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1.葛应雷、葛乾孙父子

     葛应雷(1264-1323 ),字震父,号别恒斋,元苏州人。世医家族,其父葛从豫,“工于医”,幼年与其弟葛泽共学儒及医于其父,宋亡后,弃儒而专于医。授平江医学教授, 升江浙官医提举。其承之学,源自时浙西提刑李判官所藏“刘守真、张洁古书”}zol,著有   《医学会同》二十卷,今佚。

     其子葛乾孙(1305-1353 ),字可久,元明年间苏州人。“入试屡下,遂弃去,不求仕” }zol,后从父习医。治病多有奇效,医名显赫,“与金华朱丹溪坍; }azl,著医书《十药神书》、   《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今唯存《十药神书》。

     《十药神书》为治肺瘩专书,除论肺瘩之病因、治法、预防之外,兼论咳嗽、虚热、 盗汗、遗精、喘痪等。创有十首治疗肺痔之方,故以十药为名,按天干排序,分别为“甲 字十灰散、乙字花蕊石散、丙字独参汤、丁字保和汤、戊字保真汤、己字太平丸、庚字沉 香消化丸、辛字润肺膏、壬字白凤膏、癸字补髓丹’,葛氏论治肺店多秉易水脾肾虚损之意。从内伤上认识病因,认为肺疹多因耽于酒色, 饮食失调,形体劳倦后“’肾虚精竭”f911所引起,并多为阴虚火旺之证。在治疗上从肺、脾、 肾三脏入手,血证用十灰散、花蕊石散以治血;血脱用独参汤以回脱;血止而咳嗽有用保 和汤、保真汤、太平丸、消化丸以滋阴润肺,益气健脾;肺痊后期则以润肺膏、白凤膏、 补髓丹以健脾补肾,填补精血。除治血之十灰散、花蕊石散外,其他八方皆含健脾补肾之 意,如保和汤、保真汤、太平丸中用地黄以补肾元,白凤膏、补髓丹更用人参、大枣及乌 鸡、明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填补精血。在预防上,葛氏认为“保养真元,固守根本” 是预防肺痊之大法。 

    可见葛氏在治疗肺痛之中,注重脾肾虚损之病机,多用固本培元之法。后世医家治疗 肺痊多宗葛可久之《十药神书》,如绮石和龚居等人,亦注重肺痛证治中的脾肾虚损病机。

    2.薛己

     薛己(1486-1558 ),字心甫,号立斋,明吴县(今苏州市)人。为名医薛恺之子,生 性聪颖,幼蒙庭训。先精于疡科,后以内科得名,学术上旁通诸家,在本草、内、外、妇、 儿等学科皆有建树。明“正德时选为御医,摧南京院判,嘉靖间进院使”著有“《内 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病疡机要》、《女科撮 要》、《保婴金镜录》、《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并对其父薛恺的著 作《保婴摄要》、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王纶的《明医杂著》、陈文中的《小儿痘疹方 论》等加以注评。

     薛己针对当时医家秉河间学派之火热病机,而多用降火、攻邪之法的时弊,承张元素 的脏腑虚损病机学说,秉李果重脾胃与钱乙重肾命之思,同时重视脾肾先后二天,阐发肾 命学说,治疗用药倡导温补之法,从而形成温补学说。

    2.1滋补化源,温补脾肾先后二天

     薛己重视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故而提出“补脾土,滋化源n [93]的温补之法, 发展了易水学派脏腑虚损的论治。其滋补化源之法约有二层涵义,一为直接补脾土,用补 中益气汤培养后天生化之源;二为补土生金,金能生水,以滋补后天之脾而化生先天之源, 三为用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直接滋补肾与命门之真阴真阳。滋补化源的三层递进涵义, 从论治角度深刻地阐释了脾胃与肾命之间的关系。同时在脾肾虚脱的证治中,更以八味地 黄丸补命门真阳以生脾土,从而形成了完善的温补脾肾之法。

