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二十二)温里药(祛寒药)(一)

荜茇

 

       为胡椒科植物荜茇 Piper longum L. 的未成熟果穗,亦名荜拨(《唐本草》)。味辛,性热。入脾、胃经。功能:温中、散寒、下气、止痛。主治:

       心腹冷痛、呕吐吞酸、肠鸣泄泻、冷痢、阴疝、头痛、鼻渊、齿痛。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鼻或纳蛀牙孔中。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果实含挥发油、胡椒碱(Piperine)、棕榈酸(Palmitic acid)、四氢胡椒酸(Tetrahydro- piperic acid)、1-十一碳烯基-3,4-甲撑二氧苯(1- Undecylenyl-3,4-methylenedioxybenzene)、哌啶(Piperidine)。离析得卅烷、荜拨甾醇(Piplasterol)、荜拨亭(Piplartine)及木聚糖芝麻素(Sesamin);根中离析得荜拨宁(Piperlonguminine)、荜拨明(Piperlongu- mine)。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荜茇中提出的精油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芝麻素对结核杆菌、流感病毒和仙台病毒有抑制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荜茇乙醇提取物(4.4g生药/kg、8.9g生药/kg、11.1g生药/kg、13.3g生药/kg)腹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随剂量增大而减少,当剂量为17.8g/kg时,血流量增加。荜茇精油静脉注射,对肾上腺素所致之家兔室性心律失常及氯化钡所致之大鼠心律失常均有预防作用;能延长乌头碱所致之大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与心脏停搏出现的时间;并可提高豚鼠心脏对哇巴因中毒的耐量;尚能抑制垂体后叶素所致之家兔心电图T波的改变和心律减慢的作用。

       3.抗缺氧作用 实验表明:荜茇挥发油能明显提高或延长小鼠在减压或常压缺氧条件下的生存率和存活时间;还可明显提高因亚硝酸钠所致小鼠缺氧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因氰化钾中毒的死亡时间;并能对抗后叶素引起的家兔T波变化和心率减慢作用。

       4.抗溃疡作用 荜茇乙醇提取物(0.25g/kg)给大鼠灌胃,对消炎痛、无水乙醇、阿司匹林、醋酸或利血平所致大鼠胃溃疡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大鼠结扎幽门型胃溃疡、胃液量、胃液总酸度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5.其他作用 荜茇油非皂化物给小鼠灌胃,能显著降低实验性内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及肝脏胆固醇含量;对Triton诱发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升高有显著抑制作用。

       胡椒碱给大鼠腹腔注射可明显降低直肠温度(主要由于皮肤血管扩张),但重复注射后即不敏感,该动物并丧失在高温环境下及疼痛刺激时调节体温的能力。此作用为不可逆性,并与辛辣刺激有关。

       胡椒碱对家蝇的神经及肌肉组织均有破坏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牙痛a. 荜茇5g,高良姜3g,川椒25g,生川、草乌各0.5g,洋金花0.2g,上药置瓶中,加入75%酒精100ml,浸泡1周后加入樟脑2g,不必过滤,密闭备用,用时以干棉球蘸药液涂擦齿周围,并咬住棉球,然后吐出口中唾液。治疗200例,多数治疗1次,在1分钟内止痛。〔中原医刊 1983;(6):22〕

       b. 荜茇10g、生川乌4g、甘松10g、白芷10g、冰片3g、鹅不食草6g、细辛5g,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0.3g 鼻。治疗114例,显效84例,有效21例。〔中级医刊 1983;18(6):29〕

       方剂选用:

       1. 治疗虚劳脾胃宿冷,不思饮食,四肢怠惰,心下胀满,脐下结痛,及痃癖气块等病:荜拨(炒)、诃子(煨,去子核)、干姜(炮裂)、人参各一两,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胡椒各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空心食前。(《圣济总录》荜拨丸)

       2. 治疗伤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拨四斤,高良姜、干姜(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大已寒丸)

       3. 治疗痰饮恶心:荜茇,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用清粥饮调下半钱。(《太平圣惠方》)

       4. 治疗妇人血气不和,疼痛不止,及下血无时,月水不调:荜茇(盐炒)、蒲黄(炒)。上等份,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吞下;如不能饮,米汤下。(《普济方》二神丸,一名荜拨丸)

       5. 治疗鼻塞脑流清涕:荜拨、香附、大蒜。杵作饼,纱衬炙热贴囟门上,用熨斗火熨透,其涕自止。(《医学入门》荜拨饼)

       6. 治疗牙齿疼痛:荜拨、胡椒。上二味等份,捣罗为末,化蜡丸,如麻子大。每用一丸,内蛀孔中。(《圣济总录》荜拨丸)

       配伍效用:荜茇配伍荜澄茄 二者均有温中止痛之功效,相合为用其功效增加,用于治疗寒湿泄痢、腹痛,或牙痛因寒而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实热郁火、阴虚火旺者忌服。

       毒副作用:荜茇乙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4.97±0.88g/kg。

       荜茇油非皂化物给小鼠连续灌胃9个月,实验前后经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肺、肝、肾的组织学镜检,未见异常。小鼠活动、毛发及粪便正常。

       【医家论药】

       “荜茇,为头痛、鼻渊、牙痛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经散浮热也。”(《本草纲目》)

       “荜茇,其味大辛,须同参、术、归、地诸甘温补剂用之尤效。”(《本草正》)

       “荜茇,大辛大热,味类胡椒,入胃与大肠,阳明药也。温中散寒,破滞气,开郁结,下气除痰,又能散上焦之浮热,凡一切牙痛、头风、吞酸等症,属于阳明湿火者,皆可用此以治之。”(《本草便读》)

       “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发于头面而见齿牙头痛鼻渊,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塞疼痛,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本草求真》)

       “荜茇,脾肾虚寒之主药。惟濒湖谓是头痛、鼻渊要药,取其辛热能入阳明而散浮热。按头痛固有真寒一症之宜用大辛大温者,但鼻渊、牙痛,本皆火症,古人偶用辛散之药,盖亦反佐之义,用作向导,濒湖竟以为散浮热,恐是误会,石顽和之,非也。”(《本草正义》)

 

花椒

 

       为芸香科植物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或青椒(川椒)Z.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的果皮。亦名大椒(《尔雅》),秦椒、蜀椒(《本经》)等。味辛,性温,有毒。入脾、肺、肾经。功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花椒果实含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柠檬烯(Limonene)、枯醇(Cumic alcohol)。亦含有牻牛儿醇(Geraniol)、植物甾醇(Phytosterol)及不饱和脂肪酸。

       青川椒果实含挥发油,油中含异茴香脑(草蒿脑Estragolen,Methyl-chavicol)、佛手柑内酯(Bergapten)和苯甲酸(Benzoic acid)。

       两种花椒挥发油中尚含α-蒎烯、β-蒎烯、香桧萜、β-水芹烯、β-罗勒烯-X、α-萜品醇、樟醇、萜品烯醇-4、α-萜品醇、反式-石竹烯、乙酸萜品醇、葎草烯、β-荜澄茄油烯、橙花椒醇异构体等。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在试管内,川椒对炭疽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阳性菌;对大肠杆菌、宋内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川椒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星形奴卡菌有抑制作用。

       2. 对胃肠道的作用 花椒水提取物(5g/kg、10g/kg)给小鼠灌胃,能明显抑制应激或吲哚美辛加乙醇所引起的溃疡;水提取物(5g/kg)给大鼠灌胃,对结扎幽门性溃疡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石油醚提取物(3ml/kg)能抑制大鼠盐酸性溃疡。花椒水提取物(5g/kg、10g/kg)给小鼠灌胃,对番泻叶所致腹泻有对抗作用;石油醚提取物(3ml/kg、6ml/kg)给小鼠灌胃,能对抗蓖麻油引起的腹泻。

       川椒中所含牻牛儿醇,对兔离体小肠,低浓度时作用不恒定,有时有轻度但较久的运动亢进,大剂量则抑制肠运动。给大鼠口服,能抑制胃肠运动(食糜的通过速度减慢),对大肠运动则影响不大。接近致死量时则有泻下作用。

