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头汤及其配伍抗风湿的机理研究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探讨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的“ 痹证” 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的论述。历代医家又有称“ 历节病” 、“ 鹤膝风” 、“ 痛风”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属“ 骨痹” 、“ 顽痹” 。因本病可侵及多系统,故近年来又将之统于“ 痹病”范畴。对痹证的病因研究,自《内经》以来,诸家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畴甚广。从发病学角度看,可将其概括为正虚、邪侵、痰饮瘀血3个方面。然而这三者又由各自不同的原因引起,引起三者的直接和间接原因,就是痹证发生的原因。

1、正虚

正虚,即正气不足。所谓“ 正气” ,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

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 内因正虚” 。《济生方》中更加明确指出:“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 1) 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一般指人体先天不足或功能低下,其是痹病不可忽视

的因素。《灵枢· 五变》早已指出:“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 阴阳二

十五人》也日:“ 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阙

足痹……足少阳之上,血气少则无鬓,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 。清· 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 风门杂法》日:“ 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 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 这些都说明禀赋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先天禀赋不足,营卫、气血虚弱,脏腑经络功能低下,则卫阳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阻遏营卫,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

( 2) 劳逸过度: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

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张有弛,生生不息。当过度劳累或安逸,可损伤正气,而成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

①劳累过度:也称“ 劳伤” ,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

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素问· 宣明五气篇》日:“ 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 举痛论》日:“ 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在谈

及劳力过度与痹的发病关系时,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日:“ 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 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 劳力过度主要 伤及营卫气血,阳气不足,腠理空虚,卫外不固,邪气流注经络、关节、肌肉,发而为病。

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而言,实际属于七情致痹的一个方面。《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日:“ 脾在志为思” ,“ 心主藏血” 。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体正气虚弱。《素问· 五脏生成篇》日:“ 心痹,思虑而虚,故邪从之。”另外,思虑过度,气机郁结,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暴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也可致痹。

房劳过度:指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而言。《中藏经· 五痹》日:“ 骨痹者,乃

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精气日衰,则邪气妄入。” 房劳,男女皆可得之,其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年老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有关。如明· 孙文胤《丹台玉案》日:“ 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自恃雄健,石斤伤真元,遗其病于暮年也。”

②安逸过度:也称“ 过逸” ,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易使气血运行迟

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素问· 宣明五气篇》日:“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 3) 病后产后,体虚易痛: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失调的反

映,病瘥之后,多具有以下特点:一为阴阳未和,二为正气亏虚,三为正虚邪恋。总之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如金元· 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日:“ 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产,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

妇女以血为本。《灵枢· 五音五味》日:“ 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 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清· 傅山《傅青主女科》日:“ 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 宋· 陈自明《妇人良方》日:“ 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 古代医籍多称之“ 产后身痛” 。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病者甚多。

2、邪侵

历代医家认为,外邪侵及人体,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 痹论》开篇即

日:“ 痹之安生?歧伯对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又日:“ 所谓痹者,

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之气合,故不为痹” ,后世多循此说。如宋· 严用和《济生方· 五痹》中日:“ 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 痹病的发生,除正虚因素外,与外邪有关的因素主要为:

( 1) 季节气候异常: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

其时而有其气( 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 ,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 暴寒暴暖) 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 六气” 即成“ 六淫” 而致痹。

《素问· 本病论》日:“ 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 。“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素问· 至真要大论》日:“ 太阳在泉,寒复内舍,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金元· 张子和《儒门事亲· 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日:“ 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日,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寝处津湿,痹从外入。” 从临床上看,痹病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病情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

( 2) 居处环境欠佳:主要是指居处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

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其是形成外邪侵袭,发生痹病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明· 朱棣《普济方· 诸痹方》日:“ 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

( 3) 起居调摄不慎:指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

出,病后和劳后居处檐下,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素问· 五脏生成篇》日:“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

3、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其在痹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清· 喻昌《医门法律· 中风》日:“ 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 。清· 林佩琴《类证治载· 痹证》日:“ 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有“ 瘀血致痹说” 。导致痰浊瘀血的直接原因主要为饮食所伤、七情郁结、外伤等。

( 1) 饮食所伤:此为形成痰浊的重要原因,多由暴饮暴食、恣食生冷、过食肥

甘、饮酒过度等而成。脏腑学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由于暴饮暴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素问· 痹论》) 。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病。故《医级》作者董西圆强调“ 痹非三气,患在痰瘀” 。

