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六气开始时间与《内经》使用的太阳历[转]

田合禄老师在2006年10月底给我的信,特转录如下:
关于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六气开始时间,自王冰提出六气开始于大寒说(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亦持此说),后人都宗之,可是《内经》无此说。《内经》却明确提出六气始于农历每年的正月初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经文说的明明白白,六气的次序和气位,要以“正月朔日”为始点。《素问·至真要大大论》说:“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说:“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以后,地气主之。”说明六气是在一年之中,六气的始点应从一年的“正月朔日”开始,这是“天之道,气之常”,就是说,它是有天文背景的。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五气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帝曰:病生之变何如?岐伯曰:气相得则微,不相得则甚。”《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生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经文告诉我们,判断五运的太过、不及、平气的关键在于“始春”。而《内经》对春天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从立春到立夏为春天,如王冰注“始春”,谓春始于立春日。这是以太阳运动规律所划分的节气。太阳运动是六气划分的依据。二是以农历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天,称为“春三月”,此始于正月朔日。这是以朔望月运动规律所划分的月份。朔望月运动是五运划分的依据。在传世农历的历元年,这二种春天的始点皆在立春日,即正月初一合于立春日其后则有差错,过60年就又重合于始点。这二种春天时段的调谐,就是日月运动周期的调谐,也就是五运与六气的调谐。据此才能真正解释清楚“求其至也,皆归始春”的意思,‘‘皆’’字概括春的二种含义。就是说,五运与六气都要以“始春”为基准日(在历元年,主运与主气“皆”始于立春),才能测量太过,平气及不及,即早至或迟至。这在《内经》是有明确阐述的。
在传世历元年,正月朔日合于立春日,即六气的始点与五运的始点重合,在历元年之外则有差错。六气化生于太阳,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也源于太阳运动,若以立春日为参照基准日,那么以朔望月运动规律的春天始日“正月朔日”的到来,就有先有后。先于立春者为早春太过,后于立春者为晚春不及,合于立春者为“正岁”平气。五运化生于月亮,十二月的划分源于朔望月运动,若以“正月朔日”为参照基准日,也可以说明问题。所以我们提出六气始于立春日的观点,请大家指正。
为什么要以立春为“始春”泥?因为立春日在地户到天门之半,即在太阳从地户冬至点运行到天门夏至点之半的春分点,正是阴阳气分之时,术数推算以立春为分界点的含义亦在于此。
从气候温度说,太阳运行到南回归线,是天道最寒冷的冬至日,即黄道上的冬至点,其阳气内藏不出。然天地之气相差“三十度有奇”,地道最寒冷的日子不在冬至日,而在大寒日,也是阳气内藏不出的时间,天寒地冻,冰封万里。春天必须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开始于立春时间。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内经》还指出,农历的正月在寅不在丑,丑月的二个节气是小寒、大寒,寅月的二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最早为惊蛰),所以本年的六气开始之时绝对不在大寒。
据《内经》记载,预测全年气候的开始大关键,是观测每年正月初一的气候。如《开元占经》载:“正月一日风雨,其年大恶,微风小雨,年小恶。风悲鸣,疾作灾起。……米贵蚕伤……正月一日无风而雨,岁中下,田麦成,禾黍小贵。正月晦日雨风兼至,籴贵禾恶。”又如《乙巳占》载:正月旦,风从西北方来,有小雨;正北风,多水大雨;东北风,丰稔;正东风,大水;东南风,民有疾病;南风,大旱;西南风,小旱。《灵枢·九宫八风》有此记载

(注: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正月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老爹说民谚

   今天是元宵节,但天气不是很好,又因老爹晚上行动不便,再加上晚饭他也不敢多吃,所以与小弟商定中午就开席。

   席间闲谈,说起正月的天气,老爹顺口说了一段家乡的民间谚语,也有称作“正月昭示”的,我们哥俩赶紧纸笔备齐,将其记下:

