中更明释为:“心肺同居膈上而连背,其性属阳,但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为阳中之阴”[2],而五脏之主俞穴,即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成为五脏在背部的对应点,由经络之联系纵贯珠串于背部,自然形成了反应于体表的一个整体生理系统。正如清·薛生白说:“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脏腑之枝叶。”
  2 功能定位
  如《内经、脉要精微论》说:“背者胸中之腑、背曲肩随腑将坏矣。”由于五脏之主俞穴纵贯于背,形成了元阳内潜五脏,相对集中于背部而卫外的一个标志性的防御系统。如《伤寒集注》也明确认为:“背乃人生经气而各部,太阳分部于背[3]。”太阳背部主一身之表,与表气相通而护外,人身背部阳气所踞,加之督脉乃诸阳之汇而过背,于是背部之阳气则成卫外之本,也是阳气固护之部,更是外邪入侵之首,成为正邪交争之地。
  3 背寒成因
  3.1 外邪入侵
背部首遭风寒之邪,风易犯人之上,寒多伤人之阳,如清·柯琴认为:“风为寒之帅,寒随风来。”风寒二邪合二为一,首先犯背伤人迅捷直达病所,正如柯琴所言:“盖太阳经部位最高”[4]。风寒之邪伤人阳气,阳气被遏不得宣发而成外感背寒。
  3.2 内有正虚邪实
如内有饮寒为犯成为饮证背寒;或素体阳气虚衰或他病而致阳气虚弱而成阳虚背寒等。背寒是临床中不可忽视的症状之一,于临床出现一系列相关病证均偏于寒性,其病势虚实相间或本虚标实或真假错杂。而背寒的临证表现也实有区别,如脾肾阳虚不足,开合无权所见的饮停心下,胸胁支满目眩短气等的背寒冷或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或甚寒之邪直袭背部损伤肌体阳气,得热则缓的背畏寒,或恶寒发热无汗,头身骨节疼痛,咳嗽声重,吐痰清稀的近衣即借外以御内仍不解其寒,肌表失煦的背恶寒,或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疼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的背微恶寒。张氏先辈在方解中还明示:“又如此方所主之征,或兼背微恶寒乃热郁于中不能外达之征非真恶寒也[5]。”不难看出背寒的范围、程度、虚实真假不同,其治法也有轻重缓急,内温补,外宣散之殊。如痰饮病中的背寒冷如掌大,以温阳化饮的苓桂术甘汤治之;水肿病中肾阳虚水泛的背畏寒,则以温阳散寒化气行水的真武汤治之;如外感咳嗽中的背恶寒,则又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的杏苏散治之。在温病初得中的背微恶寒,又以清热宣肺平喘的麻杏甘石汤或张氏先辈变方以清解汤治之;背寒虽然常以兼证出现,但也有以主证出现。如秦柏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说:“阳气虚弱的人以常觉背冷,并且提出了用圣愈汤加桂枝以治之方,或用《古今医鉴》的御寒膏贴背七日取下之法[6]。”民间对背寒一直习用生姜烧酒混匀熨背的方法,即温则寒邪化,寒邪化则阳气通,也是邪去而正安之理,验证于临床有立竿见影之效。由此可见人们总是主动地去适应自然而不是被动地顺从自然,在与寒冷作斗争中,本能地发现了人体生理敏感区——背部,是人体防御系统实为护卫之部,于是能动的发明了背心、背夹等防御性服饰,并流传至今,现已普及到全世界,从中真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防御思想。近年来,笔者采用了保脏腑之阳以御内外之寒邪的防治方法,自拟保阳散寒散,本方均由桂枝5g,干姜5g,肉桂3 g,苍术15 g,白茵陈30 g,蛇床子20g六味药组成,先将桂枝、干姜、肉桂、苍术、蛇床子细磨成粉和白茵陈混匀后装入长60cm、宽20cm的布袋里,将布袋均匀压平,内挂于背夹靠背之部位。在临睡前上,次日晨间取下,此方有内壮元阳,温化寒饮,外助阳气,祛风散寒之功效,且芳香僻浊,给人以良好的嗅觉感受,有利于内服药疗效的提高和病程的缩短。但阴虚有热者、儿童、孕妇慎用,本方于临床还待更多的验证求索和完善以单用内服药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还正在收集整理之中,将会有后续报道。
  4 讨论
  背寒的范围、程度、性质、真假确为临证相关病证辨析的准确性及证候的求证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从而为背寒相关病证的治与防指明了方向,无疑,背寒的辨析和防治从古至今,经过时间和实践的验证,其中必然有一定的科学性,对背寒实质的了解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成都中医学院金匮教研室编.张家礼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全国《金匮》师资班,22.

  2 阎洪臣,高光振.内难中经选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19.

  3 张隐,陈莲舫.伤寒论集注.上海:上海广益书局以行卷,1,3.

  4 柯琴(清).伤寒论书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

  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6.

  6 秦柏未,李岩,张田仁.中医临证备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107.

  (本文编辑:李倩倩)

背寒身冷

针灸大椎穴,针刺百会穴、双风池穴,均获得满意疗效.

灸身柱穴。

 

  《养生四要.慎动》说:“背则五脏之附也,背欲常暖,暖则肺脏不伤。”《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亦说:“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寒咳嗽。”保持背部温暖,即可预防感冒,又可固肾强腰。

  《老老恒言》说:“肺腧穴在背,《内经》曰'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不可失寒暖之节。今俗有所谓背搭,护其背也。”《老老恒言》强调说:“五脏腧穴,皆会于背,夏热时有命童仆扇风者,风必及之,则风切入脏,殆患非细,有汉时尤甚。”背为五脏腧穴所会,尤其是天热出汗时,若被风吹,则风寒之邪已于内侵,引起疾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症”(阴、阳、气、血)该如何调理?
70面色白
一入秋就虚?五脏虚劳的灸补穴位都在这,请收藏。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法(收藏帖)
元气虚百病来!按这里补足气血,平衡阴阳!超简单!
五脏常见虚劳症(阴、阳、气、血)的调理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