( 2) 七情郁结: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

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朱丹溪认为“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明· 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也日:“ 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 。瘀血既成,阻滞经络,而发痹病。

(3)跌仆外伤:跌仆外伤形成瘀血,清· 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 跌仆闪挫源

流》日:“ 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 由于局部气血凝聚,而致局部筋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低下,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脉络闭阻,导致痹病。 

“ 不通” 与“ 不荣” 是发病的病理关键。所谓“ 不通” ,指经脉气血为邪气所扰,

运行不利,甚则闭阻不通。因外邪侵袭,风为六淫之首,邪及肌表经络,必扰乱经气,致经气盛满,壅而不通;寒为阴邪,“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 《素问· 举痛论》) ;火( 热) 为阳盛之邪,既可充斥经络,又可伤津灼阴,使筋脉失濡而不通,更何况痹病多邪气杂合。若内有痰浊瘀血停滞,则使经络气血更为“ 不通” 。由于痹病多病程长久,迁延难愈,病久不已则进一步损伤正气,此时以“ 不荣” 为主,主要因于久痹,精气血津液亏损,皮肉脉筋骨及脏腑组织失于濡润荣养( 当然,也不排除痰瘀闭阻之“ 不荣” ) 。

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为素体本虚,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

注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已,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病位在骨、关节、筋脉、肌肉。病性属本虚标实,肝肾脾虚为本,湿滞、痰凝、血瘀为标。初起多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出现气血不足、肝肾亏虚之候,并可因之造成气血津液运行无力,而风寒湿等邪气侵袭,又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运行,“ 不通” 、“ 不荣” 并见,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关节肿大、强直、畸形而致残。

辨证论治

痹证总由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

治疗痹证的共同原则。痹证日久可根据正气亏损之不同而采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等治疗方法。临床上根据辨证,风湿热型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风寒湿型可用乌头汤或薏苡仁汤加减,痰瘀痹阻型可用桃红饮加减,肝‘肾阴虚型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如“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 《内经· 素问》) ,则宜益气养心,温阳复脉,用炙甘草汤加减。

单味中药的运用

( 1) 常用中草药:此类中药种类较多,包括疏散风邪药,如独活、羌活、防风、

麻黄等:温经散寒药,如熟附子、川乌、草乌、桂枝、细辛等;除湿愈痹药,如苡仁、防己、苍术、萆薜、蚕砂、木瓜、茯苓、猪苓、泽泻、滑石等;清热通痹药,如知母、黄柏、石膏、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等:通经活络药,如猫蔹草、络石藤、忍冬藤、秦艽、松节、伸筋草、木瓜、千年健、透骨草、鸡血藤、穿山龙、姜黄等:补肾壮骨药,如熟地、补骨脂、淫羊藿、狗脊、续断、杜仲、桑寄生、牛膝、仙灵脾、山萸肉、女贞子、鹿茸等。

( 2) 虫类药:虫类药运用自古即有,清代叶天士云:“ 飞者升,走者降,血无

凝者,气可宣通,搜剔经络之风湿痰瘀莫如虫类” 。类风关之形成乃正虚感邪,邪壅经络,气血痹阻以致关节肿大、疼痛、畸形,治疗棘手,单用草木难以透达,往往需配用虫类走窜之品方能收效。根据各类虫类药的性昧功效,大体可分3类:①温阳祛风通络药:如乌梢蛇、白花蛇、全蝎、蜈蚣、蜂房等;②清热通络祛风药:如地龙、僵蚕等:③破瘀逐痰药:如地鳖虫、穿山甲、虻虫、水蛭等。临证之时,需结合各类药效特性,随证选择运用,往往易获良效,如蜈蚣性急善行为搜风剔络要药;全蝎多治风痰,又可散寒破瘀;晨僵、肿胀较甚者,用僵蚕效佳。

( 3) 活血化瘀药,一般病程长,因此多见瘀血,正如《医林改错》指出:“ 痛

久必有瘀血” ,因此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类风关较多,常用的药物有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当归尾、泽兰、牛膝、鸡血藤、莪术、苏木、乳香、没药、水蛭、虻虫、穿山甲等。现代药理研究,活血化瘀药能改善血液循环与组织代谢,能降低血液粘滞性,增加氧运、消除水肿、吸收出血及渗出物,有使结缔组织吸收、恢复正常形态的作用,且能明显抑制抗原结合细胞数,对免疫的多个环节有作用。

