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藥的臨床架構(二)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
    癸未2003年5月23日
    
    藥的功能
         
      上一次我們講到藥物的「氣味」又叫做「性味」。在描述的時候,是先講味後講性。像人參的性味是「甘微苦溫」。「甘和苦」都是味道,「溫」是它的藥性。所有的中醫書上都是這麼寫的。藥物的功能有升降浮沉。升是藥力往頭上走,降是藥力往下半身走。浮是藥力向外發散,沉是藥力往內收聚。在中醫裡,這種分難其實不容易區分得很清楚。再加上有些藥也不是那麼單純,升就是升,降就是降。有些會先升後降,有些會先降後升。
      升的作用是提陷,把往下陷的氣提升上來。例如桔梗、柴胡的藥力是往上升,升麻的藥力可以把氣往上提,有時候頭昏昏的,糊裡糊塗的,就可以用一點升麻。但是血壓太高的話,就不要用升麻。麻黃桂枝湯是用來治療外感風寒用的。裡面的麻黃也是上升的藥,可以讓藥力上到頭部,把陽氣向外發散掉。荊介也是上升的藥。
      升是藥力往上走,浮是藥力上升再向外發散。荊介、麻黃、桔梗也都有向發外散的作用。柴胡和升麻只是往上升而已。附子、乾薑、肉桂、吳茱萸都是熱性的藥,熱就會往外發散。生薑也有升浮的作用,只是不若乾薑那麼強力。
      所有升浮的藥物的主要功能是往外走、往外移,有升陽(陽氣上升)、發表(表皮可以發散、代謝)、袪風、散寒、溫裡(從裡面加溫而往外散)等之陽性功能。可治陽氣下陷及在上、在表之症。本來在上頭要有足夠的陽氣(能量),每天動腦的時候多,大腦的能量就比其他的部位來得大。如果大腦的能量變小,就相當於氣上不去,這時候就形成「往下陷」的現象,就要把氣(能量)往上提。如果疾病是在上半身、或者在表皮,形成風寒束表,表皮被束縛住了,就要用升的藥。
      至於沉降的藥都是往下走,有「泄利」的作用。讓身體裡的積聚的東西可以排泄出來。降是向下走,可以把一些不該往上走的藥拉下來。例如害喜的時候常有噁逆的現象,這時候就要用一些降的藥。降的藥有茯苓、澤瀉、通草、赤小豆、穿山甲、枳實等。
      沉是往裡面走,很多水分也就會跟著往裡面走。用這種藥,消化道的水分也就跟著變多。消化道的水分多,於是就有泄利的作用。大黃、芒硝、黃連、黃柏都是沉的藥。黃連用量大的時候,有沉的作用;用量少時,有健脾利濕的作用。劑量的多寡會影響到它的作用。黃柏是泄腎火,通常不能用得多。腎火通常是不夠多,不太需要用到泄腎火。腎火泄多了,就形成了腎虧,也就是腎上腺的功能不足。
      沉降的藥主下行且向內,有潛陽(讓陽氣比較收斂、比較潛伏)、降逆、收斂、清熱、利水、通便等之陰性功能。可治邪氣上逆及在下、在裡之症。有些人覺得惶惶不可終日、很不安定,這時候就要用沉降的藥,讓他安定下來。也因為是往裡面走,水分也往裡面走,因而有清熱、利水、通便等作用。
      升降浮沉的作用讓我們知道,藥力到達那裡,就可以治療那個地方的病症。裡面的問題當然要用沉降的藥,表面的問題當然要用升浮的藥。這些藥性基本上一定要認識清楚,否則在用藥的時候就沒有了準則。記得升降浮沉這四個功能。要弄清楚這個藥具有那一種功能和性質,慢慢熟悉之後,用起來就會對。升的藥用太多,上半身氣太足,人一定煩燥。降的藥用太多,整個人就會有氣沒力,糊裡糊塗。
    升降浮沉
    
