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优秀读书笔记丨理想与现实的抗争

打捞起秦淮河的月色

寻觅在荒原上的灵魂

我们怀一颗真挚之心

不忘星辰万里

与书同行,与你相伴

本期展示的作品是:

汉语156班张雪珊同学的

《复活》读书笔记

理想与现实的抗争

——浅析《复活》中人物的精神性和动物性

摘要:深受东正教福音主义影响而又被无情的现实冲击,托尔斯泰的思想始终处于理想与现实的抗争中,一方面他希望社会达到“道德至上”和“勿以暴力抗恶”的理想状态,一方面沙皇专制和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现实背景使人们的动物性占据于精神性之上。但人终究是肉身,肉体的消亡会使人类最终像动物一样走向灭亡,只有精神的永存才能带领人们走向永生,而精神性是否能够最终战胜动物性,也成为人与人分类的重要标准。

关键字: 理想  现实  动物的人  精神的人  复活

一、多元环境影响下的托尔斯泰

及其赋予作品《复活》的意义

列夫·托尔斯泰与其作品不可能相脱离而存在,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艺术与生命是一致的,作品与生命从没有比托尔斯泰联络地更密切了,差不多时常带着自传性。从25岁起,他使我们一步步紧随他的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 [1]  托尔斯泰被认为是十九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这与他穷尽毕生经历思考和探索人性的本质以及如何解决社会罪恶问题并在其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事实是分不开的。

出生于世袭贵族家庭的托尔斯泰自青年时期就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他既受传统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熏陶,又广泛涉略古今世界各国的宗教哲学。“其思想吸收了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反对文明’的哲学及社会思想,融合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和叔本华的宗教思想,借鉴了中国的儒、释、道的思想和佛教的涅槃思想。特别是在50岁时又接受了基督教的伦理和社会思想,并用东方的哲学来充实他所理解和信仰的基督教教义。所有这些思想加上托尔斯泰对生活的感悟,促发了他的信仰转变和精神重生。”[2]然而,这些多元的思想使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同时,现实的不堪给了他重大的一击,他看到俄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下农村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广大农民受贵族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无情压迫,生活日趋赤贫。处于水深火热的贫苦农民使托尔斯泰不得不对现有社会制度作出反思,思考尖锐社会问题的本质根源。他看到生活荒淫无度的上层阶级官吏用暴力抵抗罪恶,即便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十恶不赦的人,而承受暴力和压迫的大多数人却在其中日益麻木,不加思索地把一切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了改变如此循环往复的不堪现状和将麻木的人们拯救出来,托尔斯泰借助他的宗教哲学信仰,即暴力无法消除罪恶,人类应该用理性和爱对待罪恶,每个人都应该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让“自己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融合”[3],一方面犀利鞭挞腐朽社会制度,一方面唤起人们的精神觉醒,而这样的追求也正在《复活》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复活的过程中得到再现和诠释。

小说《复活》将较多的笔墨置于涅赫柳多夫和玛斯洛娃的精神复活的过程中。出身上层阶级的涅赫柳多夫由纯洁走向堕落、又从堕落走向觉醒的过程实质上也是托尔斯泰为社会的发展寻找良方的过程,托尔斯泰认为现实将许多原本应该是有血性的人变得薄情寡义,变得不懂得怜悯和同情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上的欲望而忽略了精神上的追求,这实质上是人们内心动物的人逐渐占据上风的结果,而许多来自下层阶级的贫苦百姓在遭受困苦和不平等对待时依然逆来顺受甚至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性还来不及张杨,就已经像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一样遵照世界本来就有的样子生活,于是就有很多人像玛斯洛娃一样被卷席在现实的洪流中,过着痛苦却默默承受的日子。托尔斯泰通过使两位主人公逐渐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来唤起人们寻找真实的自我、重视道德和精神的力量。

