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尔滨道里与道外为何差别巨大

有着120多年城市史的哈尔滨,今冬突然火得不可一世。蜂拥而来的“南方小土豆”没有失望,反而莫名惊诧,想不到这座陌生的城市竟然如此的高大上,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其实,很多南方人确实不晓得,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的哈尔滨比南方的广州、福州、南宁等就不知道发达多少倍了。

哈尔滨这座城市起源于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建设的中东铁路,这个殖民铁路在东北大地上是个巨大的丁字形,而这个“丁”字的交叉点就是哈尔滨。

到中东铁路建成时,哈尔滨这一近代城市也同步形成了,至20世纪初,即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一举奠定了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因为铁路为俄国人所建,又涌入大批的西方人,使这座城市从第一块砖开始就带有天然的“洋气”。因此,众多南方人到此一游才蓦然发觉,这里的旅游资源绝不仅是冰雪。然而,对于其他,“小土豆”们确实了解的太少了。

当然,扑天盖地的游客中不乏用心者和思考者,比如,有的小土豆发现: 道里、道外是老哈尔滨的核心区,各种风格建筑令人目不暇接,但道外明显比道里破旧,最具特色的所谓中华巴洛克建筑不是破烂不堪,就是近年来翻建的,为啥不像道里的洋楼那样保存完好呢?

首先说,能提出这样问题的游客显然已经超出了三两日走马观花游的境界,问的好!

大家知道,老哈尔滨是以松花江为北界,建在江南岸,沿江建是为了利用松花江这条黄金水道为中东铁路建设运输中转物资。

铁路线穿过松花江,把江南分成两半,划分为两个区,铁道左面称道里,右面称道外,向南伸展到丁字形铁路的横轴为南界。两区到霁虹桥交汇,这桥是苏联人建的铁路桥,非常漂亮。

道里的街道比较整齐,以南北向跨江而来的铁道为纵轴,向左依次排开的主要大街是:地段街、兆麟街、尚志大街、中央大街、通江街。这五条街都是黄金宝地了,过去都是大公司、高档商业区和有钱人的居住区。

第一条地段街,街名的由来是因为这里当时是中东铁路哈尔滨地段办事处,地位之重不言自明。“九.一八”以后,这里成了日本人和朝鲜人聚居的地方,窗户都很窄,典型的日式风格。

第二条兆麟街,原本不是街,是连接通江花园的一段路,后来向南拓展了,这条街因为紧挨着地段街,当然要建得很美,索菲亚大教堂就在它和地段街之间。靠近江边的核心位置是个西洋式的大花园,初建时称董事会公园,解放后为纪念李兆麟将军,改称兆麟公园。

第三条尚志大街(街名为纪念抗联英雄赵尚志)是条主干道,最大的商场哈一百就在它的右侧。尚志大街以前有个八杂市的称呼,就是说,它像北京的大栅栏一样,是中国买卖集中的地方,住的也都是各国及中国的富人。

这条街的两侧是各种商号,其中犹太人商号居多,因此也被称为犹太一条街。沿街建筑风格明显,包括近几年新建住宅楼都保持原有的风格,很多窗户都弄成倒钟形,上边儿有个尖儿,大概属于阿拉伯风格。这条街上有三个教堂,还有一个教会学校。

兆麟公园中的犹太人墓地

第四条是中央大街,这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欧式商业步行街,这条街是老哈尔滨的核心,大家会比较了解,不多说了。

第五条通江街,这条街较短,以北面的友谊宫为标志,沿街有一些会馆、音乐厅,也有很多阿拉伯式建筑。

总之,老道里是个高大上的地方,因为原建的产权方都是大公司、富人,因此,所有的建筑都可称之为高端、大气、上档次。

那么道外呢,相比道里来说,住在这里大多是穷人,即所谓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里有扛包的、拉车的、卖艺的、卖身的各色人等,所以建筑档次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路之隔差距咋这么大呢?原因还得从中东铁路说起。

铁络建设期间最大的产业莫过于交通运输,巨大的物资设备货运量依托的主要运输方式有两种,一是松花江的水路航运;二是先期建成的铁路货运。而这两种运输方式的码头和站点都在道外这一片。这里有最大的货运站、客运码头和船坞;