   一鸡二狗,  

   三猫四鼠,

   五马六羊,

   七人八果,

   九雀十菜。

   十一葫芦十二瓜,

   十三天好收棉花。

   初灯芝麻末灯黍,

   中灯收了喝粘粥。(另一说:中灯收了收秫秫。)

   给吃不给吃,

   单看正月二十一。

   此说法在家乡周边各县均有传说,并且大同小异,随即问起这最后一句,指的是什么?老爹非常认真的说,这一天是麦子的生日,这一天好坏昭示着麦子的收成,并说有人做过实验,在正月二十一是好天气,将一小片麦地遮挡使其不得阳光照射,结果收麦子时,这一小片麦子,便不充盈。侄子将信将疑,我等也是听而闻之。不过细想起来,民间谚语也不是随便诌出来的,也是多少代劳动人民积累统计的结果。不管如何也是老话的传承吧。

)。
那么王冰为什么提出六气始于大寒的观点呢?如王冰在解释《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时说:“凡气之至,皆谓立春前十五日,乃候之初也。”在解释《素问·六微旨大论》“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时说:“风之分也,即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也,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初之气也,天度至此,风气乃行,天地神明号令之始也,天之使也。”春分前“六十日而有奇”是大寒节。但又说“自斗建丑正至卯之中”,众所周知,丑正为小寒、丑中为大寒,此言初气当始于小寒了。而且从“丑正至卯之中”为75日有奇,与一气为“六十日而有奇”不合,前后自相矛盾。
再者,中国古代有两套授时系统,一是面南观日月运行之黄道来制定历法,二是面北观北极星北斗星的运行来制定历法。面北斗建左行,面南日月视运动右行,两者相反,假如把两者相合,是否有一节气之差?王冰在这里说是面北用斗建的历法系统则六气始于大寒,而用日月视运动黄道定位则六气始于立春?大家可以探讨。

 

《内经》使用的太阳历

早些年,在美国得到一份中国日历可不容易,要靠从中国寄来。美国人根本不懂得自己属什么(生肖),所以在临床上推算起运气来,实在觉得不方便。尤其给学生讲课,他们很难学会公历换算农历的方法。对没有农历概念的现代人、外国人来说,历法换算就如同挡在运气学说道路上的一座大山,会消磨多少人的勇气和时间。那么,有没有可能从天文学的基础入手,找到现行公历与运气历之间的共同点,简化历法的鸿沟,不加推算就直接应用,又不出大错的方法呢?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和实践,亲身的体会是:可以用公历直接推算五运六气,以农历年的历元——“立春”日,为推算运气交运的年首参考值,会大大方便临床应用,提高运气推算的准确性。
()《内经》使用的历法与现行公历
1. 水下百刻记日
《内经》时代用漏壶滴水的方法记量时间,将一日分为一百刻度。即太阳视运动一周,漏壶水平面正好下降一百刻。“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素问·六微旨大论》)。“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灵枢·五十营》)。《内经》以平旦为一天的开始,太阳连续两次平旦的时间间隔为一日。“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灵枢·卫气行》)。至于平旦起于何时?历来有许多争议,有人主张从寅初一刻开始。从上面的话里,我们只能知道“以夜尽为始”是夜的结束,一定不是现行公历的零点。故暂取春分和秋分时昼夜平分的时间为准,相当于地方时6时正,即“正卯”时。请参看【图1-2-1】
2.一日分十二时辰
从《灵枢·卫气行》“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可知,《内经》将一日划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个地支符号来标记,每个时辰又分为“初、正”,等于现代两个小时。因此,古人的时钟(圭表)概念与太阳同步,24小时正好走完一圈。卯在东方,酉在西方,卯酉为纬线,将一个圆分成上下两半,即划分昼夜之阴阳。以日中为正午,午在南方,子在北方,子午为经线,将一个圆分成左右两半,左半为日升(阳长阴消),右半为日降(阴长阳消),子为阴极点,午为阳极点。“二十五刻,半日之度也”(《灵枢·卫气行》)。
3.历月的划分与二十四节气
现行公历中的历月划分,是完全没有天文学意义的人为划分。中国一年分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月,四季合十二个月,24节气的划分制,具有天文、气候和物候学上的意义,所以《内经》予以采纳。我国古代根据初昏时北斗星斗柄所指的二十八星宿方位,将一回归年365.25日平分为十二个月,月初为节气,月中为中气,共二十四气,形成斗纲建月法。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已将周天分为360度,规定“日行1度,月行十三度有奇”。“五日谓之一候,积三候十五日有零谓之一气,积六气九十日有零为一时,积四时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五刻,为一岁。”(《类经图翼》)。请参考[图1-2-1]和[图1-2-2]。