       3. 驱虫作用 川椒油能使猪蛔虫严重中毒,各种浓度的川椒油均较其他驱虫药为优。牻牛儿醇对豚鼠蛔虫亦有驱虫作用。

       4. 麻醉作用 花椒稀醇液有局部麻醉作用,在家兔角膜之表面麻醉,效力较地卡因稍弱;对豚鼠的浸润麻醉,其效力较普鲁卡因为强。

       5. 抗应激性心肌损伤作用 研究表明:花椒对冰水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减少心肌内酶及能量的消耗,同时提高机体活动水平,使心肌细胞膜结合酶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恢复。

       6.其他作用 花椒尚能延迟实验性大鼠体内血栓的形成,明显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花椒水提取物(5g/kg/d)给小鼠灌胃,连续5日,能降低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

       牻牛儿醇小剂量能抑制大鼠的自发活动。小量口服,对大鼠有轻度利尿作用,大量则抑制尿排泄。给兔静脉注射可发生迅速而显著的降压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胆固醇血症 花椒、绿豆各9g,研细末,加芹菜汁20ml混合拌匀,做成降脂冲剂,内服,每日1次,30天为1疗程。治疗血清胆固醇增高症50例,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无明显不良反应。〔中级医刊 1983;18(8):57〕

       2. 治疗胆道蛔虫症 花椒20粒,食醋100ml,水50ml,煎汤。加蔗糖少许内服(小儿酌减)。治疗106例,痊愈及好转95例,无效11例。〔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8;13(2):139〕

       3. 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香油60g,放锅内熬热,再投入花椒12g,一炸后,即去花椒,待油温1 次服下,如有呕吐恶心,徐徐缓服。治疗8例,效果满意。均于服后15~30分钟,绞痛停止,继而大便通下。〔中医杂志 1966;(4):21〕

       4. 治疗蛲虫病 花椒30g,加水1000ml,煮沸 40~50分钟,过滤。取微温滤液25~30ml行保留灌肠,每日1次,连续3~4次。治疗108例,临床症状均消失,粪检3次虫卵皆为阴性。〔辽宁医学 1966;(1):13〕

       5. 治疗体癣 川椒(焙干)、硫磺各32g,共研细末,过120目筛,以生姜片蘸药粉搓擦患处,每次3~5分钟,早晚各1次。治疗72例,皆愈。〔新中医1985;17(7):16〕

       6. 用于回乳 花椒6~15g,加水400~500ml,浸泡后煎成250ml,然后加入红糖30~60g,于断奶当天趁热1次服下,日服1次,约1~3次即可回乳。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第 1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 059〕

       方剂选用:

       1. 治疗夏伤湿冷,泄泻不止:川椒一两(去目并闭口者,慢火炒香熟为度),肉豆蔻(面裹,煨)半两。上为细末,粳米饭和丸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饮下,无时。(《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川椒丸)

       2. 治疗飧泄:苍术二两,川椒一两(去口,炒)。上为细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水下。恶痢久不愈者,弥佳。如小儿病,丸如黍米大。(《普济方》椒术丸)

       3. 治疗寒湿脚气:川椒二、三升,稀布囊盛之,日以踏脚。(《妇人良方》)

       4. 治疗肾风囊痒: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仁斋直指方》)

       5. 治疗手脚心风毒肿:生(花)椒末、盐末等份。以醋和敷。(《补缺肘后方》)

       6. 治疗头上白秃:花椒末,猪脂调敷。(《普济方》)

       7. 治疗伤寒呕血,继而齿缝皆流血不止:开口川椒四十丸粒,用醋同煎,临熟入白矾少许,漱口含在口中,少顷吐出,再啜漱而含。(《仁斋直指方》)

       8. 治疗齿痛: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太平圣惠方》)

       9. 治疗久患口疮:蜀椒去闭口者,水洗,面拌,煮作粥,空腹吞之,以饭压下,重者可再服,以瘥为度。(《食疗本草》)

       配伍效用:

       花椒配伍苍术 花椒味辛性温,温中散寒止痛、暖脾除湿止泻;苍术苦辛性温,祛风散寒解郁、化浊燥湿健脾。二者合用,共奏温中散寒、燥湿化浊、止痛止泻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内蕴之脘腹冷痛、飧泻日久不愈以及妇女寒湿带下等症。

       花椒配伍党参 花椒温中散寒;党参补中益气。二者伍用,有温中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脘腹作痛、倦怠乏力等症。

       花椒配伍乌梅 花椒味辛性温,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乌梅味酸性温,涩肠止泻、安蛔驱虫、止痛。二者合用,既有温脏安蛔之功,用于治疗虫冷腹痛、呕吐者;亦有收敛止泻之效,用于治疗久泻、久痢、便血等证因脾虚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毒副作用:牻牛儿醇给大鼠口服,半数致死量为4.8g/kg,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mg/kg。过量可引起呼吸极度困难而致动物死亡。

       花椒内服过量可致中毒,症状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口干,甚者抽搐、谵妄、昏迷、呼吸困难,最后死于呼吸衰竭。

       中毒救治:

       1. 早期催吐、洗胃,口服鸡蛋清。

       2. 对症处理:抽搐时可肌肉注射安定等镇静剂;呼吸困难时可吸氧,必要时注射山梗菜碱等呼吸兴奋剂,并酌情静脉输液。

       【医家论药】

       “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证。”(《本草纲目》)

       “秦椒,味辛气烈,其温中去痹,除风邪气,治吐逆疝瘕,下肿湿气,皆取辛烈以散郁热,乃从治之法也。疮毒腹痛,冷水下一握效,其能通三焦,引正气,下恶气可知也。”(《本经逢原》)

       “蜀椒,其主邪气咳逆,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心腹留饮宿食,肠澼下痢,黄疸水肿者,皆脾、肺二经受病。肺出气,主皮毛,脾运化,主肌肉,肺虚则外邪客之,为咳逆上气,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为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二经俱受风寒湿邪,则为痛痹,或成死肌,或致伤寒温疟,辛温能发汗、开腠理,则外邪从皮肤而出,辛温能暖肠胃,散结滞,则六腑之寒冷除,肠胃得温,则中焦治,而留饮宿食,肠澼下痢,水肿黄疸,诸证悉愈矣。其主女子字乳余疾者,亦指风寒外侵,生冷内停而言。泄精瘕结,由下焦虚寒所致,此药能入右肾命门,补相火元阳,则精自固而结瘕消矣。杀虫鱼毒者,以其得阳气之正,能破一切幽暗阴毒之物也。外邪散则关节调,内病除则血脉通。”(《本草经疏》)

       附注:花椒以果皮鲜红、光艳皮细者为佳,称红花椒,简称红椒。古人认为,花椒闭口者杀人,以果壳裂开、纯净无子者为上品,故有开口花椒之名。

       花椒产于四川者名川花椒,简称川椒、蜀椒,其气味浓郁,温中散寒力强,大多以此为通用正品,也称真川椒。

 

 

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的未成熟果实。味辛、苦,性温。有毒。入肝、胃经。功能:温中、止痛、理气、燥湿。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内服:剪汤,1.5~5g;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主要为吴茱萸烯(Evo- den)、罗勒烯(Ocimene)、 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

       尚含生物碱,有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 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二氢吴茱萸卡品碱(Dihydroevocarpine)、环磷酸鸟苷(cGMP)。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从吴茱萸生药中尚分离出去甲乌药碱。

