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代名家治疗中风特点

一、 张山雷《中风斠诠》

    (一)首先区分内风、外风

    张氏开卷首篇即列风病,以外风内风为两大纲,指出“大率自外感受者,由浅入深,自经络而脏腑……此外因之风邪,为害固已甚厉。凡古人祛风方药,恒主疏邪解表者,诚以外感为病,仍须治之于外,泄而散之,此外因证治之一大纲也。”而“大率自内而发者,因静生动……此内因之风火,恣肆又最难驯。凡古人息风良法,必以潜阳镇定者,诚以内因为病,务必治之于内,安而宅之,此内因证治之又一大纲也。”此一外一内,大旨釐然可辨。继而强调了明辨外内二因的重要性,“假使病是外因而不为疏泄,则坐令深入;病是内因而妄与发散,则狂飚益肆……此则谈医者必明辨于机先,而不能混淆不清,指鹿为马者。”并对以上论述进行了总结:“故古之中风,皆是外因,治必温散解表者,所以去外来之邪风也。今之中风,多是内因,治必潜降镇摄者,所以靖内动之风阳也。诚能判别此外内二因之来源去委,则于古今中风证治,思过半矣。”

    (二)指出前人论与治之误

    张氏分析上至《内经》,下至隋唐《千金》、《外台》等著作,皆言中风病病因为外因。中风病名导源内经,而其含义为外风,《难经》“伤寒有五,之一曰中风”,《伤寒论》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皆属外风。《千金》、《外台》首推小续命汤,仍是仲景之麻桂二方加味。虽其证与仲景之太阳中风不同,但制方之意,与伤寒论用药同出一辙。《金匮》之中风,“竟以内风暴动之不遂不仁昏愦吐涎等证,指为风邪之在经在络,入腑入脏。而后之《千金》、《外台》,乃无不以祛风散寒之药,治昏愦猝仆之内风。是外因内因之混合不清,即由《金匮》开其端。”综观《病源》、《千金》、《外台》治疗中风之方,竟成巨帙, 所论证用药,几无一不从外风立法。皆用辛温散风泄表之药,如麻、桂、羌、防、椒、辛、乌、附等,虽间有芩、连、石膏,终是无多。其实已无一非内风暴动,气血上菀,激扰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金元以降,“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持论虽各不同,而同以为病由内发。”然而,河间既知将息失宜、心火暴盛立论,“而其论治,则又曰, 中风既为热盛,治之者或用乌附等类热药,欲令热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则又未脱古人专治寒风之窠臼。”东垣以本气自病立论,但治法仍用洁古保命集旧说, 分三纲论治。又用续命、三化、羌活愈风汤等外感风寒之套药。明之薛立斋以内因立论而倡真水竭真火虚之说,“遂开赵养葵专用六味八味之陋。”景岳以非风立论,倡内伤颓败说,“持论既笼统不切,用药又偏于腻补”,“独有缪仲淳谓真阴亏而内热生风,猝然僵仆,初宜清热顺气开痰,继则培本,分作两层治法,乃有次序可言,”可见,中风名义论治不符,概念混乱的根源即出于《金匮》。自唐以前,误于病因上只有外风而无内风,金元以后,又再误于中经络中腑中脏之三大纲论治,“即河间、东垣、丹溪、立斋、景岳诸大家,虽各明一义,无不可取,皆膛乎后矣。”

