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华为教授谈中药的临床研究

一、中药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概念,认为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就是中药。非也。中药中虽然也有天然药,但不能说天然药就是中药,中药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1.中药是被中医理论化了的天然药。中药有独特的理论:
  1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理论。例如麻黄辛温,味微苦,归肺、膀胱经,主升主浮。而天然药的麻黄就没有这些理论。
  2采集理论。中药有采集理论。如10-12月采收的丹参,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Ⅰ、丹参酮Ⅱ的含量比其他时间采集的高2-3倍。茵陈1-2月采集最好,谚语云:一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人参中的人参皂苷以8月的含量最高,青蒿的有效成分青蒿素7-8月花前叶盛含量最高,开花后含量下降。槐米有效成分芦丁含量可达23%,而开花后(槐花)仅含13%左右。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绿原酸,异绿原酸、花蕾中的含量远比开放花为高,所以采集应在5-6月份,含苞待放之时。款冬花主含款冬二醇等有效成分,应在12月份花未出土时采挖,过晚则不可供药用。
  3类比理论。中医还采用类比方法去认识天然药物,(1)根据色味理论。把五色五味同五脏结合起来去认识药物的功效和归经。如百合、白果因色白就入肺治气。山楂、丹参色红就能入心治血。玄参、黑豆色黑就入肾治肾。连翘象心就能治心。核桃像脑就能健脑。橘络、丝瓜络、红花、桑叶、旋复花等药有结构细微分布如网络,就入络通络。(2)根据植物生长特点,理解功效,其效果常出乎意料。女贞子冬至采集,旱莲草夏至采集,这两个季节是二药最旺盛、最成熟的时期,冬至阴极而阳生,夏至阳极而阴始,两药合用名曰二至,故有调和阴阳之妙;半夏夏半而生,夏枯草夏半而枯,两药同用也有调和阴阳之效。夜交藤在太阳下山大地落幔之时,其叶相合,早晨太阳出,大地晨曦之时,其叶分开,象征着人的睡眠规律。它们均有调和阴阳治疗失眠之功,植物之妙,寓有至理,值得研究。同时还有以脏补脏,以核治核的理论。这种类比用药确定中药功效也是中药的一大特色。
  2.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它在使用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依据,遵照组方原则的要求,有严格的剂量规定,它是针对“证”而使用的,而天然药在使用中不受中医理论的指导。例如,日常食用的小麦、生姜、大枣、甘草、羊肉,它们既是食物,又是天然药,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若按中医理论指导使用,它就成为中药。如按中药性味归经理论,如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羊肉辛温,这时它就成了中药,并在治疗疾病中确定了功效,组成各类复方,如治疗血虚腹痛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和治疗妇人脏躁的“甘麦大枣汤”。又如水果、蔬菜、肉类被收入《本草纲目》中成为中药,西医认为它是营养食品,富含有多种微生素,微量元素和纤维素,常建议病人多吃这些食物,在临床上引起了不少问题。从中医角度看,这些建议只对了一半,中医认为:冬瓜、西瓜性味寒凉,西瓜有天然“白虎汤”之称,只适用于热证,如脾胃虚寒的老年人,食后易致腹胀、腹泻,古人说“心里没冷病,不怕吃西瓜”。心里有冷病(脾胃虚寒)就怕吃西瓜。冬瓜能治阴虚内热,故有治糖尿病之美誉。杏子、柿子性热,只能用于虚寒之体,急性菌痢者当禁。鸡汤,性热,为出血病人之所忌。汁类为热性病人最所喜。《温病条辨》用“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芦根汁、麦冬汁、莲藕汁)治疗热病伤阴。再如“木炭”是天然药,中医西医都在使用,西医用来止血、收敛,中医也用来止血,但使用的理论基础不一样,西医应用是因为木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中医应用是因为木灰是黑色的,黑色入肾,肾又属五行中的水;血是红色的,红色能归心,心属五行中的火,水能克火,故推理凡是黑色的就能止血,叫“红见黑止”。诸如血余炭,京墨汁,百草霜等这些黑色药物都能止血。