( 4) 以免疫调节观点应用中药风湿性疾病多为免疫功能失调或自身免疫疾病,

不仅存在体液免疫异常,而且有细胞免疫障碍,因此免疫调节剂( 包括免疫促进剂、免疫抑制剂) 已大量用于治疗类风关。免疫促进类的中草药有党参、黄芪、仙茅、仙灵脾、生地、鳖甲、首乌、白芍等。免疫抑制类的中草药有雷公藤、苍术、防己、细辛、枳实、辛夷及部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物“ “ 。近年来以免疫学观点应用中草 药治疗类风关的医家逐步增多,并取得一定疗效和经验。如雷公藤制剂作为免疫抑制剂治疗类风关己取得显著疗效: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香附汤均能明显地促进淋巴细胞转化及形成活性花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可能有较好的免疫抑制作用。

雷公藤( 《中国药植志》) 性苦、辛、凉;有毒。归肝、脾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关节肿痛、拘挛等“ “ 。现代药理研究示:①具有抗炎、抗过敏、镇痛和解热作用:②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③影响脾脏、胸腺及淋巴细胞内环核苷酸的含量,使其cA船/cGM P比值提高,增加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阻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④具有中度的抗凝、纠正纤溶障碍的作用,并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微循环;⑤可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超氧歧化酶( SO D) 的话性,加强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减少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⑥补充微量元素锌,纠正本病锌/铜的异常比值。

3、中医的辨证论治为主,必要时辅以西医抗风湿药控制疼痛,阻止骨质侵袭。

此外也有将雷公藤与辨证论治结合,如金关片等。治疗法则较多集中于补益肝肾、化瘀祛痰、清热、散寒、除湿。用药强调有情之品、虫类药、藤类药。


乌头汤的研究进展

乌头汤是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创制的一首名方,《金匮要略》指出:“ 病

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 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该方由制川乌6克、黄芪9克、麻黄9克、芍药9克、炙甘草9克所组成。其中制川乌为

君药,有温经散寒止痛的作用;麻黄为臣药,能祛风发汗宣痹;芍药缓急止痛,利关节屈伸,黄芪益气固卫,助麻黄以温经止痛,又可防麻黄过于发散,有扶正祛邪之作用,两药共用为佐药;炙甘草为使,既能助黄芪益气,并能减弱川乌的毒性。

五药合用,共奏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功效。主治寒湿痹证,症见关节剧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热,舌苔薄白,脉沉弦者。诸药合用,能使寒湿之邪微汗而解,病邪去而正气不伤。体现了《金匮要略》湿病证治中所云:“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之义。

一、乌头汤临床运用

1、痹证:张氏用乌头汤加减,药用川乌头、生麻黄、白芍、炙黄芪、甘草为

基本方治疗痹证100例。病程3~5年者,有效率为61%;病程1~3年者,有效率为97%。范氏自拟秦艽乌头汤,制川乌、制草乌、白芍、麻黄、黄芪、甘草、赤芍、木瓜、牛膝、蜂蜜治疗痹证378例,总有效率为96.3%。孔氏以乌头汤加减治疗风寒湿痹45例,药用制川乌、杭芍、麻黄、黄芪、炙甘草、苍术为主,治愈好转率达95.7%。

2、类风湿性关节炎:勾氏以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总有效率为

100%。王氏等人以制川乌、芍药、麻黄、黄芪、甘草、干姜、桂枝、细辛组为乌头加味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0例,总有效率为92.8%。王氏以乌头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用川乌、草乌、芍药、麻黄、黄芪、甘草、防己、鸡血藤、伸筋草为主,总有效率为90.9%。杨氏的乌头汤加昧:川乌、芍药、麻黄、黄芪、甘草、白蜜,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均有效。

3、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陈氏以制川乌、制草乌、熟附子、白芍、

麻黄、黄芪、当归、炙甘草、桂枝、木瓜、细辛、红花、蜂蜜组方为增效乌头汤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105例,其中临床治愈88例,占83.8%;好转15例,占14.3%;无

效2例,占1.9%。蔡氏用复方乌头汤治疗腰椎间盘突症68例,药用川乌、白芍、

麻黄、黄芪、甘草、生苡仁、苍术、黄柏、知母、牛膝、杜仲、羌活、独活、络石藤为主,总有效率为92.7%。钱氏 以加味乌头汤内服配合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照组只采用骨盆牵引,治疗组再加用以生甘草、制川乌、杭白芍、棉黄芪、威灵仙、鸡血藤、炙麻黄、川桂枝为主的加味乌头汤,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有效为90.1%。戴氏以乌头桂枝汤治强直性脊柱炎89例,药用制川乌、川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红枣,总有效率为100%。

