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奇论

《大奇论》按全元起本在第九卷,按王冰本在第十三卷第三篇。王冰将本篇排放在《奇病论》之后,实在是不无道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或者从名称上来理解:既然讨论的都是在疾病的范畴内,大奇也算是奇病中比较独特的一种吧。现代文献上论及《大奇论》的比较少,而且也多和《奇病论》放在一起阐述,说起来王老师应该算得上是始作俑者了吧,呵呵。按照求同存异的原则,对于这两篇论文,我还是倾向于保持既关注联系,更重视区别的态度,毕竟从《新校正》上我们能够知道,在隋全元起本的《黄帝内经》中,这两篇并不在同一卷中;此外,从另一位隋代大师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也可以看到《大奇论》的主要内容收录在《五脏脉诊》这一篇中,而《奇病论》中的内容,却散在于杂病一卷中。

单从名称上看,“大奇论”是说“奇病”的,而且是其中更加独特的种类,所以称之为“大奇”。而实际上,本论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种疾病和其脉象,而且十分十分言简意赅,没有深厚的临床功底,几乎很难窥其一斑,我想,这也算是真正的“大奇”了吧。

有说法说《大奇论》和《奇病论》来源于更加古老的医书《奇恒》,然而本论没有采取黄帝与岐伯问答的形式来记录,从而提醒我们其很可能与《奇病论》的来源不同。另外,本论的内容尚见于《脉经》卷五的《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之中,因此也有学者提出其很可能是出自《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与《黄帝内、外经》齐名的《扁鹊内、外经》之中。

从写作形式上看,本论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头到“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论奇病之脉证,余为第二部分,论奇脉主病及预测死期;从论述内容上看,本论以论脉为主,在第一部分论脉以诊别病证,在第二部分论脉以决死期。当然,无论怎么看,本论的内容都与脉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这是一篇专业性非常强的论文。

脉诊,属于中医切诊中的一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的“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即是指此而言。脉诊,或脉学,是中医诊断的入门功课,同时也是每个中医医家需要终生进修的学问和技术,所谓“按而得之”,谈何容易!?如今,中医的脉诊承载了太多的荣辱兴衰,在此无欲赘述,堪为假乱真亦假,成败皆萧何啊!

谨就本论而言,第一部分最主要最关键的疑问还在于取脉的部位。在这一部分,以“肺、心、肝、肾”四脉多见,亦有“脾脉、胃脉”提及,还有“三阳、三阴、二阳、二阴”的出现,但是实际上并没有直接交代具体的取脉部位。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文的丢失造成的,在更古老的前后“原文”中可能存在有对具体取脉部位的记载,然而在传抄的过程中佚失了;二是出于行业规范简略的需要,在当时有约定固定了的取脉部位,因此在叙述中是无须赘述的,就好象下口头医嘱量血压一样,如果你常规告诉护士:给某患者量一个右上肢肘横纹上2cm处的肱动脉血压,会显得很罗嗦,也很无必要。但是很难说现行的记述不会给2000年以后的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困惑,就是确定实际具体的测量部位问题,而如今我们就正面临着类似这样的问题。《内经》中主要有三种取脉方法,三部九候遍诊法、人迎寸口和独取寸口法,在《难经》中还有按手指压力大小分部取脉的方法,这种思想在《内经》中已有所体现,另外四时主五脏脉的思想也在《内经》中有所反映。因此,现下的问题首先是确定《大奇论》中的取脉部位,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任说得天花乱坠,直等于空中楼阁一般。

第二部分的体例非常规范:脉至如何,是何原因,何种物候出现而死。这一部分对脉象和时间的刻画非常独特,在整部《内经》中也算是独树一帜了,这种独特的表达形式提示了此文与众不同的来源,实在是价值不菲,但可惜的是后世的相关研究甚少。少则也罢,以目前我们对脉学的重视程度和基础投入而言,不做研究也罢,暂时空白总比出垃圾要强,呵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戏说脉诊(告诉你一点不传的秘密)
中医脉诊精华全解析,史上最详尽的号脉精华,非常长,收起来慢慢学习
详细阐述我国的藏医脉诊法
中医切诊之遍诊法
一篇关于舌诊、脉诊的纯干货
中医(切)诊【大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