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1396季【青春课堂】有美二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两位名师关于《蒹葭》的同课异构

卷首语

《诗经》历经岁月,依旧灼灼生光,其中《蒹葭》一篇更是如明珠闪耀历代文人雅士的眼。而放到课堂里去跟初中的学生去讲《蒹葭》,确实很有难度,学生在学习《蒹葭》的过程中如何从形式到内容去感受她的美好,如何透过这些精炼浓缩的文字去抵达古人的内心本质的美,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本期青春课堂两位专家名师——来自丹阳华南实验的戴银老师和来自河北省望都县第二中学的丁涛老师,给我们带来不同风格的《蒹葭》,绝对会有震撼的效果。

有美二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两位名师关于《蒹葭》的同课异构



《蒹    葭》

河北省望都县第二中学   丁涛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2.品味语言,理解诗境,体会诗歌主人公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学生预习准备】

1.朗读诗歌,争取熟读成诵;

2.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了解一些《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经》简介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

3.学生齐读第二遍,读出节奏美和韵味美。

三、比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

1.对比《蒹葭》与《芣苢》,体会和对比诗歌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意思相近而又丰富的内容;

《芣苢》

——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采采芣苢,薄言之。采采芣苢,薄言之。

2.对比《蒹葭》与《黍离》,体会诗歌中用“苗”、“穗”、“实”来表示时间的推移的方法;

《黍离》

     —— 《诗经·王风》

彼黍离离,彼稷之。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对比《蒹葭》与《木瓜》,体会“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对比与真情;

《木瓜》

—— 《诗经·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总结:《诗经》中的“重章叠句”

四、品读:通过体会《蒹葭》中的“变”与“不变”

(一)朗读并找出《蒹葭》中变化的词语:

蒹葭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1.      体会为霜”“未晞”“未已”表现的时间的推移;

2.      体会“长”“跻”“右”所表现的追寻的难度越来越大;

3.      体会“苍苍”“萋萋”“采采”从色彩越来越明亮的变化中,方面表现主人公积极追寻、永不放弃的心理状态;

(二)朗读并找出《蒹葭》中不变的内容:

“所谓伊人”、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体会主人公追寻的目标不变;追寻的决心不变;

(三)体会诗歌中“变”中的“不变”与“不变”中的“变”(辩证思维的培养)

在朗读中体会,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全诗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寻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状态,更展现了一种不悲不喜、不嗔不怒的积极的生命状态,孔子说:诗三百,思无邪。所谓的“思无邪”,应该是主人公在不断追寻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在面对不可得的结果中已经达到了那种真正超然的境界。

五、评读:探究“伊人”是谁?体会诗意的丰富无限。

1.思慕之人

2.贤德之人

3.美好的事物

4.人生的目标

……

六、总结本课:

《毛诗序》中说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师生一起深情朗读。



《蒹    葭》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戴银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预习过的同学们都知道,其实就是学习一段2500多年前的歌词——《蒹葭》。

二、第一板块:悟特点

1.谈到歌词,大家都不陌生,老师出示一例,请大家讨论歌词的特点。

举例:《小苹果》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火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儿

就像天边最美的云朵

春天又来到了花开满山坡

种下希望就会收获

明确特点:押韵  反复  叠词

2.2500年前的歌词是不是也具备这些特点呢?

一读《蒹葭》:自由地朗读,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其特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明确特点:押韵  反复 双声叠词 四言为主

 

看来,歌词的特点历经几千年,仍旧一脉相承的。

二读《蒹葭》:全班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朗朗上口的味道

读完后,老师发问:大家想一想,歌词为什么要用上面这些的形式呢?记起来好记,念起来好听,唱起来好唱,更便于在唱中宣泄自己的情感。

三、第二板块:品情感

2500多年前秦人怎么唱的,我们可能很难听到真传了,可是,今人的唱腔还是让我们能有所启发的,一起来听一段歌手肖洋演绎的《蒹葭》。

思考:肖洋的演绎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她的演绎是否妥当,让我们一起回到文本,解读这首歌的真味。

思考:

1.文中有几个人?——追寻者,伊人

2.各有什么特点?——前者执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化,路途的曲折溯洄 溯游),后者朦胧(一方、之湄、之涘;宛在水中央、坻、沚)

3.如果你是追寻者,情感应该有哪些?——热烈、执着、怅惘

三读《蒹葭》:请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大家品、学读

五、第三板块:挖内涵

台湾作家琼瑶读《蒹葭》,也读出了自己的味道,她变换形式写出了《在水一方》的歌曲。歌手李健这样来演绎,一起来欣赏。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没读《蒹葭》之前,听到李健情深意长,如流水一样地演绎这首歌词,我的心一下子就被震撼了,可是读过《蒹葭》之后,我似乎有了新的发现。

思考:两首歌词的差距

追寻者、伊人——我、佳人(窄化了对象、主题)

可望不可即的形象——依偎在她身旁 找寻她的方向 与她轻言细语 找寻她的足迹(失却了那份朦胧,那种想象的空间)

诗歌的意境:变窄了、变俗了、变淡了、变远了、变没了

六、本课小结

现在想想幸好还有《蒹葭》,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诗意而朦胧地存在,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它丰富的内涵。我们只有在尽情地朗读中走近它,欣赏它,咀嚼它。

四读《蒹葭》: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蒹葭》,触及它丰富的内涵。

五读《蒹葭》:诵读。

七、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都是追梦的人,让我们怀揣一颗执着的心,上下求索,坚定地追逐我们的伊人吧!

