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波师兄讲《通书》(之二十五)
《通书·文辞第二十八》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这一章主要是谈文字、语言、艺术和道之间的关系。我们周围也有不少艺术界、文学界的朋友,那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学先生这里是如何说的。
  
  本章开篇就说到:“文,所以载道也。”这个是中国传统中最主流的文学观,所谓“文以载道,车以载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都认为文章是真正的载道之器。如果一篇文章里面没有道,那么在中国文人的眼里面,那绝对是上不了档次的。这就是中国传统审美的境界问题。
  
  本人在文学圈里面也泡了很多年,也写了一些东西,现在回过头来对自己的写作历程做个总结,个人认为文学之美在境界上,可以简单地划分一下,除了功利性写作,比如挣钱养家吃饭,或为了出名应酬之作除外,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感的层次,一般人开始写诗歌,写文章,写散文,都是因为情感原因,想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我那时也就十来岁吧,情感充沛,如果不抒发出来就很难受,所以当时写了很多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后来由此再扩大一点,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父母亲友也抒发一些自己这方面的情感。这个是文学最原始的动能,发乎情止乎礼,心有所感,发而为文,是文学最原始最自然的功能。后来和很多搞写作的朋友交流,自己为什么会走上文学这条路?发现大家都是从这里开始的,都是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这是文学最基本的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情趣、趣味的需要,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看历史上的很多文人,通过聚会、书信等方式,大家在一起吟诗作赋,体现出一种有别于世俗的高雅情趣。那么推而广之,比如现在有些朋友比较喜欢古玩,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对淘古玩就突发兴趣,还非要拉我入伙,昨天约我说一起都某地转转,说那里的古董价廉物美,让我推辞了。他问我有没有朋友的车子比较空?我说有应该有,书院有车的朋友还是不少嘛。他接着说最好是卡车,当时就吓我一跳!我说你啥意思?他说他去了可是要下手的,怕一般的车子装不下。这说明啊,他从中已经找到了情趣,说实在的,他也不过是今年才开始对古玩感兴趣,但很快就玩出了感觉。所以,当我们有了生活的情趣,找到了一些高雅的爱好,就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会让自己的精神不变得那么庸俗、世俗,不会成天只是搓麻斗地主、吃喝麻辣烫。文章也是如此,文风要雅致,格调就会高,这是我体会到的文学艺术的第二层境界。
  
  第三层境界,就是周敦颐先生这里说的,就是道的境界,文以载道。我们从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也可以看到这点,真正能够流芳千古,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无不是载道之作!比如西方的《荷马史诗》,流浪的盲诗人荷马,天天在大街小巷吟唱。我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伊利亚特》、《奥德赛》……当年我看到这部史诗的时候,太震憾了,也明白了为什么西方人会把这部《荷马史诗》推崇为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虽然它出自一位连自己名字都说不清楚的盲人吟唱者之手,但我们确实可以从中感觉到,在人类文明史,关于人的命运,从过去到未来,从产生到最后的消亡,它里面已经喻示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它揭示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在《奥德赛》里面,希腊英雄俄底修斯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准备重返家园,一个人在海上漂流,经历了无穷的磨难,这一切我感觉真正象征了人类的命运。人们因为一念情欲,为了大美女海伦而发动了一场残酷的战争,最终国破家亡、血流成河,一派荒凉。俄底修斯一路流浪,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回归到象征生命家园的故乡,中间这一系列过程非常精彩,非常了不起。我个人认为西方人对道的感觉还是很深的,可以感觉到西方文明的精髓中,对人神之间、对整个世界命运的思考还是非常之伟大。中国人同样是如此,比如李白、王维、苏东坡等的作品,他们真正把文学的境界提升到了一种道的高度。这是也文学艺术所能表达的最高的境界。
  
