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条目及学习笔记-80
8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简句:伤寒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姜汤主之

(1)、医案:男,45岁。素有胃痛,时发时止,端午节食粽多只,且饮酒。醉后午睡,忽大呼胃痛,面赤,唇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诉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腹痛欲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苦寒清热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壳,醒酒可用葛花,各9克,服后半小时,痛渐减,安然入睡。——《伤寒论方运用法》
(2)、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里已虚寒,表尚未解,上热下寒,故身不去而微烦。栀豉汤之虚烦,系纯以热者,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意。
(3)、医案:某,壮年体健。秋初患胃脘剧痛,诊断“急性胃炎”,多法予治,三日夜痛不稍止。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治当清降:栀仁川楝各15炮姜3午后3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消。3剂——陈松筠医案
(4)、医案:某,男,成人。夏病泄泻,服抗生素,利止腹胀,食则更甚,时作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发热烦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泄伤脾胃,寒湿积中,故食入则脘腹胀。舌绛口苦苔微黄,肝胆之热上扰胸膈,故发热烦躁而呕。方:栀姜各9。3剂痛减,6剂而愈。
(5)、胡希恕: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
(6)、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伤寒表证未解,当以解表为先,即使兼有里证,若不急重,也当先表后里,不可妄用攻下。
(7)、倪海厦《人纪》: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
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示伤寒下后上焦有热,中焦有寒的证治。
太阳伤寒证,应以汗解之,医以丸药下之,脾胃损伤,则中焦虚寒。表邪未解,乘虚内陷,留扰胸膈,则上焦有热,故见身热不去而微烦。微烦乃虚烦,烦热之互词。中焦有寒,当有腹满或腹痛,或食少便溏等证。本为上热下寒之证,故用栀子干姜汤清胸中之热,而温中焦之寒。方中用栀子苦寒,清热除烦,干姜辛热,温中散寒,是以寒温并用,药性虽反,相反相成,功则合奏。
【选注】张志聪:论中风曰丸药下之者,乃假丸药以留邪留于脾胃也。仲祖取意以脾胃属土,形如弹丸,类相感尔。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则余邪下留于脾矣。身热不去者,太阴外主肌肉也。微烦者,脾是动病则上走于心,故微烦也,用干姜温脾而治身热,栀子泻心除烦。
柯琴: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侬,则非吐剂
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
吴谦:伤寒表邪未解,医以丸药大下之,不至结胸痞硬,犹未成逆也。然身热不
去,表仍未罢也。微烦者,热陷于胸也。表热之在胸者,既轻且微,如不可下,亦不可清,惟宜以栀子豉微涌其热,则微烦可除,而吐中有发散之意,身热亦可解矣。
橘南溪: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丸药,盖巴豆之丸。身热不去,微烦者,以热药下之,故里阳不太虚,栀子干姜汤生之。微烦,故直加干姜。
尤怡: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正气虚不能
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
唐宗海:身热不去,是伤寒原有之证。故但云不去,非因下后伤脾而身始热也。微烦,亦非因下所致,是因热不去而烦也。陈注以为是太阴脾土之热,发于形身,只因强就干姜之性而误注,不知干姜是治大下之后,利尚未止,故急以姜温脾,与寒热原两歧,故用药有寒热之异,解者幸勿推杂。观下文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栀子汤,则此方用干姜,正是大下微溏泻,故用干姜救之,而仍不废栀子者,以原有身热微烦之证也。(后学按:临床家之言,确与理论家有异。)
【讨论】关于本证的形成,大多数注家认为是伤寒误下,损伤中阳,表邪乘虚内
陷所致。柯氏所谓攻里不远寒,凡下药类多苦寒,大下之后,形成上热下寒之势,于理似属贴切。
“身热不去”的病机,有的谓表邪未去,有的谓脾虚而身热不去。其实,此时的
“身热不去”的是余热未尽,留扰胸膈致之。
此外,本证亦有不同误下而成者,即脾胃素虚之人,感受外邪,热扰于上,寒在于中,亦可用本方治疗。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论热扰胸膈及误下中寒的证治。
【简释】伤寒表证,医以丸药大下之,误下之后表邪未解而身热不去,邪热内陷而致微烦。治用梔子干姜汤,清胸中之热而温肠胃之寒。因证有微烦,故用梔子;因大下肠胃必冷,故用干姜。此为寒热并用的方剂。
按:原文中所述的“医以丸药大下之”。“丸药”为何药?柯韵伯说:“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刘渡舟先生说:“汉代流行的一些泻下药,一种是巴豆制剂,为热性泻下药,另一种是甘遂制剂,为寒性泻下剂。”笔者以为,上述两家见解都值得商榷。在《金匮要略》第23篇之杂疗方,有一个“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 巴 豆)”,此丸是一个寒热并用的峻烈大下之剂。
以上五条,第76条论述栀子豉汤证之主症特点及或然症;77、78两条论述栀子豉汤证之变症,三条所述,病机相同,但病情有轻重,故证候有所不同,虽皆以栀 子豉汤主之,而剂量可酌情增减,或适当加味。第79、80两条则病机有变,或为热扰胸膈兼阳明气滞,或为热扰胸膈且太阴虚寒,故治法为之变,皆仍以栀子之轻苦清泄郁热,或并用行气之枳、朴,或并用干姜之温中。试问,病因皆由表证误下,何以有不同之变证?盖成因有二:一是误下之法有别;二为体质使然,如下文“病人旧微溏者"。
【验案精选】
肝热脾寒证黄某,男,成人。1977年夏病泄泻,服抗生素后,利止而腹胀,食则更甚,且时作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发热烦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分析病情,乃由泄泻伤脾胃,使寒湿积中,造成食入则胸腹胀;舌绛,口苦,苔微黄,乃肝胆之热上扰胸膈,而发热烦躁致呕。根据《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梔子干姜汤主之”。栀子9干姜9。水煎服。服3剂后诸症减轻,又服6剂而愈。(《伤寒论通释》第132页孙溥泉医案)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
山田宗俊:凡伤寒热盛者,虽有可下证,不可以丸药下之,何者也?凡药惟荡涤肠胃而不能除身热也。今伤寒热盛者,医反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更加微烦者,内虚而烦也,法当以栀子豉汤主之。然以其烦微而无心中结痛及懊侬等证,去香豉加干姜,一以解热,一以复虚。犹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者,黄连干姜寒热并施之意。
柯琴:或以丸药下之,心中微烦,外热不生,是知寒气留中而上焦留热,故伍栀子以除烦,用干姜逐内寒,此甘草泻心汤之化方也。(后学按:皆临床家言,可师可法。)
【讲义】凡药服汤剂性急力促,服丸药性缓力延,宜丸宜汤各因其证。伤寒属阳明者应以汤下之。若误以丸药大下之,因药力缓则身热不能去,药力延则泄利经 时,衰其肠胃,徒见其弊,未得其利也。微烦一证非阳气重之发烦,亦非虚烦不 能眠之烦,乃61、69两条之烦(后学按: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因肠胃衰弱,故用栀子、干姜清胸热而温胃寒,其证自愈。
【附注】凡阴阳痞结,食道狭窄,噎膈,塞如梅核,久成翻胃者,多以本方主之。寒热互见之证,施治颇不易也。
【方剂】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治验】
《圣惠总录》:治赤白利,无论新久,本方入薤白七茎,豉半合煎服。
南涯:己未秋,疫痢流行,其证多似,大概胸满烦躁,身热殊甚,头汗如流,腹痛下利,色如尘煤,行度无数,医治皆无效,后取桃核承气汤与本方互用皆救。
【习题】烦躁略分数种,举例以明之。何种痢疾适用本方?