      藥物的升降浮沉,取決於藥物的氣味厚薄和質地輕重。藥物的質地輕的往上升。像升麻,拿起來幾乎沒有什麼重量似的。質地比較重的就有沉降的作用。像所有的花和葉,如菊花、荷葉(涼性,耐得住熱)、摘過蓮子的蓮蓬(用來治療小孩的流鼻血)、馬勃(拿起來像猴頭菇,輕輕的,治喉嚨痛,但是藥性偏寒)
      所有果實、種子、質地比較重的都是降沉的藥。紫蘇子有降氣的作用,治咳嗽。治咳嗽不一定要用往下拉力量很強的藥,紫蘇子就可以降氣。有一點受寒,又發不出來,就要用紫蘇的葉子。蘇子是降,而紫蘇葉是升的。枳實有沉降的作用,常常吃過飯,或一緊張就會呃逆的人,就要用枳實。赭石是礦物,基本上有降的作用。
      也有例外的情形。「諸花皆升,旋覆獨降」,旋覆花是花,但是有沉降的作用。可以消痰行水、降氣止嗌、止咳嗽氣逆。花上有毛,像麥子的芒,用旋覆花的時候,一定要用布袋包起來。不能散在藥堆裡面。否則,喝藥汁的時候,那個芒刺到喉嚨會癢癢的,很難過,咳得攻厲害。
      任何子實都是沉降的,可是牛蒡子卻有升浮的作用。可以疏風散熱、利咽散結。散結是指把堵在喉嚨的氣散掉。它的涼性不是那麼重,比起決明子來,要溫和一些。
    氣味之厚薄
    
      再來就是質地。氣味濃厚者就是非常嗆人,稱之為「雄烈」。薄就是很輕,聞起來淡淡的。要實際去感受才明白其間的差別。藥物的氣本來就屬陽,氣厚的屬於陽中之陽,是浮的藥。氣厚的藥可以溫裡散寒,有附子、乾薑、肉桂等。肉桂有揮發性油質,療效也就是靠這些揮發性油質。在中藥房,都是用鋁箔紙把肉桂包起來,以免油質揮發掉,要用的時候才打開來,氣味就非常濃烈。
      氣薄者是陽中之陰,有發散升陽的作用,如麻黃、荊芥、柴胡、升麻等。麻黃是一條一條的,像木麻黃。聞起來氣味淡淡的。荊介的氣味稍為濃一些。通常甘、熱、辛、溫的藥都與氣的厚薄有關。
      味道屬陰。味厚者是陰中之陰。可以清火瀉下,諸如大黃、芒硝、黃連、黃柏等。味薄者是陰中之陽,可通降下行,諸如茯苓、澤瀉、通草、穿山甲、赤小豆等。這些藥的味道都是淡的。降的原理在前面己經說過了,是增加細胞膜的通透性,讓水分可以代謝順暢。
    用藥原則
      用藥原則很簡單,就是要注意找尋陰陽平衡。在病理上,陽亢的證就是陽氣
    
    往上升得很厲害,或者它的功能過度亢奮,一定產生太多的熱,表現出來的症狀是熱症。治療的原則就是跟它相反,把過頭的校正回來。於是要用寒涼的、沉降的藥。如果是陰盛,一定是手腳冰涼,臉色蒼白,或者瑟縮,就要用溫熱的辦法,用陽性、升浮的藥。
      如果是中氣虛衰,症狀是講話沒有力氣,或懶洋洋,睡眠似乎永遠不足,不容易醒過來,做什麼事情都是百無聊賴。這時候就要扶正,用補的藥。
      如果病邪很強勢,一定表現出一些實證來,像胃氣逆,常常打嗝,或嘔吐,太強勢了,身體的正氣沒有辦法處理,就要用一些袪邪的方式,用泄實的藥。像便秘的時候可以用大黃、芒硝。如果不是很嚴重,可以用潤腸的藥,各種果仁,因為含有油脂,故可以潤腸。火麻仁煮起來像有一層果凍一樣,水分就會多一點。年輕人可以用大黃,上了年紀,便秘又不太嚴重,可以用火麻仁。
      如果是氣逆,就要用鎮逆的方式,一定要用沉降的藥。在丁香芾蒂散裡面,用了丁香和芾蒂,芾蒂是往下下降,丁香有上散的作用,有通竅的作用。之所以會逆,是由於氣脈、官竅不暢通的緣故。如果不夠,可以加一點枳實,很有效。
      如果是氣陷,氣往下降,整個人氣色暗沉,呼吸拉不起來,於是要提陷,用可以往上提的藥。可是不要一下子就提得太厲害,喉嚨會受不了。
      以上講的,只是通則。實際情形還是因人而異。有些人提了老半天,還是不會動;有些人輕輕用一些藥,就很明顯有效。不過,第一步是「證」不要判斷錯誤。治療的本身就不會犯下大錯。以下是我整理前人的經驗所得的一些資料:
      
