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内经》“营”之探析[转]


   “营”为祖国医学理论中特定之名称,在现代医学中无有此名。然而“营”的含义是什么?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发挥什么作用?历来鲜有人对此进行专题论述。综观《内经》三十六卷共162篇专论中,提及“营”者,共有81处,遍涉41篇,占25.4%,且有《灵枢·营卫生会》、《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三篇,分别以“营”立名,足见“营”在《内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今笔者试从文献学角度对此作一探讨,请教于同道。

   一、精微物质之营

   何谓营?《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卫者,精气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生之本也。”可见营是人体之精气,生命之本。《灵枢·经脉》篇又曰:“营气已满,而经脉大盛,”提示营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及身体健壮之精微物质。《灵枢·刺节真邪》篇曰:“荣卫稍衰,则真气去。”也从病理上阐明营是人生的主要物质。《灵枢·营卫生会》篇曰:“营在脉中”,“清者为营”,故《中医大辞典》注释曰:“营,运于脉中的精气。”是指行于脉中之精微物质。《经》云:“脉为血之府”,血是脉中循行的主要物质,然而脉又“壅遏营气,令无所避”(《灵枢·决气》),显然营血相随同行,关系极为密切,故“营血”并称之词。然两者毕竟有其根本之差异,考《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可见血是红色液态样物质。然营者,从“其清者为营”,“泌其津液,注入于脉”(《灵枢·邪客》)而论,营为清汁,可见营是注入血中之精津,并非血之实体,而是随血同行的具有营养、维持生命活动之物质。营之生成,在胎儿孕育之期,其得之母体之供奉,故父母之禀赋直接关系婴儿之健壮。诚如《灵枢·天年》篇曰:“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娩出后又须赖后天水谷精气之充填,由水谷中之精华部分源源不断地补充给养,故《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营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痹论》)。察营之功用,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它既是形成人体胚胎,供给胎儿成长之营养物质,在人体形成之后,营又参与并调节人的精神意志活动,在《老子》及《后汉书·寇恂传》书有有“营魄”、“营魂”之称,河上公注曰:“营魄,魂魂也,人得以生,当爱养之。”《灵枢·本神》篇也有“营舍意”之词,亦提示营与精神意志的内在关系。且营又为血生成之基质,《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中焦之所出……化其精微,上注于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故曰营气。”故马莳直率地言明:“血生于营”。营还具有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能,其“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生成”(李中梓)。考“营”字与“荣”字古为通用之词,《说文通训定声》谓:“荣,假借为营。”《中文大辞典》注曰:“荣者,盛也”,“美色也”。营所到之处,均见丰盛向荣之秀色矣。足见营是人体之营养要素。从现代医学而论,营系泛指混于血中之各种营养成分,它含有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蛋白质、脂肪、糖、氨基酸、维生素等以及多种微量元素,甚至包含血浆中之其它各种有用成分。在《内经》中营经常与气相提并论,多处提及“荣气”。气是构成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以功能活动为其表露形式,并以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之不同而各具其名。由此可知营气是为营所化生之气,为营存在的外在表露形式,即如张隐庵所说:“此津液化营而名营气也。”营气只有依赖于营之存在,才能得以发挥其化血、生津、荣生等功能,“营气”之词实际上就是以营为物质基础的功能活动的体现,营属阴,气归阳,“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营与营气两者之间,乃物质和功能之不同称谓,互为体用,营为气之根,营气乃营之外象,二者名异而质同矣。

