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原创】“参伍不调名曰涩”新识

“参伍不调名曰涩”新识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  “参伍不调名曰涩”,乃李时珍《濒湖脉学》对涩脉的高度概括。参伍(三五)不调,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即是房颤脉;三五不调之涩脉,当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分者相合。

关键词 参伍不调;涩脉;房颤脉

1、“参伍不调”指脉象

“参伍不调”一词,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张介宾《类经》:“三以相参,伍以相类,谓之不调。凡或大或小,或迟或疾,往来出入无常度者,皆病脉也。”

胡天雄《素问补识》:“参伍不调即三五不调,言节律之凌乱也。”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参伍;三五,此指脉或三或五,错杂不调。”

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参伍不调,即以三部九候互相比较而呈参差不等,不相协调。”

按:据本篇上下文内容分析,高校教参解释甚为妥当。但是临床实际若独取寸口法,则可推而广之,理解为寸口脉脉象节律凌乱、错杂不等、三五不调、参差不齐,或大或小或快或慢所以后世脉学著作在论述涩脉的时候,溯本求源寻找根据多引用《素问》这句话为依据,如李时珍《濒湖脉学·涩脉》云:“参伍不调《素问》。……参伍不调名曰涩”、李中梓《诊家正眼》云:“《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及张石顽《诊宗三味》云:“涩脉者,指下涩滞不前,《内经》谓之‘参伍不调’,叔和喻以‘轻刀刮竹’,通真子比之‘如雨沾沙’,长沙又有‘泻漆之绝’,比拟虽殊,其义则一”等。

刑锡波《脉学阐微·涩脉》:“①脉象:涩脉三五不调,如轻刀刮竹,形容脉象在指下往来不流利而蹇涩之象。临床体会涩脉是脉搏细弱而不流利,上下波动指下体会不清,有时似有似无,所以《脉经》上说:‘三五不调’或谓‘一止复来。’即因模糊不清,故说法有异。”[1]

2、“参伍不调名曰涩”之导源及概念

“参伍不调名曰涩”一词,见于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坚。[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参伍不调名曰涩”是对涩脉脉象特征的高度归纳,至今仍沿用。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朱文锋《中医诊断学·第五章脉诊》:“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涩脉的脉象特点是脉形较细,脉势涩滞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2]

三五不调,指脉象或三而止,或五而停,既脉律不齐,又脉力不均,而至数(脉率)亦不匀,涩短而难,细止而艰,犹如轻刀刮竹,艰涩不畅,特别是脉率在60-80/的脉搏跳动中,尤为明显[34]

涩脉具有参伍(三五)不调的特征,并非李时珍首创,或首见于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涩者,参伍不调,如雨沾沙。”[5](其弟子)施发《察病指南》云:“涩脉,细而迟,往来难,时一止,轻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浮数,如轻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调,如雨沾沙,故名曰涩也。”

3、“参伍不调名曰涩”新识

涩脉属28病脉之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杂脉象。历代医家对涩脉脉象的描述有“迟细短散止”、“三五不调”等称谓,或过于文字化,如“轻刀刮竹”、“病蚕食叶”、“如雨沾沙”等,很难掌握。由于每个人手指感觉和临床经验差异,对脉象的体会和描述不一。临床观察并结合历代脉学著作笔者认为,涩脉本身是一种复合脉,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结合现代医学听诊及心电图检查,发现涩脉即是房颤脉;三五不调之涩脉,当与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分者相合[3467]

慢性持续性房颤,因心室率已下降,脉率一般在60100/分之间,脉律虽不齐,但脉率渐可数清,快慢不等,脉力不匀。此时已无浮大散乱之象,特别是脉率在6080/分的脉搏跳动中,指下应指不足、短小无力、间歇之感甚明。似止非止,或一止复来,或三而止,或五而停,三五不调,短止而涩,沉细难寻。此慢性持续性房颤脉当为涩(短)脉。

“参伍不调名曰涩”,涩脉即是慢性持续性房颤脉,故有“参伍不调即房颤”[8]之说。

参考文献

[1]刑锡波.脉学阐微[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59

[2]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2.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5-116

[3]金栋.房颤脉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2):185-186

[4]金栋.涩脉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01-1102

[5]伊广谦.中医方剂名著集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62

[6]李冬梅,金栋,杜宝良.房颤脉脉象规范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7):1-2

[7]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3-965

[8]金栋.参伍不调话房颤[J].中医杂志,2000411):59-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房颤脉的中医脉象研究
微头条
涩脉即是房颤脉!(续四)——房颤脉探讨(...
中医切脉的思辨程序——教你如何切脉2
不用拜师就能学会号脉
涩脉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