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虫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虫类药的发展简史

   “虫”字在古代是作动物的总称的,如《大戴礼》:“禽为羽虫,兽为毛虫,它为甲虫,人为裸虫”。《周礼》有“五药”之说,玄注“五药者,草、木、虫、石、人也。”这里就说明虫为五药之一,虫类药就是指小型动物药物。

     虫类药包括一些昆虫(羌螂虫,地鳖虫,斑鳌),软体动物(蚰蜒),环节动物(蚯蚓,水蛭),节支动物(全蝎,蜈蚣,蝼蛄,蜘蛛),以及小型爬行脊动物(蟾蜍,壁虎,蕲蛇,海马)等等。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动物已达150多万种,而植物只有30多万种,因此,虫类药物的资源是很广阔的,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应用。

      世界三大虫类,都走入药的:1.蚕的记载近5000年。2.蜂在西周时就广泛的运用。3.紫胶约于公元三世纪开始应用。

      记载虫类药物的医学文献,最早的是汉初《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虫类药物28种,占动物类药物43%,占全部记载药的80%.

      东汉张仲景应用虫类药物治疗内、妇科疾病,创立了以虫类药为主的抵当汤(丸),大黄蔗虫丸,下血汤等著名方剂,给后世的影响很大。

      以后历代都有较大的发展,如在晋代葛洪《肘后方》,唐代孙思邈《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将虫类药物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宋代许慎微的《普济本事方》,也较多的应用了虫类药。金元时代苍本上是因袭旧法,直至明代李时珍全面总结了药物经验。《本草纲目》中收集虫类药达126种,占动物类药物的24%,使虫类药物得到很大的发展。

      清代温热病学家如:杨栗山,叶天士,王孟英等,他们敢于创新,广泛应用虫类药物治疗各种疾病,给后世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近百年来,善于运用虫类药物的医家,主要有盐山张锡纯,武进辉铁焦及镇江章次马谐光生,他们医案治验记载,颇多创见。

      解放以来,许多医药家非常重视虫类药物的临床研究。并研究清楚了多种虫类药物的有效成分,应用来治疗各种疑难重症。例如用蜈蚣注射液治皮肤癌,斑鳌素片治疗原发性肝癌,蟾蜍用作强心及粘膜麻醉等,大大发展了虫类药物的应用和经验,值得深入探索,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虫类药物的主治功用

       虫类药物的主治功用,往往可因其功效不同而异,一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攻坚破积:机体的脏器发生病理变化,形成坚痞肿块,如内脏肿瘤,肝脾肿大等。

     2  活血化瘀:机体的循环瘀滞或代谢障碍出现血瘀证相,用以推陈出新。

     3  息风定痉:适用于肝风内动,出现痉挛抽搐等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

     4  宣化泄热:热性病早期,邪热郁于肌表,症见发热,疹发不透等,以宣透,化毒,泄热,透邪。

     5  壮阳温肾:肾阻虚衰,症见阳痿不举,遗尿,小便失禁等。

     6  消痈散肿:毒邪壅结,导致痈肿,恶疽,顽癣等。

     使用虫类药物要:1、辩证准确,选药精当,严格掌握剂量,使邪去而不伤正,效提而不狂悍。2、从小剂量用起,逐步加大剂量。3、虫类药多温燥,使用时注意配合养阴养血的药物。4、尽量能将虫类药物的剂型进行改革,以避免不良刺激。

三、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全蝎:为钳蝎科动物向荆蝎的全体,又名“全虫”。

功用:

1、祛风定痉:用于惊厥抽搐,中风瘫痪等。

2、审筋逐湿:善于走窜,用于风湿痹痛等。

3、化瘀解毒:用于顽疽恶疮,抗癌消瘤等。

本品含有蝎毒素,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而对心脑血管有兴奋作用。其药理研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还有扩张血管,降低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

用量:每日3g,研末,分三次吞服,效果较好,作汤剂效果较差。

临床应用:1、偏头痛:“钩蝎散”能平肝熄风,培本。炙全蝎3g、钩藤10g、紫河车5g、共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5g,以上为一日量,5-7日为一疗程。

2、乙脑极期:“夺痰定惊散”适用于痰浊阻滞气机,蒙蔽心窍而致的高热昏迷,惊厥频作,痰涎壅盛,内闭败脱之症。炙全蝎20g,水牛角50g,胆南星30g,天竺黄30g,人工麝香10g,川贝30g。共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4g,口服,以上为两周量。用后多可疾消神延。

