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寒温统一论(中)

 邪气进入人体之后,它们是怎么样开始演变的呢,有什么规律可循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寒邪自风池、风府进入人体后,沿着足太阳膀胱经开始侵犯人体正气,如果人体的免疫监察系统是正常的话,那么人体会自动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就是将毛孔紧闭,以免更多的邪气进入,之后就有点像关门打狗的方式开始对付邪气。

那么,人体将会选择怎么的“打狗棒法”呢?就是人体发现这原来是寒邪,当然是“寒者热之”,人体比《内经》对邪气的认识还要深刻!所以人体就启动发热机制,令自己“烧”起来。如果你的一切系统(阳气正气)都不是很差的话,其实只要喝点开水帮助身体(但也不能喝得太多,因为胃里面的一部分正气被调动到体表太阳经那里抵御外敌去了,这个时候太大量地喝水其实也会伤胃。而一般感冒的时候胃口都不会好也是这个原因),然后好好地睡一觉(大凡身体需要作大调整非进入深度睡眠使得阴阳彻底相交不可,最好覆被出点小汗),这样第二天就会好起来,并非一定按照六经传变七天周期。

因为你的正气本来就不差,现在只不过是不慎感受风寒而已,这邪气虽然侥幸进入你的第一道关卡,但它怎么能够再轻易进入第二道防线呢?它还不得乖乖地被逼得投降出来!问题是,如果你的正气系统本来就差,特别是一些老人,似乎一感受风寒就是直接的少阴证,这其实不是邪气直接就进入到少阴区域,而是从它们进入太阳经开始,他的正气系统根本就没有发现,直到少阴区域才开始被发现进而人体才组织反击而已,其实很早就已经得病的了。

对应地,温邪自口鼻进入人体后,如果人体的免疫监察系统是正常的话,身体也会作出类似的反应,首先也是“关门打狗”,但是身体很快就会发现这样,火是包不住的,于是只好让毛孔开放,让自己流汗散热,这样身体才会觉得舒服一点。既然现在是温热的火邪,当然要用水来灭。于是身体会调动附近的津液去灭火,所以温病的口干而渴就特别明显(并且温邪本来也会烧光一部分津液)。如果你的津液本来就很充足,阴液的转化能力正常的话,同样的道理,只要你喝点开水(能够吃个雪犁或者喝点甘蔗水之类则更好)帮助身体,然后好好地睡一觉就可以了。否则的话,邪气就开始在人体传变了。

由于寒邪与温邪的阴阳属性导致它们进入人体的部位不同,进而也导致它们在人体的演变规律有异。寒邪伤阳,主要伤害人体属于阳分的经络,于是主要按照六经的规律在人体进行演变,所以说六经辨证是比较适合伤寒的。但是,温邪伤阴,主要伤害人体属于阴分的脏器,于是主要按照六脏(其实是五脏一胃腑)的规律在人体进行演变。事实上,温病学家何其不是熟读经典起家的呢!难道他们在当初就不想过套用六经辨证来诊断与研究温病吗?我想一定不是,而且他们在放弃六经辨证的时候,相信也一定是很痛苦才作出的选择。

由于温邪是从人体口鼻而进入人体的,如果从鼻子进入,那么就会直接进入到肺,如果从口进入,那么就会直接进入到胃。但由于火的特性是上炎的,如果你的胃本来就很正常,拥有一定的正气抵御与没有湿邪留恋邪气,那么从口进入到胃的邪气会很快往上攻击心肺。由于心中拥有血液,阴精充足,兼且有心包的保护,所以一般情况下邪气是不会那么轻易地伤害到心脏的,而肺属金,火最善克金,所以无论从哪种角度,肺脏都是首当其冲的。由于肺主皮毛,而皮毛是保卫人体最最外围的防线,所以叶天士就把这一阶段的病情归为卫分证。(《温病条辨》原文上焦篇第六条: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原文上焦篇第四条: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我们接下来看原文上焦篇第七条: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这一条可以说是卫分重证,也可以说是气分轻证。由于肺主气的缘故,如果温邪较为严重,自然会伤及肺的主要功能,于是叶天士就把这一阶段的病情归为气分证。而事实上,这个时候的胃已经也受到伤害了。由于土生金的缘故,肺金大伤,当然会殃及胃土。

另一方面,如果胃没有一定的正气抵御或者还有湿邪留恋邪气,那么从口进入到胃的邪气就会停留在这里为非作歹,从而出现气血两燔证:原文上焦篇第十条(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吴鞠通把气血两燔说是“太阴温病”,还把它说是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很合理的,而知霖之所以把它归为胃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从演变规律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是因为胃是多气多血之腑,这不正是能够很好说明气血两燔的本质么?再者,从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的用药角度考虑,当中主要药物的石膏,味辛而甘,辛则入肺,甘则入胃,自然与胃脱不了关系(其实石膏的药性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个我在专著《发现中药》里面有详细论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而方中针对血证有细生地一味,吴鞠通说它能够发血中之表,这实在有点难以理解。当然,玉女煎本来是张景岳的药方嘛,吴鞠通的解说自然不足为训。事实上,玉女煎原方用的是熟地,吴鞠通改成了细生地,这当然也比较正确,虽然二者都可以用来滋阴养血,但毕竟生地的清热能力更胜一筹。但要说到用生地来滋阴养血,则将气血两燔证归于胃就更加能够说明问题,一方面胃是多气多血之腑,气血同时受伤这并不奇怪,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火生土的缘故,胃土受大伤,自然也殃及心火。

而在《温病条辨》原文中焦篇里面,主要论述的就是“阳明温病”,所用到的药方大多也是承气汤加减(如原文中焦篇第四条: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宜小承气汤。第五条: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增液承气汤。第七条:阳明温病,纯利稀水无粪者,谓之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如此等等)。那么,寒热两邪同在阳明区域作乱,它们的异同点又是什么呢?首先,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邪比较容易伤害的是它的阳气部分,而温邪则比较容易伤害其阴血部分。但另一方面,寒邪致使胃经阳气受伤,其阴血自然也受影响(气生血),而温邪致使胃经阴血受伤,其阳气自然也受影响(壮火食气)。因此,最终的结果基本一致,最终都会导致足阳明胃经正常功能失司,导致手阳明大肠经的气血津液减少,大便干硬,所以都会用到承气汤加减。

而不同的是,毕竟寒邪伤害阳气会多一点,因此包括阳明篇在内的整部《伤寒论》就比较注重固护病家的阳气,而温邪伤害阴血会多一点,因此包括阳明篇在内的整部《温病条辨》就比较注重保卫病家的阴液。这都是从病情的实际情况入手,先圣并没有半点偏袒阴阳任何一面的意思。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下,就是从口进入到胃的邪气往上攻击心肺的时候,有一横膈膜挡在中间,因此会出现类似于伤寒论中的栀子豉汤证。即原文上焦篇第十三条: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侬,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由于阳明经别于心的缘故,所以就出现“心烦懊侬”的证状,这说明本条其实还是以胃为主体的,只是病变部位在胸膈,所以不用白虎、承气汤药。但这一条,还是可以归为胃的问题,还是可以归为气分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所谓的卫分证是以肺为主体的,而气分证则以胃为主体。至此,卫气营血的辨证方法还是极其深刻实用的,而再将要论述的营血方面的条文时,这种辨证方法就显得局限了许多。详情敬请继续关注本文下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病条辨——上焦篇 (卷一 第三十六条)
温病逆传心包浅析
论透邪法在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学习一下证候分析
温病条辨 (卷二)
第四章、温病的辩证(一、卫气营血辩证) 二、三焦辨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