[图1-2-1] 二十四气斗纲图
(图自《类经图翼》)
4.以365.25平太阳日记年
以太阳的视运动,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周所用的时间,为一回归年,古时为365日零25刻。每年余25刻,四年盈一百刻而满一日。这是《内经》使用的太阳历,记录太阳周年视运动。
年的概念有三种:
恒星年:在天文学家的设想中,某一时刻,太阳、地球、和某一恒星处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公转一周后仍旧回到同一相对位置上,从天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正好“走”了360°。这段时间间隔称为“恒星年”,它等于365日6小时9分9.5秒,这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内经》历法以分布在黄道、白道近旁的二十八星宿,为坐标系,观察日月运动,是古代求证恒星年的方法。《灵枢·卫气行》中有:“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参考[图1-2-3]

[图1-2-2] 五运六气生成图
(图自《内经五运六气学》)

回归年:太阳经过两个春分点的时间间隔,是人们平常说的年,即天文学定义上的“回归年”。我们日常使用的钟表时间,在天文学上称为“平太阳时”,一回归年等于365.2422平太阳日(即365日5小时48分56秒)。古时候,人们用圭表一类的简易天文仪器,测定每天正午时刻日影的长度,并把连续两次影子最长的时间间隔作为一年。因此,“回归年”的意思是“太阳(日影)又回到了那里”。在北半球日影最长的时间是冬至节这一天。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为根据制定的历法,称为“太阳历”,或称“阳历”。
近日点年:太阳经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小时13分48秒,称为“近日点”年。由于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行的,故地球距离太阳有远近之分,1月1日距离最近,称为“近日点”,7月2日距离最远,谓之“远日点”。我们现行使用的公历,取近日点,即为一月一日,定为年首,称为“年始”,民间称为“元旦”。1月1日是世界人民现行的“岁首”记法,人们的法律生日按此历法时间为据。
现代公历,采用每4年最后一年(闰年)增加一闰日,每百年的最后一年减免一闰日,每四百年的最后一年又为闰年,增加一闰日的办法,来解决太阳回归年(365.2422日)与太阳历法年(365日)之间的时间差数问题。

()按照回归年划分五运六气
1.五方星宿定五运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指元气是生成万物的本源,天运轨道是形成周而复始的五运周期之根源,是万物仰赖的生存能源。《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描述了肉眼所测得日月运行轨迹,是五运产生的方位说: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这段话可以看出五运的产生与地球公转的黄道和黄道平面天空背景上的恒星宿有关,是以恒星宿为五运定位的。因此,我们使用回归年来推算运气的时段,是符合运气产生的天文学背景的。
2.60天零87.5刻推六气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六气有清楚的历法划分。我在标题中用了个“推”字,是因为六气的时段或称为“气位”是人为推算出来的,是肉眼看不所见的。因此,六气是用回归年来平均划分的。
“歧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四年)积盈百刻而成日也。帝曰:六气应五行之变何如?歧伯曰:位有终始,气有初中,上下不同,求之亦异也。帝曰:求之奈何?歧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歧伯曰:明乎哉问也!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第60天零87.5刻);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第121天零75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第182天零62.5刻);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第243天零50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第304天零37.5刻);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第365天零25刻)。所谓初六(第一个六气之年),天之数也。乙丑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第二个六气之年),天之数也。丙寅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第三个六气之年),天之数也。丁卯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四年闰一日圆满)。所谓六四(第四个六气之年),天之数也。次戊辰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已,周而复始。帝曰:愿闻其岁候何如?歧伯曰:悉乎哉问也!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十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末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这段话大家很容易明白,古人认为太阳每天行一度多一点,“六十度而有奇”为一步,即每一气为60天零87.5刻。一年行六步六气,即6×60=360(天),加上6×87.5=525(刻),等于5天零25刻,“日行一周”,正好是一个回归年365天又25刻。“日行再周”是第二年再运行到此处时,天气的交司时刻就要从第26刻开始。“日行三周”,从第51刻起算,“日行四周”,从第76刻起算,“日行五周”就到了第五年,又重复回到第一年的交司时刻上。从第一年开始到第四年,这四年中六气六步的交司时刻是各不相同的。《内经》计算六气的长短,是四年平均二十四“之气”为一个周期,即以四年为一纪。如此“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已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会同即各年的六气六步交司时刻是相同。xxxx有关“岁气会同”内容请读者务必去阅读田合禄老师的著作《中医运气学解秘——医易宝典》,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在2006年9月看到徐振林老师早在1990年制作的六气换气时间表,表中采用了立春日“卯正”时,(即早6时)交运,与本书电脑图像分析的设计时间相似,对读者了解本书以下的内容有帮助,特转录如下:
[表1-2-1]