3、瘰疬:“消疬散”,善于开淤散结,软坚消疬,炙全蝎20g,炙蜈蚣10g,穿山甲20片,核桃50g,研末研匀,每日两次,每次5g,口服,以上为10日量。

4、肺结核:“抗痨散”能开淤解毒,培本补肺,炙全蝎30g,,胎盘30g,白芨30g,炙蜈蚣15g,地鳖虫15g,甘草g,共研细末,每日两次,每次4g,口服,以上为半月量。

此外,单味或配伍共之药物,尚可治疗破伤风, 痈疽,痹痈,肿瘤,白血病,湿疹,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等疾患。

(二)蜈蚣:为蜈蚣科少棘后蜈蚣,味辛性微温,入肝经,本品含有类似蜂毒的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等。对皮肤真菌及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抗癌。

功用:

1、熄风定惊:风动抽摯或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2、开疥解毒:对肿病及疮疡痈疽均可应用。

3、舒利关节:适用于类风湿之类的关节变形,痉挛拘急等。

4、杀人孕卵:对宫外孕之孕卵未终绝等有效。孕妇慎用。

一般药剂用1条,煎剂用两条。临床应用:1、口眼歪斜:蜈蚣1条,研细末,以防风,党参各10g煎汤送服。一日量,分三次服。

2、骨痨、瘰疬:“结核散“:蜈蚣1条,全蝎3g,地鳖虫2g,每次取3g,混入鸡蛋内搅匀,煮汤服用。以上为一日剂量,分两次服。

3、毒蛇咬伤中毒:蜈蚣细粉每次2g,每日三次,口服。

4、乳痈:蜈蚣1条,全蝎3g,研细末用黄酒送服。以上为一日量,分两次服。

5、白日咳:蜈蚣1条,甘草10g,研细末,1-2岁,每次0.5g,3-4岁,每次0.7g,每日两次。

6:宫外孕孕卵未终绝等:用“宫外孕方”:当归8g,丹参8g,乳香8g,没药8g,生蒲黄8g,五灵芝8g,三棱6g,莪术6g,牛膝10g,煎汤,蜈蚣1条研细末冲服,以上为1日量,分三次服。

7  下肢溃疡:患部先用银花,野菊花适量煎水冲洗,然后撒上蜈蚣细粉,以膏药覆盖,每日换药一次。

8  慢性骨髓炎:蜈蚣10条,研细末,装胶囊,分十份,每日服一份,外用以凡士林纱条盖,蜈蚣细粉填入瘘骨内,每日换药一次。

9  慢性溃疡,疖肿,外伤感染:活蜈蚣2条,泡入60ml菜油中,三日后用棉球蘸油擦患处,每日两次,连用7-14天。

10  急慢性肾炎:蜈蚣1条,研细末,放入生鸡蛋内,外以湿纸及黄土糊住,放灶内烧熟,每日吃一个,能改善症状,消除尿蛋白。

11  慢支炎:蜈蚣1条,研细末,放入鸡蛋内煮熟,每日吃一枚,连服20日。

此外,尚可治疗破伤风,泪囊炎,丹毒,烧伤,淋巴内瘤,类风湿,急性白血病,癫痫,小儿消化不良,疝气,宫颈癌等。

(三)、僵蚕(附蚕沙):

为蚕蛾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化的全虫,味咸辛而性平,入肝、心、脾、肺四经。本品主要含脂肪及蛋白质,白僵菌还含甾体112-羟基化酶素,用于合成类皮质激素。

功用:1、疏风泄热:治疗邪气及风疹瘙痒。

2、化痰消坚:结核,瘰疬,喉痹,咽肿。

3、解毒镇静:疮毒,癫痫。

4、通经活络:痹痈,闭经。

临床应用:1、热病初起:疏风泄热,清肠解毒,有截断热能之功,僵蚕10g,蝉蜕10g,乌梅12g,滑石20g,藿香12g,薄荷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2、面瘫:“平肝祛风汤”,僵蚕12g,全蝎3g,(以上研细末),菊花15g,荆芥12g,钩藤15g,石决明15g,白芍15g,白芥子12g,甘草6g,煎汤,每日一剂,冲服细末,分三次服。

