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中医“升降之轴”+五运六气+运气基础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作者:心海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作者:刘志杰
来源:中医传承论坛
中医传统的“气机升降理论”,和“六经气机出入理论”皆源于《黄帝内经》,这两种理论对临床生理、病理、辨证治疗起着极为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医家不精于此,好似瞽者摸象,因此有必要详细论解!
在进入正题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个问题:到底是“阴升阳降”还是“阳升阴降”!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而阴阳的升降关系,又是阴阳本身的基本属性。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气不有,无不升降,无不出入。“但阴阳的这种基本属性,目前中医界大多数人无不认为,既然有形为阴,无形为阳,则阳气必上浮为天,阴气必下凝为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很自然的就会认为阳升阴降!如果有人胆敢说”阴升阳降“,必将执为笑柄,斥为荒诞和无知,继而群起攻讦!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哲学科学,其认识事务,是从其依存、制约、联系、变化、转换与转归的内涵中,作出推理、引申、识别和判断!故虽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但必须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雾出地气“是阴升,”雨出天气“是阳降。《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因此,”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如此看来,如果阳气只管升,阴气只管降,最后会越离越远,阴阳崩离,非变化生生之道!故此,天为阳,配以阴偶之六气,地为阴,配以阳奇之五行,使阴中隐阳,阴气降已可升之不断,阳中藏阴,阳气升已可降之不绝,升者有度,降者有约。由此,阴升阳降相因,生化之机乃盟!
《天人解§脏腑生成》曰:”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这就是阴升阳降,放之四海而皆准!
现在转入正题:
阴阳气机升降理论,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一)、气机升降与生理病理
1、气机升降的生理
《天人解§脏腑生成》: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位。后曰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禀于生初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只有升降清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凑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在升清降浊的过程中,机体才能不断维持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升者有度,降者有约,使脏腑功能井然有序。
2、气机升降与病理
气机升降失常,可由内因、外因、饮食劳倦引起。其病理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过为:升降的不及与太过、升降不调等。
脏腑疾病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均为气机升降障碍和失调的过程。因而,也是脏腑疾病辨证和推测其预后与转归的重要依据,能够准确指导临床的立法和遣药。
(二)、气机升降与临床辨证
1、脉象表现:升太过,降不及则寸大尺缓,升不及,降太过则寸弱尺弦。
此言大概,具体临床,脉象很复杂,这里不多述。
2、虚实判定:升不及,降太过,多为虚证。升太过,降不及,多属实证。如果升降反作,则虚实错杂!
升不及多精气不足,脏气衰弱,升提无力,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四肢酸软,形寒怯冷;不升反陷,则腹胀、肛门子宫下坠,下血等。
降而太过,泄泻无度,小便频数等。
升太过多实证,如木火刑金,则咳嗽咯血等。降不及属实证,如肺气不降则胸满喘咳等!
升降反作,清浊相干,多为虚实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
(三)、气机升降与遣方用药
调理升降,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门。遣方用药,重在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填补,或通达,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用以纠正气机升降之偏,达到治疗目的。
额外点窍:左右为阴阳之大升降,主论理。左右之中又各有小升降,为临床。柴胡、大黄,桂枝、升麻,乃调左右小升降的圣药!
有多高的悟性,就有多深的造诣
中医“升降之轴”
作者:心海
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
胃降则心肺亦降,金火不滞。
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中气衰则升降窒,
肾水下寒而精病,
心火上炎而神病,
肝木左郁而血病,
肺金右滞而气病。
五运六气
作者:心海
简称“运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 “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
古代医家据甲、 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种十天干以定“运”;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以定“气 ”。前人结合五行生克理论,推断每年气候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运气学说是中国古代研究气候变化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说,在中医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作为演绎工具,来推论气候变化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在现存中医书籍中最先论述运气学说的见于《内经》的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他如六节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运气学说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中医界内有一句话可说明其重要性:不通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济?