    2.2进一步阐发命门学说 

    薛己秉《难经》左肾右命门之说,在命门的部位、功能及治法_匕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 以左手尺脉辨肾,为阴,为水;右手尺脉辨命门,为阳,为火。以“左尺脉虚弱而细数者, 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 用八味丸;至于两尺虚弱,阴阳俱虚也,十补丸”。更论治命门无水、无火之证,以六 味地黄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治命门无水之证;以八味地黄丸“益火之源以消阴豁”,治命门无火之证。

    2.3启“苏派外科”之源

     在中医外科学方面,薛己通过撰写《病疡机要》、《外科枢要》、《外科发挥》、《外科心 法》、《正体类要》、《外科经验方》等外科著作,为具有吴门特色的“苏派外科”的形成奠 定了理论基础。

     《病疡机要》为首部麻风病专著,对麻风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诊断、治则、治法 等都有深刻的论述,并载有一百十二方。特别是“大枫子膏; 作为治疗麻风病的专药,   为后世医家所重。     同时薛己将易水学派脏腑辨证的思想运用于外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从而改变了“疡医 以症就方,以方试病”之弊。治疗上一方面注重基于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外科内治之 法,在外科内治“消、托、补”三法之上,更发挥出“疏通、发散、和解、补托、峻补、 温补”[96]等多种治法,另一方面亦重针、贬、灸、熨等外治之法。

    3.缪希雍

     缪希雍(1546-1627 ),字仲淳,一作“仲醇”,号慕台,明常熟人。因幼年体弱多 病而学医,师从无锡名医司马铭鞠,“精通医术,治病多奇中;“尤精本草之学。曾 于长兴、金坛多地寓居,后老于金坛。吴门医家中有张应遴、马兆圣、徐鹏、荣之迁、刘 默、刘紫谷、叶其辉等多人学于缪希雍。

     著有《神农本草经疏》、《续神农本草经疏》、《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医学传心》、《缪 仲淳先生医案》、《缪仲淳先生诸药凡例》、《炮炙大法》、《本草单方》、《还读斋医方汇编》 等。

     缪希雍虽享承脾胃学说但遥承朱震亨“阳有余而阴不足”之论,针对滥用甘温升发脾 阳之弊,首开脾阴学说之先河,并立证治之法以补脾阴之不足。“胃主纳,脾主消,脾阴 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缪氏从脾胃的消纳关系上认识到脾阴的重要性,并以   “产后腿疼,不能行立,久之饮食不进,困惫之极”.“若因脾虚,渐成胀满,夜剧昼 静”为脾阴不足之证候,以甘寒之品滋养脾阴,慎用苦寒、甘温之品,创立有“甘寒滋 阴、甘平和中、酸甘化阴、苦寒坚阴、益肾养阴”[99]等多种滋补脾阴之法,以滋养脾阴之 血而降血虚之火。用药则多用生地、沙参、白芍、石解、甘草、扁豆、莲子、梨汁、甘蔗 汁、天门冬、麦门冬等清润之品。

     缪希雍的脾阴学说补充了易水学派脾胃学说之不足,清代医家中陈修园、曹庭栋、吴 澄、叶桂等人在对脾阴的认识上多宗缪希雍,特别是叶桂在缪希雍的脾阴学说基础上,发 展出胃阴学说。

   4.蒋示吉 

    蒋示吉,字仲芳,号自了汉,明末清初长洲(今苏州市)人。幼年丧母,后受业于李 中梓,清初避战乱而寄居太湖边之弯窿山,著《山居述》四卷,后整理为《医宗说约》六 卷,刊于清康熙二年。另著有《望色启微》、《医意商》、《通医外治》、《医宗小 补》等医书。

