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举现代针灸学旗帜系列之一:经络本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上)

    笔者按:面对近百年来中医存废之争,及当前攻击中医及针灸是“不科学”“伪科学”或“超科学”的奇谈怪论,笔者不能不以真正科学捍卫者的身份挺身而出并以正视听。可以说,建国五十多年中医科研的积累已经构筑了现代化的必要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改造传统医学理论是中医当代发展的必须条件!根据笔者近四十年的潜心研究,不仅可以宣布针灸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已有独到的科学破译和系统应用,而且整个中医学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亦是指日可待之事!笔者原创的相关文章较多且长,将分批不定期地在《针灸中国》网站刊登,希冀能将现代针灸学及现代中医学旗帜稳插在当代中国,飘扬在人类世界!

----------------------------------------------------

高举现代针灸学旗帜系列之一:经络本质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上)

 ——兼与韩秀珍和朱兵二位商讨“脉·经脉·经络”

 袁 其 伦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摘 要〕 古代经络概念在起源上是“脉”的同类,时间上是“脉”的后续,文献上是“脉”的代名词。因此研究经络本质的重点应放在“脉”,及与“脉”密切相关的“血”、“气”、“营”、“卫”等方面。尽管我国古代早有“细筋”、“系”等类似于神经组织的解剖学记载,但文献进一步表明经络概念不仅包含了血管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内容,而且也包含了神经组织,特别是还包含了与血管密切相关的交感性神经(传入和传出)的解剖生理学内容。多方面的现代研究已表明,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完全可以充任经络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是,对于认识中国医学的精华和特色,以及阐明经络本质都有重大意义。

〔主题词〕脉,经脉,经络;经络本质;血管,交感性神经,复合结构

    拜读了韩秀珍和朱兵二位发表在《中国针灸》2002年第11期上的,“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经络概念的内涵演化与神经的联系”一文,很受启发。该文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经络概念从脉到经络方面,以及从筋、系到神经方面的演化过程,使人们对经络的物质基础从一个角度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揭示经络本质,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也谈谈“脉·经脉·经络”的内涵演化,以达百家争鸣之效。

    近代以来,经络被许多人称为“千古之谜”。但奇怪的是,在人们利用现代科技苦苦探索经络本质的同时,却也很容易应用经络知识富有疗效地治疗各种疾病。这种矛盾的局面还要延续多久?提出脱离生物医学思路的更多假说是不够现实的。笔者认为“解铃还须系铃人”,经络本质研究完全可以从古人关于经络的早期记载中受到启迪。其中,特别是关于脉、经脉、经络概念的演化,及与现代内脏性(交感性)神经的关系等问题的剖析,将有助于若干疑团的揭示。为此,本文就经络的古代含义和现代研究阐释如下。

    1  经络之概念剖析

    1.1  第一层意思:经是脉 

     ⑴帛书之脉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展示了春秋战国前后我国文化真实而古朴的面貌。其中记载最早的医学帛书的一些特点引起了人们的重视:①只称脉( 温 ),不称经。“脉”的最早出现表明它更为古老和权威,因而更为本质。可以说,“经”在晚于帛书的医籍中出现,大多数情况下是“脉”的代名词,如“太阴脉”可称“太阴经”等。即使在经络合称的情况下,亦是经脉和络脉的简称,其重点仍是一个“脉”字。②脉的循行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出现了肩脉和太阴脉的远心性循行。古代医家通过当时初步的解剖生理学观察,面对复杂的人体结构,得到这样的结论已是难能可贵的了。学者们认为,上述帛书文献是经络学说的萌芽状态,并表明经脉系统是以脉管系统为雏型的,其中大致包括了相继发现的比较表浅的和深部的干线静、动脉。这就可以说,离开“脉”字意义的“经”是不应该存在的。③帛书中循行之“脉”,灸法刺激之“脉”,与脉法之“脉”通用,并且表明是同一事物。实际上从古到今对此种提法都是认同的。这就更提示了探求经脉的本质,应当在“脉”字上下功夫。                              

    ⑵ 经是脉    应该指出,马王堆帛书之后针灸医学有了系统的发展,特别是《黄帝内经》使经络学说定型至今。据有人统计,该书中有关“脉”字的占128篇,共1064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516字,泛指脉管与经络者274字,确指经脉者274字。在《灵枢》中有“脉”字占62篇,共462个“脉”字。其中确指脉管者180字,泛指脉管与经脉、络脉者136字,指经脉、络脉者146字。从中可以看出,“脉”字仍是众多概念中的关键词。古代的大量论述也是如此。如“十二经皆有动脉”(《难经》),“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界出十二,实出一脉。”(《医学入门》)。“治足热厥逆满,取其经血立愈,穴委中。”(《普济方》)。在这些意义上,应该说经就是脉,两者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近代的《辞源》这样总结道:经脉是“人体内的纵行脉管”,经络是“纵行的主血管为经,由经脉派分网络全身的支脉为络脉”。

