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2)津液和血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脉为血之府)一定条件下,津液和血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是引自别人的一句话。今天看到了,想起了一个事情。
 这句话看起来很好,可是仔细想想,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不对在哪里,就在“津液在脉外,血液在脉内”这句话上,想起内经中的水液代谢途径,是从胃肠道的脉外吸收进入脉内的,再从脉内布散到脉外的,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水液在体内的吸收与代谢的过程。水谷在胃肠道中,称之为水谷,不能称为津液,只有进入脉内,才能称之为津液,因为津液是人体吸收的水谷中的,能对人体有用的精微物质,没有用的称之为糟粕。
 可是又说回来了,如何来区分津液与水气的关系呢,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到很多水气的词语,这和内经种的津液有什么联系。在我的认识中,区分的重点还是在于脉之内外上。
  我们把人体的整个胃肠道称之为阳明,是上下通达于体外的内通道,所以在胃肠道中的水,称之为水气,其次是在人体皮里脉外的空间里的水(津出为水,液出为湿),也是水气,还有就是张仲景自己所说的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肝的不同的水气(金匮要略)
   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部位,作用不一样,性质也不一样。津液在脉内,丝丝的从脉道的腠理处渗透于脉外,起到濡养的作用,但是在病理状态下,局部的渗出太多了,超过了脾的吸收程度,停聚于某一部位,形成了水气(津多)或者水湿或痰湿(液多)。
  例如,小青龙汤的水气,就是由于津液不能从皮表的腠理处外出,反而上行内充于肺内,形成水气阻滞气道引起咳喘。中渗于胃肠道而呕吐下利(张仲景说的心下有水气),水性趋下,渗于下肢而肿胀,形成溢饮。都是由于津液不能正常的外渗于脉外,偏渗于局部引起的。
  还有一点就是张仲景为什么提出了,痰饮病以及水气病,这就取决于津液的偏渗的不同,津出过多为水气病,液出过多为痰饮病,治疗水气病主要是健脾与宣肺布津,健脾是促进水气向脉内吸收,宣肺是向脉外透散。而痰饮病(寒痰为主,痰热例外)则是以通阳健脾为主,通阳以化,也就是通过用桂枝来通阳化气,使脉内的液能正常运行,不致于加重局部的渗出,健脾能促进脾的吸收,所以张仲景提到治疗痰饮“当以温药和之”。就是这个道理。
------------------------------------------------------------------------
对于津液与血的脉内外的一些疑问,今天在论坛做了一回复,特记于此(2011.04.24)

呵呵,我们先来学习一下经典
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这是气血津液脉的各自的不同作用。
先说一下气,上焦的卫气具有什么作用,开发的是什么?开发的是肺气,肺朝百脉,气行则血行,卫气开发布散,宣发的是肺气肃能促进血行,能使津液与血液遍布全身。宣五谷味,如何来宣?是吧脾所吸收的水谷精微上疏到心肺后,由卫气布散到全身。如何来布散,那先看一下卫气的作用,就是开腠理,开腠理能使汗出,这汗是在脉内还是在脉外,腠理是门,从门内到门外是出,如果津液都在门外,那津液怎么起到濡养的作用。宣五谷味就是让脉内的水谷精气通过腠理布散到全身,卫气通过宣发开腠理,以此能达到熏肤,充身,泽毛的作用,古人用“若雾露之溉”形象的来比喻卫气布散津液的表现。
其次说说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古人再次说的脉与张仲景伤寒论中说的脉是一样的,壅遏营气,什么是营气,顾名思义,是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在人体中具有营养作用的只有津液的液,而津只有滋润的作用,没有养的作用(好好理解一下这段经文),而血在脉内起到温养的作用,所以这里的营气与张仲景所说的营气是一样的,只是在理解的时候看怎么来理解了。“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最后说津液,古人说津是“腠理发泄,汗出溱溱为之津”说明津是从脉内透出脉外,清稀而流动性大为津,汗与小便均是津,不是液。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教科书上也没有说明白到底是津液在脉内还是在脉外,这是因为编写教科书的专家们自己都没有弄明白,还能教出好学生来,真替中医难过。
那么液有什么作用,有濡养的作用,营养的作用,补养的作用,可是,是如何发挥濡养的作用,是靠卫气来布散,靠脉道来运行,靠腠理来透散,不然津液都外脉外,怎么来布散到其实,自己跑的,还是自己跳的。学而不思则罔,液的濡养上能养脑,下能流阴(精液),外能养皮毛,内能养骨空,如果不在脉内是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的。所以古人用了四个词来形容液的濡养。分别是“淖泽”“泄泽”“补益”“润泽”。这里的泄泽后面可能有遗失,现结合这一段来看看。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这里的阴阳值得是性生活过度,导致液的下泄。
所以我们学习古人的知识,要好好的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示身体内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戒淫网
气血津液相互之间的关系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4(精神气血津液)
津液与气血关系的失调
五苓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