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伤寒论》笔记
本帖最后由 叱干two 于 2013-6-30 10:09 PM 编辑

提到《伤寒论》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六经辨证体系,历来注解伤寒的医家大多数都认为《伤寒论》是以《内经》热论篇为理论指导的,它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伤寒论》是否承于《内经》?三阴三阳是否为六经概念?这个问题实在有必要说清楚,因为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如何去理解《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我的看法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是从哲学中的阴阳盛衰分级理论引入医学中来的,它在医学中赋予了新的涵义,三阴三阳在这里代表着功能衰弱和功能亢盛(或相对亢奋)的三个相对的分级概念,用来阐述和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跟《内经》热论篇中的六经没有关系。为什么这么说,我有以下几点理由:

1 近代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在其《伤寒论通俗讲话》(冯世纶等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有如下论述:仲景书应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

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斟其序文,绝非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伪作,近世杨绍伊辩之尤精,今摘要介绍于下,以助说明。

杨绍伊在其所著《考次伊尹汤液经序》中写到: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词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又后详举也······



2 在钱超尘先生所著的《伤寒论文献通考》一书中,介绍了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为当时日人摘抄本,在康平本中,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等字为小字隔段抄写,说明这句话属后人伪作。这种现象在古书的抄写过程中普遍存在,《内经》中也有类似的问题。



3 晋陶弘景在其所录之《汤液经法》中有言: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另一位晋代名仕皇普谧在其所著之《针灸甲乙经》序中亦有相同意思的论述:仲景广汤液经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两位先贤皆为晋朝人,距仲景先师生活年代不远,如果一人所说未足以取信于人,那么两人呢?试想一下,如果连这么重要的引用文献在《伤寒论》序言中都没有提及,怎么会提一些关系不大的著作呢?这不符合逻辑。



如上所述,在文法及考证学上都不支持《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继承于《内经》的,所以说《伤寒论》是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他跟《内经》扯不上关系,是各有师承的两个医学流派。如果再用《内经》的理论来注解《伤寒论》,只能与《伤寒论》越走越远。
生说道:“如上所述,在文法及考证学上都不支持《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继承于《内经》的,所以说《伤寒论》是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他跟《内经》扯不上关系,是各有师承的两个医学流派。如果再用《内经》的理论来注解《伤寒论》,只能与《伤寒论》越走越远。”

请看李克绍《伤寒解惑论》所云:“《伤寒论》的撰述,是作者以卓越的天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汇总了汉代以前劳动群众的医药经验,和自己历年的临床实践,加工整理而写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理法严明。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地完成了祖国医学中六经辨症(旧用证[此为繁体字],今用症,下同)论治的完整体系,所以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医学名著。”
诚招版主,欢迎各地热忱之士加入。李克绍《伤寒解惑论》又说道:

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明明指出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素问》和《九卷》就是现在的《内经》。《胎胪药录》虽然不一定就是《本草经》但是《本草经》成书在《伤寒论》之前,比起其它中医典籍为早,因此《本草经》即使不是《胎胪药录》,但它的观点至少也是接近于《胎胪药录》的。尤其是《金贵要略》,它和《伤寒论》不但是同出于张仲景之手,而且最初还是一部书。因此《伤寒论》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理论观点,在《金贵要略》中,更容易互相印证。

举例说“胃家实,”“承气汤”这两个词都来源于《内经》。《灵枢--平人绝谷篇》云“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可见“胃家”是既指胃,又指肠。“实”是只能满,不能虚。只满不虚,是由于“气”不能下,承之使下,方名就叫承气汤。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会把“胃家”局限为足阳明。有人认为伤寒传足不传手,承气即承亢,就是由于没有和《内经》相结合,或者结合不恰当(如“承亢”)而造成的。

又如“少气”这个词,来源于《灵枢--五味篇》的“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又如论中的血室,有人认为是冲脉,有人认为是肝经,也有人认为是子宫,互相争论相持不下。却不知《金贵要略--妇人杂病篇》描述“生产后”的“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已明确指出是“少腹满,如敦(音DUI,古代盛食物的圆形器具)状”,“少腹”、“如敦”不清清楚楚的说明是子宫吗?
张仲景《伤寒论·自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仲圣所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之名称,实源于《素问·热论》等篇章的名称。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求真︱对原序的讨论(二)嵌注与追文
大胆!这位中医说,张仲景不是《伤寒论》的“原始作者”......
胡希恕先生:论《伤寒论》的独特理论体系
被我们读错了的《伤寒论》——如今的认识是否是正确的?
「越人讲坛」“《伤寒论》序言及太阳病上篇”讲稿(二)
[中医文化]细读《伤寒杂病论》原序,就知道该如何去学《伤寒》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