有为货运专建的滨江火车站。那时的物资装卸主要靠人拉肩扛,所以,码头和火车站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装卸工人,通俗叫法就是扛大个儿的,卸煤、卸木头、钢材、卸粮食、食品等等。

滨江火车站当时客运就很少,现在已完全取消了,偶有绿皮车停下加水检修,但不开门,目前仍然是全国甲等集装箱货运站icon。那时候没有集装箱,都是零担,用工量非常大。而大量的装卸工及其他相关产业工人都需要就近住宿,于是在码头、车站附近就形成了大片的临时住宅,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棚户区。棚户区住宅的普遍特点是简易、临时、没有规划和完备的城市配套。

以商业为例,最开始有个傅家甸,原本一个姓傅的人开的大车店,在现在道台府那里。

而那一带最初叫四家子,肯定是只有四户人家,后来周边人口急剧增加,和三道街一样,成了道外人口聚集区。

1911年的傅家甸商业中心

再看街道,相比道里,这里的街道非常混乱。因为到处是棚户区,所以街道又窄又乱,南北向的主街只有景阳街、十四道街宽点,算是干道。东西向靖宇街是以抗联英雄杨靖宇命名,算是能贯通且比较长的街道,其他几乎都是断头路。所有纵向街道均以靖宇街为界分成南北两段。

再说产业,肯定是以运输、仓储等配套为主,像样的不多,港务局应该是最好的了。然后就是为生活配套的低档的小商、小店、小吃,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很多不入流的娱乐场所,其中比较多的就是妓院。因为来这里干苦力的大多是关内河北、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刚过来的基本都是跑腿子(东北人称成年单身男性)一个人儿过来的,因为这类人多,需求量也就很大。妓院比较集中的居住人口比较多的地方,一是三道街一带,二是十六道街附近。

三道街一带最有名的就是街头对街一片儿的桃花巷,一条街都是妓院;十六道街最有名的是圈儿里,圈里原来有一个圈楼,里边也全是妓院。九十年代被拆了,形状类似于炮楼,后来该地段改名荟芳里。当然,这些妓院档次有高有低、规模有大有小,其中桃花巷的档次稍高,数量更多。到1946年哈尔滨解放,全市大小妓院、暗门子有上千家,从业人员达八千人以上。当然,道外这一带毕竟是穷人住的地方儿,这个妓院也多低档次的,有的一个老鸨招三五个人,甚至一人独门也都算,尤其是圈里,人少、收费低,是三等妓女集中的地方儿。

上世纪中期哈尔滨有句顺口溜: 南岗住的是神,道里住的是人,道外一群小贫民,太平一半牲口一半人,顾乡全是牲口没有人。

说到这,话题就可以回到道外的建筑和时下火热又蛮时尚的中华巴洛克文化了。这一带的形成原因决定了它的建筑风格、质量水平,既然是简易、临时、无规划,就不可能有统一成熟的风格,质量更无从谈起,说白了就是破破烂烂,能住就行。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中华巴洛克这种另类呢?

这恰好就和我们刚说过的配套商业和娱乐场所有关。一些稍上规模的商场、饭店、宾馆、妓院虽然赶不上道里及后来发展起来的南岗,但矬子里拨大个,在这一带算好的,自然也想提升下档次,美化一下脸面,把自己的建筑得弄的好看一点儿,因此就有了所谓中华巴洛克。

懂些建筑的知道,巴洛克源于拉丁语,意为奇异的珍珠,就是不规则的珍珠。借用到建筑上就是追求华丽、奇怪异形,好看但不规则,不那么严肃,那么庄严,但挺浪漫,挺亮眼。

意大利巴洛克建筑

道里的建筑有很多巴洛克,其建筑材料是理石,然后精雕细刻成型。一块道牙子,按现价就得几百块钱,要雕刻一个柱子,你想要多少工、多少钱?再雕一个塑像呢?仔细看索菲亚大教堂能有个感性认识。所以说,道里的巴洛克,它的成本非常高,富人建得起也住得起,租房客也一样,他也是租得起,享受得起。