二、人物在理想与欲望的抗争中

精神性和动物性的深刻体现和分析

托尔斯泰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有一种极其常见而广为流传的迷信,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本性,以为人有善良、凶恶、聪明、愚笨、热情、冷漠等等之分,其实并非如此”,人的本性复杂,且会随着人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发生改变。托尔斯泰在作品中生动地描绘了处在不同社会阶级拥有不同社会背景的各色人物,正如普列汉诺夫指出“艺术表现人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利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4]托尔斯泰通过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揭露不同的人物的内心中精神的人和动物的人在理性与现实之间的不断抗争,以此表现人性中共同存在的复杂的精神性和动物性。

托尔斯泰在作品中说道:“无论什么人,有时候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去做事情,有时候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去做事情。在多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5]按照托尔斯泰的说法,可以将小说中的人物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的极端例子。这一类人的其中一种人生来便接受世界所呈现给他的样子,因循守旧地按照别人制定的规则过生活。哪怕内心产生过怀疑,哪怕日子艰难得没有办法再过下去,他们依然认为他们是在以正确的方式生活,未曾想过改变。这一类人的动物性极强,甚至可以说已经完全掩盖了人所当有的精神性。“当动物面临当下的痛苦时,它会视之为理所当然,不会产生半点怀疑;而人类则要思考引起痛苦的罪过是什么,他要追究之所以如此的因由”[6],在托尔斯泰笔下的这一类人,“尽管他们身怀六甲的老婆做着力不胜任的家务,他们的孩子戴着小圆帽,像小老头儿一样干笑着,蹬着两条细腿,快要饿死了,他们还认为他们应当为一个愚蠢的、对公众无益的人,为一个掠夺他们财产从而使他们家破人亡的人建造一个愚蠢的、男欢女爱的宫殿”[7],他们视一切压迫为天经地义,未曾想过为理想与现实抗争,因为他们没有理想,精神的人在他们内心似乎从未存活过。这一类人的另一种人却与那些逆来顺受的人表面上看来不太一样,他们出生上层阶级,以为自己天生就应该享有荣华富贵的生活,做人民的“主人”:玛斯连尼科夫干着最卑劣无耻的差使,却自认为是个很重要的人;伊万·米哈伊洛维奇伯爵自青年时代就认为自己“天生就该吃名厨烹调的山珍海味,就该穿绫罗绸缎,就该坐最舒适、快捷的马车”;大理院大法官沃夫尔霸占了他的妻子和姨妹的全部产业,却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具有“骑士式的名誉感”的人,把“监禁和流放人民”的行为看作是“高尚、英勇、爱国主义的美举”。这些人看起来高贵、体面,却将自身的动物性暴露无疑。在他们的生命中,他们只追求物欲上的满足,现实给了他们优越的环境,他们便欣然接受,从未同情过那些与他们处在完全相反处境的人,被溢满的优越感蒙蔽了双眼,不曾思考自己当下享有的东西到底应不应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于是他们的精神得不到升华,灵魂得不到净化,只能像动物一样在物欲的满足中了度余生。