姜春华《伤寒识义》:识义:喻嘉言说:“丸药”凡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故栀子合干姜主之,亦温中散邪之法也。”
《金鉴》说:“栀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断无烦热而用干姜之理。”按,此说非也,下后之虚烦虚热,干姜不禁用。且栀子苦寒以除烦,干姜辛温以调整胃肠,互制互用。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柯韵伯:栀子解烦,干姜逐内寒而散表热。
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丸药大下]是用寒性攻下的丸药,大大地泻了一次。
[身热不去]言身热的证状没有因误下而内陷,仍然存在也。
[微烦]是心中轻微的麻烦现象,这是邪热在胸膈的表现。
【按语】使用本方应该了解以下几点意义:
(1)有表热证为什么不用解表的豆豉。(2)没有用干姜的证据,为什么反用干姜。(3)如果用上豆豉,会不会有什么差错。
我的看法,使用本方着眼的地方在“大下之”三字,因为大下以后,表证不解,应该先顾里证,不必使用解表的豆豉,大下后利尚未止(后学按:同唐师宗海意。),所以需要温中之干姜,即便因为身热不去而加上豆豉,绝不会有什么错误,因为豆豉原是酵类,不同于其他表药。
倪海厦《人纪》:这是治疗虚证,病后虚烦主要的处方。医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气汤证, 譬如午后潮热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会用攻下的药;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热并没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烦,代表里面虚掉了,通大便的药都是寒凉的药,寒凉的药一下去,排东西以后,身热还没有去,代表里面寒很盛,本来就是寒,再用寒药下去,虚寒就更严重了,这寒一定在肠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让他恢复加干姜就好了,干姜这药完全是「温中」的,「中」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干姜的温就是让肠胃的热度恢复,所以肠胃的蠕动功能恢复就是靠干姜;生姜是散寒,把寒散掉,但是没有温的力量。所以干姜的热力比生姜大很多;开这处方的时候,病人的舌苔一定是很薄白,脉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摸不管是浮中沉,摸到跳一息四至的时候代表是胃的脉,结果摸虽然是四至,但是脉形很细,很弱,弹起来没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这时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单纯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当上焦与中焦有虚寒的时候,我们会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虚寒,就会用到附子。栀子干姜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干姜二两,香豉四合;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聂惠民《聂氏伤寒学》:【提要】热扰胸膈兼中寒的证治。
【阐论】太阳伤寒,治当解表,反以丸药大下之,是为误治,以致里虚邪陷。误下损伤脾胃,使中焦虚寒;下后邪热内陷胸中,形成上热下寒之机。邪热内郁胸膈,故见身热不去、微烦,所谓“微烦”是较上述76、77条之心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及79条“卧起不安”之证为轻。因用丸药攻下,而致寒邪留滞,中焦阳虚,运化失职,故见下利。热郁胸膈,兼见脾寒,故治以栀子干姜汤,清除余热,温中散寒而止利。
本方的梔子苦寒,清上焦之邪热,则心烦可止;干姜辛热,温中焦之虚寒,则中阳可复。此即寒热并用,上下同治,药性虽反,功则合奏。
汉代所用攻下丸药有二种制剂,一为苦寒之剂,一为辛热之剂。本条所用丸药为苦寒之剂。误下致寒邪留中,运化失职,故见下利,此为虚寒下利。104、105 条所用丸药为辛热之剂,误下致热邪留中,大便虽通,而热实不去,故104条见下利、潮热之实证,105条见下利谵语之实证。可见虽皆用丸药攻下,但有寒热两种不同的病理机转,不可不知。
本方的古今应用
1.古代应用150
《太平圣惠方》:治赤白痢,无问日数老少,干姜散方。即本方入薤白七茎,豆豉半合,煎服。
《杨氏家藏方》:载二气散,即本方栀子炒用,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如梅粒。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反胃。
《内经拾遗方论》:一笑散,治心疝寒痛,如神之剂,干姜炒黑,山栀子姜汁拌炒,上用酒二种,煎八分,不拘时服。
2.笔者临床应用
本方可与泻心汤合用,治疗寒热错杂之胃脘痛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肝炎等。也可酌加瓜蒌、香附、白梅花等理气解郁之品,止痛效果尤佳。
(1)慢性胃炎:胃脘痛,纳呆,肠鸣胀满,大便稀薄者,本方合半夏泻心汤。
(2)慢性胆囊炎: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疼痛,伴有胃胀灼热感,具有寒热错杂证 者,宜本方加金钱草、香附、白梅花等。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陈蔚曰;栀子性寒,干姜性热,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烦,非梔子不能消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有是病则用是药,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梔子,坎离交垢之义也。干姜合梔子,火土相生之义也。……冉雪峰曰:按烦热为栀子固有的证象。除烦除热,为栀子适应疗法。本条烦热犹昔,无诸寒象,梔姜并用,含义极深,解人难索,所以各家不无异词。金鉴谓:“梔子豉汤,当是栀子干姜汤,断无结痛用香豉之理;梔子干姜汤,当是栀子豉汤,断无烦热用干姜之理”。故将两条方治对换,义虽可通,殊嫌浅率。舒驰远谓:“身热不去,微阳外薄,里阳亏损,虛阳欲亡。法当温中回阳,再一吐之, 则阳必从上脱而死。”似是而非,尤为害道。须知经旨弘深,易知不必言,所言均难知者,且多由常法,推到变法,由正面推到反面,原书自五苓以迄梔子,是推究化水化热。本条是推究病是在虚烦虚热阶段的治疗。反覆辨论,是审表的全罢未全罢,热的郁成未郁成,气机的或散或结,部位的或高或下,总之梔子证是热证,梔子方是疗热方,更断无内热,突变内寒之理。或谓寒气留中,已是臆度。或谓脾气虚寒,尤属强派。试将太条原文,连读数通,问有一字涉及寒证否?问有一项义理,可证实寒证否?只缘干姜辛温,强就牵释。其实干姜是救下,不是回阳,是治下未止,不是治阳欲亡,于何见之?上两条曰下后,曰大下后,此条但曰下之。下后是约力已过,下之是机势未已,两两比拟,意义跃如。学者对此猛下一参,病机泄泄,热未去,将必去而罢,烦已微,将更微而减,其趋势变环,当至如何景象,此际安得不急为之所。干姜得梔子,可以和缓其辛烈,梔子得干姜,可以减少其寒泄,此犹不能体会,尚何呶呶不休,痴人说梦为。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劈) 干姜一两(成本、玉涵,千金翼作二两)
上两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三升半一升半,玉函并无半字,吐上有快。
成友仁《伤寒论阐释》:王肯堂氏说:“丸药所谓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这里缺一个太阴证,因为方中用了干姜,而无干姜证是不行的,肠道寒了要用干姜,应当补一个“时腹自痛”证,这条也是一个合证,少阳核心证(心烦)与太阴的干姜证(时腹自痛)合证。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注释】丸药:是指当时通行的具有较强泻下作用的一种成药,其组成不详。
【提要】伤寒误下后,热扰胸膈兼中焦有寒的证治。
【分析】太阳伤寒证,医以丸药大下,是为误治,因攻里不远寒,因丸药大下之,必损伤脾胃之阳,而致中焦虚寒。同时,下后外邪可乘机内陷,留扰胸膈,形成上焦有热,中焦有寒之证,故用栀子清上热,用干姜以温中寒。
上焦热郁则身热不去,微烦。中焦有寒之证虽未明言,但大下之后,脾胃受损,又用干姜以温中散寒,似可推测或有食少、便溏、腹满或腹痛等症。
还须指出,本证也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如素来脾胃虚弱之人,感受外邪,热扰胸膈,寒留中焦,亦可用本方治疗。
【选注】柯韵伯: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
尤在泾: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
【治法】清上温中。
【方药】梔子乾姜湯方 栀子十四個(擘)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方义】栀子苦寒,淸热除烦,以彻在上之热。干姜辛热,温脾散寒,以祛在中之寒。二药寒温并用,药性虽反,而功效各奏。
