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方证六纲分类

一、桂枝汤类

1、 桂枝汤{太阳病中风证,脉浮缓、头项强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鼻鸣干呕,(大便不溏)太阳病营卫不和证,病常自汗出{太阴外证,汗出,恶风恶寒重、或有微热、口不渴、四肢烦疼身沉重、善嚏、脉浮弱}。

2、 桂枝加附子汤: 少阴中风证,漏汗不止而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手足冷,脉微浮无力 。                       

3、 桂枝加桂汤: 太阳中风证,兼上焦津虚,气上逆而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解表通气降逆)。
4、 桂枝去芍药汤:太阳中风证,兼太阴里虚气上逆,脉促、胸满。   

5、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太阳少阴合病,兼太阴里虚气上逆 ,脉促、胸满、微恶寒

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表证不解,太阴里虚水饮上逆,表邪欲陷阳明上焦里实。

7、 小建中汤: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津亏里热,欲热结血瘀,水热上逆心烦心悸,或腹痛

8、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太阳阳明合病之血痹,身疼痛脉沉迟,口干舌燥,舌象有郁热。

9、 桂枝甘草汤:太阳病过汗上焦骤虚,气上逆,心慌胸闷气短,胃中悸动欲得按(降逆气)。

10、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过汗后上焦津液骤虚,下焦气夹水饮冲逆,脐下悸动欲发奔豚。

11、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伤寒与中风并病,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有热色,汗出不畅身痒。
12、桂枝二麻黄一汤:太阳病伤寒与中风并病,发热恶寒如疟状,一日再发。  

13、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阳明合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里热始盛,脉微弱津液亏,表有水湿郁热。

14、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太阳太阴合病。表证不解而欲内陷,内有津亏饮逆,交阻于心胸,心下满微痛,头项痛,发热,无汗,小便不利。

1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证兼太阴里之寒饮结实冲逆,津液大亏,心神无所养,惊狂、卧起不安,或狂躁,或痉挛抽搐。

16、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太阳太阴合病,表证兼津液微伤,里饮冲逆,心慌,烦躁不安。

17、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中风证与阳明合病(阳明上焦津亏,项背强几几),脉浮缓。  

18、桂枝加芍药汤: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外有中风表证,内有阳明实热,腹满时痛。      

19、桂枝加大黄汤: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外有中风表证,内有阳明实热,腹满痛持续不减。

二、 麻黄汤类

1、麻黄汤: 太阳病伤寒证,寒邪束表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太阳阳明合病属太阳,汗出口干喘逆,无大热 。        

3、大青龙汤:太阳阳明合病属太阳,无汗,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烦躁口干,或肌表水湿蕴热。

4、小青龙汤:太阳(或少阴)太阴合病,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寒饮上逆,噎塞,干呕,喘咳,胸闷气短,或水饮不化,口渴,下利,小便不利少腹满。

5、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病伤寒证,无热(或微热)恶寒,无汗,四肢逆冷,周身骨节重痛,咽痛,脉微细或微浮细紧。

6、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伤寒证之轻证,寒邪相对不重。            

三、 葛根汤类

1、葛根汤:{太阳病伤寒证兼葛根药症(项背部紧张,酸痛,如风走窜){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伤寒表证合并阳明下焦里热,水热下利 。        

2、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阳明合病,太阳伤寒表证合并阳明上焦里热,水热上逆呕吐 。 

3、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阳明合病,脉促表未解,汗出而喘,阳明湿热下趋而下利不止


四、柴胡汤类方

1、小柴胡汤: 少阳中风证、少阳本证、三阳合病 。或湿热下利、呕、心烦。通上焦生津液、和胃气。

2、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心烦呕恶,心下胸胁痞闷,腹胀满按之胀痛更甚、大便硬;或心中痞硬呕吐而利,苔黄,脉实有力。

3、柴胡桂枝汤:少阳太阴合病,少阳里热,津亏谵语;太阴中风,汗多亡阳表虚寒。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三阳同病兼内虚水湿上凌,小便不利,身重不可转侧,胸满惊悸,心烦谵语

5、柴胡桂枝干姜汤:厥阴中风证或厥阴本证或少阳病,上焦郁热津亏,下焦虚寒泻利,水饮上逆,中焦寒热互结,阴阳不通而四逆,脉沉弦。      

6、柴胡加芒硝汤: 少阳阳明并病阳明。少阳胸胁满而呕,阳明里实潮热,清阳明里实,微和胃气。

五、 栀子汤类方
1、栀子豉汤: :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或心中懊憹,饥不能食,头部汗出; 或烦热胸中窒塞结痛,按之心下软;或腹胀满大便初硬后溏,舌苔黄腻。
2、栀子甘草豉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乏力,动辄气短。

3、栀子生姜鼓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湿热上逆作呕。

4、栀子干姜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合病太阴下焦虚寒水饮,微烦,心下软,或心中疼热,饥不欲食。