       亦含柠檬苦素(Limonin)、吴茱萸苦素(Rutae- vine)、吴茱萸苦素乙酯(Rutaevine acetate)、黄柏酮(Obacunone)。

       还含有黄酮类如花色甙(Arachidoside)、异戊烯黄酮(Isopentenyl-flavone);酮类如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吴茱萸精(Evogin)及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主要为镇痛作用,其镇痛成分为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及吴茱萸内酯。静脉注射吴茱萸的10%的乙醇提取物,可使家兔体温升高,也可提高电刺激兔齿髓引起的口边肌群挛缩的阈值,其作用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吴茱萸水煎剂5g/kg和20g/kg均能显著延迟痛觉反应时间,可维持2.5小时都不消失。口服吴茱萸有镇吐作用,与生姜同服,镇吐作用可被加强。但亦有报告指出,吴茱萸煎剂及丙酮浸膏分别给犬灌胃,对4%硫酸铜所致犬的呕吐均无镇吐作用。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吴茱萸醇-水提取物0.03~0.24g/kg给麻醉猫静注产生依赖性升压效应和提高膈膜的收缩力,但四乙胺不能拮抗。给清醒大鼠腹腔注射亦引起升压。两侧肾切除、酚妥拉明或心得安都显著降低其升压作用。实验表明:吴茱萸煎剂、冲剂和蒸馏液,静注和灌胃均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剂量依赖性,降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长达3小时以上,降压时不明显影响心率,但肌肉注射则降压作用甚弱,对实验性肾性高血压犬及正常兔亦有降压作用。甘草煎剂可使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丧失。吴茱萸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但能对抗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升压反应。有报告认为,吴茱萸醇水提物对心血管的作用是通过兴奋α-受体和β-受体产生的。

       资料表明:吴茱萸的降压作用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种机制产生的。吴茱萸的降压作用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因苯海拉明可取消其降压作用,故亦可能与组胺有关。但与胆碱能神经及其受体无关。去氢吴茱萸碱为降压成分之一,其有扩张血管作用,在降压的同时,减慢心率,降低舒张压的作用强于收缩压;由于消炎痛可以部分、聚磷酸盐能够较完全地取消其降压作用,提示降压作用与前列腺素合成有关。去甲乌药碱亦为降压成分,其降压同时增加心率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该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说明其降压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研究表明:吴茱萸中所含的吴茱萸苦素为苦味质,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挥发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吴茱萸的甲醇提取物,有抗大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作用;水煎剂还具有抗盐酸性胃溃疡和消炎痛加乙醇性胃溃疡作用,对水浸应激性和结扎幽门性溃疡有抑制形成的倾向。

       吴茱萸对离体小肠活动有双向作用,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自发收缩活动,既能拮抗烟碱、毒扁豆碱、乙酰胆碱、组胺、氯化钡、酚妥拉明、利血平对离体小肠的兴奋作用;亦能对抗六烃季胺、阿托品和肾上腺素对离体小肠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拮抗苯海拉明、罂粟碱、异搏定、美散痛对离体兔小肠的抑制作用。表明吴茱萸兴奋肠管作用与乙酰胆碱能神经和M-胆碱受体无关,其抑制作用可能与肾上腺素能神经和α-受体关系不太大,而可能与直接兴奋β-受体有关。

       吴茱萸水煎剂给小鼠口服(20g/kg),可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大肠刺激性腹泻次数;对蓖麻油引起的小肠刺激性腹泻次数亦有减少倾向。吴茱萸减慢正常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也能拮抗吗啡或阿托品对小鼠的胃肠推进运动的抑制,提示吴茱萸对肠管的双向作用有利于调节机体的肠道作用。对胃肠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和消化不良性腹泻也有效。吴茱萸能使肠管兴奋,其所含的 cGMP可能参与肠管活动。吴茱萸兴奋肠管活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胆碱样、组胺样、抗肾上腺素样作用或是通过其中之二或是通过其中之一实现的。

       4. 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吴茱萸中的拟交感成分对羟福林有松弛离体子宫作用,除去拟交感成分的残存液则兴奋大鼠子宫并可对抗对羟福林的松弛作用。其兴奋子宫的成分为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去氢吴茱萸碱可能为 5-羟色胺受体激动剂,其兴奋子宫作用能被二甲基麦角新碱阻断而不能被阿托品阻断。

       5. 其他作用 吴茱萸煎剂对霍乱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石膏样小芽孢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吴茱萸水提取物和50%的甲醇提取物有防龋齿作用。吴茱萸素对感染哥伦比亚 SK 株病毒的小鼠有抗病毒作用。体外实验,吴茱萸煎剂及醇、乙醚提取物在体外能杀灭猪蛔虫、蚯蚓和水蛭。

       吴茱萸煎剂给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健康人口服亦有利尿作用。利尿成分为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高血压病a. 胆汁制吴茱萸500g,龙胆草醇提取物6g,硫磺50g,醋制白矾100g,朱砂50g,环戊甲噻嗪175mg,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温水洗净擦干,取药粉200~250mg,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紧再用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治疗353例,其中用中药治疗302例,显效170例,有效85例,无效47例;西药组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1):27〕

       b. 吴茱萸水煎,制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5g,每日2包,早晚饭后各服1包,用开水冲服。治疗182例,显效73例,有效51例,无效58例。总有效率为68.1%。〔新医学 1976;(11):517〕

       c. 吴茱萸研末,每次21~31g,用醋调敷两脚心,睡前敷,用布包裹,约敷12~24小时,一般敷后血压即可下降,症状改善,轻病人敷1次,重者敷2~3次,治疗21例,效果显著。〔新医学 1972;(4):55〕

       2. 治疗眩晕a. 吴茱萸9~12g、红参6~9g、大枣9g、生姜30g,水煎服。治疗2例,均治愈。1~2剂即见效。〔湖南医药杂志 1975;(5):40〕

       b. 吴茱萸末20g、肉桂末2g,醋适量,外敷双足涌泉穴,临睡贴,次晨取下。治疗高血压引起的眩晕1例,获愈。〔云南中医药杂志 1988;9(1):48〕

       3.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吴茱萸5g、党参15g、桂枝6g、生姜4片、大枣4枚。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22例,痊愈20例,好转2例。〔新中医1990;(4):18〕

       4. 治疗呃逆 吴茱萸20g、苍耳子20g、肉桂5g,共研末。每次取10g,用醋调敷双足涌泉穴。治疗12例,大部分经治疗3天即可痊愈。〔中医药学报1990;(5):33〕

       5.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 吴茱萸、生甘草各80g,炒白术、桂枝各100g,元胡、生龙骨各50g。共研末,过120目筛,备用。每次5g,日3次,用红枣5枚、生姜3片煎汤饭前半小时冲服。治疗40 例,显效24例,进步10例,无效6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1;(10):444〕

       6. 治疗肾绞痛 吴茱萸9g,边条参(另炖)10g,淡附片、炙甘草各5g,小茴香、台乌药各15g,生姜汁1匙(冲)。水煎服,日1剂。治疗肾绞痛,效果良好。〔江苏中医 1989;(11):17〕

       7. 治疗肩周炎 吴茱萸、薏苡仁、莱菔子、菟丝子、紫苏子、食盐各30g。先将食盐在铁锅内炒黄,再将以上中药拌炒至微变色为度,然后倒入布袋内,热熨患肩,同时作肩关节上举后伸等活动,日3次,连续治疗2天,第3天将上药水煎熏洗患肩2次。治疗64例,痊愈57例,好转5例,无效2例。〔广西中医药 1990;(2):8〕

       8. 治疗黄水疮 吴茱萸粉1g,凡士林9g,制成10%的软膏。温水洗净患处后涂药膏,每日1~2次。治疗12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药4~6次即愈。〔中级医刊 1965;(7):455〕

       9. 治疗湿疹 炒吴茱萸30g,乌贼骨21g,硫磺6g,共研细末,渗液多者撒干粉,无渗液者,用蓖麻油或猪板油化开调抹,隔日1次,纱布包扎。治疗1100余例,有效率在95%以上。〔中草药通讯 1971;(3):46〕

       10. 治疗疥疮 吴茱萸风干,粉碎,过筛,配成10%~15%的泥膏,洗净皮肤后涂药膏,1~7天为1疗程。治疗26例,全部治愈。〔四川中医 1987;(5):46〕