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為「溫病」下後致上熱下寒之治法。
解曰:「傷寒、溫病」,醫以丸藥大下之太過,致成上熱下寒之局勢,身熱不去而微煩者,宜以「梔子」清上熱,「乾薑」溫下寒以治之。
「溫病」為上中下「三焦」內外皆熱,丸藥大下之,中下焦之熱去,且傷其陽,則成為虛寒,而上焦之熱與外熱則依然未去,故上熱則煩,外熱則身熱不去,故以「梔子」清上焦熱以治煩,「豆豉」清外熱以解身熱,「乾薑」則溫中下焦之虛寒。虛寒當有溏泄或腹痛證,文中雖未明言,於用「乾薑」上可以推而知之也。
原文中「梔子乾薑湯」無「豆豉」。但自八十四條至八十九條,皆言「梔豉證」,應有「豆豉」,且身熱非「豆豉」不可,故本條應加「豆豉」,遜齋亦是此說。
《金鑑》云:「『梔子乾薑湯』當是『梔子豉湯』,斷無煩熱用『乾薑』之理」。其實眼目在大下,大下則溏泄未已,故用「乾薑」,身熱則「豆豉」不可去也。
古人用丸藥作下,取其峻。陳修園氏謂:「丸則緩留於中」,大誤。文中明言大下之,何嘗緩留於中?蓋泥於丸者緩也,湯者蕩也之義,食古不化,乃生誤解。
本條之脈證、舌證:脈當為浮而虛;舌當為苔薄白。
本條之針法:
曲池Τ、合谷Τ、間使Τ、天樞Ⅸ(后学按:位于脐旁两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降清浊之枢纽)、建里Ⅸ(后学按: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3寸。即中脘下一寸。)、氣海Ⅸ。
上三穴為退熱除煩。下三穴為溫其胃腸。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二服,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梔子乾薑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劈),乾薑二兩,豆豉四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本方之主證:為身熱微煩而腹痛或溏泄者。
《聖惠方》曰:「『乾薑散』方(本方加薤白七莖)治赤白痢,不問日數多少。」
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要】本条论述误下邪陷,中虚热浮之证治。92
【阐述】伤寒治疗之大法,有表证的,当先解表,今表证未解,而以峻厉丸药大下之,致中气已虚,邪热内陷,而现心中微烦,身热未退之症状。曰丸药大下,知非一般攻下之药,必系峻猛攻泻之品。峻烈之剂,不但损伤脾胃,而反使热邪不解。大下之后,脾虚者,往往下利延续不止,酿成脾胃虚寒之证。今大下之后,而心中微烦,身热不去,是邪已内陷在里,而不在表。故不用豆豉之宣郁,而用栀子以清热止烦。《医宗金鉴》谓此方,应有豆豉,以豆豉功能宣表请热,今既因表不解,而身觉发热,但用栀子以清热,则表邪何由而外达,《医宗金鉴》只考虑伤寒身热,是仍有表邪,而未考虑大下之后,邪已内陷,热郁而烦,故用栀子以清热。中气损伤,大便溏泄,故加干姜温脾止泻。惟丸药二字,历代注家,多指为巴豆一类猛烈峻泻之药,不知巴豆之性,辛温燥烈,如服巴豆剧泄,而以干姜制止,干姜亦辛温之品,辛温燥烈致泻又以辛温止之,其泻不但不止,反必加剧。故柯氏谓,攻里不远寒,凡大下之品多苦,造成上热,故烦。而用栀子。下寒故用干姜,当为仲景之原意。
【方药】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10克干姜二两5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阐述】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涤荡其邪,致热陷胸中,而为微烦。栀子能消胸中之热,热退而心烦自宁。干姜健脾阳,而止溏泄,更兼其辛散之力,可以济栀子之苦寒,以防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诫。故药虽寒热并用,而不相害。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梔子干姜汤方
梔子(十四个)10克擘干姜(二两)6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本条是上热下寒证。
“伤寒”五六日,医不汗之,“医以丸药大下之”丸剂连药渣服下去,药力持久,里气大伤。“身热不去”是说热邪未全入里。
“烦者”说明热邪已內陷一部分,另一部分仍在外表散乱。苦寒药渣于里仍有作用,故形成了“上热下寒”,治宜上淸內热,下敗其寒(药寒〉,用梔子干姜汤治之。
方中的干姜溫中散寒;梔子以淸上热。实际也是“辛开苦降”法,亦可谓治疗上热中下之寒。故余常将本方加入诸泻心汤中治疗湿热或寒热夹杂的肠胃病,如慢性迁延型肝炎,或急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等均可加减使用。
伤寒论现代解读:词解
烦热:心中烦闷而热。
胸中窒:胸中塞闷不舒。
心中结痛:“心中”是指心下,相当于胃脘部即上腹部。“结痛”的意思是结塞且有痛感。
提示 83条~89条是发汗法的禁忌症
解读 76,77,78三条都是栀子豉汤证,尽管临床表现不同,其病机都是热扰胸膈;其病因都是误用汗吐下法之后,余热留扰胸膈而成。但这不是绝对的,也有未经误治发生热扰胸膈的,如太阳病表邪刚刚传入里的初期,或者阳明病刚刚开始还没有达到高潮时都会出现烦热不眠、胸中窒闷等症。杂病中热郁气滞也会出现虚烦不得眠、胸中窒、心中结痛等症,因此在临诊时贵在掌握病机,不应拘泥于是否误治。
78条“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与热实结胸证的主证和成因有相似之处,但病机完全不同。热实结胸证为有形的热与水结于胸膈,按之心下石硬,痛不可近;热扰胸膈证为无形的热郁气滞,按之心下濡,即使按之痛也很轻微。说明二者的病位都在胸膈,只是病机不同。
栀子豉汤证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病位在胸膈,在胸腔的下部和腹腔的上部(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包括膈在内。和痞证的病位不一样,痞证主要是在胃肠道内的感染,还具有器质性的改变。
从西医的角度看,这一组症状可以发生在水电解质紊乱过程中,也可以发生在发热过程中,也可以是胃、十二指肠、肝胆等器官感染的轻型或早期病例,也可以是轻度脑功能障碍的表现。所以只要出现该组症状,就是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就是栀子豉汤的适应症。该组症状是:中度发热;烦躁不安;心中郁闷烦杂之甚(胃脘部即上腹部极度不适)难以忍耐,所以辗转反侧,影响睡眠。这些都是功能性变化,没有某一个器官感染的特异性的症状。
药物药理作用 淡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具有消炎、解热、助消化作用。栀子具有保肝、利胆、退黄、降低转氨酶和血清胆红素含量的作用、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对胃机能产生抗胆碱能性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和镇静、降温作用。所以栀子豉汤的药理作用与栀子豉汤的适应症(栀子豉汤证、热扰胸膈证)是一致的,与栀子豉汤的禁忌症也是一致的。原来就有慢性腹泻的病人,不要用栀子汤,因为栀子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陈亦人《伤寒论译释》:校勘  玉函经、脉经“丸”作“圆”。
语译  伤寒病,医生治以峻烈泻下的丸药,以致身热不退,发生微烦的,以栀子干姜汤主治。
提要  上焦留热,中焦虚寒的证治。
浅释  本条内容太简,只提到身热不去与微烦,与78条“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相较,断为热郁胸脯,还于理可通,但断为中焦虚寒,则毫无依据,惟一理由是方中用了干姜,以药测证,干姜能温中散寒,必然兼有腹满时痛等中焦虚寒症状。至于所以会发生中焦虚寒,不外乎因误用丸剂大下所致。果尔,78条也是大下之后,何以未发生虚寒证?由此可见,这些理由都不够充分(后学按: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从两味药相伍来看,实际也具有苦泄辛开作用,栀子泄热,以辛温的干姜佐之,“火郁发之”,能加强宣泄郁热效果,临床用栀子干姜汤治热郁气滞的脘腹疼痛有卓效,可资佐证。当然,对上有郁热,平素中阳不足的患者来说,在用栀子的同时,佐以干姜的辛温通阳,不仅治中焦阳虚,又可防苦泄伤阳,确实也是很好的方剂。因此,应从多面去理解,庶可免于拘执片面。
选注  柯韵伯;攻里不远寒,用丸药大下之,寒气留中可知。心微烦而不懊侬,则非吐剂所宜也。用栀子以解烦,倍干姜以逐内寒而散表热,寒因热用,热因寒用,二味成方而三法备矣。
喻嘉言:丸药大下,徒伤其中,而不能荡涤其邪,故栀子合干姜用之,亦温中散邪之法也。
尤在泾:大下后,身热不去,证与前同。乃中无结痛,而烦又微而不甚,知正气虚不能与邪争,虽争而亦不能胜之也,故以栀子彻胸中陷入之邪,干姜复下药损伤之气。
汪苓友:太阳伤寒,医误以丸药大下之,徒伤中气,邪热不解,所以身热不去,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而作微烦也。与栀子干姜汤吐之,以散邪热,扶中气。
