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11)

    (接上篇)所以汉代的丸药是两大类了,一类是泻下逐水为主的,一类是辛热荡除寒积为主的。现在在临床上这两类的证候非常少见,自然治疗这两类证候的成药,就不会再流行了。“伤寒”,一个外感病,“医以丸药大下之”,无论是巴豆制剂还是甘遂制剂,对于一个外感表证来说,那都是不适合的。

    结果,导致了表邪不解,余热留胸膈,出现了心烦;同时,脾气脾阳被伤,又出现了下利;余热不去,又出现了身热不去;身热不去,又有心烦,余热未尽,恶性循环。因为用过丸药,他下面又有下利,这就形成了上热下寒的证候。上热,表现了身热不去、心烦;下寒,表现了大便溏泄。

    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清上热,就容易更伤脾阳,伤脾气;单纯的温下寒,就容易助上焦的热。所以,仲景采用了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当然,这个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这个上。实际上是中焦,是脾胃。清上温下,清解胸中的热,温脾阳,散脾寒,治疗虚寒性下利,这是个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子。

    过去有一次给本科班同学上课,课间的时候,一个同学就走到我跟前,他拿着两个半杯的水,显然是一杯是热的,一杯是凉的,说:“老师你看这两杯水,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凉的?”他这句话没说完,我就知道他想干什么,因为我那天下课的时候,正好讲到了栀子干姜汤。

    我说:“你是不是想把两杯水倒在一起,然后问我这杯水是热的还是凉的?”,他说:“是。”结果一倒,自然是温的了。

    他说:“那干姜是热的,栀子是凉的,煮在一个锅里,那就是温的了。清热的药也不清热了,温里的药也不温里了。”

    实际上,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热水、冷水相混合的物理作用,是不一样的。中药它有性味,它有归经,可以说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栀子,是清三焦之热的。干姜,专门是温脾阳散脾寒的,它们并行不悖(读备),和这种单纯的冷热相均衡成温水的这种物理效应,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在体内各发挥各的作用。

    一个病明显是热证,你给他开一些寒凉的、清热的药,这种大夫容易当。明显是寒证,你给他开温里的祛寒的药,这个医生的方子也好开。问题是在临床实践中,有许多病人,常常是寒热兼见,虚实兼有,你根据他的实际的具体的情况,开一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特别符合这个病人实际情况的这样的方子,这才算一个高明的医生。

    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这种组方成就,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它这种组方的思路,组方的方法,继承它这种组织方的成就。干姜和栀子同用,一个温下寒,一个清上热,这是我们遇到的寒热并用的第一张方子,下面我们看第48页的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有旧微溏者,不可以服之。”

    栀子豉汤这类的方子,包括我们前面已学的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等等,这些方子毕竟是以清热、寒凉为主。所以,如果病人“旧微溏”,就是平素就有脾阳虚、脾气虚,而大便浠溏的话,你在用栀子豉汤的时候,就“不可以服之”。当然,它不是绝对的不可服之,你要注意,你要慎重些,要谨慎一些,要防止更伤脾阳(转下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第79.80.81条统一发送!!!
栀子干姜汤——自渡子
栀子干姜汤*胃热脾寒证
栀子干姜汤
伤寒奇正书·栀子花开,豆豉油麦(虚烦证治)
《伤寒论》方药解析 栀子豉汤(二) 中医中药 | 39康复网 | 医源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