       11. 治疗腮腺炎 吴茱萸12g,浙贝母、大黄各9g,胆南星3g ,共研细末,醋调,外敷足心,患左敷右,患右敷左,双侧患病,左右均敷。每日换药1次。治疗100余例,疗效满意,单用敷药1~3天痊愈者约占2/3。〔新中医 1984;(8):30〕

       12. 治疗婴儿肺炎 吴茱萸研成细末,醋调成糊状,每日用3g,贴于双脚心,用纱布包好,24小时更换1次,连用3天,辅佐治疗85例,显效64例,好转10例,无效11例。〔陕西中医 1989;10(2):78〕

       13. 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 吴茱萸10g,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双足涌泉穴,48小时取下。治疗8例,全部治愈。〔新中医 1980;(5):29〕

       14. 治疗小儿腹泻a. 吴茱萸12g,研末,取未熟的热饭适量与药粉混合成饼,温度适中,敷于脐部,用纱布绷带固定,敷10小时。治疗35例,外敷1次治愈者28例,有效率为97%。〔中级医刊 1988;23(9):55〕

       b. 吴茱萸20g,研细,用醋调成糊状,敷脐部,胶布固定,24小时取下。治疗96例,1次治愈37例,2次治愈者51例,3次治愈者5例,好转3例。〔陕西中医 1987;8(10):461〕

       c. 吴茱萸6g,苍术7g,白胡椒2g,肉桂、枯矾各3g。共为细末,分3等份。每次取1份用食醋适量调匀置于脐部,外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

       治疗156例,痊愈147例,无效9例。〔陕西中医 1988;(1):43〕

       15. 治疗小儿流涎 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共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每次敷12分钟。治疗100余例,全部治愈。

       〔新中医 1980;(6):29〕

       16. 治疗蛲虫病 吴茱萸10g,大黄3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7天。治疗15 例,全部有效。〔广西中医药 1984;7(3):54〕

       17. 治疗口腔炎a. 吴茱萸18g、肉桂12g,研成细末,醋调,捏成小饼状敷于双足底涌泉穴,用绷带固定,1天1次。治疗小儿口腔炎70例,全部治愈,其中用药3次以内痊愈者50例,最长不超过1周。〔江苏医药 1976;(5):11〕

       b. 吴茱萸12~15g(小儿酌减),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24小时取下,一般敷1次即有效。治疗溃疡性口腔炎256例,治愈率达96.48%。〔山东医刊 1965;(3):23〕

       方剂选用:

       1. 治疗头风:吴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绵拭发根 (《千金翼方》)

       2. 治疗食已吞酸,胃气虚冷者:吴茱萸(汤泡七次,焙)、干姜(炮)等份。为末,汤服一钱。(《太平圣惠方》)

       3. 治疗呕而胸满,及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一升,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金匮要略》吴茱萸汤)

       4. 治疗痰饮头疼背寒,呕吐酸汁,数日伏枕不食,十日一发:吴茱萸(汤泡七次)、茯苓等份。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熟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验方》)

       5. 治疗肝火:黄连六两,吴茱萸一两或半两。上为末,水丸或蒸饼丸。白汤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

       6. 治疗脚气疼痛,如人感风湿流注,脚足痛不可忍,筋脉浮肿,宜服之:槟榔七枚,陈皮(去白)、木瓜各一两,吴茱萸、紫苏叶各三钱,桔梗(去芦)、生姜(和皮)各半两。上细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温服亦得。(《证治准绳》鸡鸣散)

       7. 治疗远年近日小肠疝气,偏坠搐疼,脐下撮痛,以致闷乱,及外肾肿硬,日渐滋长,阴间湿痒成疮:吴茱萸(去枝梗)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泽泻(去灰土)二两。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盐汤或酒吞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夺命丹)

       8. 治疗小儿肾缩(乃初生受寒所致):吴茱萸、硫磺各半两。同大蒜研涂其腹,仍以蛇床子烟熏之。(《太平圣惠方》)

       9. 治疗口疮口疳:茱萸末,醋调涂足心。亦治咽喉作痛。(《濒湖集简方》)

       10. 治疗牙齿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疗本草》)

       配伍效用:

       吴茱萸配伍大枣 吴茱萸温肝暖脾、降逆止呕;大枣甘温,补脾和胃、养血安神。吴茱萸得大枣则温散而不燥烈,大枣得吴茱萸则益气养血而不壅滞。二药合用,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伍当归 吴茱萸辛热燥烈,疏肝行气、温中散寒,善下行温肝肾、暖胞宫;当归辛甘而温,补血行血,为妇科养血调经之常用之品。吴茱萸得当归则温散而不伤阴血,当归得吴茱萸则补血而不凝滞。二药伍用,其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因冲任虚寒所致者以及寒滞肝脉之疝气疼痛。

       吴茱萸配伍党参 吴茱萸辛苦性热,芳香而燥,入肝、脾、胃经,有温肝暖脾、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功;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二者合用,温中寓补,有散寒补虚之功效,用于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吴茱萸配伍生姜 吴茱萸温中下气而降逆;生姜温胃散寒而止呕。二者合用,有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伍小茴香 吴茱萸散寒除湿;小茴香散寒止痛。二者合用,有散寒除湿、行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而致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者忌服。

       毒副作用:临床应用本品,吴茱萸冲剂内服,部分病人有口干、腹胀等副反应,但大都能在治疗中逐渐消失。入煎剂,服后常有上腹胀、胸闷、头痛头昏等反应,休息片刻即可减轻。大剂量吴茱萸(30g)内服还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毛发脱落、孕妇易流产等。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末。

       2. 剧烈腹痛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注射。

       3. 其他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C。

       4. 中草药治疗:

       a. 石斛、谷精草、枸杞各15g,黄芩、生地、甘草各9g,菊花12g。水煎服。

       b. 杞菊地黄丸(汤)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以上中药在出现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内服。

       【医家论药】

       “《主治秘诀》云,(吴茱萸)气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为白豆蔻之佐四也。”(《医学启源》)

       “茱萸,辛热能散能温,苦热能燥能坚,故所治之证,皆取其散寒温中,燥湿解郁之功而已。”(《本草纲目》)

       “凡脾胃之气,喜温而恶寒,寒则中气不能运化,或为冷实不消,或为腹内绞痛,或寒痰停积,以致气逆发咳,五脏不利。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则中自温、气自下,而诸证悉除。其主除湿血痹、逐风邪者,盖以风寒湿之邪,多从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为邪所侵,则腠理闭密,而寒热诸痹所从来矣,辛温走散开发,故能使风寒湿之邪,从腠理而出。”(《本草经疏》)

       “吴茱萸,开郁化滞,逐冷降气之药也。方龙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阴寒之病,或呕逆恶心而吞酸吐酸,或关格痰聚而隔食隔气,或脾胃停寒而泄泻自利,或肝脾郁结而胀满逆食,或疝瘕弦气而攻引小腹,或脚气冲心而呕逆酸苦,是皆肝脾肾经之证也,吴茱萸皆可治之。”(《本草汇言》)

       “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冲膈冲眼、脱发咽痛、动火发疮之害。其治暴注下重、呕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证,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运嘈杂最效。”(《本经逢原》)

       “吴茱萸,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本为肝之主药,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气最速,极能宣散郁结,故治肝气郁滞,寒浊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极而上,乃为呕吐吞酸胸满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见其功。然则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湿滞浊,无不相宜耳。”(《本草便读》)

       “吴茱萸……主咽喉寒气呃塞而不通,胸中冷气闭塞而不利,脾胃停冷腹痛而不住,心气刺痛苦闷而不仁。开腠理,消疝气,止呕逆,除霍乱。又能顺折肝木之性,治吞吐酸水如神。厥阴头疼,引经必用。更杀寸白三虫,煎服即出。”(《药鉴》)

 

 

肉桂

 

       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干皮及枝皮。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主治:

       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内服:煎汤,2~5g,研末冲服,每次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1%~2%,称桂皮油或肉桂油。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并含少量乙酸桂皮酯(Cinnamyl acetate)、乙酸苯丙酯(Phenylpropyl acetate)。此外尚含黏液质、鞣质及微量生物素,亦含多种二萜类成分。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桂皮醛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并能对抗甲基苯丙胺所致的活动过多、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有报告指出,桂皮醛大于30mg/kg时,可抑制小鼠自发运动,给予60mg/kg自发运动量轻度增加,如100mg/kg以上,则立即出现一过性兴奋,继而出现抑制作用。报告者认为,桂皮醛的中枢作用可能是其单胺神经机能的相互作用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样的作用。小鼠压尾法或腹腔内注射醋酸扭体法,均证明其有镇痛作用。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的人工发热均有降温作用。桂皮醛及肉桂酸钠对温刺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桂皮醛可延迟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时间;减少菸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但对戊四氮惊厥无效。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有报告指出,肉桂煎剂灌胃,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有改善作用;能增加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豚鼠离体心脏的冠脉流量减少。肉桂水提取物或肉桂油给大鼠灌胃,均能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肉桂水提取物强于肉桂油。肉桂制剂能使舒张压得到较充分提高,冠状动脉及脑动脉灌注压相应增高,促进心肌及胸部侧支循环开放,从而改变其血液供应,呈现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亦有报告认为,肉桂能抑制蛙心并扩张血管,对家兔心脏呈抑制作用,可致血压下降。实验证明:桂皮酸钠有扩张家兔血管的作用,可以促进血循环。附子、肉桂复方对灼伤一侧肾上腺形成的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对结扎肾脏而形成的肾性高血压大鼠无降压作用。桂皮醛及桂皮酸钠对蛙足蹼膜血管有扩张作用。对外周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使血压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对冠脉及脑血管有短暂的扩张作用。

       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桂皮油有芳香性健胃作用,能刺激嗅觉,反射性地促进胃机能,亦能直接对胃黏膜有缓和的刺激作用,使分泌增加,蠕动增强。桂皮油给家兔口服,能促进肠运动,使肠管兴奋,对离体兔肠亦有同样作用。

       有报告指出,肉桂水提取物腹腔注射,对寒冷或水浸应激所致大鼠溃疡有强抑制作用,其活性与甲氰咪胍相同。甲氰咪胍对5-羟色胺(5-HT)所致溃疡无效,而肉桂却能选择性阻滞组胺的H2受体,因而对胃液分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通过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抑制5-HT溃疡。肉桂还能减少结扎幽门大鼠的胃液分泌量,促进胃黏膜血流。肉桂抗溃疡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溃疡活性因素(胃液和胃蛋白酶)的减少与抵御因素(胃黏膜血流速率)的增加所致。

       肉桂水煎剂20g/kg给小鼠灌胃,能显著抑制小鼠的胃肠推进率和对抗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但不能对抗酚妥拉明、吗啡或阿托品性小鼠胃肠墨汁推进率。当5g/kg时,对蓖麻油或番泻叶性小鼠腹泻无显著影响。

       4. 其他作用 桂皮油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效果较好,但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药物。内服可作健胃和驱风剂;外敷可治胃痛、胃肠胀气绞痛。对真菌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可与麝香草酚混合治疗头癣。桂皮醛及肉桂酸钠可使家兔白细胞增加。

       肉桂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能抑制糖皮质激素所致之阳虚小鼠胸腺萎缩,并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保护作用。

       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明:肉桂有明显抑制 ADP 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肉桂水煎剂及水溶甲醇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

       肉桂与雄黄、槟榔及阿魏同用有一定的预防血吸虫病的作用。

       肉桂中的二萜类成分有抗补体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支气管哮喘 肉桂粉1g,加入无水酒精10ml,静置10小时后取上清液 0.15~0.3ml,加2%普鲁卡因至2ml,混匀,注入两侧肺俞穴,每穴1ml。治疗21例,19例控制发作,1例症状减轻,1例无效〔福建中医药 1959;(1):16〕

       2. 治疗冻疮 Ⅰ号山桂膏(山莨菪碱400mg,肉桂3g,樟脑2g,研极细粉,加凡士林9g,调匀备用。)和Ⅱ号山桂膏(Ⅰ号山桂膏100g,土霉素25万单位(研粉),调匀备用,)外用,治疗1804人,随访812人,全部治愈〔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1):49〕

       3. 治疗狭窄性腱鞘炎 肉桂、公丁香各等份,研细末,鲜生姜洗净切成薄片,中间用针刺6~7个小孔备用。先在患部痛点上撒药粉少许,然后放上姜片。用艾柱在姜片上点燃灸之。治疗25例,痊愈23例,好转2例。〔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8;(4):45〕

       4. 治疗腰腿痛 肉桂粉5g,1次服用,每日2 次,3周为1疗程。治疗肾阳虚型腰痛102例(风湿性脊椎炎 35 例,类风湿性脊椎炎5例,腰肌劳损55例,原因不明者7例),治愈47例,显效3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2):115〕

       5. 治疗小儿泄泻 丁香5~10g,肉桂4~6g,木香5~10g,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小儿脐上1夜,一般1~3次即可见效。治疗66例,痊愈56例,显效6例,好转4例。〔中医杂志 1985;26(6):75〕

       6. 治疗小儿流涎 肉桂10g(2次量)研成细末,醋调至糊饼状,每晚临睡前将药均匀摊于两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日晨取下。治疗脾阳虚型小儿流涎6例,用药3~5次全部治愈。〔中医杂志 1983;(8):78〕

       方剂选用:

       1. 治疗九种心痛,烦闷:桂心半两。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太平圣惠方》)

       2. 治疗冷气攻心腹痛,多呕,不欲饮食:桂心一两,高良姜一两(锉),当归一两(锉,微炒),草豆蔻一两半(去皮),厚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炒)令香熟〕,人参一两(去芦头)。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太平圣惠方》桂心散)

       3. 治疗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熟地一两,肉桂一钱(去粗皮,研粉),麻黄五分,鹿角胶三钱,白芥子二钱,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钱。煎服。

       (《外科全生集》阳和汤)

       4. 治疗打扑伤破,腹中有淤血:桂心、当归各二两,蒲黄一升。上三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备急千金要方》)

       5. 治疗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匕,日三。(《肘后备急方》)

       6. 治疗产后余寒,下痢便脓血赤白,日数十行,腹痛时时下血:桂心、甘草各二两,白蜜一升,干姜二两,当归三两,赤石脂十两(绵裹),附子一两(炮,去皮,破)。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纳蜜,再沸,分三服。(《千金翼方》桂心汤)

       7. 治疗小儿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桂心、黄连各等份。上为末,白糊丸小豆大三十丸,米汤送下。(《普济方》桂连丸)

       8. 治疗虚寒阴火之喉痛、喉痹:肉桂、干姜、甘草各五分。各研极细末,滚水冲掉,将碗顿于滚水内,再掉,慢以咽下。但先以鹅毛蘸桐油,入喉卷痰,痰出服药更效。(《外科全生集》桂姜汤)

       配伍效用:

       肉桂配伍黄连 肉桂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功擅温补肾阳;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长于清泻心火。二者伍用,寒热兼施,共奏泻南补北、交通心肾之功效,用于治疗心肾不交之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烦躁不安、遗精等症。

       肉桂配伍黄芪、当归 肉桂温经通脉、散寒止痛;黄芪补气、托毒、生肌;当归补血、活血。三者合用,有温补气血、托疮生肌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血不足、寒邪凝滞之疮疡溃烂、日久不敛属阴证者。

       肉桂配伍熟地 肉桂甘热,温阳通脉,培补下元之阳;熟地甘润,滋阴养血,培补下元之阴。二者合用,有滋阴助阳、养血通脉,培补下元阴阳之功效,用于治疗下元虚损、肾气虚衰而引起之小便不利、四肢发冷、腰膝酸软、男子阳痿、遗精,女子宫寒不孕。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

       “若体热血妄行者,切宜禁忌。畏石脂,妊妇戒用。”(《药鉴》)