4、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陈氏 以细辛、麻黄、制川乌、制草乌、白芍、 当归、牛膝、木瓜、黄芪、甘草组方为细辛乌头汤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其中治愈

41例,显效17例,好转3例,无效l 例,总有效率为98.1%。杨氏以乌蝎汤治疗原发性坐骨神经痛42例,药用川乌、草乌、全蝎、桂枝、牛膝、秦艽、白芍、细辛、甘草为主,结果治愈3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6%。李氏。” 以乌头汤治疗坐骨神经痛,总有效率为89%。刘氏以乌头汤治疗三叉神经痛24例,均有效。

5、膝关节囊积液:郗氏 等人以乌头防己汤治疗膝关节积液37例,药物组成主

要以川乌、当归、杭芍、桂枝、细辛、通草、防己、川羌、首乌、苍术、茯苓、威灵仙为主,总有效率达86.5%。


有关乌头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毛氏研究了乌头汤的镇痛抗炎作用,结果表明:动物内服及外用乌头汤均可提

高物理性和化学性刺激致痛的痛阈,表明该方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具有抗急、慢性炎症作用,其中对急性炎症的抗炎效果较好。毛氏对乌头汤内服和外用合并加温的镇痛作用观察,结果表明:内服乌头汤或外用乌头汤均能使小鼠对热板致痛的耐受程度增加0.5~1倍,而合并局部加温则耐受程度增加2~3倍,两者合用有协同作用。毛氏对加温和乌头汤改善微循环和抗炎作用的观察,结果表明:乌头汤与热疗合用,一是适宜的温热促使血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快,带走淤滞的组织液,炎性细胞和介质;二是皮肤毛孔开放,有利于药物透皮吸收而抑制组织中5~羟色胺、组织胺和前列腺素E等炎性介质的释放“ ” 。两者合用,其活血化瘀、抗炎消肿作用明显增加。

l 、川乌:辛、苦、温,有大毒。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具有祛风除湿,散

寒止痛的作用。川乌含有多种生物碱,主要是乌头碱、异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历来为治疗痹证之要药,从历代医学文献的记载均可以证实。《金匮要略》:“ 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普济本事方》:“ 治痹,川乌粥法治寒湿痹麻木不仁。” 《医学启源》:“ 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 《本经疏证》:“ 乌头为治阳痹阴遂之要剂也。” 实验表明:川乌总碱对非免疫性和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还有明显镇痛作用。总碱明显抑制脚叉菜胶引起大鼠足肿胀,提示它对PG合成、释放或其致炎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组胺、五羟色胺性足肿胀,抑制两者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说明总碱可抑制二者的致炎作用;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可能是其抑制小鼠二甲苯耳水肿及巴豆油气囊肿渗出的主要原因。对可逆性被动Arthus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明显抑制白细胞趋化。总碱明显提高小鼠热板痛阈、抑制醋酸引起小鼠扭体反应,证明它有明显镇痛作用。

2、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 。

《药性论》称麻黄可治“ 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现代实用中药》认为“ 对关节疼痛有效” 。辛味可祛风,温性可散寒运湿,因此麻黄对“ 风、寒、湿三气” 都同时具 有针对性。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碱对骨骼肌有抗疲劳作用,能促进被箭毒所抑制的神经肌肉问的传导,可用于治疗一些骨关节疼痛或增生性疾病如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退行性关节疾病 。实验表明:口服伪麻黄碱能使动物血管通透性降低而呈现抗炎作用。伪麻黄碱对大鼠以及小鼠对冰醋酸诱发的扭体作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高剂量灌胃给药明显抑N -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度,提示有镇痛和抗炎作用,其机理前者可能与其中枢抑制作用有关,后者与收缩血管,减少通透性有关。

3、白芍:苦、酸、甘,具有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的功效“ ” 。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解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有抗炎、抗菌作用,有免疫调节及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并有保肝作用。芍药水浸膏可抑制小鼠由角叉菜胶引起的足趾浮肿,也可抑制醋酸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芍药配伍甘草有较强的协同作用。白芍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热板痛反应,提示白芍总苷地镇痛作用与阿片受体无一定关系。白芍提取物“ ” 能抑制蛋清所致大鼠急性足肿胀和棉球肉芽肿,表明该药对急性渗出性炎症及增生性炎症均有效,白芍总苷哪! 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明显对抗作用,可使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细胞过度分泌白介素1( IL一1) 、肿瘤坏死因子( TN F) 及前列腺素E2( PGE2) 的功能恢复正常;还能恢复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细胞过低的伴刀豆蛋白A( ConA) 增殖反应,表明白芍总苷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滑膜细胞功能及脾细胞增殖反应有明显影响。白芍总苷具有抑制人血红细胞渗透性溶血的作用、能显著抑制H 202引起的溶血反应,并显著抑制H 0引起的红细胞还原型古胱甘肽的降低和脂质过氧化物的增多,对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芍药苷可降低红细胞刚性,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压积,尚有抗凝血酶的作用。

