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主力团“下山”,半年时间打出近9000名精锐,怎么做到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分别是第115师、第120师和第129师,每个师为二旅四团编制。
因此当时带数字番号的主力团一共是12个,即第685团、686团、687团、688团、715团、716团、717团、718团、769团、770团、771团、772团。
上述步兵团中除了2个团留守陕甘宁外,其余10个团均开赴抗战前线。这些团都是红军主力改编的,因此战斗力颇强,不过这些团的番号存续时间却长短不一。尤其第685团和686团,到抗战中期时即看不到其踪影。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八路军在发展中,老的团队不断有分编,扩充新部队。有些番号依然沿用老的,有些则使用新番号。如第685团和第686团不是说部队建制本身不在了,而是在执行任务中启用了新番号,并扩充出了更多部队,因此老的数字番号就弃用了。
以第685团来说,早在1937年平型关大战后不久,就第一次分兵,以曾国华率第2营及第1营4连,组成单独支队,脱离团主力作战,该部即为著名的曾国华支队。
其虽然只有一个加强营的基干,但却是原先红五团的阵容,在巅峰时期曾发展成为旅级的支队,后期也是主力团的阵容。而该部留在晋察冀四分区的一个连,随后也成为晋察冀主力5团的尖刀。
而第685团在分出一部分主力后,另外以红军干部和新兵为主力,恢复了第2营建制,全团仍保持齐装满员的阵容。
1938年10月,为执行“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第685团受命由晋西出发,执行远距离作战任务,前出到苏鲁豫皖边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为执行此任务,第685团没有使用原番号,而是改称苏鲁豫支队,原下辖的第1、2、3营则分别改称第1大队、第2大队、第3大队,当时的总兵力是2700余人。
第685团,是由红二师改编而来的,团队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叶挺独立团,同时还凝聚有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在抽出了“红五团”编为曾国华支队后,该部的老红军基础和建制营连依然很多,是我军当时装备和战斗力最强的主力之一。
接到命令后,部队由晋西开至晋东南屯留县集结。
1938年12月初,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副参谋长左权等分别亲临部队和接见部队领导,对干部战士进行动员,并对所要执行的任务进行进一步指示。
12月10日,苏鲁豫支队出发,此后经过半个多月的长距离行军,于当年年底抵达了苏鲁边微山湖以西的丰县、单县地区,即湖西地区。
从华北山区地带开至苏鲁边区,无论是红军时期的干部战士还是新入伍的陕甘宁晋战士,都是首次见到一望无际的大平原。
平原地带的行军作战跟山地完全不同,因此在部队平原区域的行军中,还闹出过一些问题,直到专门研究后才对平原地区的行军、作战逐渐适应。
苏鲁豫支队抵达湖西地区后,当地处于一种日伪顽杂皆有的混乱状态。
我军在当地活动的地方武装——挺进支队在各方敌人的压迫下已经处于极度危急的状态,尤其是盘踞丰县的伪军王献臣部,在日寇致使下气焰十分嚣张,不断残杀干部群众,危害甚大。
苏鲁豫支队抵达当地后,决定先打王献臣。
当时,王献臣部总计有4个团的番号,不过这是虚张声势拉起来的虎皮,其实有兵力为千余人,其中3个团的主力驻在崔庄。
苏鲁豫支队的作战部署是:
第1大队从东向西攻击、第3大队2个连从北向南攻击,另2个连带2门炮部署在崔庄以南,以断敌退路;第2大队一部担负警戒和掩护支队后方任务;支队直属的特务连、侦察连、工兵连、炮兵连也由北向南推,另外骑兵连也在崔庄周边活动,以搜歼残敌。
要说这个王献臣也是够排面,竟然让八路军以老红军主力的阵容对其下手。
开战后,当然也没什么悬念,一举歼灭王献臣部800余人,只是王献臣负伤后逃窜比较可惜。在解决王献臣时,县城的日军也出动100余人、伪军300余人试图救援,但在我阻援部队的打击下,没能成功。
当时在敌后区域,因为日军主力尚未压过来,所以纯日军并不多,主要龟缩于县城及交通要道的城镇内,其向周边辐射影响,主要就是通过收编的伪军来进行。同时还拉拢扶持土匪武装,搞得地方上一片混乱,真正的抗日力量就难以组织了。
所以打掉王献臣后,在当地的影响很大,群众的热情很高,部队在很短时间内就扩军近千人。在武器装备方面,因为国军主力在溃败时遗弃了大量枪支弹药,因此这些武器流散在民间,通过消灭土匪伪军杂系武装及动员群众可以解决,另外消灭日军亦可得到一批日械武器。
1939年10月,苏鲁豫支队在一年来战果的文件统计中即提到,通过缴获及伪杂系武装反正所得的武器计有步枪3025支、驳壳枪188支、手枪41支、轻机枪38挺、重机枪8挺、冲锋枪26支、迫击炮6门。
此数尚不包括收容及小部队单独作战的缴获以及民间搜集武器,因此苏鲁豫支队当时的武器来源及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而这些都是扩军的基础。
到1939年春时,苏鲁豫支队除了原先的3个大队外,又将原挺进支队改为第4大队,并收编籍兴科部为独立大队,另外成立了3个游击大队。
1939年4月,苏鲁豫支队主力南下陇海路,在萧县又改编出了游击第7大队,并整个地方武装成立了第5大队。
当时在苏鲁豫支队指挥下的各路支队总兵力已经达到了1万余人,较之部队南下时已经扩充三倍有余。当然,部队在短时间内扩充的话,相应的质量也会有所下降。
到1939年6月时,苏鲁豫支队整编部队,其中以第1大队为主外加地方游击大队合编为新的第1大队;第2大队主力与第4大队合编为新的第4大队;原第3大队跟独立大队、游击第7大队合编为新的第7大队;第2大队一部则改为支队直属特务营。
全支队整编后,一共有3个大队,不过此时的大队已经不是营级建制,而是团级建制了,加上支队直属队总兵力达到了8869人。
也就是说,苏鲁豫支队南下不到一年,即从一个主力团变成了三个主力团。实际上伺候苏鲁豫支队继续发展和整编,支队主体成为了新四军第3师第7旅(115师教导第1旅),另一部则成为115师教导第5旅的组成部分。
另外苏鲁豫支队整编之外的地方武装还有很多,为所在地区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巨大功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老庄连”番号改变过程之推想(原创)
冀中军区主力团
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65)(2006-08-07 08:56:58)
八路军冀中主力团
八路军正规番号的师级纵队资料大全
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15师整编7个教导旅,为何称“教导旅”?有什么说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