    這是明朝李時珍的話:「升者引之以鹹寒」,如果它的證狀是往上升的,如陽亢、氣逆,就要用鹹寒,也就是沉降的藥。「則沉而直達下焦」,就能夠往下走到下焦。「沉者引之以酒」,酒本身就是一種升浮的藥,所以如果他太沉了,譬如說冬天的晚上,很冷,有些人晚上睡覺前就喝一小杯的酒,這就是讓它有升浮的作用,那就不會那麼冷,就很好睡了。「則上浮巔頂」就跑到頭頂上了。
    張潔古好像也是明朝人。「桔梗為舟楫之劑」,桔梗就好像是一條船,「以其能載諸藥上浮」,它是可以把所有的藥都往上帶的。所以若是要往上走的藥,我通常都用桔梗。可是桔梗只能上到喉部,上不到頭頂。要上到頭頂,要用一點人蔘。所以小柴胡湯裡面它就用了一點點人蔘。以前我們講過,膽經在頭上這樣繞幾圈,不上到頭頂是不行的。所以很多人膽經不好的時候很容昜偏頭痛。你看看,以前婦女生產過後都要綁一條毛巾,或者是年紀大的人也是在頭上綁一條頭巾。就是在膽經的地方綁一圈。可是偏偏很多藥都升不到頭頂,因為頭是有關卡的,很多藥的藥力就上不到頭。所以很多的藥劑都要加一點人蔘,當然柴胡也可以,可是柴胡用多了對肝經不好。所以雖然是肝膽經的藥,可是不能用太多。
    至於往下走的藥,「牛膝能引諸藥下行」。所以在治療下半身的問題,像是膝蓋、腳踝、痔瘡或是下腹腔的毛病的時候,放一些牛膝,那個藥就會往下走了。上一節課講過,如果有一點頻尿的現象,那就要用黨參來提氣。可是光靠黨參還不行,它走不下去,所以就要用一點牛膝。牛膝就是讓黨參的氣能夠往下走。往下走了以後,要讓結締組織恢復原本的彈性,就要再加續斷。這就是最常用的三味藥,成一個固定的組合,一定有效。
    以上都是以前的人的經驗,要記得。諸藥上提是桔梗,下引是牛膝。
    藥物的升降浮沉隨炮製而變,酒炒過後多半會上升,當歸、牛膝、紅花。尤其紅花,它原本是往下走的藥性,但用酒抄了以後,就變成往上升的。牛膝也是。用薑汁炒就會散寒。像竹茹、半夏、黃連。半夏要用薑汁炒過,一方面它本身有降的作用,因為它可以化痰,可是薑汁炒過以後,它就變成有升浮、散寒的作用。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半夏本身有一點毒性,用薑汁之後,就可以中和它的毒性,所以生薑、半夏很常用。黃連本來是往下走的,用薑汁少過之後,就會有往外散的作用。
    用醋炒的就會收斂,如延胡索、。延胡索又叫元胡,這是很好的消炎止痛藥,它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甘遂、乳香、沒藥也都是破血、行氣、化瘀的藥。如果你覺得你面對的患者身體太弱,活血化瘀的藥力太強的話,他會受不了的話,就用醋稍微炒一下,那麼它的藥力就會收歛一點了。
    用鹽水炒,就會往下行,所以黃柏、杜仲它都會用鹽水炒一下。
    有時候是用蜂蜜炒的,那就會有潤補的作用。比如說甘草,本來它有解毒的作用,可是你炒了以後,它解毒的效能就會稍微收歛一點。所以炙甘草有時候對心臟比較好,可以使得身體的氣脈暢通。用物理的話來講,就是阻力變小。阻力變小,心臟的負擔也就變小。所以炙甘草是很好用的,尤其是對上了年紀的人,要用甘草的時候,我通常都寫炙甘草,用炙甘草,它還有照顧心臟的功能。更何況,蜂蜜本身的營養素很多。
    藥性的升降浮沉也會因為配伍的關係而改變。比如說,升浮的藥在一組沉降的藥中就會下降。就是說,在沉降的藥佔多數的時候,其中一、兩味升浮的藥,就會被拉下來。譬如說,大家都很安定,現在來了一個心浮氣燥的人,大家沒有辦法被他煽動的話,他也就只好靜下來。一樣的道。理
    反過來說,一個沉降的藥跑到一堆升浮的藥裡,也就被帶著一起升浮了。所以藥物有時候還有數量、勢力的抗衡的問題。這個要靠經驗的。你開了藥以後要知道哪幾味藥是降的、哪幾味藥是升的,在你的經驗中,這樣放進去後,它的作用會有什麼改變,這要好好想一想。這個一定要用對,不能全部都是升的,或是全部都是降的,那也不行。中藥可以每一味藥都是升浮的,可是你若弄錯它的藥性,全部升、全部降的話,照樣會醫死人。
    藥性歸經
    好,下面我們來講藥性歸經。我必須把它寫成藥性,是指藥的性能的歸經。由於性能能歸經,所以藥物才會走那個經絡。所以藥物會走某一個經絡,那是後來的效應。是果而非因。是因為有這個藥性的歸經,才會引導那些東西往這個路徑上行走。
    其實這就是共振的概念,就是藥物的性能比較容易和哪個經絡系統起共振。也就是說,藥物的信號頻譜和經絡的信號頻譜有重疊的區域、有相同的區段,所以才會產生共振。因為會產生共振,所以才會走那條路。這個其實已經是信息的概念了。
    投影片1
    