  下面周敦颐先生举了个例子。“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我们坐的这个车子,你把车辕装饰得很漂亮,就不会很庸俗,显得很高雅。轮辕饰就是我们前面所说文学艺术的趣味境界,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显得人也不那么庸俗了。但是下面又说“徒饰也,况虚车乎?”如果你仅仅是为了装饰而装饰,这个车子装饰得来没办法坐人了,虚有车的外观,而没有车的实质。车子本来就是坐人的,结果你装饰得徒有外表而不能坐人了,那这个装饰还有没有意义呢?这里是个反问,当然肯定没有意义了。
  
  所以下面又说了,“文辞,艺也;道德,实也。”你的语言文字艺术,你的修辞水平技巧,等等这些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技艺,但是这种技艺毕竟是技术层面上的东西,技术再高,如果没有内在的精神作统帅,那么这种技术也只能仅仅流于较低的层面。过去对某些文学艺术作品评价说其“匠气”太重,仅仅停留在工匠的水平,照着图画还行,但不是真正的创造,还不是一个文学家、艺术家的水平,不过一工匠而已,手艺不错罢了。“道德,实也”,对于这里的道德,在座的各位肯定都不会理解成为我们现在平常所说的那种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是天道地德。天道是生生不息的这样一种乾的精神,地德是进德修业的这样一种坤的精神,通过修业使自己的德性不断提高,合于天道。所以天道地德才是最重要的,最实在的。
  
  “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虽然天道地德是最实在的,但如果你是“茶壶里面煮汤圆,有嘴倒不出来”,那样的话,你一个人肚皮里有道,但是却说不出来,无法传达,或者传达出来,给人的感觉是干瘪瘪的,没有人来听,这样也很恼火,因为这个薪火你传不下去,问题也是很严重的。你说把自己的境界写成文章传播出去,但是语句不通,你肚皮里再有道也没用。所以“艺”从传播学这个角度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我们在“笃其实”的基础上,也就是对道有了很深体会的基础上,能够再有很高的表现手法、传播技巧把它写出来,传达出来,并且表达得非常优美,那么就会使人喜欢,进而就能流传开来。当代有一位很有名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他是胡适的关门弟子,大家有机会的话可以找找他的书来看看,写得非常好。他在一次讲演中谈到了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他认为历史如果离开了文学,那就会非常枯燥,非常令人难受,甚至不能接受。比如说《后汉书》,当时类似的著作就有十七八种,写的都是后汉历史,但是我们后人现在看到的,就只有范晔所著的这个版本,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范晔的文章写得太漂亮了,大家看了他写的版本后,就不愿意再看别人写的了,所以其它版本也就没有流传下来。在古代,书籍传播的方式主要是靠传抄,如果文笔不好的话,谁还愿意抄呢?《史记》也是如此,其实在后人眼里,里面也有不少是传说中的东西、不实的东西,但太史公还是纳入到《史记》里来了。司马迁的文笔也确实太好了,写得非常精彩,他很自信,认为这部书是要“藏诸名山,传诸后世”,认为他所写的可以不用给当代人看,而是流传后世,给后人看的,他就有这种自信,确实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文章的力量也是非常大的,如果有人把贪嗔痴写得非常优美,那蛊惑人心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技艺是一把双刃剑,就看我们怎么用了。
  
  “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真正有圣贤之德的人,有非常高超的文学修养的人,通过学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以后,就能够起到教化的作用。“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比较明白了,前面对此也说了很多。真正非常好的东西,可谓是文质彬彬,文就是文辞优美,质就是实质,就是内在的道德非常圆满,这样才能流传久远。
  
  下面周敦颐先生从反面又做了一番阐述。“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我们要看到,再好的东西对有些人也没有办法,他不爱好这一口,他不爱好圣贤之道。你再好的文章,再好的内容,比如《史记》、《后汉书》、《易经》、《诗经》等等,他都不感兴趣。你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把金钱美女都拿出来劝他读书了,但随便怎么劝他就是没用。“父兄临之”,父亲兄长天天都守着;“师保勉之”,老师、还有学督天天都是苦口婆心勉励,面对这一切,无论使用什么方法,他就是不学,就是强迫他读书也没用。
  
