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卫气运行时系统

卫气运行时系统

… 石清峡士…

 

所谓卫气运行时系统,简称为卫系,就是卫气在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循行系统。后人论述气血,常以营卫并举,就是因为卫气与营气是人体两大最为基本的气血类型,享有同等重要的生理地位,但是在实际论述中,却又往往偏重于营气,就像经穴学中的经穴列布,流注学中的十二时流注,教科书中的经脉走向等都是以营气立论的。至于卫气,即便那些从医多年的人也未必知道卫气是怎样循行的,为什么会这样呢?依我之见,这可能是因为《内经》对卫气循行系统的论述,远不及营气那样直截明了,有些经义让人莫名所以,在系统架构上更不似营气那样简洁优美。

 

1.  怎样地化生而成

卫气派生于水谷精微之悍气这一部分。《素问·痹论》中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灵枢·邪客》中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2.  怎样地循经而行

在历史上,卫气运行时系统是否独立于营系之外而自成一体的问题存在着争议,至今还有人提起。如《类经·营卫三焦》中说:“虽卫主气而在外,然亦何尝无血。营主血而在内,然亦何尝无气。故营中未必无卫,卫中未必无营,但行于内者,便谓之营,行于外者,便谓之卫。此人身阴阳交感之道,分之则二,合之则一而已”,若如此,则营卫之间是二而一,一而二,藕合在一起的,独立性从何谈起?然而,在《内经》中,营行经中,卫行脉外,《营气》论营气之行,《卫气行》论卫气之行,所基的系统架构也各不相同,这些都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做学问贵在能够落到实处,倘如张景岳所言的那样能够“合之则一”,那么,怎样地“合之”则一,所合之“一”的系统架构又是怎样的呢?在古今医家中,请问有谁能够给出个明白无疑的解释呢?

卫气行于脉外肌腠之间,这谁都知道,问题是怎样地循行于脉外,是遵循经脉的路线而行,还是在脉外随处流淌而行?《营卫生会》中说,“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哪里开腠理就流向哪里,可随处漫流,由此可见,所谓卫气循手足三阳脉外而行,这仅是大致性的,或说“流域”性的概念。试想,各经脉都是线性的,卫气倘若遵循经脉的循行路线而行,怎么能够覆盖表腠那么大的范围?

2.1   循行系统架构

按照《卫气行》的说法,卫气之行,必遍历手足三阳经之后,入行于阴分,循历于五藏而为一周于身。由于卫气行于手足三阳之与卫气行于阴分五藏有着各自显著不同的运行特征,因此,本文先一分为二,将卫气循行系统拆分为卫阳、卫阴两大部分,作专题分析之后,再合二为一,讨论其总体性的系统框架与特征。

 

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眥,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眥,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小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陽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灵枢·卫气行》

 

2.1.1   阳子系统

在这里,将卫气循流于手足六阳经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称之为卫阳子系统。至于卫气流行于手足六阳经的循行规律,《卫气行》中似乎说得很清楚,那就是依照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先后之序,各从头首,循本经向下射行,及于四肢之末,简洁明了。不过,也有医家对此提出了疑义,如楼英在《医学纲目·阴阳脏腑部·阴阳》中就提出两点与众不同的看法:

其一,楼英认为“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侧”句之前缺失“其散者”三字,及与此后“别者以上至耳前”句中的“以上”二字皆为“衍文也”。

且看《卫气行》所述,卫气出行足太阳之后,论述手太阳、足少阳、手阳明诸经之行时,都采用“其散者”如何如何的行文句式,在循行走向上,连同足阳明,都是从头首各循本经向下射行,唯手少阳与众不同,显得有些另类,似乎是卫气循足少阳下行足趾之后,复次上行,入手少阳,一则循手少阳分侧下行及指,一则续上至耳前,也就是说,卫气入行手少阳是通过自足少阳以上实现的。