    它是怎麼發生的?我寫了三個緣起。第一個緣起是知覺特異人士的覺察。有些人就是能夠感覺到這個東西吃下去會影響他的什麼東西。比如說,人蔘走肺經和脾經。吃下去以後氣就比較足。氣比較足,表現出來的就是講話有力氣、活動力強,這些都是肺經和脾經的表現。杜仲是歸腎經和肝經。這些都是可以覺察的。你們如果練功練到能夠把自己的身體的狀態調到很敏感的話,你拿一些東西在左手,通常是左手,因為左手的電子會從末稍流向身體。你輕輕握在手上,然後看它在身上會產生什麼反應。如果你感應強一點的,還可以判定它走某一條路徑。有時它走這條,有時走另外一條。或者是你看看身體上哪個地方有改變。當然,你事先要搜索一遍,看看身體的現況是怎樣。你不要想像,就去感覺你身體哪個地方發生改變了。
    這個能力其實是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的。譬如說,吃生魚片的時候的芥末,一含進去,一定是往上走。它走的方式很像是走中脈,但其實是走一段。很多人都有這個能力。以前我以為只有少數,我後來才了解,神農其實就是這種人。神農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這樣的人。古時候的人常用這種方式找東西,如果他每樣東西都要放到嘴裡嚐一嚐的話,那一定毒死了。你現在如果出去找什麼東西嚐一嚐的話,回來嘴巴是不是都腫起來了。可是你如果懂的話,你只要看著它,你身上就自然有感應了。
    這是很合理的,因為光線照在葉子上,反射回來的光上就帶有它的信號。如果你願意讓這個信息進到身體裡去,它就進去了。你看到它,就等於接收到它的信號。否則你怎會知道那是一棵樹?或一顆石頭?你知道那是一棵樹、一顆石頭,你就已經接收了它的信號。所以你的身體其實都是有感應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生物在一個環境待久了,他就會適應那個環境,然後演化成自己的特殊形態、機能。如果把同一個物種放到另外一個地方,過了幾百萬年以後,他也會適應那個環境。主要是這個信息不斷地在身體內內外外流動。
    這種人其實很多。我是到後來才發現,直到現在,這種有特異能力的人依舊存在的。只是很多人生在這種科學的時代而不敢講,以為這是不科學的說法。其實比起儀器來,人體的靈敏度要高得多了。我好像有說過,眼睛的靈敏度其實到了極限的程度。在完全黑暗的空間裡,只要有一粒光子,眼睛就就會有感覺。耳朵的靈敏度,耳膜差不多只要一個原子的直徑左右的振動,它就會有感覺。我們現在做出的儀器根本做不到這種程度。
    可是因為我們可以接受到的資訊太多了,所以要把它一個個解析清楚很難,所以很多資訊會混在一起。所以覺得不夠客觀、常常會有判斷不準確的事情,那是因為資訊太多,才會不準確。所以人的敏感度其實是很高的。我們練氣功讓自己靜下來,其實就是在降低自己的複雜性,使辨別能力能夠提升。所以第一個是很多這種人留下的經驗。
    第二個緣由就是長期臨床上的實踐。你看有些年紀稍微大一點的人他會說:這些東西我不能吃,吃了以後我肚子會不舒服、頭會怎樣。每個人的生活或是人生裡面就會有這樣的經歷。更何況時在臨床醫療上了。患者一年又一年片流不息地走過那麼多人,如果你是個夠細心的醫師的話,你多多少少就會發現:怎麼用這個藥物的每一個患者都有相同的說詞?它到底是在他們身上發生了什麼作用?所以這是長期的臨床實踐。
    還有就是中醫的理論指導。因為中醫本身有一個理論架構。這個架構讓你可以用整個系統的概念去了解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所以你就可以了解藥性。當然,我們在做測驗的時候,像我用穴道電檢儀量的時候就很簡單,我只要量到你原本好的系統,在放了某個藥物下去後它變不好了,那這系統就是會受這藥物的影響。如果放上去後,它根本好像沒感覺似的的話,那就是這系統就和這個藥物無關。
