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土家族的简要历史

土家族总人口为9587732人(202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所居住的地区,属于山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400-1500米之间,境内山岭重叠,岗峦密布、河流纵横交错。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珍贵的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特产。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密基卡”或“贝锦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就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对举,以对武陵地区的土家、汉、苗三族进行区分。“土家”作为族称,是在较晚时期出现的。民国时期的《咸丰县志》将土司称为“土家”,而将当地汉族移民称为“客家”。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

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从《十道志》等书和唐代刘长卿、刘禹锡等人的诗词看,“巴人”的确广泛进入湘东北、湘西和沅、湘流域。

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根据《溪州铜柱记》:“盖闻牂牁接境,盘瓠遗风,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土家族来自贵州。元代的《经世大典招捕总录》中《八番顺元诸蛮》篇,也说今贵阳、惠水之间有“必际”一族。民国《大定县志》卷五谓:“比济系白罗罗之名,因号其地为比跻,久之讹为为毕节”。“比跻”、“必际”和土家族的自称相近。

一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公元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后裔。一部分人在沅陵定居下来,至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又由沅陵莲花池迁往湘鄂西山区,披荆斩棘,开山辟岭,繁殖生息。

一说是自古以来就定居在湘鄂渝黔边境的土著先民为主体,融合了其他一些部族的先民而形成的。从湘西地区所发掘的文化遗址来看,湘西地区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栖息。土家族人的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称苗族为“白卡”,即“邻居的人”,称汉族为“帕卡”,即“外来的人”。土家族巫师“土老司”的祭祖唱词和摆手舞的歌词来看,传说中的土家族祖先迁徙都在酉水流域,并未越过大江大河。

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开始行政建置,巴被封为子国。秦灭巴,统一六国后,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到唐朝时,中央政府开始对土家族地区实行“树其酋长,以镇抚之”的怀柔政策,“杂侧荆、楚、巴、黔、巫中”等部落纷纷归附。但到了元朝时期,封建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一直到明朝。土司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中央任命土司、土官并世袭爵位,土司掌管军政大权,土民是土司的私有财产。

清初,中央政府在土家族地区设立了数十个土司,雍正五年,清政府在土家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官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在湘西设立永顺府,在渝东南设立酉阳直隶州和石柱直隶厅,黔东北设思南府和铜仁府。在府县以下,使用保甲制。

土家族与汉族接触较早。据史籍记载,公元910年,中原五代时期,土家族以农业生产为主,喜渔猎,不事商贾。刀耕火种,播种杂粮,不施肥,不灌溉,农业产量低。

但农业生产在逐渐发展,土家族与汉、苗等族也开始了商业贸易发展。五代时,溪州人购买汉货,汉族人民收购土特产,彼此互通有无。封建领主通过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等形式,对广大农民剥削和压榨。统治者为了向封建王朝“纳贡”疯狂地剥削辖区内的劳动人民。到了明代,这种“纳贡”更加频繁。不过这种“纳贡”也促进了民间贸易的发展,汉族商人、农民大量迁入,促进了土家族经济的发展,使之逐渐接近汉族的水平。

1840年以后,英、美等帝国主义入侵,大批洋货充斥市场,土家族特产桐油、茶叶、药材等价格被大幅压低,加之大量种植鸦片,破坏了土家族地区自然经济,广大农民纷纷失去土地。

罂粟花

1851年,湘鄂西土家族人民秘密结社。川东南的“啯鲁”,来凤等地的“红钱会”、“黑钱会”,龙山一带“哥弟会”,他们与太平天国运动遥相呼应。太平军经过土家族地区,得到土家族人的支持与配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斗争。

1884年,鄂西沙子地的各族人民因不堪天主教反动势力的剥削压迫,愤起暴动,杀死作恶多端的主教一人、神甫二人,震动鄂西。1897年,利川梨花岭等地的各族人,赶走帝国主义走狗,焚毁教堂,抗议他们利用宗教奴役族人。

国民党统治时期,土家族地区地主、官僚、土匪三位一体,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抓丁充军,苛捐杂税,“火灶当棉袄,蕨根当粮草,竹片当灯火,赤脚当鞋跑”的民谣,正是解放前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写照。

为反抗压迫,土家族人民掀起多次反抗斗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湘鄂西土家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1926年来凤等地各族农民用土枪、大刀、梭镖武装起来,反对苛捐杂税,打击地主土豪。北伐战争时,土家族子弟踊跃参加贺龙同志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

1928年1月贺龙等同志到湘鄂西开展武装斗争,在桑植、鹤峰、咸丰、恩施、建始等地展开游击战,并在1930年5月,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成立了中共湘鄂西特委,同年7月,红二军团东下洪湖。鹤峰、桑植等地的游击队、赤卫队合编成红军警卫团,留守湘鄂西边区。1931到1933年,红军警卫团在桑植、大庸、鹤峰等地,坚持游击战争。1933年夏,红军警卫团与红二军团会合。

1934年10月,贺龙、关向应同志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同志率领的红六军团在黔东北、渝东南交界处会师,并在桑植、大庸、永顺、龙山等县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扩大武装,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土家族人民在中共湘西特委和鄂西特委领导下,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咸丰县巴西坝各族人民因不堪忍受国民党抓丁派款之苦,冲进国民党保长办公室,杀死保长及保丁四人。1943年,永顺、龙山等县的土家、苗、汉族人民爆发了大规模斗争,起义军攻占永顺等县城后,队伍迅速壮大,达两万人以上。1944年鹤峰县阳河乡的土家族人民为反对国民党,杀死伪乡公所人员,烧毁文件。

解放战争时期,土家族人民组织游击队,配合解放军进攻鄂西来凤、鹤峰等地,消灭了反动武装,摧毁了国民党在湘鄂西的黑暗统治。

土家族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摆手舞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它节奏鲜明,形象优美,舞姿朴素。伴随摆手舞产生的摆手歌俗称“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创世史诗,篇幅浩繁,气势恢宏,富有戏剧性,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诵。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文艺,主要反映人们的劳动生产和爱情生活,有单唱、对唱、一人唱众人合等形式。

土家族打击乐“打溜子”,以其独特韵味,丰富曲牌而闻名,多用于民间喜庆活动,如今因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而大放异彩,广泛运用于建新房、送新兵、迎劳模、庆丰收和各种民族节庆中。傩戏是旧时迎神赛会、驱逐疫鬼的一种仪式,又称地戏、傩堂戏、傩愿戏、还傩愿,事主家有所求之事即向神许下愿心,演出时以三五人头戴木制面具,一人主唱,众人合之。土家族的傩戏,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男式上衣为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土家族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土家族喜饮酒,用糯米、高梁酿制甜酒和咂酒。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土家族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目前,土家族地区已被整体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范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逐步加大,土家族人民一定能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展现新的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地名文化
【記住土司】——鄂西土司制度
说说鹤峰县的来历
湖南土家族习俗文化导游词
你知道现在的湖南人基本都是来自哪里的吗?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土家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