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1)《其实中医很简单》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姬领会《其实中医很简单》出版


本文来自:中华中医药论坛(http://bbs.zhongyiyao.net/
查看原文,请访问:http://www.zhongyiyao.net/bbs/thread-49600-1-1.html

 

自 
此书定稿的这一刻,我既没有高兴,也没有轻松,有的却是一种心酸。整整七年,书中的文字,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了。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猛然领悟到一点东西就立即起身做记录。所有这些,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人只有两大部分----形体和功能”这一点,我就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将不同的概念翻来覆去的理解后,才得出的总结;而对于形体和功能的转化问题,更是花费了我好几年的思考。铁棒磨成针,花费这些时间写出对中医的领悟,能够得到多位中医权威前辈们的认可,我感到欣慰,功夫没有白费。
我是一名中医临床工作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中医人,在行医的过程中,渴望能把自己对中医的所想、所悟和微薄的经验拿出来与世人共享,不敢言能对中医的发展有何贡献,只望通过中医能让更多的人获得健康,快乐的生活。
用中医治病救人是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与中医的情结源于我的母亲。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一个农民家庭,儿时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时期,等我上小学,动乱也结束了,但它对大人们的伤害却没有结束。那时,帮派还在,我现在也记不清楚村里唯一的一个中医大夫到底是属于哪一派,到底是怎样被整垮的,只记得他给我母亲看过病,效果很不错,但就在这个时候他仙去了。后来我的母亲找了好多西医大夫治疗,就是不见好。
母亲的病,就是在右手手腕处有一个疮,遇到冷水或受凉之后是相当的疼。由于生活所迫,还是照样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照样在家里洗衣服做饭。在我的记忆里,“黄纱条”用了好多好多。至今想起,眼里仍然有泪。
转眼到了89年,一直学习成绩很是不错的我却没有考上大学,很是伤心、很是生气,随后在邻村的砖瓦窑上干了一个暑假,唉,那个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补习的90年,更是勤奋,终于考上了大学,在填报志愿时,除了军校之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医学院校,最后,我进了陕西中医学院,在医疗系临床专业就读。
上了大学后不久,我就带着母亲到我们学院的附属医院,找到了李晓群大夫,治疗了不到一个月,病就痊愈了。当时看到母亲的那个高兴,我哭了。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母亲当时说的话:“我的这个病比你的年龄时间还长啊”。
感谢李晓群大夫!感谢中医!
此后,我更喜欢中医。
在学习大学课程的同时,我经常去图书馆、阅览室,翻阅老师们提到的中医名著和记录别人的临床经验,这些记录的东西很多到现在都有很好的临床价值。
现在回想起来,真正引导我走入中医的应该是医案。从医案里不但可以看到中医的思维,更可以看到诊断、处方用药的经验。
记得上大二时,有次在西安走亲戚,遇到一个30多岁的女病人,病了三年多了,能站、能躺,就是不能坐和蹲,否则就疼的要命,看的地方太多了,就是不见好。也许是有病乱投医,知道我是陕西中医学院的,就让我帮着找老师给她治疗。那时的我不会号脉,只能看舌头,将舌的情况记录后回到学校,由于当时和其他的老师也不太熟,看到班主任也很忙,所以就自己查看医案书,在朱进忠老先生编写的《难病奇治》中找到一个医案,和这个病人的症状差不多,舌象相符合,就把原方抄录后寄了过去。两周后,病人寄来感谢信,说是病已好。当时真是好高兴啊。现在回想起来,我的胆子还真大。
毕业后,分到医院,在上级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记录的别人经验试用于临床,有效的就变成了自己的经验,效果不大的,则弃之,这样日久,自己的经验也就积累的就比较多了。
然而,经验终归是经验,中医临床还是要靠理论指导的,反过头来,重读中医理论,觉得有很多是和临床脱节的,就这样,我一边临床,一边看书,一边领悟,始成斯书。
                           姬领会2011年6月7日于绿芸堂中医疑难病门诊

 