    這從共振的角度來看的話就很合理了。放上去它不共振的,就相當於收音機打開後它音頻太高,和耳朵能聽到的音頻範圍是不同的範圍的話,那就聽不到了。可是如果它的音頻和耳朵能聽的音頻範圍一致的話,那就聽得到了,而且你想不聽都還不行,那就會共振。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兩者是相通的。如果你這個系統原本不正常的,在放上這個藥物後,就變正常、穩定一些或是完全正常了,那就表示這個藥物確實有在影響這個系統,它如果不能影響這個系統的話,它就進不去。
    我們用儀器量就可以知道藥物對臟腑經絡的特殊治療作用,其實就是特殊的共振關係。有了共振,信號進去後,才會產生影響。我們有句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首先,你要入得了虎穴,才能得到虎子。有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在想,身體的信號傳遞、就是化學的生化反應。問題是誰叫它反應的?為什麼平常的時候它不反應?為什麼你現在想要動的時候,它就該知道?這些生化物質為什麼要你下令要它動,它才反應?為什麼平常的時候不反應?
    身體裡面是聽指揮的,所以那些生化反應之前,一定是有一個信號。這個信號要來到這個地方,指揮它,它才會起反應。就相當於我們身上若是感染了某個東西,我們的免疫系統會知道要去反應?因為當你本身一接觸的時候,它就會有信號在你的身體裡面傳遞。物質還來不及傳,但是信號已經傳出去了。傳出去以後,你的免疫系統偵測到這個信號,就開始做出相應的反應了
    所以,我過去做這些研究以後,才開始慢慢想到,所有體內的生化反應都還只是第二級的反應,第一級的反應還是信號。沒有這些信息的收、發、傳、遞的話,根本沒辦法指揮身體那麼複雜的生化反應。
    那麼,既然如此,古人的藥性歸經,其實是體察到藥物會和身體的某些系統產生共振。換句話說,它沿著這個系統的傳遞行為特別的暢通,所以它才形成藥性歸經。你看看像石膏,它是清熱洩火。石斛可以養陰生津。比如你夏天口渴,喝了半天的水還是渴,你就可以放一點石斛或是天花粉。這兩個都歸胃經,吃了以後,胃的乾燥就會去除。這些你用過後就會知道。譬如說辛夷花,是種像過年買的銀柳的花,它通鼻竅。
    經絡臟腑的病變通常是互相影響的,因為五臟六腑沒有任何一個是獨立的。它都是和別的子系統形成一個互動的、網絡的關係,所以它是互相影響的。用藥的時候要懂得截長補短。就是說這個藥能發揮效力到什麼程度,但是下一步它沒辦法的時候,就要用別的藥去接續。或者說這個藥用起來雖然有療效,但卻有另外的副作用或毒性,那就得用另外一個藥去除它的毒性、降低它的副作用。這個就要看藥性。
    所以,你想要弄懂藥的話,你這輩子都不愁沒事做了。你可以找到好多好多有趣的事情。還有些人用的藥很妙,他裡面沒有一種是泄藥,可是吃下去卻有泄肚子的作用。它沒有大黃、沒有芒硝,也沒有火麻仁這些東西,可是他把那些藥組合起來以後,它卻有泄腸胃道的作用。它不是泄得很厲害,而是很溫和地泄,但它就是有那個作用。
    那麼,剛開始當然只用單味藥,後來慢慢知道藥性以後慢慢地搭配、組合成彼此間有互動的關係。這些都是靠許多人經驗的累積,就成了複方的配合。所以複方的配伍是慢慢磨出來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西方傳統醫學中的同類療法,它還在使用單味藥的過程中。,因為它的歷史其實還不長,從開始有同類療法的時間算起來是四百年前。真正建立起來的是德國的哈尼曼(Hanimann)。他在1797年,也就是兩百多年前才開始建立起這套同類療法。他使用的還是單味藥。所以,經典的同類療法裡面,是使用單味藥。可是中醫老早就已經在使用複方了。
    複方的淵源久遠,中醫自有體系,而且層次相當高,可是我們沒有去好好了解它的結構,不曉得思惟的層次的結構已經從原始的摸索提升到有很多的經驗、理念和法則。我們一概地把它丟掉,這其實是很可惜的。休息一下。
    