从卫气出行各经的初始部位上看,主要集中在目眦与耳旁两大区域。依各经循行起止,足太阳起于目内眦,手太阳、足少阳与手少阳三者同起于目外眦,既论手太阳、足少阳两者之行皆为“其散者”如何,手少阳亦应如是,为何要独云手少阳须假“以上”如何,与其他两经相向而行呢?手少阳既起于目外眦,自可向下别行于耳前,何须“以上”如何呢?因此,楼英的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

其二,楼英提出平旦阳气之出目而下行于手足三阳也,皆一时分道并注,非有先后次第也”,并据此认为后文中所谓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之类的说法,“大与此节矛盾,盖衍文也”。

那么,卫气行诸手足三阳,究竟是“一时分道并注”,还是“有先后次第”呢?我们先从卫气运行秩序的形成机制谈起。古今医家在论述卫气出入六经的基本规律时,都是照本宣科。然而,并不象营气那样循环于十二经,所循之先后一目了然,手足三阳在头首部如何贯连如一,《内经》并没有交代清楚,那么,卫气行诸手足三阳的出入法则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个就没见有谁谈过了。如依我的想法,所谓卫气,不就是水谷之悍气吗?依据《动输》所云,“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顑,下客主人,循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且看卫气循手足三阳出行之处的分布规律,足太阳起于目内眦,手太阳起于目内眦∩目外眦,足少阳、手少阳皆起于目外眦,循手少阳别行于耳前,合于颔脉者下行足阳明,其散者下行手阳明,所形成的先后出入之次不与“别走于阳明者也”在头首部的运行走向相仿佛的吗?由此可以推定,卫气散行于三阳,本就是以“别走于阳明者也”,依次循环流注于三阳为核心结构的。想想也是,气血之行,如水之流,必然是前后相继的,否则的话,这里散行完毕,再到那儿散行,跳来跳去而行,这还不乱了套?

既然卫气之行以“别走于阳明者也”为核心,这就是意味着卫气“下行于手足三阳”,必“有先后次第也”,那么,这是否就可以断定楼英的观点是错的呢?那就未必了,这取决于卫气的运行形态。按照《素问·离合真邪论》中的说法,“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也就是以倾移的方式运行,那卫气行诸三阳时,必然是行毕XXX经之后,再入行YYY经,这便有了先后次第,因此,如依《内经》的观点,楼英的说法是无法成立的。可是,我们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卫气以平移而绵延不绝的方式运行,这就形成了楼英所主张的“一时分道并注”的流注形态。卫气究竟是以倾移而虚实相生,或是以平移而绵延不绝的方式运行的呢?恐怕只有天晓得。既然辨不出孰是孰非,此后的论述仍以《内经》所云为准。

2.1.2   卫阴子系统

卫气入于阴分,则仅流行于五阴藏之中。《灵枢·卫气行》中说:“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也就是按照肾、心、肺、肝、脾,复归于肾的循环次序,依次流行于五脏之中。很显然,这一运行规律较之于卫阳子系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因此,我们将卫气循行于阴分所形成的运行子系统称之为卫阴子系统。

2.1.3   卫系总框架

依据《卫气行》中的说法,卫气流行于手足三阳,必“下行阴分,复合于目”而为一周,也就是说,卫气循序流遍卫阳、卫阴两大子系统而为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因此,在总体运行框架上,卫阳之于卫阴是合二为一的,彼此只能作为卫气循行系统的一部分而存在着。如此,倘想描述总体性的卫气运行框架,就必须搞清楚这两者是如何合而为一的,即卫气如何从卫阳下行于阴分,又如何从阴分复合于目部的问题。

先谈卫气如何从卫阳下行于阴分,这一部分《内经》还是说得很清楚的,“……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那就是循足阳明以下至足心,再依足少阴肾经上行入肾藏而入行于卫阴,因此,卫气从卫阳下行于阴分的循行途径为卫阳>>>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 肾藏 >>>卫阴。

