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金匮要略之水饮研究

  1、痰饮: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对于这条我的感觉,好像现今之糖尿病,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俺的感觉,此条应该是“水饮”的治疗总原则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2、夫病人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留饮: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4、悬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5、溢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痛重,谓之溢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6、支饮:咳逆依息,短气不得卧,其人形如肿,谓之支饮;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泄肺汤主之。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7、“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8、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9、假令瘦人,脐下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10、茯苓饮: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以上为摘抄《金匮要略》的原文。小青龙汤的那一段治疗过程下一篇专门论述。括号内加红色的文字我认为是老师讲解时的解释,是学生的记录,不能等同于方证的原条文。所以加红色标记。

  研究应从易到难,本篇的溢饮应该好分辨。大小青龙汤的对症治疗。从原文看,我认为,溢饮应该是心下有水气,四肢微肿的一种病,(有里复有表)。由于有水气,所以好像该归入水气篇,而在里也有水气,所以归入了水饮篇,由于在里的水饮偏轻,所以老师就处以热药了对症治疗了。呵呵。

   下面看看“留饮和悬饮”。从文字上来感觉,两者都是饮比较的重(水成型)。肠胃系统潴留了较多的水饮,导致人体的背寒或刺痛。留饮的位置偏下,量多,所以虽然自利,而依然如故。尽管饮多,对人体上部的冲击仅仅是短气,所以留饮对上面肺部的影响较小,所以,老师就用甘遂半夏汤攻之。帮助患者,协助患者的本能,把多余的“水饮”从小便驱逐出体外。对于这样的患者,体质应该是很棒的,否则,不能轻易的去用甘遂半夏汤来攻击。

   悬饮,就好说了,与留饮的比较,应该是位置偏上,影响到肺部即附近的器官,所以疼痛,咳逆。故用十枣汤。大量的大枣,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保护人体的胃粘膜,就是护胃,由于要用猛药进行攻击,所以要用大量了的大枣来保卫人体的肠胃系统。

   甘遂半夏汤和十枣汤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中药在猛烈利(攻)水时,根据患者症状的不同、部位的不同,选择的药也不同。在胃部及其以上为主的,用甘遂,芫花,大戟。并用大枣来护驾。在胃及其肠道部位为主的,用甘遂、半夏、芍药、甘草。此时用蜂蜜护驾。此时可能也有些许的腹痛,所以芍药也是必不可少了。

   溢饮、悬饮、留饮都学习完了,剩下的就是支饮了(我把痰饮=水饮,综陆渊雷老师)。我感觉其他的都属支饮。

先看看苓桂术甘汤:

  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的水饮情况较轻,短气,是水停心下,是微饮的主要症状,由于胸胁满,目眩,气上冲,所以用“苓桂术甘汤”主之。

  当然,肾气丸也有短气的症状,但此时短气的症状不是主要症状,肾气丸的主要症状是虚劳腰痛,小便不利。

  面看看“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泄肺汤主之”的葶苈大枣泄肺汤:从症状上分析,葶苈大枣泄肺汤的症状就是不得息,应该是气短之甚者。短气轻者,有苓桂术甘汤。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厚朴大黄汤就是小承气汤。根据小承气汤,应该不仅有水饮,同时也有结实的情况。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冒者,神不清,眩者,目玄也。比苓桂术甘汤多了神不清,没有气上冲。为胃内之水气上攻大脑。

  小半夏汤就是治疗呕吐的主药,不管渴与不渴都治。不渴,表示有水饮。

   由于“呕吐后”,所以心下痞与不渴一个道理,就是有水饮。同时还有眩悸这个症状,所以,在治疗时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感觉就是这个道理。茯苓主眩悸。

   茯苓饮就是治疗“不能食”的,其原因是心胸间虚。

    防己类方剂,准备专门一篇进行对比,在此就不列了。

                              20010-03-02(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二十一方 [1]
金匮要略研究(连载十四)
《医宗金鉴》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医门法律》 >卷五\痰饮门
痰饮
《金匮悬解》痰饮——苓桂术甘汤,肾气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