3、荨麻疹:适用于风热型等,僵蚕12g,蝉蜕10g,防风12g,薄荷10g,蒲公英30g,甘草6g,煎汤,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4、慢性咽炎:养阴清热,化痰和咽:僵蚕10g,全蝎3g,(以上研细末),黄芩15g,金银花15g,代赭石15g,牡蛎20g,生地黄15g,麦冬15g,桔梗10g,甘草6g,煎汤,每日一剂,冲服细末,分三次服。

5、乳腺小叶增生:消核汤,疏肝解郁,利血消坚,协润冲任。僵蚕12g,蜂房6g,当归10g,赤芍15g,虫附10g,橘核10g,陈皮10g,甘草6g,煎汤,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蚕砂:味辛甘,性平,含有多量的维生素A.B.C,并有蛋白质,叶绿素及生花胶素。

功用:1、祛风渗湿:用于时感夹湿,发热肢楚。

       2、解毒化瘀:用于荨麻疹,闭经等。

临床功用:1、荨麻疹:“蚕砂饮”:蚕砂10g,丹参12g,地肤子12g,蝉蜕10g,重楼5g,甘草6g,煎汤,每日一剂,分三次服。

      2、闭经:实证用:“蚕砂酒”:蚕砂30g,黄酒500ml,隔水蒸煮,每晚服50ml。

       3、崩漏:炒碳能止崩漏,可与辩证应用的汤药冲服。

 四、蚱蝉:(附蝉蜕)

   为蝉科兰蚱,味咸而甘,性微寒,其蜕壳叫“蝉蜕”,性微凉,入肺、肝、肾三经,蚱蝉畏于雅风定惊,近世用少用。蝉蜕有大量甲壳质或份,能降低横纹肌的紧张度,对神经节有阻滞作用。蝉蜕之头解作用明显,蝉蜕之身止惊作用为著。

功用:1、疏风解热:善解外感风热,为温痈初起之要药。

           2、定惊解惊:惊厥,破伤风,并善止痒疹。

           3、造托疹瘾:麻疹,水痘之应发而不发者。

     临床应用:1、小儿惊搐:“惊风退热散啊”:治惊风,发热,消化不良,蝉蜕60g,鸡内金、钩藤、天竺黄各12g,陈皮12g,研细末0.1g/kg,每日三次口服,能解热定惊,化痰和中。

     2、破伤风:“蝉蜕酒”,以蝉蜕30g,黄酒与水酒煎服,共1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3、过敏性疾病:“麻黄蝉蜕汤”:治寻麻疹、湿疹、药疹、漆过敏等症。蝉蜕10g,麻黄5g,浮萍、槐花各10g,黄连、甘草各6g,煎汤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4、脑囊虫病:“消囊定痫散”:蝉蜕80g,全蝎50g,琥珀20g,朱砂15g,冰片5g,甘草50g,研细末,口服每次3g,每次2次,有熄风,定痫,杀虫之功。                                                                                                                   

   5、疹出不透:蝉蜕、芫荽、浮萍、荆芥各20g,水煎外熨。

六、地龙:属蚯蚓科,味微咸,性寒,入肺脾、胃、肝、肾诸经。

        功用:1、泄热定惊:对于伤寒、温邪高热、谵妄、烦操、抽搐惊厥者有效。

              2、镇肝降压: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3、平喘通络:热喘,热痹。

              4、行水解毒:急性黄色肝萎缩,斑疹及血热积盛者。

         脉弱便溏者及孕妇慎用,汤剂每日10-15g,丸散剂用1-2g。

        临床应用:1、哮喘:地龙、乌贼脊,天竺黄各2g,研细末,每日三次,每次2g,一日量。

         2、高血压:阴虚阳,肝阳上亢型,用滋阴潜阳,平肝抑阳的方药加用地龙较好。

         3、邪热惊搐;可与辩证用药中加用地龙较好。

         4、痹症:“麝黑丸”:地龙15g,全蝎15g,黑豆20g,人工麝香0.4g,研末,每日三次,每次2g。

         5、中风偏瘫:“补阳还五汤”:黄芪30g,地龙12g,当归10g,川芎12g,桃仁10g,赤芍15g,煎汤至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6、湿疹:用地龙注射液穴位注射。

         7、溃疡病:在辩证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地龙为好。

         此外,还可用于癫狂,腮腺炎,荨麻疹,小儿麻痹症,泌尿系结石,小腿溃疡,骨折,丹毒等症。

 六、白花蛇、乌梢蛇(附蛇蜕)

