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王宏翰

□记者  乔进礼

中国的医学史上,产生过中西医汇通派,这样一个影响广泛的流派,对中医与西医的融合意义重大。王宏翰在清初时,就接受了西医的理论,常以儒家性理之说,结合西医之学互相印证,认为西人的水、风、火、土四元素说,与中国的五行学说相似,便拿来与中医的太极阴阳学说加以汇通,还以胎生学阐发命门学说。由,王宏翰开创性将中西医理论结合起来,被誉为中西汇通第一家。

王宏翰因母病而发愤精究医学,著作有《医学原始》十一卷、《四诊脉鉴大全》九卷、《性学广嗣》六卷、《古今医史》七卷、《续古今医史》二卷、《古今医籍志》十二卷、《伤寒纂读》九卷、《病机洞垣》、《女科机要》九卷、《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纲目》四十卷、《补刊明医指掌》十卷、《急救良方》一册、《方药统例》二十卷、《怪症良方》二卷、《寿世良方》三卷、《天地考》九卷、《乾坤格镜》十八卷

 

真孝子学医救母

 

王宏翰字惠原、号浩然子,出身于松江郡城书香世家,其祖父王国臣乃一“明经老儒”,“好学,兼精医理”,后与徐光启“讲授天文性学”,接受了不少西方的科学。因此,在王宏翰的祖父王国臣这一辈时,家里面就藏了不少西方著作,而且“至乾象坤体昼夜之运动,俱有测量仪器”。可惜的是,历经明末的战乱,到王宏翰的父亲王廷爵成年时,这些书籍与仪器已经遗失殆尽,“止有乾象坤舆二图”。

所以,到清顺治三年(1647),王宏翰出生时,乃至其长大,并未得传西学。王宏翰十七岁时,见彗星出于东南,遍考中华天文书籍及六经、《月令》、《元命苞》、《玉历通政》诸书,仍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其在编辑《天地考》一书时,说:“续后始得知西士……诸书”,“始知天地之所以然”。因此,可知王宏翰早年,虽然博通经史、兼及天文,但是并未能从家学中习得西方学术。

起初,王宏翰的母亲曾要他进京赶考,求取功名以光宗耀祖。可是不久其母得了一场怪病,遍请名医一直没弄清症结所在。王宏翰在好友许缵曾的影响下,与母亲一起加入了天主教,祈求神灵保佑,但却无济于事。有一天,王宏翰听说南京城里,有位神医善能治愈疑难杂症,于是他日夜兼程前往求医问药。可是,一连服药许久,病情仍未好转,母亲的身体一天天的消瘦下去。

王宏翰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看到母亲这个状况,不禁心急如焚。常言道:“求人不如求己”。王宏翰为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决定放弃科举事业,钻研医术为母治病。于是,他翻阅了轩岐、叔和、仲景、东垣、河间等历代名医著作,再加上受家学精通医道的影响,王宏翰很快就在医学上小有成就。接下来,王宏翰又请来诸多名医一同会诊,可是仍未弄清母亲的病因。大体就在这段时间,王宏翰与全家迁往苏州。

心生绝望的王宏翰,只能每个礼拜天到苏州的天主教堂祷告,弥撒结束、人群尽散,只剩下王宏翰一个人留在教堂默默祈祷,恳请天主拯救母亲。洋神父见他心事重重,便问其缘由,王宏翰便详细向其说明了情况。也许是他的赤子孝心感动了神父,神父在为王宏翰母子俩祈祷后,将其领到了主教室,十分熟悉地向他详细介绍了西方医学,原来这是一位精通西方医学的外国神父。

王宏翰听得着了迷,这是他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当即拜洋神父为师,共同切磋中西医学,分析其母的病因。洋神父对中国的“经络学说”以及针灸术倍加赞赏,问王宏翰:“令堂用银针治过病吗?是否服用过西药?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抽空去看看令堂的病情。”王宏翰听后好像悟出了点什么,欣喜若狂地跑回了家,一进门就大声喊道:“母亲,有救了!母亲,有救了!”