    
    五味和五行、五臟的搭配。《素問?宣明五氣篇》提到:酸入肝,酸的東西走入肝經。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稱之為五入。就是說它歸屬到五臟裡面去。
    在《靈樞?九針論》裡:「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腎、甘走肉,是為五走。」你看看,酸走筋。有些人在某個階段常會扭到腳,或是不小心就會摔倒,那是筋不平衡的關係。這時候就要吃一點帶酸的東西。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常講的「害喜」。害喜的時候孕婦常會想吃酸的東西。有兩個作用。因為酸有收斂的作用。它讓孕婦的身體有一個收斂的力量。另外一個,因為酸走筋,所以筋會拉得比較緊一點。因為孕婦懷孕時需要比較強的力量。不僅如此,懷孕越到後來,孕婦體型就越趨於虎背熊腰,這是必要的,如果懷孕還一直瘦瘦的,那肚裡的孩子可能會保不住。因為他的重量越來越重,而你的身體機能還是軟弱無力的話,就守不住。所以她會需要吃一點酸的東西才會覺得舒服,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生命程式的設計。
    辛走氣。有時候你覺得沒什麼胃口的時候,吃一點辣的東西就會開胃。那就是氣能夠走得動了。尤其是脾胃經的氣。
    苦走血、鹹走腎。我們常說,血壓高的時候不要吃得太鹹,吃得太鹹就很容易血壓高。這就是因為它走腎,腎陰藏魂。這個陰就是腎的穩定性的藏魂。所以很多時候高血壓就是腎陰虛所產生的腎陽亢奮。而這個腎陽亢奮就是造成血壓高的原因之一,而且佔絕大多數,所以不能吃很鹹的東西。
    甘走肉。甘美的東西會讓肌肉組織比較容易增長。
    這就是五走,也就是五種相關性。這相關的五種機制,就是物理學上講的共振。剛才講的辛、甘、酸、苦、鹹和五臟之間的關係,這是比較大的系統之間的關係。五走指的是比較屬於組織或比較小的系統。這就叫五走。
    神農本草經裡面說:「大黃蕩滌腸胃,乾薑溫中止血。」這都是在講藥性歸經,因為大黃是屬於胃經和脾經。乾薑溫中止血,所以它是屬於肺經和脾經。「大棗安心養脾」是走脾經。「地膚子主膀胱熱、利小便」是走膀胱經、腎經、利小便。這些描述其實都是在講藥性歸經。
    當然,它不會描述它是從哪裡走到哪裡。它只告訴你它所產生的效果是對哪一系統的。其實,要產生那個效果,當然要走到那個系統裡面去。所以,你從這邊慢慢地去了解中醫的藥性的描述,你就會知道中醫的一些基本概念是怎麼來的?
    