       毒副作用:桂皮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为132mg/kg,腹腔注射为610mg/kg,口服为2225mg/kg。桂皮油6~18g对狗可致死,解剖可见到胃肠道黏膜发生炎症与腐蚀。小量桂皮醛能引起小鼠运动抑制,眼睑下垂;大量则可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耳血管扩张,呼吸促迫,翻正反射消失,死亡。外观表现镇静,但对声音及触觉刺激反应仍敏感。

       临床应用本品用量不宜过大。曾有1例成人因顿服大量(一两二钱)肉桂粉末发生毒性反应的报告,表现为头晕眼花、目胀、咳嗽、口渴、尿少、溺时尿道中有灼热感等。推测其毒性反应与肉桂中所含桂皮油有关。

       【医家论药】

       “桂枝、桂心、肉桂,……味纯阳,故能散风寒;自内充外,故能实表;辛以散之,热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润肾燥。……其主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腰痛、堕胎、温中、坚筋骨、通血脉、宣导百药无所畏、又补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渗泄、止渴、止荣卫中风寒、秋冬下部腹痛因于寒、补命门、益火消阴者,肉桂之所治也。气薄轻扬,上浮达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为病。味厚甘辛大热,而下行走里,故肉桂、桂心治命门真火不足,阳虚寒动于中,及一切里虚阴寒,寒邪客里之为病。盖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热,所以益阳;甘入血分,辛能横走,热则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本草经疏》)

       “桂皮……大都有四等,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而留其近木之味厚而最精者云桂心,入二三分于补阴药中,则能行地黄之滞而补肾,由其味辛属肺,而能生肾水,性温行血,而能通凝滞也,能通血脉凝滞,其能补肾必矣。在中次厚者曰官桂,主治中焦有寒,在上薄者,走肩臂而行肢节之凝滞,肩臂引经多用之。其在嫩枝最薄者曰桂枝,伤寒伤风之有汗者宜用之,以解微表也,非固表也。惟有汗者,表虚邪微,故用此气薄辛甘之剂,以轻散之,则汗自止,岂有辛甘之剂,能固表哉。”(《药鉴》)

       “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药也。凡元虚不足而亡阳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呕泄泻,或心肾久虚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冲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满胀,或气血冷凝而经脉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热,下行走里之物,壮命门之阳,植心肾之气,宣导百药,无所畏避,使阳长而阴自消,而前诸证自退矣。”(《本草汇言》)

       “肉桂,善平肝木之阴邪,而不知善助肝胆之阳气,惟其味甘,故最补脾土,凡肝邪克土而无火者,用此极妙。与参、附、地黄同用,最降虚火,及治下焦元阳亏乏;与当归、川芎同用,最治妇人产后血淤儿枕痛,及小儿痘疹虚寒,作痒不起。”(《本草正》)

       “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达子宫而破血堕胎,其性慓悍,能走能守之剂也。若客寒犯肾经,亦能冲达而和血气,脉迟在所必用。其逐淤、治疝、消痈有功者,盖血虽阴类,用之者必借此阳和耳。”(《本草汇》)

       “肉桂,气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气之能,性体纯阳,有招导引诱之力。昔人云此体气轻扬,既能峻补命门,复能窜上达表,以通营卫,非若附子气味虽辛,复兼微苦,自上达下,止固真阳,而不兼入后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温中,及因气血不和,欲其鼓舞,则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补气血之内,加以肉桂,以为佐使,如十全大补、人参养荣之类用此,即是此意。”(《本草求真》)

       “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陈则行气之效大,配四物则行血之功速。”(《药性辨疑》)附注:

       1.大凡肉桂入药,以皮细肉厚、腻滑如玉、断面紫红色、油性重、香气浓者为佳,故有玉桂、油肉桂、紫油桂、赤油桂、上油桂、上肉桂诸称。国内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称广肉桂;进口者主产于越南(旧称安南),称安南肉桂,简称安南桂、安桂。国产肉桂中以大瑶山区所产野桂制成者为最佳,旧称黄瑶肉桂,简称黄瑶桂,但现多用藤县地区家桂的制成品。进口肉桂中以越南北圻清化所产野生桂为最上品,称清化肉桂,但产量较小,国内现多以按越南规格仿制品入药。蒙自肉桂并非蒙自所产,实产于北圻与滇边接近的孟山,过去由越贩运到蒙自出售,经药商收购后,秘密加工制成。其高档货用开水泡后有绿水渗出,故称绿水桂,价格昂贵。其实,本品性燥,不含油分,“绿水”是人为制成,并非天然特色,入药也不见长,现已不用。

       桂树乔木林中老树枝桠或桂树矮林中生长已六、七年的幼树所剥取的树皮经加工而入药者称官桂。本品瘦小皮薄,油少性燥,补元阳之力不足,多用其温中燥湿。按李时珍所云“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来看,当为上品,故也称上官桂。

       肉桂之干燥枝皮或干皮,刮去栓皮后,经水润切片晾干,或用时打碎入药者称肉桂心,简称桂心。大多认为其味厚且燥性较小,多用于助心阳、交心肾。

       肉桂片碾成极细末而入药者称肉桂末,亦称肉桂面。本品无需入煎,常用药汁及开水冲服,其辛香之气未散,药力较足,为大多医家所喜用。如《肘后备急方》中用其单味以温酒服方寸匕,日三,治妇人产后腹中因冷瘕痛。此外,也常用酒调外敷或浸酒涂擦,以治胸腹腰脊冷痛等证。

       2.肉桂畏赤石脂是中药“十九畏”内容之一。至于其原理,至今未有明确论述。实验表明:将肉桂与赤石脂混煎后,由于赤石脂的吸附作用及其酸性的影响,使肉桂有效成分在煎液中的浓度明显降低。推测所谓肉桂畏赤石脂可能与此有关。

 

 

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旁生块根(子根)。因加工方法不同。有泥附子、盐附子、黑顺片、白顺片之分。味辛、甘,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功能: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主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惊、风寒湿痹、痿躄拘挛、阴疽疮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从日本产附子中分离出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loclaurine,Higenamine),为强心成分;棍掌碱(Coryneine)为升压成分。生附子的生物碱含量较高,经炮制后生物碱含量降低。乌头碱双酯类水解可生成毒性小的单酯类碱(苯甲酰乌头胺、苯甲酰中乌头胺及苯甲酰次乌头胺)。如继续水解,则变为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乌头胺、中乌头胺及次乌头胺)。

       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a. 对心脏的作用:附子和乌头都有明显的强心作用。熟附片煎剂2.5%0.1ml或5%0.1ml对离体蛙心均有强心作用,尤其在心脏功能不全时该作用更为显著;当浓度增至20%0.1ml时,可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出现严重的中毒反应,其剧毒成分是乌头碱。生附子的浸出液因含大量的乌头碱,故对心肌有明显的毒性,能使离体或在体蛙心出现短暂的收缩力加强,随即转入抑制,心肌收缩减弱,心律失常,最后心跳停止。乌头碱的水解产物乌头胺(Aconine)的毒性仅为原生物碱的1/2 000~1/4 000,无明显的强心作用。将附子充分煎煮后,因乌头碱水解,毒性大减,但仍有明显的强心作用;抽除生物碱后的非生物碱残渣部分亦有同样的强心作用。实验表明:消旋去甲乌药碱为附子的强心成分,将其稀释为十亿分之一仍有活性,它对蟾蜍离体心脏与家兔在位心脏均有强心作用。麻醉犬静脉滴注1~4微克/千克/分后,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冠脉血流量明显增加,血管阻力降低,脑及外周血流量增加虽不明显,但血管阻力也下降,心排出量稍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这些作用和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1微克/千克/分相似。不麻醉犬静脉滴注去甲乌药碱1~4微克/千克/分及异丙肾上腺素0.1~0.4微克/千克/分后,舒张压明显下降,心率加快作用比麻醉犬更明显,当剂量减少到血压改变不明显时,心率仍明显加快。去甲乌药碱及异丙肾上腺素对麻醉和清醒犬的上述作用可被心得安阻断,表明去甲乌药碱能兴奋心脏和血管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而对心脏的作用更为明显。 附子、乌头煎剂在蟾蜍心脏可以对抗苯巴比妥、水合氯醛等药物引起的抑制作用,而且利血平化的在位或离体猫心仍能出现明显的强心作用,表明本类药物的强心作用并非全由儿茶酚胺的释放所引起,而是直接作用于心脏的结果,此外,附子可能还有α-受体激动作用,亦可能释放儿茶酚胺,因此附子对心脏可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作用。