 

成良医悬壶济世

 

躺在病榻上的王母说道:“狂小子,你娘还没有死呢,瞎喊什么呢?”王宏翰并没向母亲细说详情,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跑到苏州城里请针灸名医去了。他拜这位名医为师,向他请教针灸术。第二天,又请来洋神父与针灸名医,一起为母亲会诊,经过扎针灸、吃西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其母亲的病情就明显好转。到两个月后,其母竟然可以下床行走,折磨了她三年的怪病竟然好了。

其母抱着王宏翰,惊喜得流下了热泪。从此王宏翰的孝名、医名传遍了四方,前来就医者络绎不绝,凡家境贫困者前来求医,王宏翰即给予免除诊费,人们多赞誉他为“奇医”、“救星”,见诸记载的评价也多为“精医”,能救“沉疴”。如许缵曾对王宏翰的《四诊脉鉴大全》评价说:“(是书)真为脉学之大全,后学之真诠。虽和、缓复起,扁鹊再生,亦莫其学也!”和与缓是秦国的两个良医,经常在一起并称。

接下来,许缵曾又讲了一段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经历:许缵曾在壬申年冬天时,突然患了中风病,昏迷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接下来的两年中,吃了很多药,扎了许多针,疾病一直没有好转。最终,请到了王宏翰,使得身体得以痊愈。从此,许缵曾对王宏翰的医术是推崇备至。甚至列举了自神农、轩岐一直到明末清初的名医数百人,称王宏翰“以经纬英才因母病精医而工长桑之术,骎骎乎有度越前人之势!”

许缵曾对王宏翰的评价,虽然有过誉之嫌,但是也可管窥王宏翰的医术之高,在《古今医史》详细记载了王宏翰的若干医案,下面我们列举一则,可反映王宏翰若干医术,翻译成白话文大体为:王宏翰曾为一个年过七十的老妇人治病,这个老妇人在夏季患了口疮及咽喉肿痛,口中老吐酸水,食欲不振且有腹泻症状。她的五个儿子,为其请了许多医生,治疗了长达两个多月,也一直没有效果,老妇人已经病危。

转眼间时值中秋,老妇人的儿子请王宏翰前去诊治,望闻问切之后,王宏翰发觉病因是,老妇人年高命门衰弱,导致虚火上升,口舌及延后发炎。诸医只用滋润之药,使得脾败胃弱,所以腹泻加剧。王宏翰用了金匮肾气丸,每次五钱,用真秋石泡汤送下。两剂药后,诸症减半。再服了四次药,仍用秋石作药引,兼用参木、肉果、骨脂、茯苓、甘草煎汤药,诸症痊愈。

但是,老妇人畏药苦,其子女也不敢强行劝说,药停数天而病复发,王宏翰又开药方:清晨用参汤送金匮丸,晚上用前方加川附煎服。数日后,老妇人病愈。但是,她年高气血衰微,若非大补人参,则很可能还会复发。王宏翰制方用金匮丸加人参、鹿茸,经常服用以防冬寒。其五子唯唯诺诺,怕花钱没有照方抓药。到冬至这一天果然复发,王宏翰再去诊治,发现脉已败脱而不可救治。

 

勤笔耕著作等身

 

王宏翰一生著述颇丰,许缵曾赞其“富于著作”。但史料中对其著述记载不一,且多有遗漏。除王宏翰自己所著文论之外,记载其著述情况的史料还有许多,如(康熙)《吴县志》记载:“王宏翰……善著述,有《医学原始》、《四诊脉鉴》、《性原广嗣》、《古今医史》、《古今医籍志》、《伤寒纂读》、《病机洞垣》、《女科机要》、《幼科机要》、《本草性能纲目》、《刊补明医指掌》诸书,皆发前人之未论,许缵曾、徐乾学、张玉书、韩菼等为序。”

事实上,王宏翰所著书达十八种之多,其中医书占绝大部分,有十五种。除上述十一种外,还有《怪症良方》、《方药统例》、《急救良方》、《寿世良方》四种。王宏翰的医学著述宏富的原因在于,他生于医药世家,精于医道且吸纳西医理论,所论常常发前人所未发。然而如此多的医学著述,传世者仅《医学原始》、《古今医史》、《四诊脉鉴》、《性原广嗣》四部,其余均散佚失传。