按语  诸家对于本证病机,都认为是误下伤中,邪热不去,然大多比较浮泛,惟尤氏的分析扼要细致,药味作用的说明也颇确切。柯注干姜作用为逐内寒而散表热,喻氏认为是温中散邪法,就整个方剂来说,都不够准确。汪氏仍泥定吐剂,尤失之牵强。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校勘  玉函经,三升下无半字。吐字上有快字。
方解  王晋三:烦皆由热,而寒证亦有烦,但微耳。干姜和太阴在里之伤阳,而表热亦去,栀子清心中之微热,而新烦亦除。立方之义,阴药存阴,阳药和阳,是调剂阴阳,非谓干姜以热散寒也。
陈古愚:栀子性寒,干姜性热,二者相反,何以同用之?而不知心病而烦,非栀子不能清之,脾病生寒,非干姜不能温之,有是病则用是药,有何不可。且豆豉合栀子,坎离交媾之义也,干姜合栀子,火土相生之义也。502
柯韵伯,大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熏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剂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此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散,栀子厚朴汤以枳实,厚朴易豉,是取其下泄,皆不欲上越之义。旧本两方后概云得吐止后服,岂不谬哉!观栀子柏皮汤与茵陈汤中俱有栀子,俱不言吐,又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
按语  王氏调剂阴阳一语,极有理致。陈氏从两药相伍意义说明栀豉合用与栀姜合用的区别,亦有发挥。柯氏直接指出本方与栀子厚朴汤方后“得吐者止后服”的谬误,理由充足,颇令人信服。但是仍把豆豉作为吐药,尚嫌不尽允当。
本方应用范圈  1.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杨氏家藏方》名二气散)2.治赤白痢。(圣惠方,本方加薤白)3.郁火胃痛。4.胆石症急性发作。5.胆道蛔虫并发感染引起胃痛。
医案选录  肖某,工人,壮年体健,秋初患胃脘剧痛,先服中药无效,后住西医院,诊断为急性胃炎,经注射镇静,镇痛药及配合针灸治疗,三日夜痛不稍止,诊其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此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法当清降。拟方:栀仁、川楝子各五钱,炮姜一钱,水煎服。午后三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全止,二剂获痊愈。(录自《中医杂志》,(3),24,1966)
按语  笔者原按“于原方中加川楝子一味,增强清火止痛之力,以之治郁火胃痛,但见脘痛拒按,口苦心烦,苔黄脉数者,投之屡效。如系虚寒胃痛,则不可擅用此方。方中既用栀,楝之苦寒以清泄郁火,又佐以少量辛温之干姜者,因痛由郁火而致,火郁则发之,有协助栀、楝而起反佐的作用;同时又恐苦寒戕伤脾胃,因佐少量辛温以制苦寒之偏弊。”对于使用本方的审证要点,与本方的配伍意义,都交待得颇为清楚,极有参考价值。同时也足以纠正注家胶执上热中寒说的偏颇。
李克绍《伤寒论语释》:【提要】栀子汤证兼下寒的治法。
【语释】栀子汤证是以心烦为主证,轻者亦能影响睡眠。若伤寒大下之后,只是微烦,不是不得眠,更不是反复颠倒,这就很不典型,往往被人所忽略。但是下后的栀子汤证,还有一特点是热内连于胸,外连于表,因此,如果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即使微烦,也属于栀子汤证。不过既然经过大泻大下,烦的程度又轻,就当去豆豉加干姜,以防栀子有寒中致泻之弊。去豆豉有里虚忌汗的涵义。
栀子干姜汤方:
梔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而本证已用过丸药大下之,出现微溏或其他里寒的症状是可能的。故栀子与干姜并用,使清热而不致寒中。即使未出现里寒证,本方对于栀子苦寒败胃或寒中致泻也有预防的作用。
贺有琰《伤寒论纵横》:钱天来:以峻厉丸药大下之,宜乎陷入而为痞结矣。而身热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于表者,微觉烦闷,乃下后之虚邪陷隔,将结未结之证也。……医案:蔡某,男,40岁。患胆石症,服排石汤泻下月余,复查结石虽去,但微烦而不了了,食欲不振,舌质黯淡,苔薄黄白相间而腻,脉略数。此苦寒伤中,余热上扰之证,方用栀子干姜汤加味,温脾而凉膈。干姜10蔻仁10炒栀子10克淡竹叶4.5克,水煎,分二服。服五剂而证平。(贺有琰医案)
程昭寰《伤寒心悟》:【提要】本条论虚烦而兼中寒证治
【心悟】本条先述其因,继述症,再论治。若仅从述证来看,尚构不成梔子干姜汤的适应证。全条分析应着眼于“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本为伤寒,其病在表,治宜汗法,但医者不察,徒以丸药而大下之,结果徒伤中气,表邪内陷而“身热不去”。热扰胸膈而“微烦”。这里“微烦”,既非结痛而烦,又非胸中窒,只较心烦不得卧,心中懊侬,反复颠倒之烦略轻。因为见于大下,脾胃之气必伤。若以药测证,又用干姜,当有下利之证(后学按:干姜为下利要药?),文中没有提及。是证因治略的省文(后学按:经论特点之一,证因治略。)。治以梔子干姜汤既清热除烦,又温中止利。梔子干姜汤可用治阳明痞结,咽膈噎塞,或寒热气结等病证。因方中以梔子清解郁热,以干姜温中,行寒热并行之法。 与下条合看,干姜救大下微溏泻,仍不废梔子。故大便溏泻而懊侬者,用之极为恰当。
新世纪伤寒学:【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热不去,微有心烦,或有腹满时痛,食少下利等。
病机:胸膈有热,中焦有寒。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方用栀子干姜汤。
汤证辨析:栀子干姜汤证与栀子豉汤证,皆有心烦身热,但前者为胸膈郁热,中焦寒留,故可见腹满时痛,下利纳差等证;后者为单纯性胸膈郁热,且心烦程度较前者为甚。
【疑难点击】
对本条"身热不去”的理解,注家有谓邪留于表者,有谓邪热不除者等。如钱天来曰:“伤寒表邪未解,医不知而以峻厉丸药大下之,宜乎陷入而为痞结矣。而身热不去,是邪未全陷,尚有留于表者;微觉烦闷,乃下后之虚邪陷膈,将结未结之征也。大下之后,既不可复发其表,又不可再攻其里,邪之犹在胸膈也,速宜以栀子干姜汤涌之,则烦闷之胸邪,得上越而出,身热之邪,亦因吐而汗解矣”。汪苓友云:“太阳伤寒,医误以丸药大下之,徒伤中气,邪热不除,所以身热不去,邪气乘虚客于胸中,而作微烦也”。李培生曰:“今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是在表之热,尚未尽除;微烦,是在上之热,而仍遗留;既用大下之法,则寒气留中,自有腹痛下利等里寒之证存在。故用梔子干姜汤,取栀子清上热而除烦,干姜温中而止利,是清上温中、寒热并用之法”。
【现代研究】梔子干姜汤证属上热中寒,故凡上热之心烦,身热,并中寒之腹痛,下利者,可用本方加味为治。近年来本方常配合泻心汤方,治疗某些湿热或寒热挾杂的病证,如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肠炎下利等。
药理研究证实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促进消化等作用。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丸药,盖汉时俗医习用之剂,有巴豆者,虽制为丸,吐下之力仍剧。伤寒大法,有表证者,当先解其表。今以丸药大下之,里已虚寒,表仍未解,成上热下寒之局,故身热不去而微烦也。栀子豉汤之虚烦,系纯于热者,此条之微烦,乃寒热交错者,故以栀子清上热,干姜温下寒,与泻心黄连等汤同义。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杨氏家藏方》云:二气散(即本方用炒栀子),治阴阳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
渊雷案:二气散证候,显然为食管狭窄病,其用栀子,盖从栀子豉汤之胸中窒,心中结痛悟出,其用干姜,当有里寒证耳。
《圣惠方》云:治赤白痢,无问日数老少,干姜散方,即本方,入薤白七茎,豉半合,煎服。
《成绩录》云:己未之年,疫痢流行,其证多相似,大抵胸满烦躁,身热殊甚,头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尘煤,行数无度,医虽疗之,皆入鬼簿。先生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无一不救者。
李心机《伤寒论通释》:本条论述伤寒以丸药大下,伤脾邪陷,火郁胃脘,表邪未尽,恶心下利身热的证治。
本条承前几条而言。微烦,同前证虚烦,只是略轻微而巳。本证病人至仲景诊治 时,其症状是以下利为主,同时伴有微热和轻微虚烦。仲景通过问诊得知本证病人发病之初,是伤寒发热、恶寒,后经“医以丸药大下之”,才引发下利、微烦等现症。“医以丸药大下之”,是通过问诊,病人所言。病人只知道服用“丸药”之后出现大泄,而并不知道是什么药,故仅告之曰“丸药”。实际上,仲景也不确切知道“丸药”中含有什么药。后世王肯堂言,丸药“所谓神丹甘遂也,或作巴豆”,似无的据。(后学按:以大医案论述经论,李师之解可谓独到。)
本证系伤寒表不解,医以丸药大下,一方面,大下伤脾,下利不止。另一方面,表邪内陷,火郁胃脘,胃脘搅扰不舒;同时表邪将尽未尽,身尚有微热。故仲景寒热并用,以治里为主,用栀子清泄胃脘郁火,安中和胃,用干姜温脾止利。郁火得泄而胃安,脾得温和而利止,残留之浮游表热则不散而得散。
【启示与范例】
