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阳变证及其治则(2)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所以,我们要求本科同学一定要把这12个字背会。我们的题库里经常填空的时候,辩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大家填这12个字。我们讲义在编排的时候,下面就把变证、坏证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

    下面我们打开讲义的42页,看原文第70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为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就是汗不得法的时候,可以成虚证,也可以成实证。发汗之后,病情还没有好,结果出现了什么症状呢?“观其脉证”现在是“有恶寒”,

    这个恶寒,表示他已经没有发热了,当然是里阳虚的表现。这是里阳虚,汗后可以了导致里阳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汗后,也可以导致不恶寒。那么,对里实热的证候,应当怎么治疗呢?“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那就随证治之。他是实热的,你就清泻实热;他是虚寒的,你就温里散寒,这就体现了随证治之的原则。

    他举个例子,怎么随证治之呢?误治之后,形成了坏证,或虚寒,或实热,虚寒的按虚寒的治,实热的按实热治。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发汗的误治,有的病人就出现了虚寒,有的病人就出现了实热呢?这主要是由病人的体质因素造成的。如果这个病人素体阳气偏虚,误治以后可能就导致了阳气更衰,而阴寒内盛。

    如果这个病人素体阴虚而阳亢,误治以后可使阴液更加损伤,阳气更亢,就可能使邪气从阳化热,化燥成实。所以,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这种变证、坏证,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疾病的发展是没有固定的规律的。但是,在治疗上,那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们接着往下看:“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处俱虚故也。”他举这一条例子,就是误下以后,也可以造成表里阴阳俱虚的一种表现,误下,“下之后,复发汗”,误下,伤了里阴,发汗,伤了表阳,严格的说,如果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应该先解表,后攻下,现在先下后汗,治疗次序颠倒。

    所以,先下,伤了在里的阴液。后汗,伤了在表的阳气。底下的两个症状“振寒”是阳气被伤的表现,是病人出现了寒战,“脉微细”,微是阳虚,细是阴虚。微主阳虚,细主阴虚。所以,这是阴阳两伤。仲景自己是怎么解释的呢?“所以然者”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以”,就是因为,这是因为内外,就是表里。

    俱虚,就是表里阴阳之气俱虚的缘故。这个证候,应当用四逆加人参汤来治疗。用四逆汤补阳气,用人参来益气、生津、补阴液。误治以后造成的变证,或者造成的坏病,不是固定的,可实,可虚,可寒,可热。治疗的时候,那就“随证治之”。下面看第11条,辨寒热真假:“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和“身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者,寒人皮肤,热在骨髓也。”

    发热和恶寒,是外感病最常见的一组症状,我们在前面第7条曾经谈到:“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我想大家肯定还记得,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是阳证;以恶寒为主要特征而不发热的,是阴证。这是在解释这一条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一条所描述的,是阴、阳分证,是这样的一个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学习笔记53
寒热辨析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与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有何不同?
太阳变证—(一)概论
少阴特殊表里分真阳虚损是根本
八纲辨证之寒热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