    
    唐《食療本草》說:「綠豆行十二經脈」。所以你看最近為什麼綠豆貴成這個樣子。可是吃太多也不行。因為它走十二經,而且是比較偏涼的,會把身上的水份代謝掉。水份代謝掉了,身體的毒素就會減少。可是代謝太快太多以後,連鈉離子也代謝掉太多的話,就會電信不平衡,而會出問題。但是到了夏天就很好用,因為它像甘草一樣,遍走十二經。可是甘草因為是植物性類固醇,所以通常不能吃多。你看甘草又有甘甜的味道,吃多了會反味。可是綠豆就比較不會,但是也不能吃太多,尤其是體質偏寒的人。
    宋朝的《圖經本草》:「瞿麥通心經。」張元素在《醫學啟源》結合十二經與藥物的關係,做為藥性的一部份。其實這個藥性歸經可以整理的東西很多。
    李時珍在《珍珠囊補遺藥性賦》提出十二經瀉火藥的理論。黃連瀉心火,梔子黃芩瀉肺火。白芍瀉脾火,柴胡黃連瀉肝膽火,知母瀉腎火,木通瀉小腸火,黃芩瀉大腸火,柴胡黃芩瀉三焦火,黃柏瀉膀胱火。
      上次不是講了,SARS患者其實可以用黃芩(藥方中用「枯岑」,是黃岑的老根,中間枯乾,專門泄肺火)。
    白芍泄脾火。身上一直長痘子、一直長什麼,或者那個肌肉底下有點長那個蛹一樣的瘤子,要用芍藥來泄脾火。柴胡黃蓮泄肝膽火,所以啊,柴胡不能用得太多,黃蓮也不能用太多。用太多,它會把肝膽的火給泄掉太厲害,那肝膽的功能就低落了。
    黃岑同時也可以泄大腸的火,所以你看它,黃岑其實是很好用的。你看,現在要用中藥來治SARS,大家講來講去無非都是板蘭根啦、大青葉啦,就是沒有人想過黃岑。黃岑其實和心、肺、膽、脾、大腸、小腸、三焦等經相通,所以它可以泄大腸火。但是不能用多。也有人把黃岑的成份提煉出來,和在牙膏裡。有沒有?黃耆它加在牙膏裡。
    柴胡黃岑泄三焦。你看看,它又會三焦經你有沒有注意到?我上次說過,梔子本身也可以泄三焦火,也就是你內分泌系統過度旺盛,比如說甲狀腺過度亢進,可以用一點黃岑。光是泄,不是治本,你要去安撫它,所以要用熟地,或者是生地,看季節啦。
    黃柏呢,它還可以泄膀胱火。這些你慢慢地在腦海裡留下來,你用這些藥用一些時候就會熟悉,不要光是記,這樣記沒有用。原因是,這只是一句話,真正的作用要建立起感覺來。所以可以拿自己做實驗。當然你用的劑量一定要注意,有些劑量要特別小心的,你就特別小心。一般的藥,大概就兩錢、三錢,就了不起了。但是有些藥物啊,你就不能到錢,只能用到分的。至於說劑量要用到很大的,你沒有用到那麼大,那也無妨,對不對?可是劑量不能用大的,你用太大了,那就有危險了。所以你要注意的是這個劑量的關鍵。
    譬如說像上一節課我講過的木香。它是可以開脾胃,可是它的藥力很強。你用到錢啊,那個開脾胃的力量太強,反而會肚子痛。藥吃進去然後肚子叫痛。你只能用到分。像剛才提到的附子,它有毒性,而且比半夏還強,就不能用太重。可是我在藥房照樣看到有人開的藥方裡,附子的劑量用得很重的。這樣亂用一通,身體就會搞壞。他用到了四、五錢。那太重了。在我的想法裡,通常只要用一錢就已經夠了。尤其我們的環境是屬於較潮濕的亞熱帶,更不需要用到很多附子。那是針對某些特殊的寒性體質用的。所以這要特別小心注意劑量不能大,然後毒性較重的不一定要用,其他的倒可自己試試無妨。
    清代的沈金鰲在《藥要分劑》一書中,就用了「歸經」這個名詞。所以從歷代的本草書裡面的「引經」、「嚮導」、「行經」、「走經」,通稱為「歸經」。所以,是從清朝開始,有了「歸經」這個名詞。就是把過去講的這些東西統合起來放在一起。
    歸經理論的形成
    