  3. 中药有炮制加工理论,中药是炮制加工了的天然药。中医对天然药(生药)进行炮制加工,使天然药成为中药。中药炮制后,有效成分发生质和量的变化。①天然药(生药)通过炮制加工后能减毒增效。如药理实验证实附子经炮制后致心律失常作用明显降低,而强心作用明显增强。生半夏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发生呕吐,炮制后不仅不导致呕吐反而有止呕吐作用。又如常用止血的地榆、槐米、藕节、大黄,它们均含鞣质,经高温炮制后,其鞣质含量比生品高4-6倍,因而止血作用大大提高。黄芪蜜制后,其Fe、Mn、Ni、Co含量增加,而这些元素均参与或能刺激生血过程,同时Fe、Mn是生物活性较强的微量元素,参与能量代谢、营养、免疫,是酶必须的重要辅助因子。所以用蜜炙后的黄芪健脾生血之功明显加强。实验证明,中医“肾”的物质基础与微量元素锌、锰等有关,许多补肾中药中富含Zn、Mn、Fe、Cu等微量元素。如肉苁蓉、杜仲、女贞子等经炮制后,所含以上微量元素明显增高,炮制后可以增强补肾的作用。②炮制后的天然药(生药)不仅能增强有效成分的含量,而且还能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量,从而增强了药物的效应。如元胡有效成分是四氢帕吗丁等生物碱,生品水煎溶出量很少,醋制后其中的生物碱与醋酸结合水煎时溶出量大大提高,镇痛作用随之提高。又如杜仲含桃叶珊瑚苷及杜仲胶等,生品煎出很少,盐制后胶质被破坏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降压作用远被生品为强。种子或果实类天然药经炒制后使种皮或果皮爆裂,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如酸枣仁炒后,其有效成分的水提取物和醇提物含量均有增加,矿物类天然药经过煅制后,其碳酸钙、磷酸钙分解成为氧化钙,质地变酥变脆,溶解性明显增大。③天然药经炮制成为中药后还可产生新的成分,它比原有成分有更强的药理活性。如黄精经炮制后游离氨基酸由原4个增至10个,增强了补益作用。④天然药经过炮制后减少或改变了原药的有毒化学成分,从而降低了毒性,缓和了药性,消除了副作用,增强了疗效。如朱砂以水飞法炮制后,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含量最低,而药效质量提高;苍耳子经炒制后,其毒性蛋白变性,凝固在细胞中不易溶出,而达到祛毒解毒的目的;乌头、附子加工蒸煮后,剧毒的双脂类生物碱的内脂键能短时间水解完全。
  4.中药有制剂工艺理论。中药可组成各种制剂,如膏、丹、丸、散、汤、片等,在这些制剂中各样协同作用。如传统饮片汤剂中,药物在加热煎煮过程中溶出各种有效成分,其中有不少活性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形成新的整体合力,整体功效。天然药是以单体有效成分表明作用的。同时还对煎煮有严格的要求,有先煎后下的;有包煎烊化的;有泡服冲服的;有煎汤代饮的;还有武火(大火)文火(小火)等不同的要求。在服药时间上也有要求,外感者宜早上8-9点服药;阳盛热病者最好是下午2-3点;壮阳剂宜选清晨阳气初升之时(5—6点);滋阴药午后服用最佳;病血脉宜空腹而在旦,病骨髓宜满饱而在夜等。对于急性热病更是切中病机用药,对药物疗效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服药次数上,根据病情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服银翘散就有这样的要求“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更服”。就是说,病重者4小时服一次,一天服三次,晚上再服一次。这些制剂工艺理论天然药是不具备的。
  5选药标准不同。天然药看重的是有效成分,与中药选药标准截然不同。如人参叶所含人参皂甙比人参多,但中药不用其叶;芍药甙是芍药的主要活性成分,赤芍中含量比白芍多,但中医的“芍药甘草汤”却不应用赤芍而用白芍,因为该方的中医理论是取其“酸甘化阴”,以缓急止痛,舒缓挛急,而赤芍活血见长,不具酸收之性,这就是中医选药依据,组方的理论和道理。研究天然药不能离开中医药理论,不能用“唯成分论”来解说中药的功效。因此可以这样说,任何天然药如果不能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就不能说是中药,能按中医理论指导使用的才是中药。即就是中药现代化也必须根植于中药理论的土壤之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即就使依靠现代先进的手段,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搞的再清楚,离开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是对“证”的中药,而只是现代医学治病的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在内的天然药。