5、栀子厚朴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心烦失眠兼阳明里热气实,腹中胀满,卧起不安。

6、栀子柏皮汤:阳明外证的湿热外结黄疸,内无瘀热,无腹胀,小便通利
7、枳实栀子豉汤:阳明上焦津亏湿热烦证,兼腹部气滞虚胀,舌苔黄。


六、承气汤类方
1、 大承气汤:阳明里实证,有燥屎、腹满痛、汗出、谵语、潮热(偏于中下焦)。

2、 小承气汤:阳明里实证,有燥屎、腹满痛、汗出、谵语。

3、 调胃承气汤 :阳明里实证,便结,蒸蒸热,汗出,烦躁。

4、 桃核承气汤:阳明里热与血互结于少腹的躁狂证,腹胀痛无燥屎不谵语不潮热。攻热,活血破瘀。

5、 抵当汤: 太阳阳明太阴(血)合病属阳明的狂躁症,瘀热结于少腹腹硬满小便通利,记忆力差脱发。

6、 抵当丸: 太阳阳明太阴(血)合病属阳明瘀热结于少腹的轻症,腹硬满,小便通利。

7、 十枣汤: 阳明水热结于胸胁心下,痰凝水饮多于热,心下痞硬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

8、 大陷胸汤: 阳明上中焦热实结胸,潮热,脉沉紧,舌燥而渴,心下剧痛按之石硬,(痰淤热互结)。

9、 大陷胸丸: 阳明上中焦热实结胸,脉沉紧,舌燥而渴,心下痛按之石硬,或热闭躁狂证,痰淤热。

10、小陷胸汤:结胸证轻症,痰热互结于心下,疼痛拒按,里实不重,口干渴,脉浮滑。

11、白散方:寒实结胸,无热证。

12、麻子仁丸:太阳阳明合病属阳明,胃络脉绝,津液入胃肠受阻,阳明津亏里实,小便频数或汗多。


七、泻心汤类方

1、 半夏泻心汤: 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痞证,水饮便溏、心下痞满不拒按、呕逆。

2、 生姜泻心汤: 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痞证,水饮协热利、心下痞满不拒按,呕逆甚。

3、 甘草泻心汤:阳明太阴合病属厥阴,痞证,水饮协热利,心下痞满不拒按,下利清谷甚。

4、 附子泻心汤: 阳明少阴合病属厥阴,痞证,表有畏寒汗出,心下痞满胀痛,按之软。

5、 大黄黄连泻心汤:阳明上焦里实热,痞证,心下痞满胀痛,按之软,关脉浮。

6、 黄连汤:太阳阳明太阴,上焦烦热,胃中痞闷胀满硬痛,腹痛下利欲呕吐,热伤津七窍热、失眠。

7、 黄芩汤: 少阳阳明并病,身热汗出,津亏热燥,湿热下趋作利。

8、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少阳阳明并病,身热汗出,津亏热燥,湿热下趋而利上逆作呕。

9、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太阴阳明合病,协热利,饮食入口即吐,口渴,舌淡苔滑黄腻。

10、旋复代赭汤:痞证,阳明里实偏多,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无协热利而便干(降逆除痞)。

1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太阴,虚寒水饮,腹满气胀,阳明微热津亏苔黄。


八、白虎汤类方

1、白虎汤:阳明中风证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渴欲饮水口干舌燥,清热生津养胃。

2、白虎加人参汤:阳明中风证,津液大亏,身热、汗出,口燥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3、竹叶石膏汤: 病后阳明病,体虚,阳明热,津液不足,胃气不降欲吐。清热生津降逆。


九、五苓散类方

1、五苓散: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渴欲饮水而不化水入则吐,舌质淡胖,夹有阳明热,或痞结(温散水饮)。

2、猪苓汤:阳明太阴(血)合病属阳明,阳明里热伤及血分,发热、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或尿血。

3、文蛤散:太阳阳明合病,热多渴欲饮水不止。

4、茯苓甘草汤:太阴病水饮证,厥逆,易惊、心下悸动、呕逆。利水降逆止悸、养胃气津液。


十、四逆汤类方

1、 四逆汤:少阴太阴合病,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蜷卧,下利腹胀腹痛,小便频数。

2、 四逆加人参汤:少阴太阴合病,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蜷卧,下利腹胀腹痛,津血俱伤。

3、 通脉四逆汤:少阴太阴合病,表里阴阳格拒重症,里寒外热,汗出肢厥,脉微心衰,或下利清谷。

4、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厥阴病表里阴阳格拒危症.,吐已下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四肢拘急抽搐。

