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至县城东门外火神庙
      周至县城东门外火神庙,过去号称周至县城四大景观(东门外火神庙又高又大,南门外水流桥上桥上,西门外八宝云塔,北门外水稻莲花)第一景。现存东门外火神庙,占地不足8分,是1990年10月在原址重建的。有正殿三间,内塑火神一尊。左边耳房一间,供奉关圣帝君;右边厢房一间,供奉送子娘娘。院中东厢房5间,作驻庙道人寝室、厨房及库房之用。三楹庙门,古朴肃穆。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初九火神庙会,人潮涌动,商贾如流;锣鼓喧天,彩旗塞道。神幡纸火如林,道乐诵经悠扬。更有高台大戏,名角荟萃,传统剧目,久唱不衰。庙会活动与物资交流会融为一体,既传承了古老的庙会文化,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东门外火神庙在清代及民国时期,曾是闻名全县的大庙,现在仅由二曲镇镇东村东部5个村民小组共同承担主办庙会。其建置规模、社会影响和过去的鼎盛年代不可同日而语。2010年二月初八、初九庙会期间,东门外火神庙管委会研究议定:要通过查找史料,走访乡贤,查明东门外火神庙神主的真名实姓,功德名望,和庙宇创建年代,兴废演变原因。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捐钱捐物,出资出力,齐心协力重新构建周至县城第一景——周至县城东门外火神庙。
       东门外火神庙始创年代,因古碑无存,仅有世代口口相传。年代久远,无法确定准确时间。基于此,先从本县地方史料查起。经查1992年版《周至县志》:全县有较大火神庙八座。这些庙宇会期依次为:终南镇毓兴村《火神圣母庙》,庙会日为正月十五;骆峪乡红旗村火帝真君圣母庙,庙会日为正月二十;二曲镇小寨村和辛家寨沙河村皆为火神母子庙,庙会日为正月二十;司竹乡王唐村火星圣母庙,庙会日为二月初一;二曲镇镇东村火帝真君庙,庙会日为二月初八;司竹乡北司竹村火神娘娘庙,庙会日为三月初一;司竹乡红丰村火灵圣母庙,庙会为六月十五。
       县城东门外火神庙庙门曾张贴楹联为:“火帝灵应神位显;真君护佑百姓安”。但火帝真君指的是谁,从何叫起,无人知晓。走进三楹大殿,一尊神像高高矗立殿堂正中,红发赤髯,三只眼,钢牙暴出唇,身穿大红八卦袍,通身赤色,火舌喷焰,凶神恶煞,完全是《封神演义》中罗宣的活画像。那么火神庙山门上的“火帝真君”是罗宣的封号吗?尚不能确定。
       经查阅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及《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经典工具书得知:罗宣:本截教门徒,号“火龙岛焰中仙”。因申公豹相邀,投入殷纣王子殷效帐下,与姜子牙东征大军对抗,为天王李靖斩杀,后被敕封为南方三气火德星君正神之职;率领火部五位正神,巡查人间善恶。其火部五位正神是尾火虎朱招,室火猪高震,觜火猴方贵,翼火蛇王蛟,接火天君刘环。
       如果说县城东门外火神庙所雕塑的神祇就是《卦神演义》中的罗宣,而罗宣被封为火德星君。那么庙门上大书特书的“火帝真君”,又作何解释?《辞源》上说:“火帝”:(一)星象名。(二)即炎帝。《汉语大词典》上说:火帝①古代所谓五方天帝之一的赤帝……②相传远古时代五帝之一的炎帝……。引《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这里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火帝就是炎帝。炎帝又称神农氏,号“地皇”。看来,东门外火神庙本来祭祀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而现在的塑像却是罗宣,弄了一个张冠李戴。应恢复历史本来面目,重修庙宇,再塑金身,让神农氏炎帝名至实归。
       清乾隆五十年(1785)《盩厔县志卷之五?祠祀》记载:“先农坛在县东门外,雍正五年(1728)建。正殿三间,两庑各一间,共地四亩九分。”该志卷之一县治图标明:清乾隆五十年时,县城东门外东南方向有先农坛、对峯书院;东北方向有盩厔营、三官庙、关帝庙,但无火神庙。而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盩厔县志卷二?建置》记载:“先农坛(旧址)在县东门外,雍正五年(1728)建。正殿三间,两庑各一间(今圯)。占地四亩九分。”该志卷二提到:“火神庙在县东门外,南向。庙西三官殿、送子菩萨殿”。原先农坛已倒塌无迹(已圯),却出现火神庙。先农——炎帝——火帝与火神是相统一的。由这两部县志可以肯定:县城东门外火神庙创建于清雍正五年(1728),为古代祭祀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的先农坛。距今已有282年历史。
       那么,为什么在清雍正五年要创建这处圣坛呢?又是由谁人主导创建的呢?