二、应用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坚持和遵循中药固有的功效原理

  中药是单味药,它的功效原理是“以证论效”,注重整体功效,重视药物的非特异性;西药是泛指植化药,化学合成药,生物药,基因类药物,核心是化学单体,其功效原理是“以病论效”,注重成分功效,“唯成分论”,重视药物的特异性,靶—标关系对应。两者不论从理论基础、制作工艺等方面都是有严格区别的。临床使用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坚持和遵循中药固有的功效原理。这是因为:1.中药的功效是针对证候而言的。药因证立是使用中药的根本原则。中药是“证”的效应对象,根据它对“证”的治疗效应来判定它是否具有“滋阴”,“壮阳”,“补气”,“补血”,“解表”,“攻里”,“软坚”,“散结”,“理气”,“活血”等功效的。所以,“以证论效”是判定中药功效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中药功效的判定,不是在实验室里根据其物质成分,理化性质,构效关系来论定的,而是在辨证论治的临床实践中以其对“证”的临床效应来论定的。如中药柴胡,在小柴胡汤中能和解“少阳证”,故具和解少阳之功;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方中能治疗“肝郁证”,故具疏肝之功;在补中益气汤中能治疗“中气下陷证”,故具升阳之功;在柴葛解肌汤中能治疗“寒热郁表证”,故有清热解表之功;等等。不一而论。所以说,中药以及由它组成的复方是“药证对应”、“方证对应”的必然结果。辨证是否正确,还以用药后的效果来验证。这是效证关系的辨证法。2.中药的性味、走向是临床愈证后概括出来的。证有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不同证型,中药治愈不同证型后也赋予寒凉、温热和、辛、甘、酸、苦、咸的性味,以及升降、沉浮、走向及归经。大凡能治寒证的就是辛温(热)药,能治热证的就是苦寒(凉)药;能补气温阳的就是甘温药;能软坚散结的就是咸寒药;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涌吐、开窍的是升浮药;能泻下、利水、潜阳、导滞、止呕、平喘的是沉降药等等。3.中药的分类是以“药证对应”为根据或标准的。如证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药有解表,散寒,清热,泻下,温里,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药相应,都是严格地遵循着“药证对应”关系的,形成了中药分类与辨证论治相统一的严格体系。

三、临床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也应辨证用药。

  近年来中药药理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对进一步认识单味药的药理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该认识到,实验室与临床尚有较大的区别。动物实验与人体实验是不同的;单因素研究与多因素研究是不同的;传统水煎剂与提取液是不同的。所以,可以这样说,实验室实验的结果,在人体只能作为临床应用的参考,而不能作为临床应用的指南。如现代药理研究认为,黄芪对心血管病,血液病,肾病以及肿瘤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可使减少的血细胞数恢复正常,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脏功能及增加抗缺氧能力,可改善肾脏功能,可防止肝糖元的减少,可抗衰老等等,但是否临床所有的心血管病、肾病、肿瘤都可以使用黄芪呢?这显然是不符合中医临床实践的。临床上许多心脏病却属中医的中焦气机阻滞“痰瘀互结”,或“水瘀互结”范围。临床常运半夏泻心汤,或温胆汤之类。肾病大多也是“水瘀互结”、“浊瘀互结”等实证,属《伤寒论》蓄水,蓄血范畴的疾病,应运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类方治疗,方中没有一味黄芪,却符合肾小球基底膜硬化的病理,用黄芪显然是不对证的。只有那些符合中医气虚证者,才适宜应用黄芪。再如苦参、淫羊藿,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对心脏的自律性或传导有所影响。苦参对心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淫羊藿有对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这些只能作为参考,临床上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根据证候适当选用。临床上曾遇到过一位阳气虚弱的患者,因为有心律失常,一位年轻医生在辨证的基础上未加选择地加用了30克苦参,结果患者不但心律失常未除,反而出现胸闷、心下痞满、呃逆。取掉苦参后在健脾理中基础上选用常剂量的淫羊藿,而症状才得以缓解。所以,应用药理研究成果时还是要根据药物的性味理论而选择使用。再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和大蒜均有抑菌消炎作用。但中医认为黄连为苦寒药,大蒜为辛热药,应用时必须用中医药理论去指导。黄连只能用于“实热证”,大蒜只能用于“虚寒证”。反之,就会有不良反应。据临床应用表明:黄连应用于“实热证”细菌感染者就能起到治疗作用,若用于“虚寒证”的细菌感染者的,尽管也起到抑菌作用,但患者会出现腹胀、纳呆等不良反应。大蒜应用于“虚寒性”细菌感染者就能起到治疗作用,若用于“实热证”细菌感染者,尽管也起到抑菌作用,但患者会出现口唇起泡等“上火”症状的不良反应。另外,有些药物现代药理学研究有毒性,但只要配伍精当,炮制得法,就能出奇制胜。如中成药安宫牛黄丸中有朱砂,现代药理学研究朱砂含硫化汞,而硫  化汞有毒。但它在临床上却能起死回生。使被英国判为“脑死亡”的香港卫视女主持刘海若起死回生的中药,其中王牌药就是安宫牛黄丸。
  现在临床上有一个很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现代药理研究认为不治病的药在治病,如常用的茯苓、山药、百合、莲子、大枣、陈皮、浮小麦按现代药理研究这些都是不治病的无效药,但临床却能治病。升麻、柴胡现代药理研究没有升提作用,可放在补中益气汤中却有升提作用。

