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无锡城老北塘的盛景已渐行渐远(上)






北塘大街是老北塘的核心,无锡市北塘区之名,就来自于这条位于无锡城北的运河。


古人把运河称为塘河。位于运河之北,故称北塘。而北塘之所以成为这个地区的名称,还因为他那时,就是老无锡最繁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一向被看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以前,无锡城市的一个窗口。


今天如果问无锡人,心目中最无锡、最水乡的所在是哪里?大概所有的无锡人都会自豪的告诉外地朋友:“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就在无锡南长街。这话放到现在说不错,但如果是以前那就大错了。


明清以后,北塘对于无锡的意义远远大于南长,北塘的生意、人口、财富也远远超出于南长。无论是在明清时的无锡人、外乡人心中,还是在如今的文史专家眼中,当时北塘的名气和影响,肯定远远大过南长。北塘后来的沦落,无疑终将会被理解为一种历史的悲哀。




虽然在两千多年里,无锡一直是个县级小城,但是无锡人依然自豪,自豪于一个县级小城,却在明清时期,成为著名的布码头和米码头,其风头直接盖过了顶头上司——常州府所在的城市。民国时期,经济繁华甚至盖过了自唐宋以来的超级大城苏州。


但是有一点,年轻的无锡人似乎已经淡忘:布码头和米码头的所在地,就在北塘——以三里桥为核心区域,并不在城中心的崇安和南门外的南长。


那时的北塘,聚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航船、东南西北的货物、和大大小小的商人,一桩桩的生意在这儿的茶馆里、饭店里、客栈里讨价还价,签约而成。北塘不仅是无锡通往广袤北方的交通要道,而且是货物和财富在无锡的聚集高地。



莲蓉桥 摄于1959年


在无锡米市被消失了很多年以后的一天,无锡的一些商人官员,曾联袂决策,企图重振米码头的辉煌。


当时改革开放多年,国家对经济贸易的管理,已经相当开放,当地几乎所有的国营棉纺织染企业都开始亏损,而上海的此类企业已经率先倒闭,所以他们放弃了布码头,而只把眼睛盯住了米码头。很快,无锡米市的牌楼竖起来了,一座超大的粮油市场建起来了,筑巢引凤,招商引资。


在历史辉煌和当今商机的双重召唤下,不少粮油米商欣欣然来了,不久却悻悻然跑了,留下了半死不活的市场,风吹雨淋,春色渐褪,残缺了的市场招牌斜对着临河的无锡米市牌楼,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重振无锡米市的失利,并不是决策者不懂经济和管理,而是他们不太懂文化和历史。任何历史的呈现都有其呈现的理由,其中不但有必然,而且有偶然。明清时期,无锡成为布码头和米码头,就有着充分的历史理由:


江南历来是朝廷的钱袋和粮库。江南的财富供应着朝廷的开支,江南的粮食满足着北方的需求。


自隋唐以后,朝廷对江南赋税压力稳定加码,而不见减少。南宋之后依赖更大。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江南成为唾手可得的钱袋子、粮袋子,被重征税赋。因此,江南各地不得不加大开发湖滩荒地,改进农耕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以应付朝廷征收。


围绕着北塘、号称江南第二大湖的芙蓉湖,大约就是在此时,被逐渐改造成良田的。浩瀚的湖面日益缩小,最终消失,只在北塘周边留下了一些残迹:莲蓉桥,蓉湖庄,以及从双河尖浩荡而来的宽广河面,包括河中小岛黄埠墩。




清朝以来,无锡地区人口剧增,土地供应紧张,富裕的人口不得不从事其他产业,比如手工业、纺织。而当地又缺乏土地种植棉花和蚕桑,于是只能向加工和贸易发展。


恰好当时江南各地城乡发展,人口的同步增加,对此都大有需求,加之无锡的地理条件,是流向苏州方向的天然中转要道,布码头首先获得了快速发展。


到了清朝中期,无锡已有近百万人口,人口和土地的矛盾更加严重。粮食的自给自足已经出现困难,不得不加大对外采购。而此时,对外开放的上海已经加快发展,整个江南的粮食供应,已经需要从江西和两湖调拨才能满足。