(一)肖某,工人,壮年体健。秋初患胃脘剧痛,先服中药无效,后住西医院,诊断“急性胃炎”,经注射镇静、镇痛药及配合针灸治疗,三日夜痛不稍止。诊其脉象弦数有力,舌赤苔黄,心烦、口苦、时欲呕,脘中剧痛不可按,此火郁中脘,胃气失和,治当清降。拟方:栀仁川楝子各15g炮姜3g。水煎服。午后3时许进药,黄昏痛减,午夜痛全止。2剂获痊愈。(陈松筠医案)
(二)黄某,男,成人。1977年夏病泄泻,服抗生素后,利止而腹胀,食则更甚,且时作呕,口苦舌绛,苔微黄,却不渴,胸腹痞胀,发热烦躁,大便正常,小便清利。分析病情,乃由泄泻伤脾胃,使寒湿积中,造成食入则胸腹胀;舌绛、口苦、苔微黄,乃肝胆之热上扰胸膈,而发热烦躁致呕。根据《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应用此汤:
栀子9g干姜9g。水煎服。服3剂后诸症减轻,又服6剂而愈。(孙溥泉医案)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虚烦兼中寒下利的证治。
.丸药.,就是汉朝流行的一些泻下丸药,一种是巴豆制剂,为热性泻下剂,另一种是甘遂制剂,为寒性泻下剂。这两种泻下制剂的力量都很强烈,所以说.大下.之。伤寒在表,大下徒伤中气。太阳之邪在表不解,故见.身热不去.;邪热已有入胸中之势,故见.微烦.;大下之后,脾阳受伤,运化失职,故当有续自下利之证。针对这种情况,应当用.栀子干姜汤主之.。方中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止利。这是寒热并用的方法。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这个大下呀,古人这个大下就是指巴豆剂。这个巴豆剂古人常用的,究其实是个好药,但是巴豆剂呢是一个下寒的(方剂),它是个热药。所以经过大下之后,身热不去,药用的不对,不应该用这个热药来去热,热还是不能去的。
“微烦者”,这搁个微烦,这个烦是栀子证,但是这里头搁个“微烦”这两个字就是暗含着有“干姜(证)”这种寒证。这个病由于这个大下呀,这也是误治了,寒热错综,所以既用栀子,又用干姜。那么栀子证是烦得最厉害了,他搁个微烦,当然这里头有干姜,由于大下伤中气了,伤胃了,同时寒也生了,这个方剂里头,在这一段里头没明白地说明,恐怕这个人有下利、呕逆这种情况,要不他搁干姜干什么?所以这个热烦也不太明显,但是还有,所以他用栀子、干姜,寒热并用,两个药,那么这个方剂呢,既有栀子证,又有干姜证。这个干姜证我们知道了,呕逆呀,胃虚于寒呀,或者有下利,这个干姜都可以治疗的。那么栀子呢,当然就治烦,烦热。所以经过误治之后,寒热错综,那么这个药也是寒热并用,这是不相悖。现在有人说呀你看你既用栀子,又用干姜,这没关系的,他只要有这种证,你这么用就不会错误的。他没有干姜证,你当然不能用干姜,没有栀子证,你不能用栀子。
这个段落呀都说得太简单,不够清楚,那么这个道理呢,他讲的是太阳篇,象这个方剂呀,你象干姜附子这类的方剂在三阴篇都有详细的说明的,在这里就本段,他说栀子是一个苦寒药,但是要有寒热错综的话呀,也可以与温性药配伍,意思不过如此。
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证象:身热不去,微烦,下利,食少,腹痛。证质:热扰胸膈,中焦虚寒。治则:清胸膈热,温中焦热。治方:栀子干姜汤(栀子6克干姜6克)。医案:白,男,66岁。2002年5月12日初诊。前日赴朋友宴,饮冷乘凉,次日发烧,面赤心烦,胸满憋闷,腹痛而泻,日行3次,大便溏稀,舌质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上热中寒,治以清上温中。栀子12克干姜12克。服3剂后诸症减,继服2剂愈。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简句:凡用栀子汤,旧微溏者不可与
(1)、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伤寒论:病人平素脾胃虚寒,大便经常稀溏者,禁用苦寒之栀子豉汤,可参栀子干姜汤用之。
现代应用:1)主要诊断见症:心烦、失眠、发热、纳呆、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滑弦浮,参考指标:胸中痞闷、心中结痛、腹满、呕吐。治则:清热除烦。辅以健脾开胃、疏肝理气之品。青壮年多见,春季多见,如心肌炎、心包炎、肺炎、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肾炎、膀胱炎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症;2)精神失常,常以此方为基础,加化痰,安神、通腑导下之品。
(2)、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此为栀豉汤之禁例,也为一切寒凉药之禁例。里虚而下焦寒者,虽有心烦懊侬心烦之栀豉症,不可与栀豉苦寒药,当先以温药调其里,成氏引内经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其调之,后乃治其他病”,是也。九十四条之急当救里,即是此意。
(3)、刘渡舟:这是因为中医治上者必顾下,治热者必远寒,栀子豉汤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肾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服用。我个人的体会,实在要用栀子豉汤,要注意两点:其一,量要小;其二,援栀子干姜汤例,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寒热并用。
(4)、胡希恕:尤其这个栀子与黄连,都治烦了,黄芩,它们不同的,这个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所以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栀子这味药啊,它是解烦,同时也去黄,咱们讲到黄疸,栀子茵陈蒿汤里头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
(5)、张长恩《伤寒论临证指南》:其方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不在太阳,未入胃腑,中是热邪郁结于其间,所以是太阳病后阳明病转化的中间阶段。故柯韵伯列为“阳明起手三法”之一。云其善治阳明未成实的半表半里证,若与(221)、(228)条合看,其理更明。
(6)、倪海厦《人纪》: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浆一样,拉出来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湿,里面有寒湿,栀子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再开寒凉的药,寒湿会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越虚,大部份这种症状的时候,加点干姜进去,或加白朮去里湿,加茯苓让湿从小便排掉,加在栀子豆豉汤里面无所谓,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是以寒热为主,后面还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热,摸脉有很细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处方的开法,如何让热药往下走。寒药往上走,这就是开处方的技巧。
伤寒论古今研究:【释义】本条示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栀子证为热证,栀子豉汤为治疗热在胸膈而设。“旧微溏”,是平素脾胃虚寒,
虽有烦证,不得从热论治。因栀子苦寒,服后脾胃更伤,必泄下不止。因此,用栀子豉汤对,当守此戒。故曰:不可与服之。“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先泄之本,先泄则中土先虚,既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他病,所以重其中土也。”  (《素问直解》)人以胃气为本,凡百治疗,均当顾护脾胃。
【选注】成无已:病人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
子汤。内经日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矣。
方有执:栀子酸苦大寒而涌泄。病人旧微溏者,里气本虚而脏腑寒也。里气虚则易涌,脏腑寒则易泄,故揭示禁止如此。
张志聪:此言栀子而言豉者,申明栀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程应旄:凡治上焦之病,辄当顾虑中下。栀子为苦寒之品,病人今受燥邪,不必其溏否,但旧微溏者,便知中禀素寒,三焦不足。栀子之涌,虽去得上焦之邪,而寒气攻动脏腑,坐生他变,困辄难支。凡用栀子汤者,俱不可不守此禁,非独虚烦一证也。
黄元御:栀子苦寒之性,弛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尤怡:栀子汤本涌泄胸中客热之剂。旧微溏者,中气不固,与之恐药气乘虚下泄
而不能上达,则膈热反因之而深入也,故曰不可与之。
讨论:对本条应辨证地看待,  “不可与服之”,只不过示人:凡脾胃阳虚者宜慎用。如虚寒证与栀子豉汤证并见,又当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如栀子与厚朴,栀子与干姜同用,虽寒温异性,而运用之妙,能使寒温同化,栀子之寒,并不碍于厚朴干姜之温,这正是仲景独具匠心之处。