 

借用现代音乐,触及诗歌灵魂

——教学《蒹葭》有感

3月15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教学任务,题目是《古诗词教学中音乐元素的引入与实践》,我上课的内容是《<蒹葭>教学中现代音乐元素的引入与实践》。

说实话,拿到上课内容,我心中是既开心又忐忑,既激动又紧张。开心的是我拥有了这样能在全省教师面前展现自我的机会,真的十分感谢江苏省教研员段承校博士,镇江市教研员丁国斌先生的厚爱;忐忑的是,这样的课——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直是诟病较多的,我现在是“偏向虎山行”,能否得到同行的认可?而且我还是与另一位语文老师叶老师同课异构,要上出与他的吟诵不一样的味道。我激动的是至少我能在不惑之年没有固步自封,靠经验吃饭,又一次向自己发出挑战,表达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紧张的是,这节课上下来,大家会有怎样的反响,批评是不是更多一点。

可以这样说,从接下任务的那一天起,我就满脑子都是两个词:现代音乐元素,蒹葭。像诗歌中的那个追寻者一样,醒来梦里都牵挂。我一直试图在寻找一个突破口,架起音乐与诗歌教学的桥梁,使音乐为教学《蒹葭》服务。这样痛苦的挣扎,几易其稿,每次都觉得自己在被音乐牵着走,浮在教学的表面,没有沉淀下去。

于是,我逼迫自己回到原点,重新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节课,我究竟想选用什么现代音乐,用时多少时间,达到何种目的?思考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现代音乐为工具,是辅佐的手段;语文诗歌教学才是真正的目标。于是,终于我理出了我想要的一节课。全部计划为“三三四一”。即三支曲子,三个板块,四次朗读,一次朗诵,触及诗歌教学的灵魂。

三支现代乐曲为:《小苹果》肖洋的歌《蒹葭》琼瑶的《在水一方》

三个板块为:悟特点 品情感 挖内涵

借《小苹果》:解读歌词的特点:押韵、反复和叠词,并通过比较进一步得出《蒹葭》还有“双声、四言,重章叠唱”的特点。体现了《诗经》对现代歌词的传承性。

借肖洋的歌《蒹葭》:解读原歌词情感的丰富性,追寻者不只有“哀伤”,它还有更丰富的情感。要让学生能体会出“热烈、执着、怅惘”的感情,这就需要走进诗歌边读边悟。

借琼瑶的《在水一方》的单纯,来悟出《蒹葭》的隽永与质朴。由于李健的演绎有5分钟,需要完整感知,然后再与原文对比,才能看出原文更好的意境之美。

附四读一诵:

    一读《蒹葭》:自由地朗读,大家一起来找一找其特点。

    二读《蒹葭》:全班齐读读出节奏,读出朗朗上口的味道

    三读《蒹葭》:请水平较高的学生示范读,大家品、学读

    四读《蒹葭》:让我们再次齐声朗读《蒹葭》,触及它丰富的内涵。

    一次诵读:使情感达到高潮。 


作者简介


丁涛,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河北省望都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湿地栖居者,爱生活、爱读书、爱语文。三尺讲台上和孩子们在阅读与写作的园圃里相融相长,一路修行中与同道人在学习与反思的天地间相识相知。




戴银,来自江苏省镇江市华南实验学校,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镇江市初中语文学科专家团队成员,曾获得镇江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德育先进个人等称号,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走心的教育”,撰写了12万余字的教育随笔。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国家级、省市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有两篇被人大复印转载,2016年参与命制镇江市中考语文试卷。
座右铭: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陆艳悟课】

古典诗歌怎么教?

反复诵读,教出诗歌的韵味。不管是丁老师还是戴老师,她们的教学设计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诵读。个别读,整体读,示范读,思考读,读着读着,读出《蒹葭》的韵律特征。读着读着,读出了《蒹葭》的情意哲思。两节课,书声琅琅,诗韵悠悠。

对比阅读,教出诗歌的情味。丁老师借用《诗经》的其他篇章,戴老师借用现代歌词,对比《蒹葭》,带着学生咀嚼品位,对比研究,慢慢探寻到《蒹葭》的结构特点和情感蕴意。随着课堂的推进,对比的层次,对比的深度也在慢慢加深。由浅入深,由形到神,带着学生在诗流里逆流而上,最终寻得“伊人”归。

拓展延伸,教出诗歌的余味。丁老师,在变与不变的反复品位中,让学生领会到了《蒹葭》里独特的哲学内涵。这一设计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老师深刻而扎实的解读功力。戴老师,在对歌者唱歌的手法和歌词的改编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总结出《蒹葭》独特的韵味,让“伊人”的内涵变得更为宽泛,这种现代与古典的结合碰撞,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中学生对古典诗歌内涵的理解。总之,两位老师的拓展延伸,让诗歌教学变得余味无穷。

【韩凌青编后记】《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通过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将诗歌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在《蒹葭》的课堂设计里,两位老师都充分关注到了《诗经》的音乐性,丁涛老师重点在于《诗经》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特点,强调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蒹葭》的音乐性;戴银老师则直接将《蒹葭》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继而让孩子们一读、二读、三读甚至四读,以此帮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蒹葭》的音乐性。丁涛老师以纵向思维设计课堂,充满深度,富有哲学意义,戴银老师则从横向出发,设计灵动,充满了现代气息。读完两篇教案,实在是受益匪浅。

 

策划:青春课堂编辑部@语文湿地

编辑:俞春霞 韩凌青 陆艳 周忠玉

美编:韩凌青  

卷首:俞春霞

终审:周忠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课异构:燕瘦环肥皆动人
【原创】小初高《柳宗元:江雪》同课异构听课随感
合而不同,同放异彩——钦州市灵山二中网络研修基地2020年5月16日研修汇报
[转载]天地间苍茫的歌:《采薇》(董一菲)
[转载]有序性教学,从自发到自觉——邓彤《锦瑟》教学实录评析
观课│诗歌教学课例研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