由此,在当时水运方式和能力的特定条件下,安徽的芜湖和江苏的无锡,几乎同时成为米码头——就是历史的选择了。



当这种历史条件不再存在的时候,如果企望运用人为力量,恢复昔日辉煌的码头贸易,必定痴人说梦一般,无法实现。那个残缺了招牌的三里桥粮油市场,就是一个生动的阐释。在如今的交通和信息环境里,无论是芜湖还是无锡,都早已无法再现昔日布米码头的繁华景象。


值得回味的却是,一百多年过去,我们依然能够在北塘的馄饨店里,或者在无锡的点心店里,吃到一种叫做小笼馒头的美味。而在芜湖,这种小笼馒头也是极为普及的大众食品。


或许,我们从中能够依稀感受到一些,当年两地同为著名米市的历史文化余韵。




在老无锡人的讲述中,布米码头时期的北塘非常繁华。那时的北塘大街只有如今的四分之一宽,却热闹非凡。


依傍着北塘大街,周边密布小街深巷。做大生意的商人们来了,做小生意的也来了,打工的紧跟着来了,服务性行业也来了。酒店、客栈、浴室、剃头店,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的便利店,纷纷扬扬地开了起来。


人越聚越多,房子一圈一圈、一排一排盖了起来。店铺、住宅、大房子、小房子,夹杂着形成了不同的住宅群、不同的小街新巷。商业零售也赶来创办,形成了热闹的商业街区:北大街大市口。



无锡商市中,最早、最大、最有名的工商字号也多数出于北塘。繁荣的商业经济促成金融来往,典当银行也一个个地办了起来。


莲蓉桥堍竹场巷,一度被称为小外滩、无锡华尔街。从清末起,至四十年代末期,无锡的钱庄和银行都分布在这一带,最多时有四十多家,成为无锡、甚至苏南的金融中心。北塘也成了无锡城门之外,最具规模也最有活力的经济生活文化圈。




据说,当年瞎子阿炳拉琴卖艺,几乎每天傍晚,都是从老北门和光复门,用琴声叫门进城,而绝少从南门进城,可见他白天卖艺的主要场所,除了城里城外,就是北塘。


这儿市场繁华,生意人众多,且手头宽裕,卖艺人显然比较容易赚到些小钱。相信除了阿炳,应该还有艺人在此卖艺为生。


可惜的是,无论是在无锡还是北塘,许多回忆性文字中,很少看到对当年,北塘商业区域文化艺术方面的论述。




无锡有许多被人津津回味的老字号,聚丰园、状元楼当年都是在北塘创办的。位于崇安寺中心位置的拱北楼,曾经是无锡最著名的面馆。想当年,上海人、苏州人路过无锡,都必须去尝尝拱北楼的浇头面和小笼包。


拱北楼如今紧挨着崇安寺那个仿古建筑皇亭。可是,拱北楼在清朝同治二年创办时,确实办在北塘,紧靠着运河,近傍着布码头和米码头,因为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才搬到崇安寺。



聚丰园


即使是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无锡国营集体的南北货副食品批发公司,也大都在北塘办公,用的几乎都是从前商业留下的老房子,直到九十年代后才纷纷倒闭或者迁址。


而那时的南长街,沿线大多数只是民宅,商业很少,除此还有一些民国年间创办的棉纺丝绸企业,以及五十年代之后陆续创办的重工业企业。最热闹的清明桥市场,是政府批准开办的苗猪市场。南长街的商情,从来没法比得上北大街的红火。


所以可以看出,从前北塘的商业体量规模,是大大超过城区和南长的。


--

作者吴歌,本名杨大中,著名文化学人、媒体人、大学讲师、副教授。江南文化与影视研究中心首席策划、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特约研究员、苏州铭可道文化传播机构联合创办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锡这16条有故事的老巷子,我只走过3个,你呢?
落实“一城一岛一湾”战略 “蓉湖新城”呼之欲出
写给即将消失的崇安、南长和北塘
北塘老街
繁华一梦黄泥gang|老无锡商业街之三
京杭大运河赋无锡赋(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