第二类是“原本希望按照自己的思想去生活,但迫于现实的无奈不得不苟且地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的大多数人。人作为万物之长,作为拥有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物种,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处在哪一个社会阶层,对于这个世界所呈现给他们的样子,最初一定都会有自己的期冀,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而现实并非他们所期望的,他们也许在知道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初尝试过抗争,但在四处碰壁后,他们渐渐灰心丧气,又或者他们觉得即使不抗争也没有关系,当下的生活状态也可以令人感觉到舒服,于是他们心中精神的人逐渐偃旗息鼓,而动物的人在内心占据了统治地位。涅赫柳多夫曾经最亲密的好朋友谢列宁也曾是个“心地纯真、为人诚恳、作风正派”的人,不光在口头上也在实际行动上把“为大众服务”作为人生宗旨。然而,不论是在负责立法工作的办公厅二处还是在枢密院任职,他时时刻刻“感到一切都和他的期望和理所当然的事情截然相反[8]”,他感到自己干的差使“不对头”,可却因为害怕伤了那些一意要帮他忙的人的心,还有“他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身穿用金丝缝成的制服,想到某些人会因此对他肃然起敬,不禁喜上眉梢[9]”,而没有拒绝任命。除此之外,他又因为没有宗教信仰的生活会充满烦恼但一旦信仰宗教种种烦恼就会一扫而光而重新信仰起他的理性早已摒弃的教义。显然,谢列宁心中本来有一幅自己为这个世界绘制的蓝图,他也曾经希望按照自己绘制的蓝图去生活,去为这个世界展现自己的力量。然而,当上流社会发生着种种与他的理想相背的事情,而这又恰好迎合了他那潜在的劣根性时,他就渐渐地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自己曾经的理想与斗志,放弃了与现实作抗争,还“学会了用常用的诡辩术,认为单独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法认识真理的,只有人类智慧的总和才能发现真理”。可想而知,当谢列宁向现实屈服时,同时也是他内心中精神的人向动物的人屈服的时候,而涅赫柳多夫在西伯利亚遇见的将军同样是如此。“他原本认为自由主义思想、人道主义思想是可以同他的职业相调和的,但他生性聪明,为人善良,他很快发觉这种调和是不可能的[10]”,由此,这位有学问的军人“为了逃避这种经常出现的内心矛盾,只能以酒浇愁,而且喝得越来越多,这种恶习在军队中十分盛行”。谢列宁和将军都是在理想和现实的抗争中败下阵来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实,也许事实的确如此,因此他们最终也照着别人的想法生活,过着大多数人认为的“合乎常理”的生活。

第三类是“最终能够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的极少数人,虽然在他们的内心中也许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但他们的精神性终究主导着理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战胜了现实,这也正体现了托尔斯泰所主张和倡导的人们应当有的“人性”。托尔斯泰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性中既有与神类似的神性方面,也有与尘世万物相仿的动物性方面,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人的生命决定的[11]”,然而,人要成为真正的人,“只有把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上帝的子民从动物状态中解放出来,只有子民向天父不断靠近,才构成了基督所说的生命[12]”,为此,人们需要净化自己的心灵,挣脱动物性的束缚,而这也是涅赫柳多夫在拯救自己内心精神的人一直努力尝试的。

人非圣贤,在理想与现实的最初抗争中,许多人内心精神的人都不容易成功,但只要他们叩问良知,离开自己所处的环境,到真实的世界里面去看一看,让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更激烈一些,他们泯灭的良知或许能被精神的人感化,借此获得重生。除了小说中从纯洁走向堕落、再从堕落走向“复活”的男女主人公,小说中还刻画了这种类型的诸多人物,他们最终实现了按照自己的思想生活的理想,也许他们的身体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但是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西蒙松“总是用理智来检验自己的思想,然后作出决定,一旦作出决定,就付诸行动[13]”,他向农民和学生宣扬他认为正确的东西,批判他认为错误的东西;受到审讯时,他决定一言不发,拒绝回答任何问题;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宗教教义,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一切行动,尽管他年轻时也一度沉湎于花天酒地的生活,但当他为自己确定生活宗旨后,就一直身体力行。克雷里佐夫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只因为出于同窗情谊和自尊心为革命事业捐了钱而被投入了监狱,他本来还对监狱的生活自我感觉不错,可当他听看守若无其事地说了与他同在监牢的涉嫌波兰宣言案的洛津斯基和罗佐夫斯基被刽子手处以死刑时,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和恐怖,于是他成了一个革命者,为革命事业奔走并屡屡获得成功。即便最后因为被亲信出卖而判终身苦役且身患重病时,“他说,如果他有第二次生命,他还会把它献给革命事业,那就是摧毁现在的社会制度,不让他所看到的种种惨象卷土重来”[14]。还有玛丽娅·帕夫洛夫娜·谢季宁娜、埃米莉·兰采娃等等,他们都是敢于让内心精神的人与现实抗争,实现“按自己的思想生活”的目标的人,他们释放了动物性给他们造成的束缚,让精神性大放异彩。