中国古人建立的天干地支,意义很多。
一(天干配五行):甲、乙--------木
丙、丁--------火
戊、己 -------土
庚、辛--------金
壬、癸--------水
二(地支配五行):寅、卯-------木
巳、午-------火
申、酉-------金
亥、子-------水
辰、戌、丑、未---土
三(天干化五运)(中运):(黄帝内经内容)
甲、己------土运
乙、庚------金运
丙、辛------水运
丁、壬------木运
戊、癸------火运
其中单数(甲、丙、戊、庚、壬)为中运太过之年
双数(乙、丁、己、辛、癸)为中运不及之年
四(地支化六气)(司天之气):(黄帝内经内容)
子、午 ----- 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
丑、未 ----- 太阴湿土司天 太阳寒水在泉
寅、申 ----- 少阳相火司天 厥阴风木在泉
卯、酉 ----- 阳明燥金司天 少阴君火在泉
辰、戌 ----- 太阳寒水司天 太阴湿土在泉
巳、亥 ----- 厥阴风木司天 少阳相火在泉
干支纪年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运气”(中运与司天之气)的意义。每年干支的不同组合,就有不同的中运与司天之气的组合,不同的气候,易引发不同的病症。
运气基础------六步六气节气表(不懂莫乱评)
作者:心海
六步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四之气       五之气       终之气
六气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节气       大寒-惊蛰    春分-立夏    小满-小暑    大暑-白露    秋分-立冬    小雪-小寒
己丑年(2009年,干土支土,纳音属火) ?
五运 ?
大运:甲己化土,少宫土运,木兼土化。岁灾五宫,正中央位。岁土不及,风乃大行,化气不令。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震动酸痛,善怒,咸病寒中,复则胸胁暴病,下引少腹,善太息,气客于脾,食少失味。    气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土不及则木亢,土之子金以燥气复之;土不及则不生金,金失荫亦来复。 ?
初运    二运    三运    四运    五运 ?
主   少角    太徵    少宫    太商    少羽 ?
客   少宫    太商    少羽    太角    少徵 ?
主运五步交司时刻 ?
初运  大寒日巳初初刻起;二运  春分后13日巳正1刻起;三运  芒种后10日午初2刻起;四运  处暑后7日午正3刻起;五运  立冬后4日未初4刻起。 ?
六气 ?
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湿淫所胜,民病浮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顶痛,时眩,大便难,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寒淫所胜,民病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痛,血见,嗌痛颌肿。   太阴司天:左少阳,右少阴,湿气下临,肾气上从。   太阳在泉:左厥阴,右阳明,热毒不生。 ?
客主对比 ?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四之气      五之气     终之气 ?
主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
客    厥阴风木    少阴君火    太阴湿土      少阳相火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
二十四节气常驻阴历月份速查 ?
月份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
节气   立春   惊蛰   清明   立夏   芒种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
中气   雨水   春分   谷雨   小满   夏至   大暑   处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
月份   十一月   十二月 ?
节气   大雪     小寒 ?
中气   冬至     大寒 ?
五运歌                                   ?
甲己土运乙庚金,  水运丙辛木丁壬,  唯有戊癸是火运,  五行之化仔细寻。 ?
五运阴阳太少歌 ?
甲丙戊庚壬是阳,乙丁己辛癸为阴, 阴阳既定分太少,阳太阴少是为真,太者有余少不足,先天后天于是分。   ?
五音建五运客主歌 ?
角木徵火土中宫,  商金羽水次第行,  主运初角终于羽,客运之行各不同。 ?
五音主运交运歌 ?
角木属春为运初,  大寒日交是真途,  二运徵火交春分,  后十三日始可寻, 土是中宫运居三,  芒种之后正十天,  处暑后七商金交,  立冬后四羽水全, 五运之化有常数  此是主运莫乱传。 ?
五运客运歌 ?
主客之运有逆顺,  试将客运仔细论,  甲己属土初起宫,  以次相生至徵终,  其余客运皆仿此,  客运亦在五节中。 ?
五运太少齐兼化歌 ?
五运不同太少年,  太少之化有齐兼,  太者有余齐胜我,  少者不足胜来兼, 识得造物有偏化  调燮至理难言传。 ?
六十年气运相临逆顺歌 ?
要知气运逆顺偏,  须将年支合年干,  支为司天看所属,  子午寅申属火传,  丑未湿土卯酉金,  辰戌之年属水寒,  唯有巳亥主风木,  此是气运之司天,  十干加之凡六十,  相临逆顺不同年,  支干相符为天符,  支生干兮顺化言,  干如生支为小逆,  甚而克支不和天,  支如克干为大刑,  以其顺逆察休愆。 ?
天地六气歌       ?
厥阴风木天风化,  少阴君火天热化,  太阴湿土天雨化,  少阳相火天暑化,  阳明燥金天清化,  太阳寒水天寒化 ?
交六气节令歌 ?
大寒初气春分二,  小满三兮大暑四,  秋分交着五之初,  小雪为终六之次。 ?
