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敦煌“大阳旦汤”与《金匮》阳旦汤关系考

敦煌“大阳旦汤”与《金匮》阳旦汤关系考

三月 13,2010 作者: Director  
分类:
医海拾贝
敦煌医学卷子自出土以来,其历史研究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不断得到中医专家的肯定。他不仅弥补了隋唐时期医学文献的空白,更为我们研究古代经典医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医学卷子中所载脏腑辨证理论及治病方法较完整的一部,特别是载有古佚“经方”的主治及配伍方药,使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些《伤寒杂病论》方剂的渊源变化。据《法要》所载:“弘景(梁·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以上所说二旦,即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六神即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玄武汤,大、小朱雀(鸟)汤。
以上诸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方剂名异方同,如小阳旦与《伤寒论》桂枝汤同,小青龙与《伤寒论》麻黄汤同,大青龙与《伤寒论》小青龙同,小白虎与《伤寒论》白虎汤同,小朱雀(鸟)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小玄武与《伤寒论》真武汤同。《伤寒论》中亦有方剂大同于古方而略有变化者,正如《法要》原文:“弘景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从以上大致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方剂之渊源。
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产后中风条有“阳旦汤”一语,下无具体药物及剂量,因此后世注家对阳旦汤方各有见地:有认为阳旦汤是桂枝汤别名者(林亿《金匮要略方论》);有认为是桂枝汤加黄芩者(王焘《外台秘要》);有认为是桂枝汤加附子者(陈修园《金匮浅注》)。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亦莫衷一是。今读《法要》对二旦方剂的解释(原文)“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柴胡为主。”大阳旦汤方证原文:“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忄双双忄双双,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可知其功升阳益气和营敛汗。正合《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之阳旦证,其条文如下:“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妇人产后气血本虚,必见多汗,又感受风寒,数十日不解,且心下闷,均为体虚阳气不举,无力抗邪外出,日久使邪有入里之势,然头痛,恶寒发热,干呕,汗出仍在,依仲景用药法则,仍当救表,同时升举阳气,故用阳旦汤升阳气和营血,祛邪外出,而此时桂枝汤升阳之力弱,不能胜任,更不可加黄芩伐血虚之体,亦不能增附子固少阴而引邪深入,故必用黄芪、人参之属,以壮肺脾阳气而固表祛邪,必用大阳旦汤效力最佳。
再者,在《金匮要略》中,唯《妇人产后病篇》提及阳旦汤,而《下利篇》有桂枝汤证者,乃立桂枝汤主之;在《水气病篇》治黄汗似桂枝汤证者,言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在《金匮·虚劳篇》中,治中气不足,脾胃劳伤者,言黄芪建中汤主之等,尽管治方均为桂枝汤或桂枝加味方,但都明确言及方剂名称与药味,不可能出现同方异名者,后世注家对阳旦方见解所以各异,完全与当时历史条件下书卷脱失、残卷、错简有关,现敦煌出土医籍为古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了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敦煌《法要》所载大阳旦汤就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中的阳旦汤。
(作者:牟慧琴——甘肃中医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桂枝系方剂(5)建中汤类方
《方剂学》学习笔记56
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
医通祖方
《伤寒论》里的精华方剂,你会应用吗?省略号应该填写什么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