       附子煎剂、乌头煎剂对离体哺乳动物心脏,有加强其心肌收缩力,增加收缩幅度和加快频率的作用,对心律和心率的影响与剂量的关系密切,大剂量使心脏抑制,心率变慢,使心脏停止于收缩期。附子注射液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附子的强心成分去甲乌药碱有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其在麻醉剂、异博定及烟碱等心律失常动物模型中均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附子提取物对动物缺氧和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附子注射液能明显缩小和减轻麻醉犬急性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能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力,对大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有显著的对抗作用。有报告指出,附子注射液能提高缺血心脏做功效率和增加心肌血液灌流,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从而改善了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及减少了因缺氧引起心率失常的发生,有利于改善病人循环系统机能病理状态与临床症状。

       b. 对血管和血压的作用:附子煎剂静脉注射,能使猫冠脉和股动脉血流量增加;亦能使麻醉犬心输出量及冠脉、脑、股动脉等血流量明显增高,外周阻力下降。附子对血压的作用因剂量不同而有所差异,低剂量使血压升高、大剂量先降后升。熟附片煎剂静脉注射,能使麻醉猫或犬的血压下降,持续 3分钟左右,此时后肢血管扩张,而对心脏无明显作用,这种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或苯海拉明所对抗,表明与体内的乙酰胆碱和组胺的释放有关。亦有报告,川附子浸煮液静脉注射给药,对麻醉猫有升压作用,同时末梢血管收缩,脾脏收缩,在恢复期有一较长的血管舒张时相。

       2.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生附子能使小鼠假性痛阈值上升30%~40%。皮下注射乌头碱亦有镇痛作用,东莨菪碱可增强其作用。0.1mg/kg 的镇痛效果较吗啡 6mg/kg 的作用还强;次乌头碱与乌头碱也有镇静和镇痛作用。口服生附子尚能抑制大鼠尾部加压引起的疼痛和小鼠腹腔注射引起的扭体反应。但炮附子对热板法及上述方法引起的疼痛无效。小鼠口服生附子冷浸液能延长环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时间。生附子与乌头碱亦能抑制小鼠自发运动和降低体温。但炮制附子则无上述作用。附子冷浸液和水煎剂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鸡和大鼠的体温下降,甚至使降低的体温恢复,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

       3. 对植物神经系统的作用 生附子能引起大鼠血压下降及心率减慢,对豚鼠右心房呈负性肌力作用,有收缩回肠肌的作用以及在下腹神经-输精管、兔空肠-肠系膜神经肌等神经肌标本中对电刺激神经引起的收缩有抑制作用。生附子和乌头碱对大鼠离体回肠肌的收缩作用能被阿托品抑制,因此可能具有副交感神经兴奋作用;对乙酰胆碱、组胺、二氯化钡所引起的回肠收缩无影响,而对电刺激副交感神经引起的收缩呈明显抑制作用。生附子的这些作用系由乌头碱类生物碱所引起,加工炮制后的附子则无上述药理活性。

       4. 抗炎作用 附子煎剂口服对大鼠甲醛性及蛋清性踝关节肿有明显抑制作用。切除肾上腺后仍有明显消炎作用。其水提取物口服,对角叉菜胶大鼠足肿胀未见抑制作用。从附子中提得的总碱对角叉菜胶所致的大、小鼠足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乌头碱、中乌头碱、乌头次碱给大鼠灌胃,在抗炎方面有良好的量效关系。

       大多数的研究认为,乌头碱类对血管渗出有抑制作用,并可同时抑制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的渗出。但亦有与此相反的报告。

       乌头碱类的抗炎作用虽以抗应激性反应为主,但大多数的研究提示其抗炎作用与兴奋垂体-肾上腺关系不大。有报告认为,附子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兴奋作用,因为熟附片和乌头碱无论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均能明显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含量,其作用不被戊巴比妥或氯丙嗪阻断;熟附片煎剂肌注后 4 小时,可使大鼠外周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下降,也能增加大鼠尿中17-酮类固醇的排出量。亦有报告认为,附子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肾上腺皮质引起的,因为附子不论一次或多次口服,对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均无影响。

       尚有研究表明:中乌头碱 0.5mg/kg 灌胃,对小鼠角叉菜胶后足肿的抑制作用不受α-肾上腺受体阻断剂唑啉、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的影响,提示其抗急性炎症的作用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5. 局麻作用 乌头、附子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使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呈兴奋现象,产生瘙痒与灼热感,继而麻醉,丧失知觉。

       6. 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附子注射液可提高小鼠体液免疫功能及豚鼠血清补体含量,但对小鼠血清溶菌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表明:100%附子注射液给绵羊红细胞致敏的小鼠皮下注射11ml/kg/d,连续9天,可使血清中抗体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目明显增加;给豚鼠皮下注射2ml/kg/d,连续9天,可使血清补体含量明显增加。100%附子注射液给豚鼠皮下注射2ml/kg/d,连续9天,可使豚鼠心血T淋巴细胞RE花环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给家兔皮下注射0.4ml/kg/d,连续9天,兔心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升高。

       7.其他作用 精制乌头注射液(每ml含乌头总碱0.4mg)全身给药,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前胃癌FC和肉瘤S180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抑制L肺癌自发转移。临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也有一定效果。

       从川乌根中分出的乌头多糖 A 能显著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其降低血糖的机制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而不是提高胰岛素水平的机制而产生降血糖作用。

       去甲乌药碱能明显降低家兔肾血流量,尿中钠排泄减少,而对尿量和钾的排泄无明显影响。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制附子(先煎2~3小时)12~60g,桂枝12~18g,炙甘草12~30g,大麦冬30g,红枣15~30枚,枸杞12~30g,太子参15~30g,丹参30g,沉香(后下)5~9g。每日1剂,水煎2次,晚服第1煎,次晨服第2煎,15剂为一疗程。治疗11例,显效4例,有效7例。〔中医杂志 1983;(10):

       34〕

       2. 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附子10~15g(先煎),北五加皮 10~15g,泽兰15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15g,党参25g,麦冬25g,水煎分服。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42 例,显效率达96.5%。〔辽宁中医杂志 1979;(2):25〕

       3. 抢救危重病人 黑附片156.25g,丹参 156.25g,红参(一等品)93.75g,制成1000ml 注射液。每日80~200ml 加入250~50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分2次缓慢静脉滴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性、感染性、中毒性及手术后休克、低血压等46例,慢性病后期全身衰竭5例,用药时间 1~7天。其中11例病情较轻的低血压患者,单用本品有效。余40例病情较重者,配用其他升压药,有效率为86.5%。认为本品的优点是,升压作用稳定温和,无副作用,和一般升压药同用有协同作用,可防止产生依赖性。〔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2;(2):88〕

       4. 治疗胃下垂 熟附片(先熬)12g,炒白术 10g,焦艾叶9g,小茴香5g。水煎,饭后分服,连服50天左右。治疗32例,据钡餐造影观察,显著好转者24例,无明显改善者8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2;(2):90〕