吕志杰《伤寒杂病论研究大成》:【提要】梔子汤的禁忌证。
【简释】栀子为苦寒之药,易伤脾胃而滑大肠。上述第76~80条等五条诸梔子汤证,若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之,以免梔子之类的苦寒药更伤已虚之脾阳。如此上有郁热、下有脾寒之病情,单纯栀子汤不可用,但可仿用上条的梔子干姜汤寒热并用之法。
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栀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湿下陷。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今人动以栀豉汤为吐剂。夫探吐之剂,当从口出。岂有反能下泻者。其谬一。第一节言汗吐下后之余邪。岂有吐后虚烦而更吐之理。其谬二。况呕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岂有吐剂而反能止呕者。其谬三。盖旧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张隐奄本删之。具见特识。为标出之。
陈慎吾《伤寒论讲义》:【征引】程知:凡治上焦病者,辄当顾及中下。栀子苦寒,旧微溏者中禀素寒,恐寒动脏腑生变。用本汤者,倶应此禁例也。
【讲义】《内经》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病。旧微 溏者,本病也,故虽有栀子豉汤证,不可与之也。
【附注】本条“不可与”总承以上栀子豉汤及各加减方而言。盖栀子为寒药,恐下利不止也。本条较上条为重,但同属肠胃虚寒证也。
【习题】栀子豉汤之禁忌证为何?试述其理。
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旧微溏]言平素大便微溏也,乃肠胃虚寒之证。
[不可与服]是绝对禁忌之意,特别是肠胃之寒证,因为本方是清热之方也。
【按语】根据本节,可以联想到使用任何方剂,都必须知道它宜于什么证,禁忌什么证,这样两相对照,不但效力可以准确,而且能够避免更多错误。
倪海厦《人纪》:凡用「栀子豉汤」其病人旧有肠胃虚寒,大便微溏者, 不可与服之。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浆一样,拉出来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湿,里面有寒湿,栀子本身是寒凉的药,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再开寒凉的药,寒湿会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越虚,大部份这种症状的时候,加点干姜进去,或加白朮去里湿,加茯苓让湿从小便排掉,加在栀子豆豉汤里面无所谓,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是以寒热为主,后面还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热,摸脉有很细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处方的开法,如何让热药往下走。寒药往上走,这就是开处方的技巧。
聂惠民《聂氏伤寒学》:【词解】旧微溏:指病人素有大便稀溏。
【提要】栀子汤的禁例。
【阐论】“凡用栀子汤”一句,概括了上述诸栀子豉汤证,“旧微溏”,乃指宿疾,即素日脾阳虚或脾肾阳虚之人,大便经常溏泄;“不可与服之”,因梔子豉汤为清热除烦之剂,药性苦寒走泄,对便溏之人实非所宜,故必须慎服。若误服之,则导致中气更虚,便溏更甚,甚则产生变证。
本条提出中阳不足者,因本汤是苦寒之剂,当禁服之。也可将“不可与服之”理解为不可单纯用梔子豉汤,可仿上条栀子干姜汤,寒热并用之法治之。
小结151
栀子豉汤证,因火热郁扰胸膈而致,故称为热扰胸膈证;又因内无痰水实邪纠结,而以心烦为其主证,故亦称“虚烦”证。
栀子豉汤的主证:(1)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2)烦热、胸中窒;(3)身热、心中结痛。都用栀子豉汤清宣火热之邪。若其人兼有少气的,为热邪损伤中气,故加甘草,益气补中;若兼呕吐的,为胃气不和,故加生姜,以降逆和胃。
栀子豉汤的变证有二 :其一,若因胸中郁热下及影响于胃,证见心烦腹满、卧 起不安,用栀子厚朴汤淸热除烦,宽中消满;其二,若因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证见身热不去、微烦、腹满痛或便溏下利的,用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中,寒热兼顾。
栀子豉汤为苦寒之剂,若脾肾阳虚,平素大便微溏的,切勿使用,以防伤阳。
栀子豉汤演变网络
栀子豉汤 组成:梔子、豆豉。功用:淸宣郁热。主治:热扰胸膈虚烦证。
栀子甘草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甘草。功用:清热宣郁益气。主治:虚烦兼少气证。
栀子生姜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生姜。功用:清热宣郁降逆。主治:虚烦兼呕逆证。
栀子厚朴汤 化裁: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厚朴、枳实。功用:清热除满。主治:虚烦腹满,卧起不安。
栀子干姜汤 化裁:栀子豉汤去豆豉加干姜。功用:清上温下。主治:虚烦身热兼便溏。
枳实栀子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枳实。功用:清泄湿热。主治:差后劳复,心下痞塞。
栀子柏皮汤 化裁:栀子豉汤去豆豉加黄柏。功用:清泄湿热。主治:湿热发黄,三焦热盛。
栀子大黄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枳实、大黄。功用:清热泄实。主治:酒瘅心中懊侬、热痛。
羌活栀子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羌活、独活。功用:宣发太阳。主治:虚烦心中懊恼。
干葛栀子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葛根。功用:宣发阳明。主治:虚烦心中懊恼
柴胡栀子豉汤 化裁:栀子豉汤加柴胡。功用:宣发少阳。主治:虚烦心中懊恼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成无己曰:病人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梔子汤。
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先调之,后乃治其他矣。
柯韵伯曰:向来胃气不实,即梔子亦禁用。用承气者,可不慎之欤。今人不审本源虛实,一派攻下,所以善全者鲜。
金鉴曰:若汗吐下后,懊侬少气,呕逆烦满,心中结痛者,皆宜以梔子等汤吐之。以其邪流连以胸胃之间,或与热与虚与饮与 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则为势向上,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之意也。若未经汗吐下,而有是证,则为实邪,非梔子汤轻剂所能治矣。又当以瓜蒂散重剂主之也。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证,但里既又虚,不可与服。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盖病势向下,涌之必生他变也。本草不言栀子为吐剂,仲景用之以为吐者,何也?梔子本非吐药,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涌其热也。193
陈元犀:栀子下禀寒水之精,上结君火之实,既能启水阴之气而滋于上,复导火
热之气,而行于下,故以上诸证,仲师用之为君,然惟生用之,真性尚存。今人相沿炒黑,则反为死灰无用之物矣。
冉雪峰曰:按此总结上一系列梔子证,梔子证为热证,栀子豉汤为疗热药,既用栀子豉汤,则其证的为热可知。热在上焦,轻用梔子,重用黄连,轻用梔子豉汤,重用黄连泻心汤,水热并结,用大小陷胸汤。大祗病在外,不可使传之内,病在上,不可使传之中,邪郁胸中,热未全罢,仍有外出机势,即当促助外出。梔子豉汤,用具酵母作用香豉,融入梔子,俾资定发,含义极深。然如邪已深入,则香豉无再用必要。所以本梔子证栏,前四方均梔豉并用,后二方则用栀而不用豉,本条总结上文,亦祇言梔而不言豉,可见本方重在栀子。香豉则在用舍取考虑之列,一般疗法,治上焦勿犯中下二焦,最低额当照顾中下,进一步当培育中下,利赖中下。本条上文梔子干姜汤,即是顾中,本条下文真武汤,即是顾下,一气连读,意义昭显。便溏非栀子本证,此必另有他故,一则误下伤中,一则中气素弱。上条大下仍用梔子,此条微溏又禁用梔子(后学按:冉师之解,确有非凡之见。),前为药物的新病,此为正弱的旧病。旧微溏的旧字当着眼,此与太阳篇,病人旧微溏,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则减之一例,成注无当经旨。至引灵素病本篇,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却是心得。经文先泄的先字,即是此“旧微溏”的旧字,经文先治其本,即是此条不可与服,人以胃气为本,凡百洽疗,均当顾胃气,学者当体会斯旨。