那么,卫气又如何从阴分上行复归于目部,以复出于足太阳,完成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呢?这个嘛,《内经》就没有说清楚了。《类经·卫气运行之次》中倒有一番说辞,“阳明入足心出内踝者,由足少阴肾经以下行阴分也,少阴之别为蹻脉,蹻脉属於目内眦,故复合於目,交足太阳之睛明阴经,乃为一周之数也”,认为这是通过蹻脉实现的。不过,细细推敲一下,这样的说法还是有些问题的:其一,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卫气之行,的确周行于蹻脉,而且蹻脉也上达于目部,只是卫气行之于蹻脉,是以昼夜盛衰更替立论的。卫气昼主以卫阳为核心,则阳蹻盛而寤,夜主以卫阴为核心,则阴蹻盛而寐,从而实现昼夜寤寐状态之间的生理切换。很显然,这样的昼夜盛衰更替法则与本节所论不相类,而且《内经》也从没说过卫气会循阴蹻以行的话;其二,卫气通过足阳明下行,循足少阴之分间,而不是阳蹻,从卫阳入行卫阴,现在,从卫阴上行于卫阳,却要假阴蹻上行?这恐怕有些费解。因此,昼夜蹻脉升降系统应该有别于本节所论,另成一个子系统,不可混淆的。既不可能假足少阴、蹻脉以行,那么,卫气假何以行,从卫阴上行于目部,入行于卫阳的呢?谁知道呀!

妨照图2>3-2示例,卫气所行手足三阳的图式定位以帝出章为准。依据卫阳、卫阴两大子系统的循行法则,绘制卫气循行系统框架图如下:

2.2  应时起止法则

提起卫行昼夜五十周于身过程中的应时起止问题,《卫气行》倒是详为例述,似乎是不成问题的。但仔细检读一下,那就乐观不起来了,因为《卫气行》中的例述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无已……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大要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昐昐,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以上便是《卫气行》对卫气昼夜五十周身过程的论述部分,在字面上,这些文字的语义很容易理解,没有什么好解释的。问题主要出在天人模型及其模拟演绎过程在具体语义细节上究竟应该如何理解上。

2.2.1  如何昼则行于阳,夜收行于阴

“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一般都理解为昼则卫气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夜则卫气行于阴藏二十五周。实际上,这样理解还是有些问题的。按照《卫气行》中的定义,“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此句应解读为昼则日行于房至毕之间,卫行二十五周,夜则日行于昴至心之间,卫亦行二十五周。当然,这些都是不伤根本的,根本的疑点在于卫气在昼夜之中如何分别运行二十五周的。

依据《卫气行》中的说法,“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阳尽于阴,阴受气矣。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昼则卫气周行于六阳经,六阳经遍行全身,故以二十五周于身立论;夜则卫气周行于五藏,故以二十五周于藏立论,也就是说,卫阳与卫阴以昼夜分开各自独行二十五周,这显然与前面所述的卫气遍行手足三阳,“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的说法相矛盾,也是其后例举的水下四刻遍历三阳与阴分的流注法则相抵触。

2.2.2  如何昼夜五十周于身

卫阳子系统的运行方式十分奇特,以目部、耳旁为核心,各循本经下行至四肢末端,并不似营气那样的循环结构,那么,如何周行于六经呢?依据《卫气行》中的说法,那就是循太阳、少阳、阳明之次,逐时射行于各经。再如,昼则历行三阳及阴分为一周,那么,夜则如何呢?是否是历行五藏及阳分为一周,还是仅行于五藏为一周?医家们议论纷纷,至今也没有整出个头绪来。倘若这些问题都是潜在的,不谈也罢,那么,四刻为一周于身这一说法就是明摆着的问题。

卫气逐刻流注各经的规律,《卫气行》以“半日之度”,卫行六周有余为例详加列述,大致卫行手足三阳及阴分,历时四刻。如此,昼夜百刻计,卫气只行二十五周于身,这显然与昼夜五十周于身的说法相抵触。白纸黑字,实在太扎眼了!《类经·卫气运行之次》中说,“水下二十五刻,计前数凡六周於身,而又兼足手太阳二经,此日行七舍则半日之度也。按前数二十五刻,得周日四分之一,而卫气之行止六周有奇,然则总计周日之数惟二十五周於身,乃与五十周之义未合,意者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者二周,以一刻作半刻,则正合全数,此中或有别解,惟後之君子再正”。

