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湖南人从历史角度来扒一扒长沙的前世今生一个湖南人从历史角度来扒一扒长沙的前世今生

网红城市:长沙

自从“网红”这个名词诞生以后,长沙这个城市几乎是毫无违和感地和这个词语完美地挂上了钩。这从一方面表达了大家对长沙的喜爱,从一方面也表达了大家对长沙的期待。长沙也确实没有让大家失望,长沙的房价、电视文化、夜生活、建筑、交通、饮食、教育等各个领域都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在长沙生活了十多年的湖南人,也曾想过要认真详细、客观真实的介绍一下长沙这座城市,它就是文明古城,又是新兴城市,关于它的话题实在太多了,所以每次都知难而退了。

但是,从今年开始写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章开始,我的这个想法又开始燃烧了。特别作为一个历史领域的创作者,我觉得不把长沙的前世今生认真地扒一扒,总觉得自己的“写作”经历不太完美。

所以,今天趁着周末的清闲时间,很认真和严肃地来和大家聊聊长沙这座城市的历史。

长沙有很多标签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但它身上还有很多标签,比如说“屈贾之乡”、“潇湘洙泗”、“文化名城”、“交通枢纽”等,马王堆、铜官窑、定王台这些历史遗迹都能证明它的历史悠久,长沙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于楚国的黔中郡,熟悉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就是秦国攻打楚国时,率先被司马错攻下的地方。也就是说,长沙在楚国的时候已经成为了一个知名城市,所以后世在长沙的文化名片——岳麓书院的门口才会贴上那一副举世无名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长沙”之名最早见于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就是当时的楚国的一个城邑。这充分地说明了长沙的历史悠久。这其实不算啥,难能可贵的是“长沙”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秦始皇设长沙郡后)。中国有很多历史名城都没有自始至终地保留自己的名字,比如湖南的永州在零陵和永州之间变来变去;比如湖北的荆州最开始叫郢;比如现在的北京先后叫过燕京、大都、北平等;比如陕西的长安变成了现在的西安。长沙,作为中国中国保留原始地名最久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批成为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长沙的历史很悠久

至于,长沙一名是怎么得来的,这就有点神仙打架的味道了,反正是莫衷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说起来都是一套一套的。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因星得名”,古人把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区域一一对应起来了。长沙地区对应的星宿正是“长沙星”,所以这片地方就叫“长沙”了,因此原因,长沙还有一种叫法叫“星沙”。

第二种说法是“得名于万里沙祠”。晋朝阚马因所著的《十三州志》说: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说:“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所以,唐代杜佑在《通典》中给潭洲(长沙古称)做备注的时候也说:“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

天文地理的对接在古代显得很玄

第三种说法是因为长沙的土质而得名的。长沙,顾名思义,就是说长沙的土质主要是以沙土为主。因为长沙这片土地的地质结构是以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的,在自然力量常年累月的作用下,最后风化成我们常见的沙土。又因长沙的地形成长条形,所以叫长沙。而且这种沙土中还有一种沙是从河床翻转出来的,呈现出一种“白沙如霜雪”的现象,所以长沙还有一个“白沙”的雅号,后世的白沙古井和“鹤舞白沙、我心飞翔”的那个产品都是与此有关的。

第四种说法就简单得多了,就是因为长沙境内有很多长形的沙洲,比如现在著名的橘子洲,因此把这一片地方叫长沙。

还有第五种说法,就是说“长沙”在古代“蛮越”语言中是“祭礼女神的地方”的意思。“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直到今时,壮、侗诸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他们的成语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之语。

总之,关于“长沙”这个名字的来历,说法很多,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前面的两种是基本不可信,第一种因为古代天文学真的没这么发达;第二种后人演绎的痕迹太重了。第三种说法和和第四种说法的理论基本相似,也有一定的可信度,古人也起名喜欢这种直观的方式,比如像笔架子的山就直接叫笔架山了。但是我个人还是倾向于第五种说法,毕竟古人起名也会在名字寄托一些文化寓意,湖南的新化就是“新开化的地方”的意思,“永州”的这个古名也是“永山永水旁边永久的地方”的意思。

长沙地形图

不管怎么说吧,“长沙”这个名字终究还是这样流传下来了。

长沙地处湖南省东部偏北。这一句话是值得我们重点去理解的,也是我们了解长沙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因为我们都明白一个事情,那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是由北向南、自西向东的。也就是说长沙这个地理位置决定它在后世的湖南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大家也不要用更北边的常德等来抬杠,这是省份,不是独立国家,不需要“守国门”,所以一般省会都不会太靠边)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的,长沙最开始只是楚国境内的一个小地方,在讲楚文化的时候我就讲过,楚国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归根到底在当时还是一种落后文明的代表。所以,长沙这个历史名城,在文化上是先天性不足的。

贾谊故居

现在的长沙人喜欢称呼自己是“屈贾之乡",但是屈原和贾谊都是被贬才流落到长沙的,而且两人都没有在长沙呆太长的时间,比如屈原仅仅是在长沙路过,贾谊也只是被汉文帝贬到长沙两年时间就召回京了。所以,即便现在“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是从湖南开始的,即便长沙的太平老街还保留着“贾谊故居”,但是把长沙称为“屈贾之乡”,我觉得还是有点牵强附会了。

湖南在古代是“南蛮之地”,长沙自然也不能例外。这里的原著居民多是三苗、杨越人。据传,长沙的原著居民有两个来源,一是与黄帝争霸中原失败的炎帝部落部分散落到长沙,一是被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的蚩尤的九黎部落部分散落到这里。所以,现在的湖南人习惯以炎帝为祖先,在株洲还有炎帝陵。所以,湖南成为现在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总之,长沙在历史上最开始是一个蛮荒之城(同样如此的还有湖南另一座古城零陵)。