刘绍武《伤寒论阐释》:阐释:凡用栀子汤的人,平常就有一个太阴病(微溏),这种情况下不可用栀子豉汤,平常溏稀的原因是什么,是因水不被吸收,存在胃肠道里,也就是吸收不好,造成溏稀,吸收不足是太阴病,吸收过多是阳明病,方中苍术可促使水分从胃肠道里吸收出去,水分吸收出去就到了血液里,这里用栀子加茯苓苍术汤,让苍术吸收水湿,茯苓利尿通过利小便把血液里的水分排出去,如只是心下满,小便利,加苍术即可。
这条在证治上存在—个狭义和广义的问题,狭义的证治,栀子干姜汤(第81条:伤寒,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和栀子厚朴汤等等,是个合证,也算用栀子,只限于两个证,腹部一个,胸腔一个,栀子豉汤本身解决少阳病是狭义的了。另一个病,旧微溏,是常溏,就是说太阴本质就不好,出现一个完整的少阳证,微溏是一个多见的太阴证,按狭义的来治,只有一个溏就是加些苍术、茯苓便可。从广义讲而现在是构成太阴的本质不好,实际是少阳病合太阴病,治法上应栀子豉汤合苍术汤,部位两个部位,性质具备两个病广义性,由此来说得用合方,这样在辨证上就不呆板,而灵活性也得到提高了。
李培生《伤寒论讲义》:栀子豉汤类证归纳
栀子豉汤 主证:(1)虚烦不得眠(轻);(2)心中懊侬,反复颠倒,卧起不 安(重);(3)烦热,胸中窒(更重);(4)身热,心中结痛(最重)。病机:热郁胸膈,扰乱心神,气机阻滞。治则:清宣郁热。治方:栀子豉汤。兼证:少气。病机:邪热损伤中气。治则:清宣郁热 益气和中。治方:栀子甘草豉汤。兼证:呕。病机:邪内扰 胃气上逆。治则:清宣郁热 降逆止呕。治方: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类证:(1)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病机:邪热内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治则:清热除烦 宽中消满。治方:栀子厚朴汤。(2)身热,微烦(食少,便溏,腹满痛)。病机:上焦有热 中焦有寒。治则:淸上温中。治方:栀子干姜汤。
禁忌证:脾胃虚寒,大便旧有微溏者,禁用或慎用栀子汤。
张横柳《伤寒论解读及临床运用》:本条述梔子豉汤之禁忌证。
上条误下伤中,因有身热不去,微烦等余热未清之征,故梔子与干姜同用;此条是中气素虚,故禁用清热之栀子豉汤。人以胃气为本,梔子苦寒败胃,故举“旧微溏”作为方禁。
《伤寒论》载栀子豉汤加减凡七方,其所治之证为心胸烦热不适,起卧不安、甚则胸中窒塞,或疼痛,胃脘部柔软无压痛,或少气或呕逆,或腹部胀满,或身有微热,或心下痞,或大便溏、舌苔微黄、脉数。
仲景对本方的运用
1.伤寒发汗吐下后,火郁不伸,热扰胸膈,症见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或“烦热胸中窒”或“身热不去,心中结痛(第76、77、78条)
2.阳明病下之后,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症见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第228条)
3.厥阴热利后,余热郁于胸膈,症见更烦,按之心下濡者。(第375条)
4.若兼中气虚之少气者,加炙甘草。
5.若兼胃气上逆之呕吐者,加生姜。
6.若兼中焦气滞之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去豆豉加厚朴、枳实,名为“栀子厚朴汤”。
7.若兼中寒,症见身热不去,微烦者为上热下寒之胃气不和者,则去豆豉加干姜,为梔子干姜汤。(第80条)
8.若伤寒大病初愈,因调护不当、过早劳作、饮食不作等使病情复发者,症见:心中懊侬,胸脘痞闷,食少纳呆,舌苔黄,脉滑数者,加枳实,名为“枳实栀子豉汤。(第393条)
9.若阳明湿热郁滞,热重于湿,症见:身黄、目黄如橘色,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而色黄,舌苔黄、脉数等,立栀子柏皮汤主治。(第261条)
10.若里(胃)热太甚之“酒黄疽,心中懊侬或热痛”其治又宜去豆豉,加大黄、枳实,名“梔子大黄汤”。《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古、近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1.宋朱肱《南阳活人书》以栀子、黄芩、炙甘草、柴胡、炒乌梅肉,名为“栀子乌梅汤”,治疗伤寒后余热未尽之虚烦不眠,心中懊侬。
2.金张璧《伤寒保命集》以芍药、当归、栀子、豆豉,为芍药梔豉汤,治疗产后虚烦不眠。
3.明童养学《伤寒六书纂要辨疑》以枳壳、肥栀子、豆豉、大黄,为枳壳栀子加大黄汤,治疗食后发热。
4.清张璐《张氏医通》以黄连、黄芩、大黄、栀子、豆豉,为三黄梔子豉汤,治疗热病时疫,头痛壮热。
5.日本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引《小儿药证直诀》方,以大栀子、豆豉,为栀子饮子,治疗小儿蓄热在中,身热狂躁,昏迷不食;引杨氏家藏方,以炒栀子、干姜为二气散,治疗阳明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阻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者;引《太平圣惠方》以栀子、干姜、葱白、豉,为干姜汤,治疗赤白痢。
现代医家对本方的运用
1.陶氏等用栀子豉汤等方,以辛燥湿,以苦泄热,治疗伤寒、副伤寒中后期患者,症见:热盛不退、胸脘痞闷、恶心呕吐、渴不多饮或渴喜热饮、舌绛、苔腻等,呈湿热并重、邪盛正实的局面,投之辄收卓效。车氏以“清宣湿热”四字来概括本方的功用,认为本方不仅对“虚烦不得眠”患者疗效确切,还可用于湿温、黄疸、出血诸症。
2.俞长荣《伤寒论汇要分析》载,叶氏用栀子甘草豉汤,治疗急性食道炎,1~2剂收效;以梔子豉汤,治疗夏季消化障碍引起的急性卡他性胃炎,获良效。陈氏用栀子生姜豉汤,治疗胃痛效果明显;陈氏用栀子干姜汤加川楝子,治疗郁火胃痛。症见:脘痛拒按,口渴,心烦,苔黄,脉数;还用栀子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石症急性发作、胆道蝈虫并发感染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证属实热者,投之屡效。
【按语】栀子豉汤证的病机为热扰胸膈,“虚烦不得眠”为其主要症状。梔子苦寒,能燥湿清热,入心、肝、肺、胃经,故现有人将本方及其类方用于治疗多种胃肠道疾患。车氏认为,本方之“虚烦”,不是一个虚性证状。“心中懊侬”乃由胃病及心,两经证并见的一个证候。陶氏则不拘于本方“热郁胸膈”病变的部位,化裁本方治疗肠伤寒、副伤寒,证属中焦湿热者,颇具启发。
承淡安《伤寒论科学化新注》:本條說明「梔子豉湯」之禁忌。
解曰:凡用「梔子豉湯」,其病人舊有胃腸虛寒,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舊微溏,其人胃腸素有虛寒,縱有心煩懊侬,不能再用苦寒劑重損其陽,故提出禁戒之。然則其人胃腸虛寒而有「梔子證」者將奈何?則上方之「梔子乾薑豉湯」可用也。
邢锡波《伤寒论临床实验录》:【提要】本条论述用栀子豉汤之禁例。
【阐述】本条固为栀子豉诸汤之禁例,同时亦为一切寒凉药之禁例。旧微溏,谓平素大便微溏之人,举微溏,以明其中气虚寒。如平素脾胃虚寒,虽有心烦懊侬之栀子豉汤证,亦不可遽用栀子豉汤苦寒之葯,以损伤其脾胃。当先以溫药调其内,然后再治其烦。如鲁莽使用,往往诱起新的病变。《内经》“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此说明泄下里虛,可以转生他病。素有溏泄者,应防止其下泄。以阻止疾病演变和发展,已下泄而生他病者,先止泄而后治他病。此为本条主要之内容。
以上六条,是论栀子豉诸汤之证,在心烦懊侬的基础上,随患者机体之不同,现证之不同,用药上不得不稍有变化。此外在阳明篇,尚有栀子豉证二条,厥阴篇有梔子豉证一条, 可以参看。
栀子豆豉汤证五方之分析
主要症状: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
主要方剂:栀子豆豉汤
少气者:中气虚,栀子甘草汤。
呕吐者:热邪犯胃,栀子生姜汤。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食水壅滞,栀子厚朴汤。
身热不去,微烦:丸药大下之,栀子干姜汤。
禁忌证:大便溏者不可与之。        
虚烦证小结:伤寒在汗吐下之后,气虚津伤,热邪乘虚陷入胸中,而现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之症状。栀子豉汤,能清热益阴,治虚烦止懊侬。若在虚烦懊侬的同时,有中气不足,气短的现象,可用栀子甘草汤,清热止烦,补益中气。若呕加生姜以止呕。若脾阳不足,而溏泄者可加干姜扶脾阳,以止溏泄,即论中之栀子干姜汤,若虚烦内有停滞而腹满,又宜在止烦之外,加宣滞袪满之品,如栀子厚朴汤。
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本条是栀子汤的禁忌症。
凡用梔子类汤药,病人旧微溏者中气虛,当禁之。“病人旧微溏者”,多中焦阳气虛,或中虚湿盛之候,因梔子苦寒淸热,虽谓其能淸三焦遊热,但苦寒伤折中阳为甚,故除上述诸条适应症之外,对中焦脾胃虛寒者,尤当慎用。本书自76条至81条,重点讨论了栀子豉汤类的用法,最后以其禁忌证为本类方作了小结。
吾验之,对中焦虛寒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变、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但见苔腻、腹胀、便溏或先坚后溏者,尤当禁用为当。以防重犯虛虛之戒!