       为了搞清这些问题,2010年4月22日,我和县城东门外火神庙马致福、王新宇二位会长专程赶到宝鸡市常羊山炎帝陵,拜谒了中华民族的始祖—神农氏炎帝。炎帝生活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对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统一,中华文明的缔造和发展,曾做出过伟大的贡献。被奉为华夏人文初祖。而在我国民间,则尊他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在宝鸡市蒙峪常羊山,这个炎帝诞生的地方,很早就建有祭祀炎帝的先农坛。长期以来,每逢炎帝诞辰日(正月十一日)和炎帝忌日(七月七日),当地的人民都会去先农坛、炎帝祠、炎帝陵燃烛焚香追念他。现在我们追根溯源,终于找到了我们周至县东门外火神庙—先农坛的神主,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农氏炎帝。作为炎黄子孙,景仰和激动之情,真是无法言表!
       查阅《炎帝传?炎帝的祭祀》方知:……从夏商周以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把祭祀炎帝当作一件大事来做。体现以农业立国的“农本”思想。这种祭祀活动,一般每年春秋季节要各举行一次:春天的祭祀活动,含有祈求神农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秋后的祭祀活动,含有答谢神农保佑农业丰收的愿景。“清雍正五年(1728)开始,又规定全国各省、府、州、县,都设立先农坛籍田,每年仲春亥日,由地方行政长管率领官属农夫祭祀先农,行九推籍田之礼。这是历朝所没有的创举。”这一祀先农坛籍田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末光绪年间。周至县城东门外的先农坛,正是雍正五年,遵奉雍正皇帝圣旨,由周至县令主持建造的“国家工程。”
       周至先农坛每逢正月十一日炎帝诞辰日、七月七日炎帝忌日,以及传承炎帝“日中为市,发展贸易”,而于县城镇(当时二曲镇叫作“县镇”)形成的二、五、八集市日物资交流农贸会(后来二月初八日成为固定的庙会日),都呈现出全县人民上县朝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盛况。士农工商各界人等,与中华始祖同乐。东门外先农坛存在的近200年,是周至县城集市商贸的繁华时期。
       到了清朝后期,国势衰微,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先农坛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终因年久失修而倒塌。但周至四乡信众在东门外,原先农坛以北,又建起了火神庙,火神庙仍供奉炎帝神农氏,称“火帝真君”。火神庙坐北向南,前临东西大道长益公路(即西宝公路),两柱铁旗杆,悬斗青空,上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民的心愿。旗杆北,两只巨型石狮身高过丈,威武地蹲伏在火神庙山门前。牌楼式的双檐山门,飞檐翘角,卷脊琉璃,朱门粉壁、彩绘华丽,金碧辉煌,庄严肃穆。门楼高耸达两丈有五,十分巍峨壮观,火神庙三个魏碑大字金匾镶嵌于牌楼正中,凝重传神。有风流名士环走县城,感概四门之景,盛赞“东门外火神庙又高又大”。其赞词不胫而走,传布四方。火神庙一度又延续了先农坛的繁华盛况。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来,火神庙命运多舛,与多灾多难的周至人民息息相关。先是民国三年(1914),白朗义军自河南入周至进攻县城;随之北洋军阀陈树藩与陕西靖国军在周至激战,县城成为争夺焦点;嗣后河南军阀镇嵩军刘镇华攻占县城。东门外火神庙数度成为兵营匪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安民立、民兴两所中学搬迁到周至县,利用东门外火神庙场地建筑从事教学。这些学生多是生活浪荡、顽劣刁蛮的官绅富贵人家子弟,把火神庙神像器物任意毁损。抗日战争结束后,民立、民兴中学迁回西安,这里又作为蓬莱中学的教学用地。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军伤兵住进火神庙,火神庙在他们手里惨遭破坏。初建时曾经壮丽辉煌,令周至人引为自豪,号称周至县城第一景的东门外火神庙,在国民党掌权统治的38年里,遭受着凌辱和损坏。到1949年5月30日,周至县城解放时,火神庙已经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了。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东门外火神庙旧址基本被县供销社用作收购棉花和轧棉花的场地。1958年9月中旬,城关公社。为了修建公社办公用房,指示镇东大队将已破旧的火帝真君大殿及庙内的三官殿、关帝殿、送子菩萨殿拆除,砖瓦木料运至公社机关大院。火神庙对面,面积达50多亩地的庙产地——先农坛籍田,被划拨给周至中学。从此,县城东门外的先农坛—火神庙就彻底消失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镇东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自发筹备恢复东门外火神庙及内设的关帝殿、送子菩萨殿建筑。镇东村第二村民小组和第一、三、四、五等5个村民小组共同协作,由二组提供所占原火神庙地基约六分之一即4间地基,约8分地,作为重建火神庙的用地。经过5个组共同努力,火神庙新庙终于在1990年农历十一月初二竣工。1996年农历十一月,又在火神正殿两侧分别修建东耳房和西厦房,供奉关圣帝君和送子娘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火宫殿庙会
晋东南地区有关炎帝的传说与祭祀活动
顺德府庙会文化
【京城旧影』旧日庙会(5)花市(火神庙)
纪晓岚真迹惊现豫北古镇
中国古代城池中的五大建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