    1.2  第二层意思:经的脉

    客观地说,在许多古代论述中“经”字常用作名词,意指书籍、典籍等,例如《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等之经字。另外,“经”字还当作形容词,并以经典的、正式的、常规的等词义常用,例如经籍、经学、经费等。即使“十二经脉”之“经”,也可作为经典之脉或正式之脉解释;“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的“经”也应是这个意思。《圣济总录》说得明白:“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这里,脉是更为实质的,经是脉之常并区别于八脉。

    进一步说,《难经本义》这样区分:“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气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依此,我们不妨认为经多与营(气)和卫(气)相关,脉则多与血气相关,但二者应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中的非血管成分在下一个问题再述)。尽管古代医家还深入发现了“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之脉,并进而称为经脉。但这种属于经的脉,还是受到当时盛行的阴阳学说和脏象学说规范化的影响,是对循行足臂和躯干的诸多常脉的概括性总结。因此,综合理解十二经脉的实质结构和属性,是研究经络本质的必需思路。

    1.3  第三层意思:“经”等概念与神经系统的相似之处

    在古代医籍的大量记述中,可以使我们看到现代神经概念的许多方面。尽管古代已有“神经”一词,其意义却是“神秘之书”。因此解剖生理意义上的神经概念,除了古代所提出的“系”、“细筋”外,还可在医籍中的“经”、“络”,以及与此相关的“气”、“卫”、“髓 ”、“脑”等的诸多含义中去寻找。      

    例如《针灸甲乙经》中说 ,“经病者,治其经;络病者,治其络;身有痛者,治其经络。”这里把经与络明确分开,并且又都与治疗身痛相关。按照现代的理解,感受痛觉应与神经系统相关,因此经与络也与神经有关。在与现代神经功能相关的古代概念中还有“气”。例如穴位是“脉气所发”之处,经络为“血气之道路”,“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等等。

    再有,古代关于营气和卫气的论述更为中肯和精彩。《灵枢》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素问》还指出:卫气“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这些论述特别是关于“卫”这种物质的论述,使我们更能分析到分布在血管壁上和壁外的,甚至还分布到胸腹内脏的交感性神经在结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的许多特点。可以说这是比“细筋”、“系”等概念更类似于神经结构的古代论述了。如是,则不难理解古籍中的深入论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难经》)。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医家还认识到了现代神经中枢的许多作用。督脉的总结就与脊髓和脑相关(也不排除与胸腹腔大血管相关)。又如《灵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气在头者,止之于脑”。《素问》明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这些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中的论述,能有如此实际、准确和系统,在世界医学史上都是难能可贵的了。

    1.4  第四层意思:经络和经脉是复合结构

    鉴于古代的科技条件,许多医家对许多事物和结构进行多年的观察及所形成的概念产生一些混淆是可能的。但是根据以上分析,经是脉,经又是经,经络包括了经、脉、络三种概念,因此经络和经脉应该是复合结构。

    关于经络和经脉是复合结构的现代探讨,我国学者早有见解并以实验研究加以证实。例如潘朝宠综合指出:“以神经和脉管(包括管壁的神经装置)的综合性结构,作为穴位的形态学基础,似乎属于多数作者的倾向,也是比较合乎客观实际的。”〔1〕龚启华等强调了“经络相当于现代的脉管系统……脉管壁上具有或伴行着丰富的神经;脉管内流动着大量的免疫细胞和生物介质……经络似还应包含脉管内、外的这些成分”〔2〕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形态研究室的文章表明:“我们认为《灵枢》和《难经》所描述的经络很大部分是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这些都是已知的结构。与这些小血管并行的‘卫’(气)是围绕它们的肾上腺素能和胆硷能神经……因此,交感神经系统是经络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

    在上述基础之上,笔者通过理论和临床对这些复合结构的长期研究,也就得到了本文的体会和观点。综合起来表述就是:经络和经脉确实是复合结构!其中络是小血管在学术界已无异议;脉则可以包括较大血管及淋巴管,这与现代的脉管系统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但值得说明的是,解剖研究表明脉和络与在血管壁和淋巴管壁上及壁周围都分布着的交感性神经(包括传入神经纤维和传出神经纤维)都密不可分;经的概念可能要复杂些,也就是说它既包括了血管、淋巴管,也包括了血管壁和淋巴管壁上及壁周围都分布着的交感性神经,还可能包括了那些“伏行分肉之间”的许多混合神经干(如坐骨神经干、正中神经干及其分支等);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都与脊髓和脑有密切的关系。有关这个问题的详细论证和具体说明请参见本人专著《现代针灸学概论》一书〔4〕

【作者简介】袁其伦(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 21 世纪 2000 名杰出学者特辑”入选者,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传统医学博士,俄罗斯和乌克兰邀请曾去作交流的针灸专家,中国 2003 年国家级中医药继教两项目的负责人,中国袁氏现代针灸学的创立人,现代针灸学三部专著的编著者,三项国家专利的获得者。

于英国伦敦通达集团

E-mail: yuan_mat@163.co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p></p><p>高谈阔论现代中医学系列之十:经络本质已被科学揭示的申明</p>
穴位实质及与脏腑相关的新认识和新应用
经络的1235现象
第一次科学解释经络学说,证明中医的科学性!
第五章 太乙针经论经络的本质
经络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