六气与气月
年支

风季

热季

火季

初之气

二之气

三之气

子、辰、申年

2月5日
6:01
(1刻)

3月6日
16;30

4月6日
3:00
(87.5刻)

4月6日
3:01
(87.6刻)

5月6日
13:30

6月5日
24:00
(75刻)

6月6日
0.01
(76刻)

7月6日
10:30

8月5日
21:00
(62.5刻)

丑、巳、酉年

2月4日
12:01
(26刻)

3月6日
22;30

4月5日
9:00
(12.5刻)

4月5日
9:01
(12.6刻)

5月6日
19:30

6月6日
6:00
(100刻)

6月6日
6:01
(1刻)

7月6日
16:30

8月6日
3:00
(87.5刻)

寅、午戌年

2月4日
18:01
(51刻)

3月6日
4:30

4月5日
15:00
(37.5刻)

4月5日
15:01
(37.6刻)

5月6日
1:30

6月5日
12:00
(25刻)

6月5日
12:01
(26刻)

7月6日
22:30

8月5日
9:00
(12.5刻)

卯、未、亥年

2月5日
0:01
(76刻)

3月6日
10:30

4月5日
21:00
(62.5刻)

4月5日
21:01
(62.6刻)

5月6日
7:30

6月5日
18:00
(50刻)

6月5日
18:01
(51刻)

7月6日
4:30

8月5日
15:00
(37.5刻)

六气与气月
年支

湿季

燥季

寒季

四之气

五之气

终之气

子、辰、申年

8月5日
21:01
(62.6刻)

9月5日
7:30

10月5日18:00
(50刻)

10月5日18:01
(51刻)

11月6日
4.30

12月5日15:00
(37.5刻)

12月5日15:01
(37.6刻)

1月6日
1:30

2月4日
12:00
(25刻)

丑、巳、酉年

8月6日
3:01
(87.6刻)

9月5日
3:30

10月5日24:00
(75刻)

10月6日0:01
(76刻)

11月5日
10:30

12月5日21:00
(62.5刻)

12月5日21:01
(62.6刻)

1月5日7:30

2月4日
18:00
(50刻)

寅、午、戌年

8月5日
9:01
(12.6刻)

9月5日
19:30

10月6日6:00
(100刻)

10月6日6:01
(1刻)

11月5日16:30

12月6日3:00
(87.5刻)

12月6日3:01
(87.6刻)

1月5日13:30

2月4日
24:00
(75刻)

卯、未、亥年

8月5日
15:01
(37.6刻)

9月5日1:30

10月5日12:00
(25刻)

10月5日12:01
(26刻)

11月5日22:30

12月5日9:00
(12.5刻)

12月5日9:01
(12.6刻)

1月5日19:30

2月5日
6:00
(100刻)