张景岳的想法倒也直截,主张将原来的一刻之数改为半刻。假如不存在传抄错误——如是,怎样解释都没有意义,能够写出象《内经》这样不朽经典的人,犯下如此显眼的低级错误,令人匪夷所思。那么,是否还有别的解释呢?且看前文中云,“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注:50/28 = 1.79”,昼夜以百刻计,则日行一舍的时间约为三刻又七分刻之四(注:100/28宿 ≈ 3.57/宿),略为四刻,接近于卫气行遍三阳及阴分的时间,故其后又有“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的说法,这就形成了“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与“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之间的等价关系。准确地说,1.79周︰3.57X周︰4刻,X =1.79*4刻)/3.57=2周,也就是说,卫气四刻历行三阳及阴分,应以二周计,只是这二周之数又该如何理解呢?参考前文中卫阴、卫阳分行各论的说法,勉强说得过去的解释就是,历行手足三阳为一周,卫气在阴分历行五藏为一周,由此产生的疑问是,同为一周于身,历行三阳占时三刻,行及阴分只需一刻,时差咋就这么大呢?将这一运行时刻,推及到“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论?全乱套了!唉,头都大了,再谈下去还不知蹦出什么问题来,不说了。

回过头来再看《五十营》与《营气》,以营行五十周于身而为一周比拟于年周日视运动退移一周于天,这便涉及到逆顺之常的问题,而在《卫气行》中,仅以昼夜卫行五十周于身比拟于日视运动东西而行一周于天,只顺不逆,当然不可能会出现逆顺之常的现象了。

2.2.3  昼夜如何大会于风府

营卫昼夜五十周于身而复大会,这是《内经》的基本论点。如依《卫气行》中的论述,卫气昼夜固然五十周于身,却无法形成五十周于身而复大会,那么,倘若大会,又如何进行大会的呢?《灵枢·岁露论》中倒有一番解释,“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注:任脉天突也),其气上行”,卫气大会于风府,风府之行,循背脊以下,伏冲以升,三十日为一个周期,只是这样的大会规律,顺文解释容易,多问几个为什么就给难住了。

其一,所谓大会,本就是基于昼夜五十周于身之上的,因此,倘若大会,那只能大会于卫气的循行路线,即手足三阳、卫阴以及足少阴之分间等之上,否则,如何大会得起来?可是,这里却说,“卫气之行风府”,循背脊伏冲以行,似不在循行路线之内,这该如何是好?其中,手足三阳、足少阴等的循行分布与循背脊伏冲以行的运行特征绝不相类,只是卫阴周流于五藏时,当假何经何脉以行,《内经》并没有交代清楚。因此,最有可能的解释便是,背脊伏冲是卫阴周流于五藏时所循行的路线。

其二,营卫之行法象于日月,这同样是《内经》的基本观点。营气之行的法象对象及其法象模型,《五十营》与《营气》说得很清楚,那么,卫气呢?《卫气行》虽然论述了卫行五十周于身之与日视运行一周于天的关系,但这种关系仅仅是度量对应关系,而非法象关系,因为并没有涉及到这两者总体运行周期之间的比拟关联。那么,就卫气而言,总体性的周期行为又是如何的呢?可资借鉴的恐怕只有卫气昼夜常大会于风府这一说法了。

所谓大会,即所始复归于所终,完成一个运行周期。可这里所说的大会却是逐日依次退移着的,可见并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运行周期,仅仅指逐日之终始处。依据“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循脊以降,伏冲以升,必三十日而一周于身的说法,卫气完整的运行周期当为一月。反观日月之行,以一月为一个周期的只有月视运动,如以此推测,卫气逐日之终始法象于月视运动。再看《岁露论》、《八正神明论》等篇再三申明,卫气之盛衰法象于月相之亏盈,可见这样的猜想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假如大会之说反映了卫气之行的实际形情,这便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次上的问题,《卫气行》中所述仅是卫气在逐日之中的运行概况,远称不上精确,而要想精确演绎,就必须考虑到一月为一周的周期性因素,也就是说,在演绎卫气逐日之所行时,必须考虑到逐日大会于风府的实际形情。这在理论上并不难,难就难在演绎所得的结果无从验证。罢了,那就谈到这里吧。