        白花蛇又称蕲蛇,属腹科,味甘咸,性温。乌梢蛇属游蛇科,味甘,性平,均入肝脾二经。

        功效:1、祛风通络:疬风顽癣,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2、攻毒定惊:惊痫抽掣,瘾疹痒疹,破伤风。

       凡病势深痼,而风毒壅于血分之病,非此不除,均称之为“截风要药”,本品性较温燥,故血虚生风等,不宜单用,需与养血之品配伍为宜。

       一般用量为6-12g,如做散剂仅需1-2g。

      临床应用:1、带状疱疹:蕲蛇10g,冰片1g,研末,麻油调外敷。

      2、类风关:“龙蛇散”:百花蛇、地龙等量,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2g,口服。

      3、乙脑后遗症:乌梢蛇30g,僵蚕30g,蜈蚣、当归、橘红、天竺黄、地龙、红花各6g,研细末,每次2g,每日三次。

      4、荨麻疹:乌梢蛇、紫阳、黄芩、荆芥、防风、徐长卿、甘草各10g,蝉蜕、赤芍各12g,白芷、黄连各6g,煎汤300ml,分三次服,一日量。

      5、牛皮癣:白花蛇研末,每次2g,每日三次。

此外,还可应用于破伤风,肌肉萎缩,脑膜炎后遗症,骨结核,半身不遂等症。

蛇蜕:性平,味咸,入肝经。

功用:1、疏风定惊:脑囊虫病,荨麻疹,疥癣。

 2、解毒辟恶:腮腺炎,麦粒肿,中耳炎,乳腺炎,痣瘘,痈疽。

 3、明目退翳:角膜斑翳。

凡孕妇及无风毒者慎用,一般用3-6g,散剂用1-2g。

临床应用:1、脑囊虫病,蛇蜕研末,每次2g,每日两次,四佰大戟汤(槟榔、大戟、木瓜、钩藤)冲服。

2、腮腺炎:蛇蜕5g,洗净,切碎,拌鸡蛋炒食,一日量。

3、痈疽、瘰疬:“雄黄拔毒散”:蛇蜕、炮甲,全蝎,雄黄,牵牛子、蜈蚣、冰片,研末外用。

4、麦粒肿:眼睑炎,蛇蜕浸泡于盐水中,取贴患处,每日一换。

5、中耳炎:蛇蜕、枯矾等量研细末吹耳内。

6、乳腺炎:蛇蜕5g,烧炭,黄酒送服。

7、疥癣:蛇蜕6g,苦参15g,蛇床子30g,白矾9g,煎汤,外洗。

此外,运用于带状疱疹,口疮,痔瘘等。

七、斑蝥:属芜青科,味辛,性温,有毒,入大肠、肝、肾、胃四经。

功用:1、破血逐瘀:辛散入血,消癥散结,入肿疬,迁肝,胃窦炎。

2、能制肌毒、恶疮瘘烂、疥癣死肌,如瘰疬,骨结核,牛皮癣。

3、发泡生肌:风湿病,疟疾,女阴白斑,牛皮癣,斑秃。

即可内服,又能外用,但因含有斑蟊素,对胃肠道及泌尿系统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过量会导致死亡,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酌情增加,并多喝绿豆汤,豆浆,如发现尿路刺激,甚至出血时,可用车前草,木通,猪苓,白茅根,煎汤服。每日服60ml-100ml,不可超量,外用适量,孕妇及体弱者禁用。

