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北旧事】吃面的忆念


(第435期)
城北旧事


吃面的忆念


//  虹 全


有一阵子机关改革管理,食堂关了门,中午将就着去附近弄内吃面填肚子。面店生意真好。享受中国快餐的人不少,上班族又甚,看来与那些“舶来洋餐”相比,面的优势十分明显。然而那天遇上吃面高峰时段,于是领受了“看圈”候桌的尴尬。于是见墙上的牌价公示,赫然标着最便宜的“阳春面”。一种久违的欣喜油然而生:真希望能再吃到儿时那葱香扑鼻,满嘴溢鲜的阳春面!怀着这种情结,欣欣然点了一碗。然而令人大失所望:那面条没下透,一碗酱油汤水,上面浮着厚厚的一层怪味的劣质猪油、一堆葱花。那猪油估计是用不新鲜的生肉皮或肥肉熬炸出来。患结石症的我,到了下午二点多钟,喉头就冲上一股难忘的油汆味。医生说是油腻刺激后胆汁倒流现象,吓得我从此不再光顾那面店,而更加念及儿时那第一次吃阳春面的情景。

儿时,在我家附近的弄内,有一爿专卖经济实惠的阳春面的熟面店。邻里乡亲都喜欢吃早面,于是每天早上,这里便生意兴隆。尤其是冬天的早上。一碗面热气腾腾端上来,溢出的香味,令人胃口大开、喉咙生津;那碗御寒的热面下肚,起码令人一个上午力量倍增,心情极好。

熟面店是一小店铺,和气生财。虽小却服务到位,货真价实。记得当年,那次父亲付了工资,曾带我光顾那店。我们爹俩享受了这里的阳春面,一毛钱一碗,满满的,有细面和阔面,感觉好极了。这爿大众化的面店,沿街弄排门板敞开有五开间宽,六架屋的进深。店堂里整齐地摆放着七八张简陋清爽的小方台,方台四周是简便实用的条凳。台中间放一碟姜丝,几个小瓶里分装着酱油、酸醋,一只竹篓放满了清洁的筷子。父亲找好位子,我坐在旁边打量着台子上的这些摆物。一位肩上搭着一条洁白毛巾、笑容可掬的堂倌,礼貌地走前来,客套一声:“先生、小倌人,要‘宽汤’还是‘过桥’?”父亲应道,“随便”。我说,要阔的面!(大概是平时见得细面多的缘故,孩子都喜欢换新鲜。)于是,那堂倌便用手掌挡在嘴巴一侧,放开嗓音向厨房里喝道:“哎——‘过桥’二碗!下阔面!”

在等面时,我好奇地问父亲,啥叫“宽汤”、“过桥”?父亲告诉我,所谓“宽汤”即面碗里要多盛点汤水。而‘过桥’则是少一点汤水。因为那面一般在起锅装进碗里时,技艺高超的师傅将那面撩得密密整整地放进碗里,其形状就像一座马鞍桥或拱形桥。所以,汤水少,那面就会越过汤水,挑面进食时,如同过桥一般。(后来我知道在一般史书、资料上,也有将一种加“浇头”的面,称为“过桥面”的。)

当堂倌一路吆喝着将热气腾腾的阳春面端放在我们面前时,我从心眼里欢喜。那齐崭崭的桥形本色阔面条,静静地卧在漂着一圈圈油花的清汤里。父亲说,切莫小看了这种清汤,它是用鸡骨头熬出来的“高汤”。确实,吃过这面店的人都会夸这汤汁,味道“鲜得来眉毛落脱了!”汤面上、面身上撒着几许碧绿生青的蒜叶花;热腾腾、清香扑鼻;面对这样一碗花钱不多却集色、香、味、型之大全的阳春面你一定会胃口大开,我和父亲边说边开心地“呼呼”吃着,很快就吃了个碗底朝天。这顿面后来令弟妹们羡慕得不得了。第一次端坐店堂,美美吃面,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印象。

那喷香的猪油、酱油、大蒜叶至今犹在我眼前,并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鲜香!


说到吃“阳春面”,最难忘的还是在那生活水平较低的年代里,自家烧煮的那种省钱省时省力的大光面。兄弟姐妹六个,买一斤半的生面,各人一摊当中饭吃。习惯下厨的姐和大妹负责煮面条。先在炉子上烧开水,在等水滚的时间里加佐料,碗里放一摊酱油、一小块熟猪油、几根大蒜叶,放点味精和白糖。待水开后,将生面下锅煮熟,捞入碗中趁热搅拌,此刻香味四溢,令饥肠辘辘的弟妹们大快朵颐,并在吃这种阳春面中渐渐长大。可以说,阳春面与儿时的我们一家结下了深深情结。

关于“阳春面”,据说当时不只是无锡北门外的特产,在整个吴地乃至在上海滩,都有它广泛的大众市场。我的一位博学的同窗专门对“阳春面”的名称由来作过一番“考证”。他说家乡人叫光面为“阳春面”,与中华农历月份的“别称文化”不无相关。农历十月虽说已是初冬,但呈现暖洋洋的春天气息,这就是人们惯说的“小阳春”。“即天地之光,四月多寒,而十月多暖,有桃李生华者,俗谓小阳春。”(明·《五杂俎·天》可见,农历十月别称(俗称)“小阳春”,同时,阳春又代表十数,亦就是说阳春的农历月份必为十月。说来也巧,“阳春面刚上市时,价格正好是十分钱一碗。”好事者遂将这十分钱一碗的光面冠以“阳春面”美名,取十分钱与农历十月皆为十数之故。

另外,农历十月“小阳春”,此月份又称“良月”。良者,美好吉利之意也。《左传·庄公十六年》中云:“公父定数,出奔卫,三年而复之……使以十月入,曰:“良月也,就盈数焉”。“盈数印满数,古以十为满数,认为此数大吉大利。由此观之,“阳春面”这个叫法,其中确还隐含着“十”这个盈数。阳春面象征吉利,足以与寿面、满月面等同列而论。

我曾在一本《旧上海“拉洋片”》的书中看到,旧时的“大上海”,吃“阳春面”的是一些白领中产家族。书中描绘:当他们打着饱嗝,从插袋里摸出手帕,边向店堂外走去,边揩着那脑门上、鼻尖上沁出的汗珠,然后向门对面的黄包车夫招一招手,等那车子到了身边,便跳上车子,一路拉(踏)到单位门口下车。慢慢吞吞地付完了车费,便夹起皮包向门楼里走去……

可见,一碗小小阳春面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大上海中产白领的生活画面和这个阶层人士的全部内涵。倘若身穿长衫、西装、礼帽、革履的这位老兄,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啃着大饼油条或一团粘答答的粢饭,那将会是啥形象?即便是挤坐在摊头上、露天地里唏里呼噜地喝一碗豆浆,又有多狼狈!难怪在旧上海有人说:要想学做上海人,必须先从吃“阳春面”学起。这些“高见”,可谓给“阳春面”赋上了新的涵义了。

 声  明

●《思远斋》接受电子版来稿,请附上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和联系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阳春面,“老上海白领”的最爱
苏州人吃面
我家的“人世间”故事丨远去的那碗阳春面(袁文龙)
阳春面的制作及方法
做法最简单的传统名面-阳春面,汤鲜味美,5分钟就能上桌
农历十月小阳春,金黄金黄好迷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