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汗理论的思考

    3.1   邪之所在,汗而发散之

    “汗而发之”是《内经》汗法理论的重要内容。外邪客于肌表,可用各种治疗手段以疏解肌表、宣通肺气、调和营卫、开泄腠理,使病邪从肌表而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解表之谓。六淫之邪侵入肌表,虽病邪之性各异,但多用辛散轻扬之品,令其从肌表而出。如主治风寒感冒之麻黄汤与主治风热感冒之银翘散,前者以麻黄、桂枝之辛温以发汗解肌、外散风寒,后者以薄荷、淡豆豉之辛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并酌加荆芥穗,其性温主散,以增强辛散之功,此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意。可见汗法有发散、通透、升浮之性,善治偏上、偏外、在表之邪 [1],具体运用可根据病情选择。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是用汤液熏洗,浸渍取汗之法;《素问·热论》中“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所言为用针刺发汗泄热之法,这都是发汗解表法之灵活运用。“汗而发之”的理解不单局限于表证治疗,机体有拒邪外出的本能,初起之邪,即使非表之邪,借助汗法有 “在外散邪,在内疏达气血、导邪外出”之用,对一些非表证用汗法也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如后世医家依据“因其轻而扬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认识,对麻疹、疮疡、水肿等见有表证者用辛散透邪、因势利导法使邪气外达。常选用清宣透发、清肺达表之竹叶柳蒡汤治麻疹透发不畅,以疏风散邪、清热解毒之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用宣肺透邪、清热利湿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伤寒发黄、水肿咳喘诸证。可见,“汗而发之”在一定程度上为顺正气拒邪外出之势以祛邪外出,给“邪气以出路。”即“腠理发泄……邪气与汗皆出”(《素问·疟论篇》)之意,祛邪在肌表阶段,也起到了防邪内传的作用。

    3.2   疏利经络,调汗以御邪

    针刺法发汗是《内经》治疗热病的主要手段。常用59个穴位进行刺治,故称“五十九刺”。根据病情的差异,分泻热发汗(直接)和滋补发汗(间接)两种治法。温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病之初非汗法不得解,而热病治疗又要兼护津液,二者不可偏废 [2]。温病初起,病位尚在肌腠之表,宜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其在表者,汗而发之”。而实热证,宜用针刺发汗泄热,如《内经》云:“热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阳明而汗出。”(据《甲乙经》改)《灵枢·热病》曰:“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汗出。”热病本虚标实者,因汗源不足,难以出汗,用针刺法资其化源,然后再发汗祛邪,如“热于怀炭,外爱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饮食不让美恶”(《灵枢·刺节真邪》),应先实其阴补其不足,后泻其热而汗出。

    3.3   有汗勿再发汗,过汗当宜止汗

    发汗可散解体热,而过汗却伤及津液。《内经》认为使用汗法时要求辨别可汗指征,兼顾观察汗出程度。汗出必耗伤机体阳气,若阳虚者再发汗,则阳气重伤,可出现“漏汗”不止,甚至发生阳脱险证。故有“无(毋)刺漉漉之汗”(《灵枢·逆顺》)的告诫。同样基于“血汗同源”理论提出的“夺血者无(毋)汗,夺汗者无(毋)血”进一步明确指出了津血大伤,不宜发汗,即“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之意。《灵枢·五禁》把“大汗出”即汗出太过视为五夺之一,为热病之所大忌。过汗宜当止汗,如何止汗?《灵枢·寒热病》说:“取阴而汗出者,止于阳;取阳而汗出者,止之于阴(此处阴阳皆指经脉)。”这些体现了《内经》关于过汗与止汗的辨证论治的思想,也为汗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止汗以扶正(止汗防脱)的治疗思想,得到了仲景和景岳等后世医家的补充和发挥,如“救汗阴阳并重,救汗防脱当先”,固表止汗的玉屏风散、牡蛎散,敛阴止汗之当归六黄汤等。救汗防脱思想,在仲景《伤寒论》少阴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景岳将阴阳互根理论运用于临床,使汗理论的应用更有广延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仲景的“温病”,你未必懂
《伤寒六经求真》太阳病纲领(2)
孟澍江对温病表证的认识
医学实在易
补气要方:补中益气汤(一)
附昔贤伤寒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