   二、脾脏所藏之营

   《灵枢·本神》篇曰:“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即肝藏血(魂)、脾藏营(意,智---参考《难经》)、肺藏气(魄)、心藏神,肾藏精(志)。不仅阐明了营是作为与气、血、精、神等同的精微物质被分藏于五脏之中,并且揭示了营与脾脏之密切关系。细究之,主要表现在脾造营、脾藏营、脾散营三个方面。《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之精微乃由胃而纳,脾而运之。营为水谷精微所化生,亦赖于胃受水谷,脾为之运化,方使之“著见于一身,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足见脾胃具有造营的功能,《广韵》释“营”为“造也”,故脾营也具有脾营造营养物质之含义。脾气健运才能将水谷化其精微入血化而为营,使脾营充沛。脾胃虚弱,则失其纳谷健运之功能,不能化生精微为营,脾营不足当接踵而至。现代医学中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之症是其候也。《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进而说明了营不仅为脾所制造化生,并被储存蓄藏于脾脏之中,故脾有“营之居也”之称。由此可见,营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之营,与生俱来,为构成机本、维持人体精神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狭义之营,为储存于脾脏之营,即“脾营”。脾营为支持脾气机能活动之根基,诚如《内经》所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四肢为脾所主,四肢之所以能正常运动,“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如杨上善云:“水谷精微营卫之气营于四肢,四肢禀承方得用也。”一旦脾营资穷,精气不得荣于四肢,四肢无以禀受水谷精气,致使四肢不用,故《灵枢·逆调论》曰:“荣气虚则不仁。”《素问·示从容论》曰:“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营欲得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还须依仗脾之“散精”,《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于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其中“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再通过脾气散精,方能布散于全身以灌溉四旁。故《素问·痹论》曰:“荣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若脾“散精”作用失常,营气不能敷布全向身,以致脾营壅盛,《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是脾营病证的另一种表现。脾营虽为生理活动之必需物质,缺之不可,但其失之布散,壅遏亦可酿痰,此乃“清从浊化”“聚则为痰”。古人把精微化生的不良物质,均纳入“痰”之范畴,其中就有脾营失之布散壅聚而成之症候,如高脂血症、脂胖病等病证。

   三、运行周游之营

   “营”在《内经》中除作为营养物质之意外,尚有营运之义。营之运行详于《灵枢·五十营》。何谓五十营?张介宾注:“五十营者,即营气运行之数,昼夜凡五十度也。”在此“营”是为“运转、循行”之意,诚如《类经》注曰:“营,运也。”考《说文解训定声》:“营同萦,围绕也。”《经籍纂诂》注解“营”也有“周行、布居”之意,且“营”又与“婴”为同义词,《说文》云:“婴,绕也。”由此可见营寓有循行、环绕的含义。观《内经》中涉猎“营”之词意,多处具有此意。如《灵枢·根经》篇:“一日一夜五十营”,《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周不休”,《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血和则经脉流行,营覆阴阳”。此处营覆与流行对举,流行是两同义词合并的复音词,营覆亦然,《说文解字注》曰:“覆者,返也,与复同,往来也。”故营在此均为循环往返之义。其运行之实质究为何物?显然并非气、血、津液,盖气为肺所主,血为心所运,津液为三焦所敷布。其运载之实质乃为营之实体,故有“营气顺脉”(《《灵枢·五乱》),“营气循脉”(《灵枢·胀论》),“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灵枢·动输》)诸词。营虽循于脉中,然而《灵枢·营气》篇曰:“营气之道……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灵枢·脉度》也谓:“其流溢之气,内溉五脏,外濡腠理。”这充分表明营不仅只循转运行于脉中,且为发挥其营养人体之作用,还须渗出脉外,把丰富的营养物质输关到脉外的组织器官中去,其“流溢于中”即“内溉五脏”,“布散于外”即“外濡腠理”,在营气不断进入脉内和渗出脉外的生理过程中,营不断地被消耗并不断地由脾补充,以保持着一定的水平,从而能在脉中保持一定的阈值循环往复,“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以达到动态平衡,诚如《灵枢·五十营》曰:“五十营备,得尽天地之寿矣。”营之运行,《内经》是以一昼夜五十营为度,此五十之数乃是示其节律法度,而不能作绝对值而论,犹如“一阴一阳谓之道”。若逆其营运规律则为病态,大率有三,一是营气稽留而不行,失其运行之能,如《灵枢·痈疽》篇曰:“营气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以致“营卫不行,必得为脓”(《素问·气穴论》);二是营气运行逆乱,其“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三是“荣卫散乱,真气已失”,“绝人长命,予人夭殃”(《素问·离合真邪论》),由此也可见营对人体之重要意义。综上所述,“营”在《内经》中含有三种不同之词义,一是广义之营,为人体生命不可缺少的精微物质;二是专指脾所藏之脾营;三是指营运的动态及规律。无论广义或狭义之营,均需通过莫知其纪之营运,方能显示出其充沛之营气活力。由此可见要正确理解“营”之经义,当全面与本节经文及与之相衔接之文贯通,诚如《训诂通论》所云:“要解释准词义,还要联系上下文看”,切忌郁于一解或望文生义。至于后世医家再引伸“营”为温病辨证中的一个阶段或病位,则不属于此论述之范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中医气血阴阳论之:气血论初识
薯蓣丸
《黄帝内经》今解
营气和卫气,宗气的侄子,治未病,得健康,弄清楚,搞明白(一)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营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