关于孜孜不倦撰写医书的原因,王宏翰曾在文章中说:“嗟夫!医之一道战国时即衰矣,无怪乎今世之医学日下,……延医不讲学问之深浅,酷信师巫问卜,谄神媚鬼,妄求祸福。……屡见奸卜庸医平日并不深究《易》理、《内经》,止赖世法谄媚交通,而医者误人仍不自咎讨习,故奸卜庸医子嗣不昌。……余慨世无正学,医道日卑,於是纂辑《医学原始》、《四诊》、《广嗣》、《本草》等书十余种,辩论天文性学之本、格物致知之理,免入旁门偏安之误,为匡时一助云尔。”可见,王宏翰著书立说的初衷。

除了上述医学方面的著述之外,王宏翰还在天文、地理、思想观念方面,撰写了《乾象坤图格镜》、《天地考》、《辟妄》三书,其目的也在于发扬格物之学,阐述天地之本原、造化之机奥。王宏翰的宇宙观,主要是将中国传统天文学,与传教士带来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天主教神学理论融合在一起,所以深深地印刻上了“天主”的影子,这个天主不是西方的天主,而是中国上古时期所尊奉的具有无限德能的“天”。

王宏翰在天文学方面主要有以下论点:首先,他在《浑天图总论》中说,“天地皆浑体可球”,认为大地是一个球状体。其次,他对宇宙模型的认识为“十二重天”,扩充了利玛窦在《天地浑仪说》中阐述的“天有九重”。第三是天地原始论与天地终期论,仍遵循《周易》所言:“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之说。第四是对太阳和月亮有了新认识,提出了天文历法中十分重要的观点:日之“行”非圆非均匀,故生岁差。既有岁差,则应循所差之数修订历法。

 

发新论首提胎教

 

在王宏翰现存的著作当中,有《医学原始》和《性原广嗣》两部最为重要。明末清初正是东学西渐的时期,在这段中西交流的特定时期,王宏翰以其奉教儒士的立场,容受西学立足传统,力图博采西学著述融入传统中医,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撰写了《医学原始》一书。该书“首立元神、元质一说,明人道之生机,次论受形男女分别,知受赋立命之原”,还“经分析里,明人五脏六腑”,是王宏翰医学思想的代表作。

王宏翰认为“医不知经络,犹夜行灭烛”,所以一脏一腑之下,详论经络脉穴起止,并列病源,对每经之正侧细图,奇经八脉之奥秘,周身腧穴及针灸补写之法,都一一详加描绘论述。在他的著述里,中医理论常加西医学说,阐明病源、病理、施诊方案。王宏翰比较大胆地接受西方医学的种种观点,面对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的抵触之处,王宏翰力图折衷两者,使其在理论上完美结合。

可以这样说,王宏翰是在借鉴西方医学,对传统中医某方面进行改良,而他在融合两种医学时,主要在理论上进行思辨。王宏翰对西医知识的论述,远非停留于引述观点这一表层,而是努力探索中西方医学知识能够结合的合理契机。尤其在处理具体矛盾时,以自身的中西学识,对两者做了尽可能周到的权衡。因此,在中国医学汇通史上,王宏翰被誉为我国早期大胆接受西方医学,并勇于尝试汇通中西方医学的代表人物。

王宏翰的另外一部重要著作《性原广嗣》,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是王宏翰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此书秉承《内经》的理论体系,众采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等著名医家之论,崇尚古论而不拘泥于古论。卷一著论五篇,卷二著论三篇,卷三著论五篇,卷四著论四篇,卷五著论四篇,卷六著论四篇,共计二十五篇论文,载处方九十三个配,配方严谨、制作精良。

书中提出“人的生命之根,在于元湿元火”的理论,阐明了男女房事及胎儿形成的根本道理,指出妇女怀孕后,及早进行胎教的必要性,分析了不孕不育的机理,对胎儿出生前后及妇女孕产期的疾病诊疗、处方也作了一一论述。书中的观点除了继承中医传统体系外,还接纳了西方医学的解剖生理学理论,是一部对临床实践有指导意义的著作。

其中关于胎教部分的论述,绝对是中国传统典籍中的第一家。王宏翰否认怀孕后可借外力改变胎儿性别的观点,但是认为“欲子女之贤愚聪顽,其胎教之移性情,当恪遵行之”,“坐胎之妇,动静循和,亦遵胎教之礼,所产自得贤豪也。”这种超前的观点,体现了王宏翰过人的智慧,对于如今重视的优生优育,乃至胎教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史料研究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是这样炼成的
到底是谁调戏了谁
一代医宗黄元御
做有文化的中医人
做一个有文化的中医
中华名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