5、 干姜附子汤:少阴表里虚寒证,脉沉微,无大热,真阳不足而昼日烦躁不得眠。

6、 白通汤:少阴太阴合病,表里俱病,畏寒肢冷骨节痛无汗,下利,但欲寐,舌淡苔水滑,脉微弱浮。

7、 白通加猪胆汁汤:厥阴病上下阴阳格拒危症,四逆身冷脉微欲绝,利不止,干呕烦躁,温下清上。

8、 茯苓四逆汤:少阴太阴合病,里外俱寒,烦躁,津亏口干小便不利,水饮上逆下趋眩悸呕利。

9、 四逆散:少阳阳明并病,里实轻证,气滞上逆,腹痛腹胀攻冲两胁。

10、当归四逆汤:少阴病或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走表温通四肢百骸的血脉,接续阴阳。
1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少阴太阴合病,里外俱寒,脉细手足厥寒,呕逆,头痛,腹痛。


十一、理中汤类方

1、理中汤:太阴中焦虚寒证,吐利,腹痛,食不下。

2、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病,津亏四肢震颤重痛、小便不利或频数,水盛腹痛眩悸呕利、表阳已伤。

3、附子汤: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表有寒邪体痛骨节痛手足寒,里有太阴水饮和阳明微热津亏口干。

4、甘草附子汤:少阴太阴合病,表有寒湿水饮盛而微肿,里有寒饮不化上逆而短气。

5、桂枝附子汤:{少阴太阴合病,体表津亏,风邪不解,合并寒湿而疼烦,无里证。{少阴伤寒证,无热,无汗出,头痛项强,咽痛,体痛,鼻塞嚏涕。

6、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少阴太阴合病,表有风寒湿而周身疼烦,里有水饮不化而小便自利大便硬。

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津亏水盛水饮冲逆致上中焦,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8、芍药甘草附子汤:已经发汗的少阴中风证,表寒现象重。

9、桂枝人参汤:太阳阳明太阴属太阴痞证,虚寒水饮协热而利,阳明微热津亏,表证不解,心下痞硬。


十二、杂法方类

1、赤石脂禹余粮汤:下焦虚极不固协热下利不止欲脱阳,腹胀时痛。并治慢性久泻。食欲正常无呕吐。

2、炙甘草汤:太阳阳明少阴(营)太阴(血)合病,属阳明病,津血亏极,气血运行不能相续。

3、甘草干姜汤:少阴表里虚寒证,阳虚津亏,咽干,烦躁,吐逆。温里养津液,兼顾表证。

4、芍药甘草汤:爆利后下腹悸动不安;或脚痉挛急痛,有血分实邪,有热象。

5、茵陈蒿汤: 阳明里热证之黄疸,外有湿裹,汗出不畅,内有瘀热,小便不利,腹胀。

6、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太阳阳明合病黄疸,外有伤寒汗不得出,内有瘀热,湿热蕴肌表。

5、麻黄升麻汤:厥阴病内外表里上下寒热虚实错杂,上热下寒,津液大伤,上热喉疮溃烂唾脓血,下寒泻利不止,手足厥逆,表有伤寒,发热恶寒无汗(厥逆为主,伴无边的错杂)。

6、瓜蒂散:厥阴病上焦里实证,手足厥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

7、吴茱萸汤:太阴病或厥阴病寒饮上逆头痛眩晕呕吐,饮食不下、津液受伤。

8、黄连阿胶汤:少阴表证津亏传入阳明属阳明病,心烦失眠,阳明湿热腹痛腹泻,热伤血络便血。

9、桃花汤:太阴或少阴太阴合病属太阴病,虚寒下利便脓血,津液脱失而小便不利。

10、半夏散及汤:少阴病寒性咽痛,或至咽喉溃烂,兼胃气不足。

11、猪肤汤:厥阴病咽喉干痛,下利,胸满,心烦,津亏热燥。

12、甘草汤:少阴病寒性咽痛轻症。

13、桔梗汤:少阴病寒性咽痛。

14、苦酒汤: 少阴病寒性咽痛重症, 咽喉溃烂,,不能语言、声不出。

15、乌梅丸:厥阴本证,上热下寒错杂,脉微肢厥肤冷,气上逆,心烦,饥不欲食,呕吐而利;或久利。

16、白头翁汤:阳明病湿热下利证,里急后重,热利欲饮水,或便脓血。

17、蜜煎导方:津液不固而津亏,胃肠失却濡养,便硬难解。

18、猪胆汁方:津液不固而津亏,胃肠失却濡养,便硬难解。

19、牡蛎泽泻散:阳明太阴合病,实证水饮积聚,腰以下水肿,小便不利,有实热。

20、神丹丸:太阳(或少阴)太阴阳明合病,属太阳(或少阴)。伤寒无汗恶寒发热体疼。表证,或杂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讲伤寒】刘渡舟老先生:桂枝加附子汤证
浅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运用 作者:毛进军
中医辨证学重点《经典》
和孩子一起学中医:桂枝汤方证
痉:第7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伤寒论第44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