二、小说主要人物涅赫柳多夫内心

动物的人战胜精神的人而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

涅赫柳多夫作为小说中的圆形人物,形象性格十分复杂,对于作品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作者通过涅赫柳多夫的视角,借助他为玛斯洛娃冤案奔走的情节,展示出社会现实的真实面目[15]”,也借涅赫柳多夫走向“复活”的“心路历程”来表达自己的宗教哲学思想。

涅赫柳多夫内心精神的人复活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自我裁判”过程。第一次见到卡秋莎的涅赫柳多夫还是一个纯洁的青年人,那个时候他内心精神的人还是崇高的,动物的人还没有受到堕落的社会的喂养,那时候,“爱情对于他是一种秘密,他自己不敢承认他在恋爱,他坚信恋爱只能一次[16]”,然而在上流社会“浸泡”过一定时间以后,他慢慢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变得和他身边的人一样,继而在第二次见到卡秋莎时,他内心“兽性交合的强烈的肉欲的追念”终于战胜了理智,使他做了对不起卡秋莎的事,即便在事后“他意识到自己做了很坏的事,对于这件事必须作出弥补”,这种弥补也只是为了他自己,而不是为了被他伤害的人。涅赫柳多夫这种动物性凌驾于精神性之上的状态并不是一直稳定不变的,他也曾经为自己做过“灵魂清扫”,试图清扫心灵中那些污秽的东西。“有时在间隔很长一段时间后,他突然意识到内心生活停滞,有时是停顿了,于是他着手清扫累积于内心、造成精神生活停顿的所有垃圾[17]”,但这样的时候也并不多,他时而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做这样的工作,也渐渐把写日记这种真实美好的自我谈话当作幼稚的事情,由此可见,在涅赫柳多夫的内心深处一直还有一个没有沉睡的精神的人,只是这个精神的人被动物的人压抑得太多、太久了,以至于力量实在是太轻微了。如果不是因为在法庭上看到那个因为自己变得堕落、后来又无端地被判服苦役而在法庭上痛苦呼喊“冤枉啊。我没有罪。我没有起坏心,连想都没有想过。我说的是实话,是实话”的玛斯洛娃,涅赫柳多夫内心的精神的人或许还无法被唤起谴责自己的行为、对自我作出裁判。

“全身沾满虚伪的污泥,已经习惯了这种虚伪,并在虚伪的泥潭中生活得十分舒适[18]”的涅赫柳多夫在回家后回想起自己当初那些可恶的行为,历数起自己做的一件件恶棍才会做的事情:与玛利亚·瓦西里耶夫娜的不正当关系、滥用自己也认为不合法的钱财、对卡秋莎的行径,才明白了自己对别人的憎恶,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憎恶。涅赫柳多夫的内心精神的人是鄙夷上流社会那些被视作理所当然的陈规的人,而自己却受动物的人主导自然而然地迎合着,当他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并将其统统揭露出来的时候,他自己都感到害怕。可见当人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太过舒适的时候,就会忘乎所以、变得飘飘然了。许多人也许有自己想要追求和改变的东西,但因为环境的影响和内心的不坚定而使理想摇摇欲坠,如果一直在看似平和的环境里享受现有的安适,缺少契机来使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用道德的准则裁判自己的行为和叩问自己的良知,理想最终就会被现实推倒。