(三)阐述中风乃内因之风

    张氏认为昏瞀猝仆,痰壅涎流。语言蹇涩,瘫痪不仁即举世共知之中风病。然《素问》言中风者却不多见。惟《脉要精微论》“中恶风者,阳气受也”。《通评虚实论》“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以及《风论》之“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等,无一非外感之风,所以今之所谓中风,必不能援引《素问》之中风为据,以致《千金》、《外台》、《病源》、《甲乙》诸书,皆是外感之风,而绝无肝阳化风。对《素问》有关内风症状和病机(不以中风名之)则逐一剖析.《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 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五藏生成篇》“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玉机真藏论》“……则令人善忘(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也。”《脉要精微论》“上实下虚,为厥巅疾”以及“煎厥”、“薄厥”、“大厥”等,说明血菀于上,气血并走于上则与西医之所谓血冲脑经大致相似,即内风昏瞀之病,皆是“肝胆火升,浮阳陡动,扰乱神志,或为暴仆,或为偏枯,或为脑晕昏厥,或为目冥耳聋,或更瞤动瘛疭,强直暴死,诸般病状,俱已历历如绘,此皆近世之所谓中风病也。批评汉唐医家,墨守中风二字,意用风药以治内风之错误,指出金元以真中、类中区别内、外二因,虽有所进步,但仍未言出中风实质。张氏认为:“与其仍类中之名,泛而不切,不得其要领,毋宁以内风二字,揭橥天下,而故名思义,易得指归。……即以内风挈其纲领,庶几名正言顺。”遂以内风二字郑重读之,而后中风病之真情实理,庶几大白于天下后世。

    (四)论病机为血冲脑经

    张氏推崇山东蓬莱张伯龙言中《素问》“大厥”之旨,气血并走于上即西医冲脑气筋,通过“以针锥伤兔脑”的实验观察,伯龙“悟及素问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之病,即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所以他认为中风“皆由木火内动,肝风上扬以致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而为昏不知人,倾跌猝倒,肢体不用诸证,”的内风血冲脑气筋说。张氏山雷对此服膺最深,评价极高,称赞“是论之屏绝浮言,独标真义,尤为二千年来绝无仅有之作。”实则拔云雾而见青天,乃二千余年迷离恍惚之中风,始有定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临床验证和发挥,形成了更臻完善的内风血冲脑经说。

    张氏对伯龙气筋之论给予补正为脑经。缘“西学脑经之论,其始译西人之书者,泽之为脑气筋。或称为脑经者,以其发源于脑,而分布于全体也。”并且指出:“惟经字是经脉之经,吾国医学本以十二经络及奇经八脉为全体气血循行之道路……,当作脑经为长,知旧译之作脑气筋者尚未尽稳惬”。且“此病发见之时,脑是受病之部位,而非酿病之源,病源为何,则肝阳不靖,气火生风,激其气血上冲犯脑,而震扰脑之神经耳。故谓是病为血冲脑经则可,而直以为脑病则不可。”“其内动之中风,则中字当读平声,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部,则口眼喎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

    张氏在病机立法上也完善和补充了伯龙的理论。伯龙认为中风属“上实下虚”,“水亏火旺”。卒发之“中风”证是上实,而上实由于下虚。则其上虽实亦为假实,……而其下之虚,确是真虚,苟无实证可据,即当镇摄培补。”又言“肝木自旺之火为实火,肾水不能制火之火为虚火,而以小儿之急惊风,属于实火一类,大人之类中属于虚火一类。”而张氏则强调肾虚肝旺四字,必须分作两层设法,然后病情之标本知有缓急可分,治法之先后乃有次序可定。“盖肾水之虚,耗于平时,为是病之本;肝木之旺,肆于俄倾,为是病之标,急则治其标,缓则培其本。”这与伯龙“必以木旺水衰四字,扭作一气,纠结不开,以镇肝滋肾两法并为一路”的治法截然不同。张氏则根据习医十余年的临证体会,提出了镇肝熄风,潜阳降逆而佐以开泄痰浊之切合实际的治疗大法。如今在临床亦广泛运用。

(五)绸缪未雨,事半功倍

    张氏认为内风的发生虽举动如常,眠食天恙,但必有先机,为之朕兆。“肾水之亏,耗于平时”,“病根潜伏,藏气变化,醖酿者深,乃能一触危机”。可以看出中风(内风)的防治不可忽略。告诉人们凡有如下任何一种先兆,均可提示内风欲煽,将要变动。(1)神志不宁;(2)虚阳暴露,颊热颧红;(3)步履之玄,足轻头重。并要求人们善以养生,慎为护持,静加调摄。于危机乍露之初,疗治于未病先防,当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六)提出内风八大治法(附以方剂)