秦始皇设立了长沙郡

长沙,第一次作为地名进入编制是在秦始皇对天下实行“郡县制”的时候,长沙从楚国时期的黔中郡脱离出来了,成了长沙郡。但在天下九州的划分中,长沙也一直是属于荆州,这也是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湖北的小跟班的原因之一。

雍正二年,因为湖北的地盘太大了(原来楚国的地盘就大),所以才正式把湖南单独划出来,设立了“湖南按察使”一职,办公地点就在长沙(但当时还是隶属湖北管辖),但也标志长沙开始正式作为一个省级城市登上了历史舞台。

我们现在在总结湖南的湖湘文化的时候,把湖南人总结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这其实很生动形象,因为这很符合湖南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但说到湖湘文化,在湖南最能代表湖湘文化的还是长沙文化(衡阳、长沙和湘潭就谁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是有争论的)。一是长沙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当之无愧的门面和窗口;二是所谓的“湖南精神”其实是脱胎于“长沙子弟最先来”的精神的。

敢为人先是长沙精神的典型

1995年的时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被确立为“长沙精神”。这是对长沙历史文化的一种高度提炼,三国乱世,“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率先讨伐董卓的正是孙坚率领长沙子弟;南宋抗元、南明抗金,长沙人民坚决抵抗外族,几乎十室九空,近代史上的“长沙保卫战”更是打出了血性和韧劲。

也正是因为长沙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现在我们漫步在岳麓山的时候,随处可见英雄的墓碑、志士的灵牌,青山出处埋忠骨,是这片土地支撑着无数的长沙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前赴后继。

长沙人在骨子里有一种勇气、霸气和蛮气。这种特殊的性格是多重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古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蛮夷文化,在战争中、在人口流动中最终交汇融合而形成了今天的湖湘文化和长沙精神。另一方面,也是长沙这片土地上恒久的苦难凝结而成的,屈原、贾谊、“定王台”的构建者——西汉定王刘发、刘禹锡、杜甫、柳宗元……等一系列的历史文化名人与湖南、与长沙扯上关系,基本上都是与被贬、漂泊、落难等相关的。可见,长沙这片土地在古代政治格局中并没有被真正重视。

所以,长沙人只能靠自己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这才养成了长沙人这种独特的性格。长沙人的勇敢进取、包容豁达、聪明能干、热情好客、蛮横无畏等都是与这有关系的。

这是长沙精神的窗口

在长沙这座城市里,你会看到很多事情的两面性,比如长沙是全国文明的“娱乐之都”、是著名的“脚都”,但是在长沙你感觉不到一丝颓废的气息;又比如长沙是全国著名的小吃城,长沙人又策又皮,但是你感觉不到长沙人一丝油滑之气。长沙这座城市既不排外,也不守旧;既不自傲,也不自卑;这里常年欢乐轻松,但是又时时刻刻绷紧神经准备往前冲。

很多人对于长沙的了解是从湖南卫视、一些歌星、明星,或者从臭豆腐、小龙虾等一些食物开始的。但是长沙的“好家伙”真的远超大家的想象,如果对长沙的了解只局限于此的话,那么每次到长沙都会是一次入宝山而空手归。

湘绣是长沙的一块宝

长沙有湘绣、红瓷器和菊花石雕这样的“长沙三绝”;有美轮美奂,每个周末在橘子洲燃放的“浏阳花炮”;有岳麓书院、刘少奇故居、世界之窗、天心阁、杜甫江阁、仙剑瀑布、马王堆、开福寺、金港古镇、博物馆等“长沙十景”;有黑麋峰、千龙湖、大围山、橘子洲、岳麓山、洋湖湿地、炭河古城等旅游休闲的景点;长沙还有中国最早的铁铸件、最早的钢制品、最大的青铜器、最早的毛笔、最轻的纺织品、最早天文著作……这些,都是长沙这座城市中最璀璨的明珠。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长沙也以崭新的姿势去拥抱明天。现在的长沙经济、文化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机械之都”、“四大名校”、“千年学府”这例子就不用一一列举了。总之,长沙,让这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安居乐业,在“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排行版”中也能长期名列前茅。

当然,列举长沙的历史名人(特别是近现代史)是一件很无趣的事情,但是,老易还是要说一下,长沙真的是人才辈出。

长沙真的是一座很宜居的城市

作为一个在长沙生活十多年了的湖南人,我对这座城市了解得可能还是不够彻底和全面。但是,我觉得生活在这里是一种很愉快的体验,是一种灵魂的安放。

我曾带着年幼的儿子走了长沙很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喜欢跟儿子讲点故事,比如走到特立路,我会跟他讲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走到定王台,我跟他讲西汉时那个被贬而又思念家乡的落魄王爷刘发的故事。走到博物馆,看到辛追骸骨,我会跟他讲楚汉相争“长沙王”的故事……

但是,在这座城市里,我始终觉得自己很浅薄,我觉得自己根本无法把这个城市的历史很完整地传达给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只能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有一份对脚下土地的热爱,去关注和学习、去思辨和吸收我们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本土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果没有发生文夕大火,现在的长沙是什么样?
秦朝初洞庭湖属于洞庭郡还是苍梧郡?看看历史博士是怎么说的?
一段古城墙,揭开马楚国神秘面纱
辛追夫人“身体”安好 “方罍之王”惊艳亮相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集锦
【老照片中的长沙】天心区老街(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