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方误案启示录
 【袁晋河医案】韩某,女,10岁,学生。1992年10月2日持续上腹钻痛,曾有吐蛔虫现象发生,每次发作数小时后即缓解,此次发作持续一小时不缓解,伴有呕吐清水,烦躁不安,舌淡苔白,脉弦,诊为“蛔厥”,投乌梅丸:乌梅、当归、川椒各6克,干姜4克,制附子、黄连、黄柏、桂枝、党参各3克。2剂,水煎服。服后疼痛反加重,烦躁加剧,嘱服米醋30毫升,服后10分钟痛止。后用上方加米醋30毫升同煎,连服3剂,病愈。至今未复发。

【来源】袁晋河 误治病例4则分析。江西中医药1996,3:38。

【原文】《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炮,去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分析】本案所现为“蛔厥”无疑,用乌梅丸治疗亦属正治,然服药后痛反剧、烦反增,究其因乃乌梅未用醋渍,《伤寒论》要求“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医者不遵,故于病不应。可见,经方药物炮制也不可不讲求。

【启示】《伤寒论》中大到理法方药、小到药物炮制煎服,都要仔细学习研究,不可擅自更改。

1去渣再煎法:《伤寒论》第98条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运用这样方法的还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复代赭石汤等方,它们都有“去滓,再煎”的特殊煎煮要求。

2泡服法:《伤寒论》第159条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其目的是取两药苦寒之气以清中焦无形之邪热,薄其苦泄之味而防止其直下肠胃。附子泻心汤 上四味,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3先煮、去上沫法:《伤寒论》原文中注明“先煮、去上沫”的药物有麻黄、葛根。如《伤寒论》第31条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4特殊溶媒法:《伤寒论》中用于汤剂煎煮的溶媒除普通水外还有5种,即甘澜水、潦水、清浆水、清酒、苦酒。

甘澜水:65条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潦水,即天上降下的雨水。263条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清浆水, 393条枳实栀子豉汤;

清酒,182条炙甘草汤、351条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苦酒,312条苦酒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伤寒论》经方煎药法学习
[转载]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
伤寒论类方的历史渊源与运用思路(下)
伤寒实践论
《伤寒论》中关于煎服法的奥秘,都在这里了
毛德西14.麻黄升麻汤治疗肺热脾寒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