    张氏通过对内风病因、病机、证候、脉象等广泛分析,提出了内风八大治疗法则,由于真阴之虚,有微有甚;木火之焰,有轻有重。所以闭、脱二证,一虚一实,生死关键,不可详辨。“大率阴虚之未甚者,则木火之气必盛,痰升气升,一发难遏,多为闭证,如目定口呆,牙关紧急,痰声曳锯,气粗息高,面赤唇红,脉息洪大”治疗则因其气火窒塞,肝阳肆虐,以清泄为先。“而阴虚之已甚者,则木火之焰必微,痰气内结,猝然痉厥,多为脱证,如目合口开,气息微续,疲倦无神,面色皖白,自汗如油,肢冷面青,撒手遗尿。”治疗则因其元气式微,苟其已见亡阳,尤必以回阳为主。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标本缓急,层次顺序,辨别证情,释其功用,方能得心应手。提出了如下八大治疗法则。每法下均有方药、主治、服法及加减变化或方解。限于篇幅,仅列法则,其方剂药物参见附录,在此不再赘述。(1)闭证宜开;(2)脱证宜固;(3)肝阳宜于潜镇;(4)痰涎宜于开泄;(5)气逆宜于顺降;(6)心液肝液宜于培养;(7)肾阴渐宜滋填;(8)通经宣络。并且提出了用药的注意事项,如:肝阳浮越,气焰横肆之时,禁风药升散,禁表药疏泄,禁滋腻养阴,禁呆笨补中等。

    (七)潜阳镇逆,介类第一

    张氏在治法上以潜镇摄纳四字为主,在临证选方用药之时,不可拘束。“潜阳镇逆必选介类为第一主药,如真珠母、紫齿、玳瑁、石决明、牡蛎之类,咸寒沉降,能定奔腾之气火,而气味俱清,不碍痰浊;……。”分清主症兼症,标本虚实,灵活用药。李德成从药物选择的角度,对张氏用药经验进行了系统归纳为如下十类,临床可参。(1)潜阳镇逆:珍珠母、紫贝齿、玳瑁、生牡蛎(牡蛎生用则咸寒沉降)、石决明、生龙骨、生龟板、鳖甲之类。(2)镇坠收摄:生龙齿、磁石、紫石英、寒水石、玄精石、青铅、生铁落、代赭石、辰砂。(3)甘寒熄风:竹沥、生地、生梨汁、麦冬、瓜蒌、玉竹、胡麻仁之类。(4)清热镇坠:生石膏、寒水石、生龙齿等。(5)凉润敛阴(以治肝阳上浮):羚羊角、玄参、白芍、五味子、麦冬之类。(6)凉润抑降:生石膏、龙胆草、羚羊角、黄芩、白芍、紫贝齿、生鳖甲等。(7)潜阳敛阴益液:于潜降药队中加入人参、阿胶、鸡子黄、天麻(潜纳虚风,养阴液)、山萸肉等。(8)轻泄外风,疏达肝木:菊花、蝉蜕、桑叶、蒺藜、胡麻仁等。(9)清热平肝,熄风化痰:羚羊角、石膏、茯苓、竹沥水、猴枣之类。(10)开痰泄浊,涤除垢腻:对形气壮实,痰浊壅滞采用荡涤之法。如稀涎散、礞石滚痰丸、控涎丹、青州白丸子之类。至于胆星、天竹黄、竹沥、荆沥、桑沥性最和平,无论证之虚实皆可用之。石菖蒲根芳香化浊,涤除垢腻,直抵巢穴。远志味辛微温,最是化痰良剂。对于痰塞喉音,欲咯无力,药不能下者,用石菖蒲煎服猴枣平其冲逆之势以镇浮阳;至于温养下元、坠痰定逆用黑锡丹。

本文转自http://user.qzone.qq.com/382972554/blog/133144550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咳黄痰和白痰的区别
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研究概况
[临床方剂大全]柏子仁酒中药方剂
生物电DDS疗调理中风患者(真实案例)
葛根续命汤中药方剂
奇效头痛散组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