4、黄芪:黄芪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糖;多糖、皂苷、黄酮、氨基酸和微量元

素等,其中多糖含量较多。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双向调节免疫系统,有抗疲劳、抗衰老作用,能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血液流变性。黄芪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㈣可能与提高血浆和组织内的CAM P和CGM P的含量有关。黄芪总苷有明显的抗炎和镇痛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与其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抑制白细胞游出、降低N O PGE:等炎症介质的产生及抑制氧自由基有关。黄芪还能减少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和肝脏中脂褐素的含量,提示黄芪有显著的抗衰老、抗氧化作用“ “ 。黄芪抗衰老的作用可能与黄芪能提高机体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含量的活力有关。黄芪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的作用可能与含硒有关,因为硒能激活某些细胞生长,参与细胞多种酶的合成和活性,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 D) 就是其中的一种,从而保护细胞免疫生物氧化过程的免受损害。


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研究

川乌与白芍在l 豳床应用中是常用的传统对药,最早见于汉· 张仲景所创制的乌头

汤,屡经历代临床应用至今不衰。李氏对《中医方剂大辞典》进行统计分析,发现208首川乌与白芍配伍的方剂,大多是用于风湿病关节疼痛、中风麻木疼痛、跌打损伤疼痛等证。随着现代药理、毒理研究的不断发展深入,其治疗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l 、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毒理研究:秦氏等通过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的水煎液

分别给小鼠灌胃,做急性毒性实验,得出乌芍配伍能降低川乌的毒性。何氏等采用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乌头碱和芍药苷煎出量的变化,发现川乌与白芍配伍合煎,乌头碱的煎出量降低,芍药苷的煎出量增加,表明川乌与白芍配伍中白芍有解川乌毒性的作用。

2、川乌配伍白芍的现代药理研究

①川乌配伍白芍的镇痛作用:张氏等通过小鼠热板和家兔皮下致痛、齿髓

致痛3种疼痛实验模型对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镇痛作用进行研究,发现川乌与自芍在配伍后可使镇痛作用明显加强,并且镇痛时间显著延长,其中多数测定结果均优于消炎痛( 阳性药) 和各药单独使用,有统计意义。

②川乌配伍白芍的抗炎作用:川乌、白芍单煎剂和川乌、白芍不同比例水煎液通

过灌胃给药,应用于大鼠弗氏完全佐剂性关节炎的原发性、继发性和治疗3种实验模型。乌芍配伍前后对原发性关节炎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继发性关节炎白芍和乌芍配伍组有显著的预防作用,川乌的作用较弱。川乌、白芍各药单用无显著治疗作用,各配伍组有显著治疗作用。可以看出乌芍配伍后对大鼠继发性佐剂关节炎的疗效显著优于单昧药,表现出明显的配伍优势。

秦氏等人用乌芍配伍前后水煎液灌胃的方法,采用大、小鼠炎症模型和S

0 D以及LP0检测方法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乌芍配伍能增强各单味药尤其是川乌的抗炎作用,降低炎症过程中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炎症介质PGE2的含量;减少川乌所致的血浆及肝组织LPO 过量。推测川乌与白芍配伍能增强尤其是川乌抗炎祛风湿作用。

③川乌配伍白芍的免疫调节作用:有报道认为,川乌配伍白芍对细胞免疫有明显

的双向调节作用,既可显著抑制正常和免疫增高小鼠迟发性超敏反应,明显抑制大鼠佐剂继发性关节炎,又能明显提高免疫低下小鼠巾吞噬功能,而与之相比,各单味药的调节作用较弱,这可能是临床应用乌芍配伍治疗风湿痹证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乌头汤功效主治/药物组成/化学成分/用法用量/临床应用/药理作用
川乌与草乌临床应用类辨
张仲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方子——【乌头汤】...
乌头汤
雪中送炭!逼走“老寒腿”的方子来了,化解冷风骨疼,供你学习
张仲景治“腰脱”最牛的方子!打通腰腿阳气,写给天下腰脱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