大道从简需要深刻领会
——《领会中医》代序
曹东义

《领会中医》摆在我面前的时候,还没有感到它将如何考验我的态度,当我初步读过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写这本书的序言或者书评,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尽管我为很多前辈、同道的书做过类似的事情。
我的困惑首先来于姬领会的大胆。他对于《内经》经典之中的理论,进行了删繁就简的大动作,是很多时髦学者标榜的“解构重建”工作。如果说他们有区别,那就是别的人只是这样喊,却没有具体的操作;他一个民间的小中医,竟然不声不响地完成了很多人想干又干不成的大动作。当然,很多主张要对中医经典理论进行“解构重建”的人,是希望按照实证科学的要求用现代科学语言,对于中医理论进行重新安排,而不是姬领会这样仍然用气机升降、清浊出入来重新布局。
毫无疑问“升降出入”是《内经》的主张,也是被提炼到很高境界的学术概念,比“新陈代谢”更能说明生命活动的本质。因为“新陈代谢”只强调了用新的取代旧的,因此比假肢、义齿更多的新物件(比如支架、导管、再造、转基因一系列的在本质上属于人体异物的新东西),堂而皇之地被大量地安排到了人体之内,因为这并没有违背“新陈代谢”的原则。因为“新陈代谢”既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升降出入”与此不同,它强调的是生命有机体的自主运动,尽管医生的治疗措施可以帮助人们顺利地完成“升降出入”,但是“升降出入”的主体只能是生命物体本身,而不是外来的异物。
姬领会改造中医理论,把《素问·灵兰秘典论》以及其他篇章之中,关于人体脏腑功能的阐述,按照气体、饮食出入,清升浊降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安排,把肺的功能定位于排泄浊气,把肾作为吸气、藏精、进食等一系列下降运动的根源,把肝的作用,脾的功能,心的主宰,都看作是肺出肾入的“辅助设施”,使升降出入的生命自我代谢更加简洁,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更难能可贵的是,姬领会的设想不仅是“理论猜想”,而是把中医的各种治疗也与之贯穿起来,俨然是“理法方药”完整一套了。他不无自豪地说,按照他的这一套说法,更多种疾病,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都很有效,比如咳嗽、胸闷大多可以在几分钟之内缓解,慢性的疾病也大多可以三服药取效,包括很多单方验法、无理可讲的民间经验,在他的理论里也大多可以解释圆满。
我困惑,我矛盾。我不能因为自己曾经主张“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就盲目的反对一切创新,而仅仅停留于传统的理论之中;也不能因为迫切地想发展中医,而轻率地支持对于传统中医理论的“解构重建”。我担心反对创新会阻碍中医的发展,也担心鼓励“解构重建”而抛弃了中医的精华。
掩卷细想,姬领会的《领会中医》不过是一种尝试,未必会冲击传统中医理论,因为他的新论都是根源于传统理论的构建,而不是离经叛道、违背经典。
姬领会也有很多表述不清的东西,或者论述不当的地方,可以成为人们攻击的目标。为了不至于“因小失大”,我这里先做一些论述。
首先是,姬领会对于气的论述有概念不统一的缺陷。他说的气,有自然物质(如空气),也有人体代谢产生的人造物质(如矢气),更多是指的人体的功能(如五脏之气)。这种概念不统一的缺陷,不是他个人的弊病,而是东方科学的本质特色的体现。首先,在古人的描述里,气是什么就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从我们可以追溯的古文献里,气或者精气是被作为世界本原来看待的。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忽兮恍兮”的气,或者被称为“道”。老子说的道,绝对不是唯心的虚空,而是“物”。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由此可见,道根源于物,这个物不断变化,极为广大而不会消失,是天地产生的母体,难以命名,勉强称之为“道”。
老子说的道,在《易》传之中就变成了“无极”、“太极”,也是先天地而存在的。这个先天地而存在的物,就是混沌的气。道和无极、太极,与元气、精气,都是指的世界的本源,是先天地而生的物。在古人的心里,先有一个物,然后生成天地,再往后才产生万物;产生万物的这个东西,很难命名是什么,只有天地产生之后出现的具体物质才容易命名。
作为世界本原的气,它产生了万物;产生了万物之后,这个元气并没有消失,而是潜存、或者分散于万物形质之中,隐藏于万物的运动之内。因此,气既是物质,也是物质的运动,二者不离不弃,浑然一体。任何试图把物质与物质的运动加以分离的做法,都是徒劳的,也是错误的,只是这样的错误观念今天一直被当作理所应该的,你必须分清楚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质的功能,或者叫物质的运动。
姬领会说的气,也就包括了自然之气、人为之气与脏腑的功能。气有清浊,功能有亢进与不足。自然之气,多属于清气,代谢之后的气,基本上都是浊气。清气主升,应该在上部;在上部的清气,“静而生阴”就会“浊化”,所以清气之中相对浊稠的部分要下降,或者要排出体外,为新的清气进来提供空间、位置。浊稠的气体要下降,或者排出体外;在下部的浊气“动而生阳”,浊气之中相对清稀的气体,也会不断上升,去充填清气之中浊降的空间位置。升升降降,出出入入,永不止息,这就是生命“升降出入”的不断变化,一旦这个变化减弱了,或者过度增强了,人体就就会发病;这个升降出入的过程一旦停止了,生命也就结束了。
医生的责任,就帮助人体维护正常的升降出入,不能太多,不能太少,不能太快,不能太慢,更不能停止。治疗疾病的措施尽管很多,都应该是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措施,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违背了“道法自然”就要受惩罚。
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至今还没有造出一棵小草来。生命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工合成的。世界上还没有人工合成的生命,转基因、克隆技术,都是对于自然生命规律的利用,而不是随意的创造。
基于这样的认识,基于中医学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演进过程,我对《领会中医》所做的尝试,是极为赞赏的。当然,赞赏它,不是说它已经完美无缺。中医学的进步永远不会停止,人们的探索也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只要符合中医自身的特点,就可以“根基牢固,千年不倒”。
曹东义
2010年12月12日
写于石家庄求石得玉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之气:解秘气功
岐轩脉法实战讲义.pdf
80圆之妙(5)——阴阳清浊
暗物质与魄的内在关系论*星星论道
<<人人都是老中医>>系列6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