让我们对上段论述作一个小结:
(1)五运每年产生于不同的星宿方位与日月的对应点,故无统一的起始时间。其日月五星与地球的时空关系在相对运动变化中,存在固定周期节律,五运节律是其中最稳定的节律。因此,可以用回归年推算。
(2)六气六步以四回归年为一个自然周期,具体交司时刻,是人为划分,其精确度到了以分为标准。这就是《内经》中采用的回归年,它可以视为我们用公历推算运气不会错误的依据。
(3)《内经》五运六气的产生和划分,与农历年无关,自然不需要绑在一起,也没有闰月和闰日的麻烦。理论上讲应该比用农历推算更准确。
(4)由于每一气为60天零87.5刻的关系,必然在某些年六气的交司时刻与我们日常使用的钟表时间“平太阳日”,会发生“1天”的表述差异。我认为这种差异可以忽略,取公历的大致“固定”日期来划分六气即可。


徐振林著:《内经五运六气学》第9页,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地面为什么早晨凉爽,中午热的问题,可以这样解释:清晨太阳光斜射,阳光在地球大气层中要穿过较长的一段路程,能量损失较多,而且截面相同的一束阳光照射的地面,面积越大热量越分散。再加上地球在白昼吸收的热量,经过一整夜地散发后,气温较低,所以早晨觉得凉爽。到中午时,阳光直射,太阳光在地球大气层中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连续照射,气温已经逐渐蓄积升高,所以在中午人们觉得比较热。实际上,太阳的视大小和地面的凉与热,与地球离太阳的远近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日地距离在一昼夜里的变化是微不足道的。倒是大气层的热能蓄积过程和地物地貌,会影响当地的气温昼夜变化。因此,中午十二点是太阳光直射的时间,而地表面最热的时间,要延后两个小时左右,相当于30度左右的角度范围(注:都与地球自转倾斜角有关)。

这个太阳光直射点与地面实际温度最高点的30度角差异,在我们运气学说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与大气层(太阳光穿过大气层只要八分十九秒)、地球吸热和散热的过程有关。因此,在一日的中午12点阳光直射,而温度最热要在下午2点钟左右。同理,一年的夏至节,应该是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但是最热的季节却在30天之后的大暑节;冬至节是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远离北半球的南回归线,但是最冷的季节是在30天之后的大寒节。在前面有关历法的部分我们已经讲过这是中国历法的天文学基础。
2003年8月19日上午,我测量了一个临死前数小时的患者经络,如(图例1-1【编号581临死前】)经络测量图所示。三焦经的井穴上测到数值8,在肾经的左侧井穴上是12,其余所有的经络都不超过3,原穴多数测不到数字。这在民间这叫做“回光返照”,中医讲“伏阳外跃”是阴阳离绝的征兆。对这样的经络应该如何理解呢?从测量经验中,我们直觉的认为肾经的井穴为肾阳,其作用是点燃“生命之火”,是“肾间动气”,是温熙肾水的火。相当于西医学里的肾上腺皮质、脊髓中的神经传道能源,延髓中的生命中枢,能够启动心脏里的窦房结,产生心跳。肾的火种是从父母先天的精血相合而成,在生命孕育的第一时刻就存在了。从经络图像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这个生命火种将要熄灭的最后征象,这是人体有形脏腑遗传信息之火,从父母那来,又传给下一代。我认为,三焦经的井穴是感应“天来的火”,它确实存在,古人说不清,现在还说不清。但是,通过几年的经络观测,尤其是2004年以来,对三焦经的变化做了各种分类观察之后,只有一种推测是普遍成立的,那就是:三焦经的相火代表外来的“天之火”,对人体有感应和供养的作用,而这个“天来的火”早已与人体的生命之火相结合,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抵抗力”,是机体的正阳之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求其至也
你完全可以让自己的“运气”更好丨对话田合禄老师
一呆解字 |“月”和“年”
你可能不知道的农历
为啥中秋总是遇见国庆,总感觉少放两天假 | 科到了
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之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