临床应用:1、肝癌、肺癌、乳腺癌、食道癌,直肠癌,斑蟊素片,每次1-2片,每日三次,有一定的疗效。

2、食道癌:“斑蝥蛋”:斑蝥一只,把头、足、翅、绒毛,放入鸡蛋内蒸食,每日一只。

3、慢性迁延型肝炎:“迁肝片”对絮状试验及血片蛋白质的改善,有效,斑蝥片,每日二次,每次1-2片。

4、风湿病:斑蝥10g,雄黄2g,研细用蜂蜜制成小粒,贴于相关穴位上,经8-12小时后,揭去。

5、瘰疬:斑蝥1份,糯米粉9份,研细,以夏枯草汁泛丸如绿豆大小,每日一次,每次1-2粒。

6、牛皮癣:斑蝥20只,蜈蚣10条,土槿皮30g,研细,50%酒精500ml浸泡,每日搽患处1-2次。

7、鹅掌风:斑蝥1只,蜈蚣3条,白芨、大黄、马钱子各9g,加醋2000ml,浸泡24小时,每天患处浸泡15分钟,7天为一疗程。

8、胃窦炎,萎缩性胃炎:“抽刀散”加减:高良姜30g,斑蝥2只用炒(最后去除斑蝥虫体),肉楂10g,生大黄、甘草各6g,共研细末,装胶囊,食前服1粒,每日三次。

9、斑蝥:斑蝥4只,闹羊花、泡姜各9g,泡高果酒500ml,浸一周后,搽患处,每日2-3次。

八、蟾蜍(附蟾蜍):属蟾蜍科,味辛,性寒,有毒。

功用:1、消积化瘀:为小儿疳积要药,并用于肿瘤,肝硬化,白血病。

2、解毒医疮:疮疡,湿疹。

蟾蜍的使用,一般多去内脏晒干,制丸散剂用,每日1.5-3g,,现有制成注射液,方便使用,提高疗效,蟾蜍每日一只,如有呕吐反应,立即停服,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1、肝硬化及慢性肾炎引起之腹水、水肿:“泻水蜜”:蟾蜍1只,砂仁塞入肝内,放入香油、蜂蜜中煎熬,每次服6g,每日三次。

2、血疹性荨麻疹:制蟾蜍1只,去内脏,置砂罐内煮烂,取汤外用,每日3-4次。涂患处。

3、肝硬变、小儿疳积:“蟾砂散”对上述二病腹膨有效。化痈疳者,不宜用,大蟾蜍1只,砂仁6g,塞入蟾口,封闭存性,每次0.5g,每日二次。

此外,还应用于急粒,食道癌,一切烂疮,化脓性炎症,慢之炎等症。

蟾酥:蟾蜍分泌的浆液加工而成,性温,味辛甘,有毒,入胃经。

功用:1、解毒消痈:阻痈恶疮,疔疮,背疮,咽喉肿烂。

2、辟恶通窍:痧疫昏厥。

3、麻醉止痛:牙痛。

用量,本品有毒,内服剂量需严格掌握,一般配伍作丸剂,每日为30mg,由于易引起子宫萎缩,孕妇忌服,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1、各种心力衰竭:“强心散”,蟾酥一份,茯苓九份治疗心力衰竭,每日蟾酥用量不应少于30mg。

2、喉痛、白喉、痈疽、牙根炎、哮喘、心衰:“六神丸”每次10粒,每日三次。

3、表面局部麻醉:蟾酥、川乌、草乌、胡椒、薄荷脑、泽金花浸酒,涂局部,可用于咽喉,鼻腔,口腔等手术。

此外,还应用于多种疮毒,破伤风,宫颈癌,阴道癌,直肠癌等症。

九、蛤蚧:属壁虎科,性微温,味咸,入肺肾二经。

功用:1、补肺润肾,定喘止嗽:肺结核,哮喘,慢之炎等。

2、益精归阳,温壮下亢:阳痿、遗精、经期腰疼。因其性辛而微温,故常配养阴药同用,凡阴虚肺燥,或肾经有温热或相火炽盛者,均应慎用。

用量,入药多作丸散剂用之,每次服0.4-0.6g,每日二、三次。

临床应用:1、哮喘:“参蛤散”适用于虚寒型哮喘,蛤蚧一对,红参、北沙参各30g,麦冬、橘红各10g,紫河车20g,共研细,每次1.5g,每日三次。

2、慢支炎:“蛤贼散”用于慢之炎咳喘不已,而体质偏虚者,蛤蚧一对,乌贼骨50g,研末,加白糖少量,每次2g,每日三次。

3、肺结核:“蛤母丸”适用于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而气阴两虚者,蛤蚧一对,北沙参、知母、川贝、杏仁各100g,研细末制成蜜丸90粒,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4、阳痿、遗精:“补肾丸”对肾阴虚衰的阳痿遗精有效,蛤蚧一对,熟地黄、菟丝子、金樱子、巴戟天、肉苁蓉各50g,紫河车30g,研细末,制成蜜丸60粒,每日三次,每次一粒。

此外,还有海马、蟋蟀、守宫、蚰蜒、蝼蛄、水蛭、九香虫,恙螂虫、蜘蛛等。

四、总结

(一)、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效能,目前其具体成分和药理机制虽尚未完全阐明,但部分已有了实验数据,为中西医结合,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通过大家不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一定会获得新的效果。