  现在有些父母面对自己的孩子感觉很为难,对子女寄予了厚望,望子成龙,希望子女能够品学兼优,但是孩子就是学不进去,厌学!脑壳想焦了都没办法。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本来也是如此!不可能人人都能成为圣贤。虽然道理上人人皆可成为圣贤,但是事实上呢,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圣贤。毕竟几千年以来,不管是古今中外,留下来的能够真正称之为大圣大贤的,也就那么几位,绝大多数人都还是芸芸众生,都还是凡夫俗子,稀里糊涂地就过完了一生了事。所以,圣贤之道、圣贤之学不是街边的麻辣烫,随便哪个都可以花两毛钱买来咬两口,都可以吃一点,并不是如此。能够真正有机会学修圣贤之道,确实要因缘俱足!要有很好的因缘你才能够学习。
  
  对于这一点,佛经上也经常说,你这辈子能听到一个佛字,能念上一句佛号,那都是你多生累劫积德修善才得来的善报,不然的话你根本就听不到。这个虽然有点打广告的嫌疑,但是我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也可以感觉到这个佛法难闻。就说现在,在这间房子里面,我们这些人在这里谈论圣贤之道,除了这之外,对面那幢房子的,楼上楼下的,外面的,社会上的,能够像我们大家这样相尚以道的有多少?可以说很少很少!就像前面我们说的大势至菩萨,一般到庙里烧香拜佛的人,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确实要有很好的因缘才行,按佛教的说法,在你的八识田中要有那颗种子才行,没有那颗种子你就发不出那个芽。当然,有人说大家彼此的八识田都一样,那个种子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你还要看外界因缘如何啊!因缘不到,那也没办法。总之很多事情是不能强而为之的,所以当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不能过于苛刻,至少我自己心态还不错,对自己的孩子,就希望她心地善良,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就行了。她这两天考试,我也没时间管她,现在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我这个样子,她也轻松一些。有些事情,我们还是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是要得过且过。
  
  “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这一句,前面我们也讲过了。如果你没有真正从内在的道德上去努力提高,只是卖弄文辞,卖弄技艺,并且就以为这样很了不起,那么你也就只是一个匠人而已。这里并不是说匠人就很低贱,并不是就低人一等了,人格上是平等的,但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还是有差别,这也是各人因缘所定。如果你真正有学修圣贤之道的因缘,但是你自己却不想去发奋,不想去去努力,依旧沉迷于世间小道上面,那确实就不划算了。这些年在当低诗歌圈子里面,我也看到不少才华过人的朋友,非常聪明,诗写得非常好,技艺之繁复,让你看得目瞪口呆,乍一看觉得是乱写,但细看发现还是很有道理的,可以突破人类的思维定式,开发语言表达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好仍然是从技艺的层面上来说,确实是仅此而已,都只是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开拓新的手段而已,深入一看,表达的无非这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情感,甚至有什么“下半身写作”的说法,无非是荷尔蒙的冲动;好一点的呢,就是在雅致的层面上、趣味的层面上,这也不错了,但真正是仅此而已。能够体现道、接近道的,说白了,能够和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等等比美的,看不到,在现代诗歌圈子里面确实是没有。至少暂时目前还看不到,也许以后会出现吧。
  
  “噫!弊也久矣!”周敦颐先生这里也在感叹啊!世间这种重文轻道的弊端已经很久了。了解宋代的朋友也知道,宋代的词是非常发达的。今天早上看冯老师在北京讲座的视频,老师谈到当年海灯法师教他们写律诗,但是要他们尽量不要去填词,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宋词里面,淫词艳词比较多,对学道没什么好处。周敦颐先生这里也是如此感叹,可见对道真正有所体会、有所深入的人,在这方面的认识都是共同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敦颐《通书》原文
经典分享:周敦颐《周子通书》(下)
通 书
读周敦颐《通书》
北宋.周敦颐《通书》原文
“通”的哲学——周敦颐的思与行|张丰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