逐年主气歌 ?
初气厥阴二少阴,  三四少阳太阴寻,  五六阳明并太阳,  主气岁岁有次伦。 ?
逐年客气歌 ?
厥阴少阴与太阴,  少阳阳明并太阳,  客气之行各不同,  岂能岁岁如其常, 子午太阳为初气,  丑未初气厥阴章,  寅申初气少阴火,  卯酉初气太阴强,  辰戌少阳相火初,  巳亥初气阳明当,  初气既明以次数,  由初至终如指掌,  三为司天终为泉,  合之五运察灾祥。 ?
司天歌 ?
子午少阴为君火,  丑未太阴临湿土,  寅申少阳相火旺,  卯酉阳明燥金所,  辰戌太阳寒水边,  巳亥厥阴风木生,  初气起地之左间,  司天在泉对面数。 ?
左右间气歌 ?
初气地左二天右,  三为司天岁半周,  四为天左五地右,  终气在泉岁半后。?
百病之源------ 瘀
一.郁滞发展的必然结果——血瘀:
《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缪剌论》:“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
《灵枢.贼风篇》:“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腠理闭而不通……则气血凝结。”
王清任《医林改错》:“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凡肚腹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
王肯堂《证治准绳》:“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故百病由污血者多。”
皇甫中《明医指掌.瘀血篇》:“跌扑损伤,或被人打踢,或物相撞,或取闪肭,或奔走努力,或受屈困,或发恼怒,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
二.血瘀不仅是病理过程,更是致病因素:
1. 一般认为气滞可引起血瘀。
因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难经.二十二难》:“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唐容川《载气者血也,而运血者气也。》
《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血随之则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则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杨仁斋《直指附遗方论》:“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灵枢.百病始生篇》:“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2.但血瘀也可以引起气滞:
《灵枢.水胀篇》:“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
《素问.玉机真脏论》:“脉道不通,气不往来”
唐容川《血证论》:“瘀血在脏腑经络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
唐容川《血证论.吐血》:“气为血之帅,气迫则血走……血瘀气亦滞。”
3.一般认为气虚可引起血瘀。
《灵枢.经脉篇》:“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血先死。”
《素问.脉要精微论》:“脉者,血之府也,……代者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
4.其实血瘀也可以引起气虚:
瘀血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不仅可以引起气滞,也常常引起气虚(心、脾、肾气虚多见),许多慢性病人的表现尤为明显。
三.久病可引起血瘀,血瘀也可致久病:
1. 久病可引起血瘀:
《素问.痹论》:“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
叶天士:“久病入络”“其舌必紫而暗”
王清任《医林改错》:“伤寒温病后头发脱落,……皮里肉外血瘀,阻塞上落。”“久病入络为血瘀。”
2. 血瘀也可致久病:由于瘀血留著经络(特别是邪留督任),瘀血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使患者緾绵不愈。对此还将有专篇讨论。
四.毒、瘀、痰最易相互引发,.危重疾病尤多毒瘀痰凝聚胶结::
痰可致瘀,瘀也可聚痰;毒可变瘀,瘀也可蕴毒;痰可酿毒,毒也可生痰。更多见的是毒、瘀、痰相互引发,在危重疾病时毒瘀痰凝聚胶结者尤多。
《内经》“汁沫与血相搏,则合交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虞天民《医学正传》:“致病之由……自郁成积,自积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
《丹溪心法》:“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何梦瑶《医碥》:指出中风“病自内发……由于火盛则火发,而血与痰壅矣;由于气虚则气滞,而血与痰壅矣;痰血壅滞……则昏迷不醒。”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但络瘀者必有痰”“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即瘀阻心孔。”
五.血瘀是中西医结合的交会点:
乙肝、冠心病、中风、非典、癌症、艾滋病……许多疑难疾病共有的特点都是毒、瘀、痰相互引发、凝聚胶结,气血瘀滞、督任阻滞。常表现为上盛下虚、本虚标实、动风动血;最易毒传心包、邪犯娇脏、肾精耗竭、肝阳暴作(张、亢、疟)……。高粘稠血症、高凝血症、红细胞聚集血症、微循环障碍、免疫变异、多脏器多功能衰竭……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改变。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极有可能是解开这交会点的金钥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很好懂之中医病理学(一)
病因与发病
《四圣心源》 王四进 译读
第六章 病因(试题与答案)
第四讲_中医养生学-病因病机
阴阳之五运六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