四、从中药中提取的化学单体或从有效部位提取的混合物的药效,并不等于该单味中药的功效。

  一般而言,西药多为单一的化学单体,有特定作用的靶点,具有专一性和针对性的使用方式。而一味中草药中含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人体内相互作用,分别作用不同靶点而对机体共同产生作用,其药效的物质基础是活性物质的群体。例如大黄具有泻热 通便、凉血解毒等作用,它含有四十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活性成分番泻甙类具有致泻作用,芦荟大黄素具有抗菌作用,原花青素具有消炎作用。但单纯的番泻甙类的致泻作用却远远低于大黄。这是因为,大黄中的非活性成分,也可以通过助溶作用来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度以达到提高药效的作用。又如人参现代药效学研究证实,具有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其化学成分包括人参皂甙、脂肪酸、挥发油、氨基酸、糖类、黄酮、维生素、核苷及其碱基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的人参皂甙又含有R0、R2、Rb1、Rb2、Rc、Re、Rg等20多种成分。人参的这些众多药效并非某一单体的作用,而是其中各种活性物质引起的综合作用。这种综合后的力量,不是药物成分的简单叠加,不是1+1=2,而是1+1>2。所以说,中药的化学成分很难用现代科学技术确定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即使提取的单味中草药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药效,并不等于它在人体就能发挥相应的作用。特别是口服药到人体后,其有效成分和相应药理作用在某些消化酶的参与下,都可能发生变化,未必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一味药的成分是复杂的,配伍后就更复杂。如果把人参同大黄配伍,就有一百多种成分,究竟发生什么变化是未知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复方起药效的成分除有机成分外,尚还有无机成分和有机成分的配合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络合作用。这种多种成分,通过多种渠道作用于机体多个途径、多个层次、有选择性地反复作用于某一疾病的多个直接靶点(治标)和间接靶点(治本)发挥整体效应。单味药物提取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药效,把其它成分丢掉了,不但破坏了中药功效的整体性,科学配伍性,讲究关联性和辨证论治的精髓,同时也限制了药用范围,也浪费了药材。正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和含量不纯,也许构成了中药的安全性和协调治疗作用。假如把四君子汤中参、术、苓、草用提纯的单体组方,那可能不是补气而是损气,不是治病的良药而是致病的毒药。日本人曾就小柴胡中的柴、芩、参、夏等七味药,用植化方法分别提取,纯化每单味药的有效成分,  然后再将提取纯化的七味有效成分混合。结果显示,用植化方法提取合成的新小柴胡汤疗效不如“君臣佐使”一锅煮的疗效。可见,中药的药效不在于几个基本单元,而在于它们之间组合形成整体后的功能。再如,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只能用于细菌性痢疾,而中药黄连除清心、除烦、明目、泻火外,若配伍不同,就能发挥各种不同的作用。如黄连配木香(香连丸)不但能治痢疾,还能治湿热引起的其它肠道疾患;配半夏(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能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胃脘痞满;配吴萸(左金丸)善治肝大腹痛吞酸;配肉桂(交泰丸)治心肾不交的失眠;配生地(黄连丸)能治湿热消渴。一味黄连因配伍不同,主治迴然各异。又如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只能治疟疾,而中药青蒿还能清肝胆湿热,骨蒸劳热,组成好多方剂,如青蒿鳖甲散,蒿苓清胆汤等。提取的单体成分由于不能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使用,所以它已不是中药而是典型的西药。