(二)虫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应掌握辩证论治的原则,并要善于和其他药物密切配合应用。这是研究虫类药物,提高疗效的关键。

(三)虫类药物应用的剂量,炮制方法,与疗效有重要的关系,但有少量虫类药物含有毒素,应用时严格掌握剂量并严格观察。

(四)虫类药物要尽可能的制成丸、散、针剂使用,既能节约药材,又能提高疗效,又可减少病员的恐惧心理,便于应用。

(五)消除误区,对于虫类药物的使用,存有恐惧心理,不敢大胆应用,甚至误认为应用虫类药物是以毒攻毒,这个概念是不正确的,很多虫类药物死后或通过炮制它含有毒成份已破坏或被氧化,可消除顾虑,大胆应用。 

1:患者王某,女,59岁,200985日就诊。患者于200982日患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诊见表现为右手不能持物,右下肢不能行走,入院时测生命体征:T:36.7℃,P:90次/分 ,R:20次/分,BP:190/110mmHg,心肺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查体:理解力、记忆力、定向力均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约5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自如,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偏曲不明显,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病理征均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左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舌淡黯,苔腻,脉弦。既往患者高血压病史3年余,最高血压为220/120mmHg,服用“北京降压0号”,血压控制情况不详。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证属风痰阻络型。中药汤剂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2g,炒白术10g,茯苓12g,陈皮12g,天麻10g,钩藤15g,全蝎12g,地龙15g,水蛭10g,僵蚕10g,石菖蒲12g,防风12g,麻黄6g,水煎取汁300ml,每日分3次服用,每日1剂。服药期间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每日1次。上方随证加减,调理1月后,右侧肢体功能逐渐康复,生活可自理。随访2年,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体会:该病多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外邪乘虚入中,致使气血痹阻,运行不畅而肢体麻痹不仁。风邪伤人,上先受之,故可见到鼻唇沟变浅。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化痰祛风,搜风通络,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祛风化痰;天麻、钩藤熄风通络;方中配伍全蝎、地龙、水蛭、僵蚕虫类药为“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生命活性,可搜风通络。叶天士称“久病入络”,倡用通络方法。每取虫蚁迅走诸灵,认为飞者升,走者降,最能追拔深混血气之邪,解除淤滞,血无凝著,气可宣通;石菖蒲、防风、麻黄风药有引药上行,开郁闭之脑窍玄府,增加功效。诸药合用,可凑化痰熄风,搜风通络之功效。

2:患者姜某某,女,59岁,200912月就诊。患者平素全身关节酸胀、疼痛1年余,近日疼痛加剧,在当地乡镇卫生院治疗半月无效。刻下:患者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下肢为甚,麻木不仁,遇阴雨天或夜间加重,腰脊酸胀,活动艰难,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门诊查血常规、小便常规未见异常,血沉:39mm/h,抗“O504U。诊断为痹症(行痹)。中药汤剂给予防风汤合独活寄生汤加减,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10g,桂枝10g,秦艽12g,独活15g,寄生12g,杜仲12g,当归10g,水蛭10g,地龙12g,全蝎6g,僵蚕10g,全虫3g,赤芍10g,威灵仙20g,伸筋草30g7剂,水煎,取汁300ml,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剂。上方随证加减,共服用20余剂,患者症状消除。后期随访,患者病情没有发作。

体会:痹症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临证指南医案》中善用虫类药治痹,其搜风通络之功不可低估。在其启迪下,针对“风寒湿三气杂至,合面为痹也”的病目,在祛风通络的基础上,加用虫类药水蛭、全蝎、僵蚕、地龙、全虫等能针对脉络之瘀滞阻塞产生较强的疏逐搜剔作用,还能缓和脉络之拘急、硬化,以令络道通畅而恢复其行气血之用,从而改善肢体不遂酸胀等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多虫类药物均有镇痛、抗炎、消肿、调节免疫的作用。因药证合适,故疗效显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蛇蜕、蝉蜕、僵蚕、蜈蚣、蝎子
肿瘤肿瘤早期发现,及时手术最为彻底,但临床发现时,多已中、晚期,则以中西结合治疗,或纯中药...
朱良春谈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之五_虫类药物治疗肿瘤,虫类药物治疗骨关节疾病_中医讲...
国医大师朱良春:虫类药的认识与应用
朱良春虫类药物的应用-守宫的应用
虫类药物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