     《医宗说约》为通俗综合临床类著作,涉及有诊断、内科杂病、伤寒证治、儿科、女 科、疡科等多个方面。其文多以歌赋形式著录,为其特点之一。在对易水学派思想的继承 上,主要体现在对脾胃特别是脾阴的重视。如其在《调理脾胃》篇中言:“至哉坤元调脾 胃,万物资生无病累;胃阳纳受是所司,脾阴消化精神遂。饮食自倍脾胃伤,洁古积术丸 为最”。蒋氏从生理上认识到脾胃乃为后天生化之源,从胃阳、脾阴角度认识脾胃的关 系,进一步认为饮食不节是脾胃损伤的病因,并以张元素之积术丸为其治疗大法。

     蒋氏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途径上阐发脾胃之要,认为药虽对证而治疗无效的情况是因 为“药先入于胃,脾胃自伤不能运化药味”,而阐发无论何种疾病都需先调理脾胃,消 导饮食之论。

    5.沈颐     沈颧,字朗仲,明清年间吴县(今苏州市)人,“究心岐黄,术得东垣派,为吴名医” teal,著有《病机汇论》、《医归》等。

   《病机汇论》由马椒校补,刊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计十八卷,共六十证,每证 为一门,按脉、因、证、治、方的顺序,辑各家之说,并附己论。在宗易水学派之学的基 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与补充。

    5.1论内伤兼外感之补泻

     沈氏对在论治内伤兼有外感者的病证时,以“邪正多寡而酌其治”为立法原则,以 病情之轻重缓急而论其治。内伤重而外感轻,补虚则邪自解;外感重而内伤轻,虚兼治表 证;内伤重而外感亦重,先用甘温建中,后治邪解表:内伤轻而外感亦清,先清表而后补 虚。

    5.2专设内伤饮食一门 

    李呆论虚证有内伤饮食、饮食不节、劳逸所伤三大病因,沈氏专门发挥内伤饮食的论 治。辨内伤饮食与内伤劳倦,以肾气不足与脾胃燥湿为其病因,立在上吐之,在中消之, 在下下之,挟气宜开,挟寒宜散及补火之法yot)的治法,并认为伤食病证不能一概用消食导 滞之法,亦当用补心火生胃土,补相火生脾土。

    5.3论虚劳之阴虚阳虚 

    论治虚劳时,沈氏多有发挥。在虚劳病机的阴阳之辨中,沈氏以胃阳、’肾阳之虚为阳 虚;阴虚分为肺胃阴虚则津液虚,心脾阴虚则血虚,肝肾阴虚则真精虚三类。以清润之品 补气生津,粘腻之物填精,调补脾胃以生血。特别注意到四物汤虽补阴血,但“津枯火焚 者犹忌芍、归之辛窜”,八味地黄丸虽补肾阳,但“胃气虚火者犹忌地黄之凝滞”。 

    持易水学派思想的吴门医家中,另有元·倪维德著《原机启微》,将易水学派的脏腑 虚损病机用于眼病的诊治之中,在六淫之外更重七情内伤之病因,治疗上用苦寒之药降泄, 更以甘温之品升阳。清·张璐在广博众家所长之时,对易水学派的思想有所继承与发挥, 其治疗之中亦偏重于益气廿温,温补脾肾之法。清·尤乘学于李中梓,较注重肾命,如其   《寿世青编》中言“养生之要”[当以寡欲而养肾精。清·尤怡学于马椒,亦重温补,如 其《医学读书记》中所云,以补中益气汤治阳虚,六味地黄丸治阴虚,认为此二方“法虽 不同而理通也”。

必成论文网( http://www.zhifatang.com/),专业从事论文创作、教育论文发表医学论文发表职称论文发表的全国性机构!


相关文章:
温病学派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温病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易水学派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河间学派的学术传承与影响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及其学术思想

本文TAG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攻邪派,补土派,滋阴派
王祖雄易水学派http://www.baidu.com
名老中医经验集-王祖雄
17.11.11【中医流派】丨易水内伤派
【文献学习】基于燕赵医学“温补脾肾”理论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