       5. 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a. 附子(先煎)、桂枝、大黄各10~15g,黄芪20~40g,桑白皮15~20g,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用附子15g,大黄30g,牡蛎、蒲公英各60g,浓煎200~400ml 作保留灌肠,每日1次。治疗25例,显效14例,好转6例,无效3例,死亡2例。〔陕西中医 1986;(12 ):535〕

       b. 大黄、附子各18g,牡蛎36g,水煎灌肠,配合一般治疗,观察34例,除4例死亡外,余皆缓解出院。〔内蒙古中医药 1988;(2):23〕

       6. 治疗尿毒症a. 大黄20g,黄芩、生牡蛎各50g,炙附子15g,水煎,每日睡前滴肛150ml,病情重者可每日灌注2~3次。治疗19例,显效6例,好转7例,无效3例,死亡3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3):19〕

       b. 熟附块20g,炒白术、姜半夏、茯苓、黄芪各30g,水煎服。另吞服清宁丸,配合灌肠。治疗15例,症状完全消除者6例,症状显著改善者8例,死亡1例。〔浙江中医杂志 1987;(11):484〕

       c. 熟附片、生大黄各10g,炒槐花、生牡蛎各 30g,浓煎成100~150ml保留灌肠。治疗30例,能改善症状,延长存活时间。〔浙江中医杂志 1981;(4):169〕

       方剂选用:

       1. 治疗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附子汤)

       2. 治疗风寒流注,偏正头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个,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盏,浸炙,再浸再炙,汁尽乃止;高良姜,等份,为末。每服一钱,腊茶清调下,忌热物少时。(《三因方》必效散)

       3. 治疗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脐)为末。每服三钱,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

       4. 治疗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以上者,炮,去皮脐,末之。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5. 治疗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自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济生方》玄附汤)

       6. 治疗脏寒脾泄,及老人中气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两(煨熟),大附子(去皮脐)一两五钱。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莲肉煎汤下。(《本草纲目》)

       7. 治疗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鸡子二枚(去黄取白)。上二味,先将附子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为丸,如梧桐子大。一时倾入沸汤内,煮数沸滤出,分作两服,米饮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济总录》附子丸)

       8. 治疗小便不通,两尺脉俱沉微,用淋闭通滑之剂不效者:附子一两(重炮,去皮,盐水内浸良久),泽泻(不蛀者)一两。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灯心七茎,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9. 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当归、附子(炮)各等份。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腹温服。(《简易方论》小温经汤)

       配伍效用:

       附子配伍白芍 附子辛甘大热,入于气分,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脉,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白芍酸苦微寒,入于血分,性柔而主静,有养血柔肝、敛阴和营、缓急止痛之效。附子得白芍,温阳散寒而不伤阴血;白芍得附子,养血和营而无寒凝之弊。二者伍用,其温阳散寒、养阴和营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血虚寒凝之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寒滞肝脉之胁痛;寒凝胞宫之痛经等症。

       附子配伍白术、茯苓 附子温肾助阳;白术健脾燥湿;茯苓渗湿利水。三者伍用,有温肾健脾、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湿浊聚集之水肿、小便不利、慢性泄泻等。

       附子配伍大黄 大黄苦寒,攻积导滞;附子辛热,助阳散里寒,且能制约大黄寒凉之性。二者相伍,寒热并用,有温下寒实积滞之功效,用于治疗寒实内结而阳气虚衰之腹痛便秘、手足厥冷等症。

       附子配伍干姜 二者均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但附子走而不守,助肾阳而破阴寒;干姜守而不走,暖脾胃而散寒邪。相须为用,有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畏寒肢冷、下利清谷、脘腹冷痛、五更泄泻;或阳虚欲脱之四肢厥逆、汗出湿冷、脉微欲绝者。

       附子配伍桂枝 附子辛热,通行十二经,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关节;桂枝辛温,轻扬升散,温经通阳、祛风散寒止痛。二者配伍,其温通经脉、祛风散寒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素体阳虚、风寒湿邪侵袭之身体烦痛、不能转侧、关节不得屈伸者。

       附子配伍花椒 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二者同为辛热之品,皆有温里散寒之作用。相伍为用,其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以及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附子配伍黄芪 附子温补元阳;黄芪益气固表。二者伍用,既有温阳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治疗气虚阳衰、卫表失固之虚汗出、倦怠、畏寒、形冷;亦有温补脾肾、补火生土之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附子配伍肉桂 附子辛热燥烈,走而不守,为通行十二经之纯阳之品,有回阳救逆之功;肉桂辛甘性热,能走能守,偏暖下焦而温肾阳,更能引火归原。二药相须为用,附子善入气分而散寒止痛;肉桂善入血分而温经通脉。共奏温肾助阳、引火归原、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下焦命门火衰、肾阳不足之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阳痿、尿频、小便清长等证以及风寒湿痹之关节酸痛、一身尽痛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阳盛,真热假寒及孕妇均禁服。

       毒副作用:乌头碱的毒性极强,给小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295mg/kg。熟附片煎剂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口服为17.42g/kg,静注为3.516g/kg。加工附子的毒性明显降低,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在100g/kg以上。去甲乌药碱小鼠静注的半数致死量为58.9mg/kg,一次腹腔注射和口服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300mg/kg和3.35g/kg。乌头碱、附子的中毒症状相似,表现为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大剂量的阿托品对中毒的心电图有改善作用,但不能防止动物死亡。如与甘草或干姜同煮,附子的毒性则大为降低。亦有实验表明:甘草对小白鼠及蟾蜍心脏(在体及离体)的乌头碱中毒无解毒作用,因此,甘草解乌头毒,可能与乌头的炮制有关。

       临床应用本品,毒性差别很大。如炮制不当或剂量过大以及煎煮时间不够,均可引起中毒反应。中毒剂量为:川乌3~30g,附子15~60g,乌头碱口服0.2mg。常见症状有口舌、面部及全身麻木,肢体颤抖,口腔灼热、流涎、恶心、呕吐,头昏、眼花,心慌胸闷、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瞳孔散大、面色苍白、心律紊乱等,甚至突然死亡。

       曾有口服附子煎剂9g引起严重中毒的报告。中毒者如能及时抢救,一般均可恢复。亦有服用约100g盐附子煎液200ml,服后2小时死亡的报告。尚有用附子外敷脐部引起接触性皮炎 1 例的报告。

       附子注射液注射能使少数患者出现周身拘急、发热等副反应,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救治:

       1. 催吐、洗胃。可用1:2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用浓茶水及2%鞣酸)洗胃,洗后从胃管中灌入硫酸钠20g导泻,或用2%盐水高位灌肠。

       2. 用阿托品0.5~2mg,每10分钟至4小时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若用药后未见症状改善可改用利多卡因,每次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1次,同时酌情用呼吸兴奋剂及地塞米松、ATP、辅酶A等。

       3. 酌情补液;对呼吸困难者,及时给予吸氧。

       4. 中草药治疗:①生白蜜120g加凉开水搅匀,徐徐咽下,或用生姜120g,水煎服,或以绿豆汤代茶频服; ②生姜、生甘草各15g,银花18g,水煎服;③ 防风、甘草各30g、黑豆60g,水煎服;④绿豆120g,甘草60g,水煎服。

       【医家论药】

       “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凉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汤液本草》)

       “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遍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

       “附子,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芪成功,尤赞术、地建效,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本草正》)

       “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通关节之猛药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本草汇言》)

       “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本经》云,风寒咳逆邪气,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着于下焦筋骨也。癥坚积聚血瘕,是寒气凝结,血滞于中也。考《大观本草》,咳逆邪气句下有温中金疮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温,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肾,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营卫,因寒湿而病者,无有不宜。即阳气不足,寒自内生,大汗、大泻、大喘,中风卒倒等症,亦必仗此大气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经》言外意也。”(《本草经读》)

       “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盐制之药,而又浸之水中,去净咸味。实则辛温气味,既一制于盐之咸,复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几乎尽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吴萸等相助为理,方有功用,独以钱许,其力甚缓。”(《本草正义》)

       “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其入补气药中,则追失散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以祛在里之寒湿。独书所云入补血药,则能以滋不足之真阴,缘阴与阳,相为依附,补阳即所以滋阴,若使水亏火盛,用以辛热纯阳,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亏乎?故崔氏八味丸中,用此以为补阴向导,使阴从阳复。”(《本草求真》)

       “附子……,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之症,不可轻用。”(《药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附子
第十三章 祛寒药
​【里寒证,阴盛阳衰的束缚七】——温里常用中药
温里药
人人都要学中医 五
肿瘤专家: 鼓动阳气、化解癌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