陈亦人《伤寒论今释》:浅释  临床治病选用方剂,除必须与证情符合以外,还须注意病人的体质状况(后学按:体质学说,中医特色。),做到因人而异,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栀子豉汤尽管不是太寒的方剂,但毕竟偏于苦寒,因此遇到脾阳较虚的患者,虽然是热郁胸膈证,也应当慎承使用,否则,就会损伤脾阳而增加新的病变。所谓病人旧微溏,就是对脾阳素虚的举例,因此,本条不仅是栀子豉汤的禁例,而且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按语  成氏认为虚寒体质,虽烦则非蕴热,这种说法不够正确,因为体质与病情并非完全一致,虚寒素质可以患实热证,实热体质也未尝不患虚寒证,应当具体分析,灵活看待,才可避免偏执一面。
边正方《伤寒论语注》:以上六条,前五条为栀子之主证,后一条为忌证。栀子非吐药,曹氏再辨之甚明,且赞隐庵删之有特识。余以为,究不若河间之言为通澈也。学者当细玩河间之言,即知删之亦为多事矣。然须知得吐是自吐,非探之而吐也。若郁热壅盛,则必自吐,若微者,则不吐,药后亦能解病也。若探之,何药不吐耶?成氏以栀子为吐剂,更误矣。
李克绍《伤寒论语释》:虚烦一证,多见于下后,但不限于下后,发汗催吐也能促成。它是邪热乘宗气之虚陷于胸膈,但未与有形之痰水相结,不硬不痛,故称虚烦。
虚烦证虽是表热内陷,但不是全陷,其热内连于胸,外连于表,表里俱热。所以除了能出现“不得眠”或“反复颠倒” 这样内烦的症状之外,还多兼见身热不去,舌苔黄白兼见。应清里透表,以栀子豉汤主治。
由于栀子汤证多见于发汗、吐、下之后,所以多兼少气、呕吐、腹满、便溏等气虚或胃不和的症状。用栀子汤就当随证加减:少气加甘草,呕加生姜。里寒便溏加干姜,腹满加枳朴,俱去豆豉。
和昭寰《伤寒心悟》:【提要】本条论梔子豉汤的禁忌。
【心悟】虚烦为热扰胸臈,病在上焦,梔子豉汤才是对症之方。若“病人旧微溏”,或因平素脾胃虚寒,大便溏泻或三焦阳气不足,皆不宜用梔子豉汤。因梔子若寒之品,易更伤脾胃之气而变生他证,放“不可与服之”,但寒热平调之法,配伍得宜,亦存乎其人。仲景已有梔子厚朴汤、梔子干姜示例在前面说明寒热并用、能使寒热之邪同化,故配伍得当,仍可应用。
综合76—81条而观,梔子豉汤是主治虚烦懊侬的主方。因邪的兼挟,体质从化不同,故可兼少气、呕吐、胸中窒,心中结痛、腹痛、卧起不安、中寒不利诸证。这些兼证,有上至胸心,下达脘腹之异。因其方介于太阳与阳明之间,不在太阳,未入胃腑,只是热邪解结下其间,所以是太阳病向阳明病转化的中间阶段。故柯韵伯列为“阳明起手三法”之一。云其善治阳明未成实的半表半里证。若与221、228条合看,其理更明。(后学按: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新世纪伤寒学:【原文析义】本条论虚寒便溏者当慎用栀子豉汤。凡用栀子豉汤,当总括上列栀子豉汤类证。栀子豉汤是治疗热郁胸膈的有效方剂,然栀子毕竟为苦寒之品,宜于热证而不宜于寒证,若素来脾胃虚弱,大便经常稀溏者,则应慎用或禁用。不惟栀子如此,其他方中如有苦寒之品,如芩连大黄等,亦可仿此类推。否则,服后必致中阳更衰,泻利更甚,故戒之曰“不可与服”。本条中焦有寒者,不可用栀子汤,上条则为上焦有热、中焦有寒者,可用栀子干姜汤。前后互参,可知其所谓不可用者,系指不可单纯用栀子汤,若其病属寒热错杂,则亦可仿栀子干姜汤之例,随证加减,寒温并投。
陆渊雷《伤寒论今释》:此条为栀子诸汤之禁例,亦为一切寒凉药之禁例。旧微溏者,平日大便微溏也。举微溏,以明其人里虚而下焦寒。里虚而下焦寒者,虽有心烦懊侬之栀豉证,不可与栀豉苦寒药,当先以温药调其里(后学按:以温药先调之,或寒温并用?)。成氏引《内经》云: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病。是也。本论九十四条急当救里,亦是此意。
以上六条,论栀豉诸汤之证治。阳明篇有栀豉证二条、厥阴篇有栀豉证一条。当参看。
李心机《伤寒论心释》:本条指出,栀子苦寒,伤脾滑肠,平素大便溏薄者,虽虚烦、懊侬,不可径用。 本条承前几条而言。“病人”是指具有栀子豉汤证的病人。“旧微溏者”,是指既往大便溏薄的人。平素大便溏薄者,往往脾虚不运,这样的病人尽管也可能具有虚烦、懊侬等栀子豉汤证,但由于栀子苦寒泻火,伤脾滑肠,故不宜服用梔子豉汤。前条梔子干姜汤可参。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栀子豉汤的禁忌证。
.凡用栀子汤.,包括第C79条到第C85条,如果.病人旧微溏.,脾胃阳虚之人经常出现溏便,即使出现了烦热证,也不要用栀子豉汤。这是因为中医治上者必顾下,治热者必远寒,栀子豉汤性寒,走而不守,能使脾肾阳气受损,所以不能服用。我个人的体会,实在要用栀子豉汤,要注意两点:其一,量要小(后学按:一得。);其二,援栀子干姜汤例,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寒热并用。
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栀子是苦寒去热的药,所以用栀子为主药的这种方剂,这个病人旧微溏,有习惯性的大便溏泻,这是久寒的病。那么久寒,这个栀子是万万用不得的,尤其这个栀子与黄连,都治烦了,黄芩,它们不同的,这个黄连、黄芩呢能治泻肚,栀子不行的,你看看治下利的药都不用栀子(后学按:此段,学刘师渡舟得量须小之经验,此处,又得胡师希恕栀子与芩、连之不同。),所以这一段他也是大有用意的。栀子这味药啊,它是解烦,同时也去黄,咱们讲到黄疸,栀子茵陈蒿汤里头也有的,它有利小便的作用,但是它不能治下利。这个黄芩、黄连、黄柏也治烦,但是这些药都是苦燥,能治下利,不利小便。所以它们也有些不同,全是苦寒药,在临床的应用也不一样,在方剂中的应用我们也知道,如果病人烦躁,当然要用苦寒药了,大便要是溏薄,当然就不用栀子,可以用黄芩、黄连这类的药。(后学按:此说存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学伤寒}栀子干姜汤
读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24讲 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随笔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80条)
栀子干姜汤
天使说伤寒53(80.81条)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80 伤寒 医以丸药大下之 身热不去 微烦者 栀子干姜汤主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