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逐条解析伤寒论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是太阳病的主纲,病原入侵,机体启动抗感染机制,出现功能增强,故脉浮,病原入侵后被机体打压最易在体表形成聚集,导致局部循环减慢出现疼痛、恶寒表现。当然在有血运收缩即中寒的情况下这种症状比较明显,所以说区别中寒还是中风主要根据脉紧存在与否,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是感染的共有表现,而非中寒专有。

  太阳病是指病原入侵人体后与正气相互作用后形成的态势,太阳病是为了了解病原的分布情况和人体的虚实循环状态以便选择最佳的方案达到保护人体并祛除病原的目的而提出的概念。因此太阳病的概念是指处于各种状态的人体抗击外邪的问题。太阳病侧重人体与外因的抗争,后五种病侧重划分具体的机体状态。(见附录文章)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外感病中一种常见类型,特征是没有寒性病理改变存在,故有汗出。脉为缓脉,提示患者的体虚倾向。所以太阳中风的特点是体虚,无寒而有感染。在伤寒论中风是一个描述症状的概念,与虚实无关。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此条为第一条的补充,更突出了中寒病的临床特征。出现体表循环收缩极可能伴病原体感染,毒血证引发发热。表闭血瘀出现体痛,消化道累及引致蠕动减弱出现呕逆,脉紧则反映出循环收缩,是标准的太阳中寒表现。并且具有局部循环挛缩的伤寒是太阳症的一种。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此条是描述机体受寒后是否继发感染的鉴别,受寒后只有畏寒、脉紧的表现,脱离寒冷环境后迅速恢复正常,只是单纯的寒冷反应。如果出现烦躁脉数等正气增强的表现,则提示病原体感染存在。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发病后没有出现病情向阳明病或少阳病转变的征象,则可能不会转变了。此条与上条可能都被后人更改过,表面读来更像支持经络传经思想,为了避免随文就义的陋习,我们按临床实际叙述了。这一问题后边会详细论述。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条与太阳中风条关系密切,同样的没有寒存在,上条强调体虚寒出,此条则倾向于阴液受损的口渴,此条主要描述了该病的病理生理情况及误治后的相关变化。误治。发汗后致阴液大亏致身灼热,较普通温病更加严重,阴亏已致多眠、身重、语言难出,一派阴竭阳郁之象,本应用白虎补阴液,下法则无法缓解症状。而误用火法更加重了机体矛盾从而危及生命。

  伤寒论太阳病主要包括中寒、中风、温病三种情况,中寒有明显的血运挛缩存在,又根据体质虚实分多种情况。中风与温病无血运挛缩,其中中风代表体虚倾向,状态上更接近于太阴病,温病专指体壮阳盛阴液亏者,近似阳明证。近代温病则达不到如此认识高度。(近代温病的问题见我们的附录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温病
经方大家胡希恕讲伤寒:太阳病之温病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太阳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概说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太阳篇总结
胡希恕对太阳病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