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南最后一个蚕种场改建:“90岁”老厂房变身江南蚕桑博物馆

(晚报记者 黄振/文、摄)西漳蚕种场是苏南地区最后一个蚕种场,这个无锡曾经最大的蚕种场见证了江浙一带蚕桑业从传统家庭养蚕、作坊养蚕到养蚕走上工业化发展的鼎盛与繁荣。历经三年筹建,昨天,这里修缮一新,变身江南蚕桑博物馆开门迎客,向市民、游客免费开放的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无锡地区养殖蚕桑遗存、农桑文化地标的新面貌。

讲述吴地蚕桑文化

昨天,新开放的江南蚕桑博物馆内人流比肩接踵,两幢有90余年历史的老厂房如今被修葺一新,向市民和游客诉说着吴地蚕桑文化的风雨。青石街、灰砖马头墙、旧木门,“不少物件都有90年以上的历史,让大家感受那个时代的记忆”,原西漳蚕种场最后一任场长黄仁怡告诉记者,江南蚕种博物馆位于惠山区西漳公园内,保留了蚕室、水塔、三葫芦亭、朝阳桥等原有民国建筑群,以翔实的史料和实物展示蚕桑发展的兴盛与没落的历史,“为后人提供一份研究蚕种培育技术和蚕桑业发展史的依据。”

2008年,西漳蚕种场旧址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工业遗产,后来,这个蚕种场一直正常经营,直至2014年5月陆续停产制蚕,为了保护好西漳蚕种场这个曾经承载过蚕桑文化辉煌的文化遗存,无锡地铁西漳站区管委会没有对此一拆了之,而是投资了2000万元左右,在旧址上进行了维护和修缮,建成了江南蚕种博物馆,还配套种植了40亩有果桑树,专门开辟场地养殖了蚕。在展览馆,可观看蚕宝宝生长全程的影片,参观各个生长阶段的蚕宝宝的形态,继而了解蚕宝宝“上山”吐丝结茧的知识。这里不仅是青少年教育基地,还为老无锡留住了一丝乡愁和一笔精神财富。

顾客盈门来怀旧

“那时候,无锡村村种桑养蚕,每个镇都设有茧行,生意很红火。”今年70岁的惠芬老人曾经是西漳蚕种场的职工,她告诉记者,江南蚕桑博物馆开馆“一定要来看看”,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昨天,她特意带上家人,还有以前在一起工作的10多名工友来怀旧。老人说,她家就住在不远处的蚕桑场新村,从1977年进场到1998年退休,在这里见证了无锡蚕桑业的发展和衰落。

据资料显示,蚕桑产业在无锡地区源远流长。《无锡市丝绸工业志》记载,从泰伯奔吴教民栽桑养蚕算起,无锡地区养蚕缫丝已有3200多年历史,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上世纪20年代,无锡桑田数量达到18.24万亩之多,养蚕户数有14余万户、茧行达223家,储存干茧十余万担,无锡“丝码头”美誉名至实归。惠芬说,这里曾经代表了她们那一代人的生活印记,现在建立江南蚕种博物馆可以让后人了解蚕桑的历史和故事,曾经的“丝码头”远播四方,如今,这里有使用过的老的蚕桑用具,游客和市民可以重温吴地悠久的蚕桑文化。

“西漳蚕种场原名‘三五馆’蚕种制造场,始建于1926年由陆子荣创建,他有姐妹三人兄弟五人,所以就取“三五馆”为场名。历经一年准备和建设,1927年春开始饲养春蚕,10年后的1937年,这里已经拥有桑田300多亩,蚕室附属室100间,还有贮蚕室等总面积2000平方米,可以年产蚕种10万张。“到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的时候,这里高峰产量可达60万张,占江苏省的五分之一,那时候很辉煌,产品出口希腊等亚欧国家。”黄仁怡介绍道。但2005年后,发种量逐步递减,至2013年已经不到10万张,“数据反映出蚕桑行业在南方地区的整体萎缩没落”。去年9月,西漳蚕种场旧址被无锡市政府公布为无锡市级文保单位。

原标题:

苏南最后一个蚕种场改建:

“90岁”老厂房变身江南蚕桑博物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丝绸博物馆(16):无锡江南蚕桑博物馆
蚕业巨子陆子容
西漳公园,无锡景,无锡是个好地方!
这所百年名校,曾经是丝绸人心目中的顶级学府
怀旧“浒关蚕种场”
桐乡蚕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