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近蟋蟀“出没”,让我们来聊一聊中国的蟋蟀文化

说起蟋蟀,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尤其是在最近一段时期,大量的蟋蟀开始出现,那么,你知道蟋蟀在中华大地上已经生存了多少年吗?中国的蟋蟀文化包括哪些?接下来,就让小编与您一起谈谈蟋蟀的那些事。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蟋蟀?

我们在《辞海》找到的释义是这样的:

“蟋蟀亦称‘促织’、‘趋织’、‘蛐蛐’。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雌性蟋蟀的产卵管裸出。雄性蟋蟀善鸣,好斗。

从《辞海》的解释中,我们能了解到蟋蟀不止一个名字,而其中“促织”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劳动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为蟋蟀的鸣叫声与织布机的声音很相似,如同在督促织布一样,所以叫做“促织”。

其次,在《辞海》中,我们还能了解到蟋蟀善鸣、好斗,而正是因为这两点,蟋蟀才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喜爱。

那么,蟋蟀在我国有多长时间的历史呢?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这是《诗经》中对蟋蟀的记载,因此,我们可以知晓蟋蟀在中华的大地上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喜爱它、赏玩它、吟咏它、歌颂它,人们借它娱乐,借它抒情,而由此,经历过上千年的沉淀与发展,形成了我们中国极具民族特色的“蟋蟀文化”。

民俗活动中的蟋蟀

在上文的《辞海》中我们提到过,蟋蟀有两个特性,一是善鸣,一是好斗。而接下来,我们所说的这两个民俗活动就与其这两个特性有关系。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鸣虫的玩赏活动”。

在古代,盛夏时期,草木茂盛,各种各样的鸣虫所发出的声音如同一首首动听的旋律为人们解乏,帮助人们打发时间,但一到了秋天,天气逐渐变冷,虫子也逐渐变少,而这时,蟋蟀却还存活,因此,人们常常养几只蟋蟀来陪伴自己度过无聊的时光。

“每至秋时, 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 捉蟋蟀闭于笼中, 置之枕函畔, 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 ( 《开元天宝遗事》 )

在唐朝时期,就有宫中妃妾以小金笼捉养蟋蟀,然后将其放在一边,夜里听着虫叫入睡,这样一方面是增加自己的乐趣,一方面是给自己找一个伴来解解闷。

而后来,因为需要养活鸣虫,人们得以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葫芦虫具来存放鸣虫。这种虫具在《帝京岁时纪胜》中便有记载:

“少年子弟好畜秋虫日蛞蛞……能度三冬,以雕作葫芦,银镶牙嵌贮而怀之。”

但是,像这种养虫的葫芦一般价格昂贵,只有富家子弟能玩得起,普通的老百姓难以触及。

说完“鸣虫的玩赏活动”,我们来谈一谈“斗蟋蟀活动”

对于这一活动,想必大家都有听说过,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斗蟋蟀活动距今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距今为止,首次记载斗蟋蟀的文献资料是宋代顾文荐的《负暄杂录》:

“闻斗蛰亦始于天宝间,长安富人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啄,其来往矣”

在宋代时期,斗蟋蟀的民俗活动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不但是在市井当中,在上层阶级也受到极大的欢迎。

比如宋朝时期出了个有名的“蟋蟀宰相”贾似道,他的斗蟋蟀的技巧便极为高超,并著有我国古代第一部研究蟋蟀的书籍—《促织经》,在这本书中,他对蟋蟀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发现了蟋蟀的体色与其斗性有一定的关系,提出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黄”的说法。

总之,《促织经》的出现充分说明了在当时,斗蟋蟀的活动已经很普及了,并且技巧也达到了一定高的水平。

而到了明朝时期,斗蟋蟀之风依旧强烈,并且出现了一位“蟋蟀皇帝”朱瞻基,“蟋蟀相公”马士英,可见,斗蟋蟀在上层阶级受到极大的欢迎,而在民间,更是对其乐此不疲。

“京师人至七八月, 家家皆养促织, ……瑕盆泥罐, 遍市井皆是, 不分老幼男女, 皆引斗以为乐。 ”

这是袁宏道在《瓶花斋集》中所记载到的,由此可见,人们对斗蟋蟀的热爱。

而到了清朝时期,斗蟋蟀的热度依旧不减,上至皇宫大院,下至民间市井,都喜欢养蟋蟀,斗蟋蟀。

而从民国一直至今,斗蟋蟀的活动一直在延续着。

诗词歌赋中的蟋蟀

我们都知道,古人作诗皆喜欢借物喻人,以物抒情,而对于蟋蟀来讲,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虫子所代表的文化意象,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是悲秋的象征,是一种凄凉与悲伤。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明月皎夜光 》节选 )

在深秋的晚上,月亮散发着皎洁的月光,东壁上蟋蟀在低低的鸣叫着,此时的夜空中玉衡显示时节已经进入了初冬,那众多的星星照亮了灿烂的星空。

在这首五言诗中,促织即蟋蟀,鸣叫的蟋蟀给秋天的夜晚带来一丝凄凉的气氛,此时的蟋蟀与皎洁的月光一起作为一种悲秋的象征。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闻虫》白居易)

长夜漫漫,虫鸣不断,又碰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诗人难以压制自己内心的愁绪,而秋夜中蟋蟀的鸣叫好像唯恐愁人能睡得好觉,一声声渐渐的靠近卧床之前。

在这首诗中,虫即指的是蟋蟀,蟋蟀的鸣叫平添了诗人几分愁意。

哀音似诉 ,正思妇无眠 ,起寻机杼。曲曲屏山 ,夜凉独自甚情绪 ? 西窗又吹暗雨 ,为谁频断续 ,相和砧杵 ? 候馆迎秋 ,离宫吊月 ,别有伤心无数。

这首《齐天乐.蟋蟀》(节选)是一篇咏物词,词人姜夔借描写蟋蟀悲鸣,诉说人间愁恨之情。

在这首词开篇之处,蟋蟀的叫声是哀苦之声,是无眠妇女孤独的纺纱声,是闺中少女独坐屏风前的叹息之声等等。

总之,各种各样的声音与蟋蟀鸣叫声混杂在一起,使得蟋蟀的声音更凄凉、更愁苦。

蟋蟀因为其生存于秋的生命周期,凄清忧伤的哀鸣声,使得蟋蟀在古代是“悲秋”的象征,是悲凉、凄苦的一种表达,一种控诉。

总的来说,从各种各样的诗词歌赋中,我们能看出,蟋蟀似乎总是在诉说着人们的悲情,那拨动人心的哀鸣,悲凉而凄清!

总结

总之,蟋蟀虽小,但是却在历代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听其蟋蟀以自我慰藉,斗其蟋蟀以自我娱乐,在情感世界中,人们感其悲秋,感其忧伤,感其凄凉。正因如此,流沙河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 》 :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 ·七 月 》里唱过 ,在《唐风 ·蟋蟀 》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 》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

蟋蟀,在历史长河中漫游,在历史长河中吟唱,它承载了人们的欢笑,亦承载了人们的悲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素衣:秋虫
本草纲目拾遗 卷十 虫部蟋蟀
谁说虫虫难登大雅之堂?就连皇北京爱不释手
“促织”为何是指蟋蟀
中国鸣虫简史--纳兰
有爱好这个的吗?(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