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热论

《热论》按全元起本在第五卷,按王冰本排在第九卷第一篇,统讲伤寒热病。

“热”,繁体作“熱”,下面的“灬”就是“火”字;上面的“埶” 左边“坴”表示一个大土块,右边“丸”其实是个“丮”字,表示用手执持。所以就整个字来说就是用手持握着土块,放在火上烧烤,这就是“热”。

热论,就是论热,当然不是讨论如何烧烤的问题,而是论述一种疾病,这种病叫做热病,是外感寒邪后导致发热的一类疾病,所以也叫寒热病,通常民间也叫做发烧。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寒热病为什么将“寒”、“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列在一起说,似乎看起来是有些矛盾的说。但是,至少在本篇,伤寒和热病所说的其实不是在同一个时段上,“伤寒”指得是因,“热病”指得是症。中医看病讲究得是“因机证治”,其实按照正常的顺序是:病因→病机→病症→病证→治则→治法→疗法,但是大夫接诊的时候,通常是从病症开始的,所以接触患者以后,大夫要做两项工作:一是审症求因,二是辩证论治,也就是所谓的诊治,一诊一治,先诊后治。这里的第一项工作是需要逆向推导的,所以本文中一开篇,黄帝就说:“现在的热病,全部是伤于寒邪所导致的”。

这里还需要说明一下,为什么黄帝有这么一说。我们常说“感冒发烧”,这在学术上其实说的是两种病。“感冒”也叫“受凉”,是一种程度清浅病程短,多半能够自愈的“疾病”,通常我们老百姓都不把它算作病,在老家就叫“不得劲儿”,充其量少干点活少吃口饭,只要挺得过一般也不去麻烦大夫;而“发烧”就比较严重了,通常是耽误干活和吃喝的,因此多半是要请大夫看的。当然,既然把感冒发烧放一起了,就说明这两种病症关系不一般,一般来说感冒会引起发热,但通常不会导致发烧,发烧即热病是由于伤寒引起的。只需要从“受凉”和“伤寒”的字面意思,就能够了解这两种病的病因是很相像,但又是有区别的。因此本篇讨论的疾病,都是在由于伤寒引发的热病范围内,这是必须在一开始就一定要明确的。

本篇黄帝和岐伯8问8答,从因机证治以及预后禁忌方面对伤寒热病做了高度的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1)伤寒热病或愈或死的原因;
2)伤寒热病六经传变的症状;
3)伤寒热病的治疗方法;
4)伤寒热病愈后所遗的原因;
5)伤寒热病愈后所遗的治法;
6)伤寒热病的禁忌;
7)两感于寒的情况;
8)关于死症的问题;
9)最后,对于伏邪发病的病温与病暑做了简单地介绍,以示与伤寒热病的区别。

说到了《热论》,就不得不提一下张老师的大作《伤寒卒病论》。他老在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言非虚,只在『伤寒例』中便将上述1、2、7、8问的原文进行了转载。而且整部《伤寒卒病论》的伤寒部分,也是沿用本篇的六经系统进行依次论述的。由此可见《内经》理论体系在中医学术上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所谓明清时期兴起的温热学派。温热学派的治验是很值得后世医家借鉴的,但是其理论体系始终难以成就鼎足之势 [与当今的伤寒、金匮学派]。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其对温病病机的描述始终未能建立与《内经》体系相一致的人体结构模型,其沿用的三焦理论一旦与人体脏腑内外产生对应联系,即显勉强,远远逊色于原创的六经理论。而《热论》9问已经明言:“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已经明确了热与温的共同病因同为伤寒,也是对于“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理论注释,因此,温病学派只须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沿用三部九候,阴阳六经体系,而无需另类。

正所谓:尘世如潮人如水,一入江湖岁月催,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科普丨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
关于六经辩证的原委始末(二)
仲景
日之寒温
中医业界有种说法,“中医大失江山就是吊死在《伤寒论》这棵树上了”,这个观点有道理吗?
寨王潮:对《伤寒论》的误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