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卖出11万的蛐蛐儿,到底有多好玩?

一只蛐蛐儿能卖11万?我说的可不是动森里的蛐蛐儿,而是现实世界的斗蟋蟀产业。在山东宁阳县,每年斗蟋比赛带来的旅游等附加产值,竟高达6亿。

斗虫可谓全人类共通的爱好:日本人痴迷斗甲虫,还“斗”出了精灵宝可梦,中国粤地区和马来西亚偏爱斗跳蛛(称为“豹虎”),从魏晋开始,蛐蛐儿更是被中国人围观了一千多年。宋代大奸臣贾似道写的《促织经》,被称为“第一部蟋蟀的昆虫学专著”。今天,就请李小葵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斗蛐蛐儿背后的动物行为学知识

单身久了,会变暴力


01


秋天是蟋蟀恋爱的季节,为了争夺跟雌蟋蟀交配的权力,雄蟋蟀间常常大打出手,一场大战结束后,胜者会抖动身体、摇摆腹部,并发出求偶的叫声,总之是非常得意的样子,引来异性爬到自己身上,完成不可描述之事(日历娘:蟋蟀交配的时候,是雌在雄上,早在《促织经》里就有记录)。

而败者就比较惨了,不仅消耗了大量体力,而且胳膊腿儿翅膀受伤,脱单的希望更加渺茫。也就是因为能打的蟋蟀才有后代,所以蟋蟀越来越会打,并形成了一定的套路。

蟋蟀打斗的6个等级。图片:Paul.A.Stevenson et al. / Front Neurosci (2012)

上面这张蟋蟀功夫图解展现了打斗的六个等级:0级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1级里开始建立一强一弱的对峙状态;2级打斗的蟋蟀开始用触角进行击剑;3级里开始有一只蟋蟀开始张嘴咬人,4级里升级到双方都张嘴;5级事态开始严重起来,下颌抵住用力推搡;到了最激烈的6级,六条腿儿也用上了,打斗进入到拼尽全力誓死方休的状态。

就算你没看过蟋蟀打架,从上面的图也可以知道,斗蟋蟀是个挺有观赏性的事儿,难怪人们沉迷了一千多年。

斗蟋蟀可是一门经久不衰的“学问”。图片:Yang Jeng-Tze / Wikimedia Commons

从田间小虫到格斗高手


02

蟋蟀打斗被开发为娱乐项目后,人们在此事上倾注了金钱和自尊,自个儿的蟋蟀能不能打就格外重要。要把路边捉来的小虫子培养成格斗高手,有这么几个点要留心。

首先好斗性和蟋蟀的年龄相关。比如蟋蟀中的田蟋蟀(Gryllus integer),人们发现性发育越成熟的个体越好斗,把羽化后不到五天的“蟀弟”和羽化超过七天的“蟀哥”放在一起,后者发起攻击的概率高达85%,胜率在90%左右。所以太小的蟋蟀不适合上战场,俗话说什么来着?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蟋蟀们是认同的。

图片:51gif.com

再说体格。也拿常见的田蟋蟀来说,个头大的更容易赢,这没什么好说的:个头大,储能多,动能高,耐力好。刚才的打斗图解里我们看到,触须、下颚都是重要的武器,一般来说这两个部位越大,胜率也越高。当打斗升级到最高态势的时候,拼的不仅是技巧,还有力量、耐力、爆发力,这些都指望着蟋蟀鼓鼓囊囊的后腿肌肉,腿粗的劲儿大。

当好蟋蟀助攻


03


一场蟋蟀决斗的胜负,不仅取决于蟋蟀,还需要人的助攻。人们在研究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的时候发现,赢过一场的蟋蟀再次获胜的可能性更大:第一次上战场的小蟋蟀一般能打到5级,胜利后休息5分钟再上场,战斗持续时间和打斗等级都会上升,简单来说,就是特别擅长乘胜追击。

图片:Paul.A.Stevenson et al. / Front Neurosci (2012)

上图呈现了这个实验的数据。A图为打斗等级,B图为战斗持续时间,横轴的N表示没有战斗经历的雄蟋蟀,W1和W2分别表示胜利1次和(连续)胜利2次的雄蟋蟀。只看白色条形图就好,其他颜色表示使用了药物的情况,咱们不做考虑,毕竟人和蟋蟀的竞技活动都不能用兴奋剂。

但是!如果中场休息的时间太长,比如每次休息20分钟,蟋蟀乘胜追击的优势就会消失,甚至越来越不尽人意,战败的蟋蟀更是会在接下来几个小时里闷闷不乐,对打斗兴趣索然。这个结论在跳蛛、太阳鱼,和一些啮齿类动物中也得到了类似的验证。

图片:Giphy

所以要是你的蟋蟀赢了一场,喘口气就让它继续上;要是败下阵来,就让它歇一会儿吧。有趣的是,老祖宗在一千多年都蟋蟀的经验里,发现把输了的蟋蟀放飞一会儿(系根绳儿,别飞丢了),能让它的斗志迅速恢复

在实战中,人们还会用草叶撩拨蟋蟀,有的还涂辣椒,来让蟋蟀的斗性发挥到最大。和在自然界发生的打斗相比,败者也会郁郁寡欢甚至头破血流,但不一样的是,胜利的蟋蟀在人类手中,可不一定能得到为爱鼓掌的机会,不仅对蟋蟀有点残忍,而且人也容易沉迷斗蟋蟀,玩物丧志会被后人骂上好几百年的。

吕湛恩为《聊斋》中“促织”作的插图和题诗,批判斗蟋蟀玩物丧志。图片:Wikimedia Commons

一般而言,昆虫的繁殖速度快,死亡率高,对外界捕杀的承受力比较大。但是像宁阳县这样的全国斗蟋蟀“热点”,暴利驱使下的大规模捕虫活动,不可避免会破坏生态资源。而且,一些斗蟋蟀活动具有赌博的性质。学术界已经逐渐注意到,日本的斗甲虫活动,引发的生态破坏和物种入侵,但我们对于斗蟋蟀这方面的了解还很匮乏。斗蟋蟀在古代被斥为玩物丧志,在如今也不是纯有益而全无害的,游戏虽好,不要沉迷哦。


蚂蚱家的那点儿事

油葫芦蛐蛐儿玩儿虫子的十八般兵器可怕的蝗灾是怎么回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蟋蟀神奇的身体构造|
闲话斗蛐蛐儿
斗蛐蛐儿:蛐蛐儿是怎么捕捉和喂养的?斗蛐蛐儿比赛又有什么讲究?
爱斗蛐蛐的皇帝朱瞻基
乡野小秋虫,竟有大妙用
蟋蟀入我床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