 

3.  卫行卫阴及阴阳跷之谜

3.1   卫阴循何经以行

在《卫气行》中,卫阴之行的论述有些另类,只论所行及的五藏,却没提行及五藏所循行的经脉。气血必假经脉以行,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卫阴之行又岂能例外?那么,卫阴又是循何经以行而遍及五藏的呢?这显然是个问题。且就《内经》提及的卫气之所行的手足三阳、阴阳而言,手足三阳以卫阳之所行立论,而阴阳蹻以昼夜盛衰立论,既不可能昼夜五十周于身,更不可能依次遍及肾、心、肺、肝、脾等五藏,因此,这两者都不可能是卫阴假以行及五藏的经脉对象,那剩下的只有大会于风府之所行的背脊伏冲了。那么,卫阴到底是不是假背脊伏冲以行呢?这就要看假背脊伏冲以行,能否依次遍行肾、心、肺、肝、脾等五藏,而这在《内经》中是找不出能够解答这一问题的线索的。

3.2  昼夜盛衰于蹻脉

3.2.1   阴阳跷的生理特征

先从跷脉的循行路线谈起。《灵枢·脉度》中说,“蹻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眥,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这无疑是指阴跷。至于阳跷,《内经》仅仅说明了与阴蹻在头首部的交接方位,但具体的循行路线却付之阙如。《难经》始有阳跷的循行纪述,《二十八难》中说,“阳蹻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也是很粗略的,后人依据《甲乙》诸书有关阳蹻交会穴的记载,才勾勒出阳蹻脉的循行轮廓。

依据《脉度》中“蹻脉者……入頄,属目内眥,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寒热病》中“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蹻、阳蹻,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注:应为目内眦)”,以及《八脉考》中阴阳跷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等五脉会于睛明穴的说法,阴阳跷外交于目内眦,内交于目系,因此,目部是阴阳跷在头首部的聚交核心所在,且从阴阳蹻脉在昼夜中的盛衰变化所形成的寤寐效应上看,阴阳蹻脉的生理作用也主要体现在目部的开阖上,其中,蹻主开,蹻主阖。

至于这两经所属的藏腑属性,阴蹻为“少阴之别”,这个《内经》说得很清楚,在五藏属肾无疑;阳蹻为“足太阳之别脉”,《内》、《难》谁也没有这样说过,很可能是后人依据阳跷的交会穴与足太阳比较密切,并比附蹻的说法而得来的。依据卫气昼夜阴阳相入的循环法则,昼则主行于卫阳,而卫阳以足太阳为纲,阳蹻又为足太阳之别,故卫阳盛则阳蹻亦盛;夜则主行于卫阴,而卫阴主之在肾,蹻为少阴之别,故卫阴盛则蹻亦盛。

阴阳蹻脉的生理特征上看,这与卫气之所行的核心构架是同构的,因此,《内经》在论述营卫昼夜之行对蹻脉盛衰变化的影响时,多以卫气为基础,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3.2.2   昼夜盛衰交替的法则

卫气在阴阳蹻脉中的影响,并不似卫气行之于卫阳、卫阴那样循经周流不已,而是体现于卫气昼夜阴阳相入所造成的盛衰变化上。卫气昼则主行于卫阳而阳气盛,阳气盛则蹻脉盛;夜则主行于卫阴而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蹻脉盛,在生理效应上,蹻脉盛则目睁而寤,蹻脉盛则目瞑而寐,从而形成昼夜寤寐状态的生理切换,这就是中医所主张的睡眠机制的实现过程。

 

附注:《解深密》(上部)全书下载地址:http://vdisk.weibo.com/s/F2so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气的节律(1)——卫气昼夜节律
针灸聚英卷一上 手足阴阳流注
十四经发挥卷上
自我康疗157: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论》
深入研究阴阳跷脉走形与睡眠的关系如何?
阴阳跷脉的循行与卫气的关系如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