相反,道外就不行了。穷人盖不起,租客也住不起。一些手头略有盈余,想往脸上抹抹粉、贴贴金的,毕竟手上银子不夸堆,捉襟见肘时往往顾头不顾腚。所谓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主要在道外头道街到三道街上,北起靖宇街,南抵南勋街,现在市里把这一带统一划为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刚才说的桃花巷就在这个街区里边,旅游者看到的一些有点儿模样、上点儿档次的建筑,当年可能就是一个妓院。

具体说这些建筑与道里的高大上差在哪儿呢?简单看它的建筑材料和工艺就知道了。

主体建筑材料和工艺差别肯定很大,咱这里只说装饰,毕竟巴洛克主要追求的就是装饰。前文说道里的巴洛克装饰是精雕细刻的大理石,而道外的“中华”巴拉克的外装饰却是石膏花。它的外墙、窗框等虽是砖石砌成的,但是外面的装饰都是镶嵌的石膏花。石膏我们现在装修也用,材料价格很低,制作上可以用模具,一天一个模具可以造出一二百个,你要雕大理石一天可能雕不完一个。这就是造价上的主要差距。

我看到的镶嵌大量石膏花儿,最好的建筑应该是纯化卫生院,但我查过,这个小楼不算保护建筑,也许接收时,相关人员统计文物时受了什么影响,把它落下了。

道外的巴拉克就这样,外表装饰模仿真巴洛克,但是用材节省,工艺、造型等又比较偏向中国的传统建筑。以门为例,它吸收了欧式建筑特点,街角儿有门,就是南墙和东墙有一个斜着的门。同时,在门窗上边女儿墙的地方,都有一些装饰,大体样式是西方的巴洛克,但是细部的小玩意儿,雕刻的小部件儿等等却是中式的。

比如说砖雕那个石膏花儿,它就没有橄榄叶,没有十字架,而是改用中国的石榴,寓意多子多福;五个耗子(老鼠)表示五子登科等等。再比如说女儿墙上绝对不会装饰椎体三角,也不会装成半圆(半圆像坟墓),西方有这规矩咱也遵守。

还有一点,西洋建筑追求的是高,最典型的是哥特式教堂。中式建筑追求的是大,最典型的是故宫了,999间。所以,所谓中华巴洛克其实是土洋结合的产物,雅化的称谓,通俗点儿说其实就是'伪巴洛克”。

当时道外最豪华的大罗新酒店,在道外北二道街,就是非常典型的中华巴洛克。顶楼最左边有两个窗户,楼内是一条小窄道儿,走到后边就宽敞明亮了,院内的建筑一览无余。三层楼,阴面不是客房,有一个小戏园子,有中国戏曲表演,可以看堂会。可惜后来塌掉了。

这也就是道外老建筑保存下来的少原因了,整体质量确实比较差。

喜欢琢磨建筑的在哈尔滨还真有的看,推荐几个比较典型的欧式建筑:

古典主义有哈尔滨烈士馆

浪漫主义有铁路医院原办公楼、红霞幼儿园

哈尔滨极乐寺

巴洛克有道里新华书店,妇儿商店

折中主义建筑有亚细亚等多个电影院

俄式建筑较多,可分公共的,含教堂、园舍、博物馆等纪念场所。住宅包括洋楼和铁路官房。

黑龙江省博物馆

有南方小土豆会问,东北其它两个省会及大连的建筑是不是也这样?非也。沈阳、长春与哈尔滨完全没法比,主要原因是它们受俄罗斯及欧洲的影响比较弱。当年建的中东铁路分北满和南满,俄国人把北满总部设在哈尔滨,南满总部设在大连。按说大连受俄罗斯影响也应该很深,但时间太短,未形成规模。中东铁路刚建成不久,1904年就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人战败,大连随即成为日本人的势力范围,所以,大连的老建筑以日式为主,偶有欧式也大都揉进了日本元素。

大连日式建筑

最后向南方朋友声明:“小土豆”为爱称,绝无贬义。本人非建筑专业,介绍有误,欢迎留言指正。

#漫谈哈尔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
什么是老道外?
哈尔滨旧影 --哈尔滨道外北头道街
冰城哈尔滨-道外的保护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群(1)
老街旧片【哈尔滨老道外】
哈尔滨老道外风云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