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的知用及其层次

【按: 本文原发于2017年4月8日,原题《心的知用》,本次重发时做了文字订正。

前边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向老师请教心的动用以及心的体用、性用与心的知用、动用、思用五个“用”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今天这篇分享有关心的知用的内容,主要基于正月初六(2017年2月2日)请教老师的录音整理文字。

顺便说一下,写这篇文章的当天(2017年4月8日)上午又去看望老师,明东等好几位学生在,客厅里很热闹。天气暖和了,老师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衣,挺精神。山里气温比城里要低几度,城里玉兰已经纷纷凋落,老师院子里的红玉兰却开得正盛。我就书稿中的几处文字请教老师后,老师谈了一番有关中医的话,我们听得很兴奋】

》》

正月初六(20170202),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我和明东约好一起去看老师。还有另外几位朋友在,客厅里有点热闹,蝴蝶兰、君子兰、映山红开得仍盛。

说罢几件事,我又拿出笔记本。明东笑道:老师,月阳又要跟您请教问题了。大家都笑起来。老师说:很多问题,就是要先从理上把它弄通。

包:上次跟您请教心的动用,大致明白了。心的知用我还是没明白。知用是未发之中吗?

老师说:未发之中是体。

包:那是良知良能吗?

老师:跟良知良能不等同。知用分好多层次。严格来说,从孟子那儿讲,知用首先是“不虑而知”。不虑而知,是映知,映像的映。不是说见父能孝、见兄能敬就叫映知。不是这个。这个知(孝悌之知),已经是道德的知了。从不虑而知的知到道德的知,后边还有好几层呢。

其实呢,我们说这个知是什么呢?知有,知无,知知,知不知。这个是根本的知。

包:哦,这就是知用。

老师:这是知用最基本的知。知有知无,知知知不知,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有知顺知逆。环境来了是顺是逆啊?由这个顺逆,就可以有喜和憎,情绪的东西。在这个基础上,再建立起道德的知来——善和恶。从这个知顺知逆,就已经往这个道德的知过渡了。

体的本然自然之性这个知,是映知,映知他本来就是个灵了,知有知无,知知知不知,这是他本身的自然功能。这里边没有人与人的关系在里边。从知顺知逆,就有个判断问题了。跟外边的事情结合上了。有这么个价值关系在里边了。顺和逆嘛。顺的他就会喜,逆的他就会憎。这就是情绪了。再下去,逆的厉害了,他就是恶;顺的就是善了。他是从对自身生命的价值而生出的那个善恶观。这样的善恶观,已经到了道德范畴了。

包:就是说知用还没有到善恶的层次?

老师:最基本的知用还没到善恶层次。但知善知恶也是知用的具体表现,是后边层次的知。

写到这里,还要再次引用老师有关“知的层次”的论述:意元体有映知功能,这是灵知。灵知之外,知分很多层次。知道自己和外在的环境,即己与非己,我与非我,这是己知。在己知的基础上,是知有知无;然后是知知知不知,来了东西知道自己知道,也知道自己不知道。在此基础上,又知道某个事物来了,对生命是有利还是不利,这是知顺知逆,知是知非。这个层次的知,还是与生命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已经具备了喜好与憎恶的条件。再往上,就到了知善知恶的层次,就超出了纯粹生命活动的层面,到了道德范畴了。

——我是2月2日请教老师知用之后才去认真研读这一段有关“知的层次”的论述的,读完很惭愧,过去读书,真是没有入心入脑啊。


老师说:知是非常广泛的,知用的层次有不同。除了自然的知,还可以有具体的知。具体的知也是由这个基本的知去起作用的。最基本的素材的知,他可以知这个知那个,知技术,知才能,这些知都是灵知的具体体现。这都属于知用,不同层次都是这个知在起作用,只不过它用了不同的模式。用不同的模式给他去定性去。

老师接着说:动用,思用,也都是以这个知做基础的。这个基础它不是体,但它比动用更基本。有知做基础的那个思,和普通人的思不一样。普通人虽然也思考,但思考时里边那个“知”没在那儿。知如果在那儿,就能“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老师说:“知止而后有定”那个知,是个什么知?这个知,跟那个“止于至善”那个知,不完全一样。止于至善,他说的什么呢?说那个体,它的无善无恶那个最根本的善。这个最基本的知就应该代表了那个善。知道它也知道,不知道它也知道不知道——所以这个知,就是那个至善。你知道它了,就容易定住了。那个定,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的定、空,定在这个知上了,知就很明朗,它起作用,这就是个定。定了,就能周身比较安和了,祥和了。他的干扰就少了,整个生命活动就比较和谐了,脑子里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了。拿现在的话说,脑子里电磁波产生的少了。他这个谐和的东西多了,整个生命活动就有序了。有序了,功能就强了,这时候他再考虑问题呢,就客观了。他把那些有用的信息就都能提出来了,这样出来的结果就都是对的了。所以就“虑而后能得”。“因虑而触悟谓之智”,这样的得就成为智慧了。

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包:谢谢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的知用
用《大学》之道对抗浮躁
近思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八章:以水喻道
改变命运的方法
亲民——止于至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