    那麼,歸經在過去實驗中也沒有儀器可以去度量它,是要靠什麼東西來摸索的呢?或是如何在理論上去引導它呢。
    第一是靠臟的辨證。就是藥物對臟腑有些特定的治療作用或影響力。比如說有清肺的、有養心的、有明肝的、有補腎的...比如說像連翹、鈎沈,這些都是對肝經的,有降血壓的作用。仙麻,走心經,有安神的作用。所以這些都是從藥物對臟腑的實際影響來認識藥系歸哪個地方。像大家很熟悉、最近都買得到的冬蟲夏草,它是歸肺經和腎經。所以有時候你用到某一種藥,你總要用得有點道理。像現在SARS是肺經受創傷,所以常要用到肺經的藥。而土生金,要顧肺經,你消化系統要好,材能保護肺。所以這段時間你不要亂吃東西,保持良好、正常的飲食。另外火剋金,所以少亂走亂動、少發脾氣。
    所以如果從中醫來講,是有脈絡可尋的。你現在若要讓肺經穩固,你就得找出它前後相生相剋的東西。
    第二是經絡辨症。依據藥物對經絡的作用歸屬,如入肺經。有些人把注意力放在臟腑上,因為臟腑比較具像,而經絡則不那麼具像。可是經絡和臟腑是分不開的,它是系統的一部分。我在前面說過,我們講的什麼經,它包含三部分。一部分是經絡本身的網路,第二個是它所對應的臟腑,第三是它所具有的特殊功能。這三個是放在一起的。
    那麼,經絡辨症其實是從經絡系統來看,這和這個其實是差不多的。還有六經辨症。六經,指的是三陰三陽。依據治療外的,有些人就用陰陽拚的方式來看藥物到底是走陽面還是陰面的經絡。比如說有走少陰經,有走開陽經、陽明經、絕營經...就用這個。這個是叫六經辨症。有些是用十二經,有些是用六經。六經是分六類就是了,十二太多了所以就分六類。
    比較資深、傳統的中醫師常用六經辨症,三陰三陽。當然,他也遵守古法,那就等於是有十二經。或是用氣血盈未辨症。就是這個藥用下去是對氣的影響多還是對血的影響多,是對盈氣有影響還是對未氣有影響。比如說菁芥是入血份,它可以清血份的熱。也就是說這個風寒已經入到血、入到身體的體液的程度了。這個就要用菁芥了。防風清氣份。防風就是抑制你身體能量層次的正常狀態就要用防風。所以菁防敗毒散裡面兩個都用,就是氣血兩個都去整理它。因為你也不曉得這個人他到底進入哪一個狀態了。如果照中醫師的診斷仔細地辨症是可以分得出來。可是如果傷寒久了,一定氣份血份都受到影響,所以就一起調它。可是這用多了後,因為它有清的作用,會燥,所以菁防敗毒散不能天天吃。天天吃就不得了了。
    小柴胡湯也不行。因為小柴胡湯裡面的黃耆就有清熱的作用,所以吃了久了以後嘴巴會乾,人會比較燥。因為我很喜歡拿自己做實驗,大概八十二年左右,我開始每天吃小柴胡湯,吃到後來有點口乾舌燥,我就知道了不能吃多。其實如果你有需要,一個禮拜吃它一次也就夠了。或者是有感覺再吃。什麼叫做有感覺呢?就是你這個邪熱的地方出火,漲漲的、悶悶的...或者是有點怪怪的,有時候會抽一下,那就是肝膽經出狀況了。你只要吃一杓,了不起兩杓,看看那個杓子有多大了。吃下去大概一、兩個鐘頭就解決了。但是不能說:「哎,有效哎」就把它變成每天的定食,每天吃每天吃那是不行的。這菁防敗毒散也是有去溼的作用,所以多了不行。很多東西它不能搭饍吃。
    那麼,醫物所治療的病位為歸經的依據。其實通常都是用這個方法。當然,前面我們也有說,藥物有屬陽性的,也有屬陰性的,這是屬性的歸經。一般人喜歡的是屬於身體的部位的歸經。因為他疼痛、不舒服的部位很清楚。比如說喉嚨不舒服他就是喉嚨,腸胃不舒服他就是腸胃。所以,對一般人來說,身體的病位在哪裡,如果藥物能治療它,他就認為是歸那個地方。這很容易理解、很具像。可是屬性,對一般人就很難了。一個東西吃下去讓你覺得比較平衡,這是把你陽性過亢的狀態調到一個較溫和的狀態。所以,原來所吃的這個藥是屬於偏陰性的。可是一般人不會這麼覺得,因為這對一般人的知識來說太難了。所以屬性的分類是在中醫師的掌握裡是需要知道,但是一般人不會。你看你所治的臟腑的歸屬,比如說,治療咳嗽、氣喘,那就是入肺經。治療心悸□□,那就是入心經。治療鬱悶不舒、邪熱創痛,這就是入肝經。
    這個現代人很多。有一個原因是,現代人互動多、衝突也多,生氣的事情也就多。你看我們SARS發生了以後,真正受害的是患病的人,可是另外卻氣死了一大堆人,每一個看電視的人都氣個半死,每一個都很想揍人。長期這樣下去的話,人的邪熱一定蠢動。
    你所治的疾病的經絡,其實告前面那個一樣。比如說白芷,可以治療前額的疼痛,其實它是歸肺經。牙齦的腫痛,或者是鼻子□□是胃經,所以白芷很常用。前額疼痛是屬胃經,頭頂疼痛是屬肝經,後腦勺疼痛是屬膀胱經,兩旁疼痛是屬膽經。懂嗎?所以你一個頭是很重要的。
    中醫裡面有一個說法,他說:身體跟手腳都可以包得緊緊的,為什麼頭通常很耐寒?因為所有的陽經都上到頭頂,「諸陽皆升至頭頂」所以頭是陽氣十足的地方。所以白芷是治前額的頭痛、牙齦,牙齦是屬胃經。鼻子也是和那個有關係。
    烏藥和荔枝,它可以治療乳房漲痛或是胸脇苦滿、疝氣,所以它屬肝經。因為肝經在經絡裡面它會走到生殖器的地方,轉一圈再上來。肝經從底下大趾頭走內側的正中間上來,到生殖器的地方轉一圈再上來。所以,中醫裡面,生殖器有問題要治療肝經。疝氣也是,在治療的角度來看是屬於肝經。
    
    
    
    
    
    
    
    
    
    
    
    投影片7
    
    
    
    
    
    投影片8
    
    
    
    
    
    投影片9
    
    
    
    
    
    投影片10
    
    
    
    
    
    投影片11
    
    
    
    
    
    投影片12
    
    
    
    
    
    投影片13
    
    
    
    
    
    投影片14
    
    
    
    
    
    投影片15
    
    
    
    
    
    投影片16
    
    
    
    
    
    投影片17
    
    
    
    
    
    投影片18
    
    
    
    
    
    投影片19
    
    
    
    
    
    投影片20
    
    
    
    
    
    投影片21
    
    
    
    
    
    投影片22
    
    
    
    
    
    投影片23
    
    
    
    
    
    投影片24
    
    
    
    
    
    投影片25
    
    
    
    
    
    投影片26
    
    
    
    
    
    投影片27
    
    
    
    
    
    
    
    
    
    
    
    59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柴胡的用量特点功效
如何治療感冒,中醫認為有兩大原因會致病:
中醫方藥配伍漫談
腫瘤、糖尿病...80%是因為氣鬱!博士4招疏肝氣
治療精神疾病的有效神方——柴胡加龍骨牡蛎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