五、中药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有差异性。

  中药理论直接来自临床,也就是说,是来自人体实验的结果,所以是比较可靠的。现代中药药理研究,往往是来自动物实验的结果,而人与动物是有显著种属差异。1.有些药物在动物实验中有效,在临床上却效果不佳或无效。如从中药丹皮中提取的丹皮酚,对狗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但对人高血压却无明显效果,甚至无效;中药葛根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对小鼠有很好的避孕作用,但对人体却无效。2.有些药物对人有明显的药理作用,但对动物却无人体所表现出的作用。如中药巴豆对人有强烈的泻下作用,小白鼠实验不仅不泻反而越吃越肥。雷公藤所含的雷公藤碱对人体有很强的毒性,甚至引起中毒死亡,但羊食之却未见毒性。

六、中药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效果不完全一致。

  有些药物在体外抗菌消炎作用不强,但在体内却具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如白花蛇舌草在体外抗菌作用很弱,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微弱的抗菌作用,但在体内却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既能使家兔实验性腹膜炎时肠管浆膜面的炎症渗出减小,还能基本控制肠壁脓肿的形成。可见白花蛇舌草在体内有防止细菌扩散的作用。又如地榆具有止血作用,在体外不但没有促进凝血的作用,反有抗凝血作用,而在内体却有促进凝血作用,临床上用于多种出血性疾患均有一定疗效。再如复方“麻杏甘石汤”在体外对肺炎双球菌、金色葡萄菌、溶血性链球菌无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它在体内却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临床上常用于细菌性肺炎。

七、临床掌握药物毒性,合理用药。

  一是要在传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时刻掌握有毒药物的毒性,防止中毒,这是研究使用中药的首要问题。我们的祖先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掌握了许多中药的毒性,有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的传说,采取了诸多的解毒、炮制方法,如附子、乌头不遵法炮制,煎熬时间过短,容易发生中毒,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临床上但还需要研究有毒类中药成分及毒力作用机理。附子、乌头有毒成分主要是乌头碱,其中毒剂量为0.2mg。通过久煎,乌头碱可分解为乌头次碱,进而分解为乌头原碱,而乌头原碱的毒性仅为原来的二千分之一到四千分之一。因此,炮制、久煎是防止附子、乌头中毒的有效方法。古人云:细辛不过钱,就是说用细辛不能超过1钱,即3g。细辛是散寒止痛的中药,药理研究发现过量后对肾脏有损害。现在临床发现黄药子类制剂和山慈菇类制剂,虽能治疗肿瘤控制其增生,但对肝肾有损害;含有马兜铃酸的制剂(包括马兜铃、关木通、天仙藤、寻骨风、青木香等)对肾小管有损害,可引起肾衰竭;复方蛇床子制剂提取的挥发油使用后,临床出现心跳、头晕和肠胃反应,水煎毒性反小。含汞、砷(雄黄、雌黄、信石、朱砂)制剂的成药,有牛黄解毒片、牛黄消炎丸、六神丸、至宝丹、梅花点舌丹、安宫牛黄丸。这些毒力强,疗效好的中药及其制剂,一般中病即止,不宜久服。久服会出现中毒。二是合理用药。中药的应用关键是合情合理。合情是符合病情,合理是符合中药使用原理。古人云:用药如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无病用药,均能扰乱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药物本为补偏救弊之用,固当中病辄止,药物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不要错用、乱用。若用之不当,不要说有毒药物,即就是补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何首乌,有二个品种,一为炮制后的制首乌,一为没有炮制的生首乌,中医认为大便溏泻及有痰湿者不宜使用生首乌。现在临床发现,生首乌服用量过大,确对肠胃产生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神经紧张、烦躁不安,心动过速,呼吸困难、麻痹,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抽搐。若生首乌用至60克以上可引起中毒,发生肝脏损害,上消化道出血,眼部色素沉着等。又如人参,中医认为是不能用于实证和热证的。就是作为补益药,最好不要长期服用。短期大量或长期连续服用会引起中毒反应。若高血压病人大量服用会引起脑充血甚至脑出血。再如枸杞子含烟酸,过量使用可致肝脏损害,故肝脏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者,服用枸杞子要慎重。再如冬虫夏草可致过敏,引起肾功能恶化,尿少,心包炎,心前  区痛,头痛,烦躁等,还能引起月经紊乱,经闭,皮肤瘙痒,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毒之与药,异名而同类,用之得当,毒即是药,用之不当,药即是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
【转载】 中药的气与味+从实例说中药的气与味
第一周概论、取类比象(l)
如此专业的辞典,你值得拥有!——《现代中药药理与临床应用手册(第三版)》
蔡红娇教授:一味神奇的中药
中药总结,无药不成医,药理很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