觉醒且下定决心要为玛斯洛娃平反的涅赫柳多夫在奔走中亲眼看到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生活的凄惨,看到监狱里受到不人道待遇的数不清的犯人,看到法官、书记官、法警、差役组成的大军领取薪金表演着“谁都不需要的喜剧”,更加坚定了自己要与原来的生活远离的立场。他一边目睹令人惊骇的事实,一边思考到底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糟糕的现状,这也正是人类精神性的体现。当然,涅赫柳多夫也有过内心动摇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不得不到上流社会请求那些他心里并不尊敬的人,在这其间他也曾被披着美丽外衣的兽性诱惑而相信了玛丽塔埃的欺骗,也曾在参加将军家里的宴会后闪过“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和孩子,我要过人的生活[19]”的念头,但这都在他在监狱里看到那个他认为的“因为不想连累他而不愿意接受他的求婚”的卡秋莎时,使他为自己感到羞愧,为失去她感到惋惜。可见,如果人们总是只是将自己圈在狭小的范围里,就会很容易以为自己见到的世界就是大世界了,将自己沉浸在自以为“合乎道理”世界里,心安理得地过着当下过着的生活,不思改变,不思进取,渐渐忘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渐渐怠慢了内心中理想的人。在现实中,人们容易被周围的氛围带动,分不清什么是动物性的追求,什么是精神性的追求。“托尔斯泰认为,由于动物的躯体具有各种欲望,这些欲望的满足会产生快感,因而人们常常会以为这就是自己的幸福所在”[20],如果人们一直被这样的欲望操控,最后也只能想动物一样死去,无法成为真正的人。

小说最后,涅赫柳多夫在福音教义的带领下走向实现理想的道路。托尔斯泰通过引用福音书原文来展示自己的创作意图,表达自己的精神理念。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专门为自己寻求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动物的人,专门贪图自己的幸福,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的幸福[21]”。托尔斯泰希望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张扬精神的人去追求人类共同的幸福,以博爱的心境去对待他人、对待罪恶,才能最终实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四、结语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鲜明地看出作者希望依靠福音教义来改善社会现状,实现人们的蜕变。他通过展现出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动物性的丑恶和精神性的高尚,告诉人们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的生命的本质在于理想、在于道德、在于善,人类最终无法通过暴力来抵抗现实的罪恶,暴力只会无限地导致更多罪恶的发生,唯有通过呼唤内心的良知,敢于突破现实的桎梏,无论世界此刻呈现给我们的样子是如何的,只要我们知道自己内心精神的人追求的是什么,去爱那些与自己同属人类的人,用道德的力量亦即精神的力量去感化他们,这个世界终究会变好。也许托尔斯泰对于这个社会提出的“药方”在现实中的可行性不高,道德与善的力量或许还不足以强势地抵抗恶,但他对于其所处年代人们动物性和精神性的揭露和剖析,鼓励我们敢于用理性与现实抗争,按照自己的思想行动并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文献参考:

[1]罗曼·罗兰.托尔斯泰.[M]傅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杜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重生与<复活>》.《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29卷.第4期

[3] 雷永生.《重评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

[4]肖利伟.影视传媒·大众文艺,《动物性·精神性·社会性——电影《无人区》中的艺术形象解读》.浙江师范大学.321004

[5]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6]《宗教伦理观的文学述说》.高玉秋 付天舒.中图分类号:I512.06.

[7]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8]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9]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0]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1]《重评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雷永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

[12]托尔斯泰:《天国在你们心中》,参见刘宁:《托尔斯泰散文》(上),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页

[13]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14]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5]高玉秋,付天舒.《宗教伦理观的文学述说》.中图分类号:I512.06

[16]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7]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8]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安东 南风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雷永生.《重评列夫·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第六期

[21]王立明.《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托尔斯泰研究——以<复活>为例》.第13卷第3期.2011年6月

End

以上是张雪珊同学的作品

恭喜张雪珊同学荣获

本次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的三等奖

让经典温润你的心灵

收藏点滴温暖与美好

下期我们将共同欣赏的作品是:

汉语161班戴晓秋同学的

《谈美》读书笔记,敬请期待!

供稿 | 人文秘书处

编辑 | 詹晓云

责编 | 俞芷凡

「山水有相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列夫·托尔斯泰《复活》笔记(上)
《复活》赏析
《复活》:人性道路上的一盏灯
文学园地 文学名著 《复活》简答题集
《复活》与《不惑之旅》笔谈
《复活》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