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 郑达甫“锦灰堆”作品欣赏

       郑达甫(1891~1956年),镇海浦镇十七房郑氏人,他“家贫少孤,在家乡小学任教,性喜绘画,尤擅临摹”。20余岁时到慈溪一店铺司账,后来到了上海,靠卖画为生。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是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之一,以画残破的文物片段堆栈构成画面。“锦灰堆”起于元代,盛于清末,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

        当时,上海艺界专门印发“锦灰堆”润例(价目表),“锦灰堆”作品一度登上各大公司书画部,藏者可以选购。解放后,“锦灰堆”由于游戏味太重而渐受冷落,日趋萎缩,终成绝唱,走到了历史的终点。

        “锦灰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中的生命是短暂的,犹如流星划过长空,转瞬即逝,但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是永恒的。

 

当时上海有个福建商人杨渭泉,好笔墨而不善画。他结识了郑达甫后,便使了个移花接木的歪招,干脆延留郑达甫在家,专门为其代笔作画。而郑达甫此时生活窘迫,有人邀他代笔,自是欣喜。

有了稳定的代笔人,精于谋划的杨渭泉,便以自己的名义大登广告,吹嘘自己工于绘制“锦灰堆”。每幅画出售所得利润,杨郑二人六四分账,郑达甫还要自费购买笔墨颜料等。这种奇怪的合伙生意一直做了20来年,杨渭泉一直坐享名利。

后来战乱一起,失去了绘画生意的客源,郑达甫成了“废角料”,杨渭泉便毫不留情地把他赶了出去。郑达甫被迫回家后,不得已只好以打柴、卖烧饼讨生活,此时他仍坚持画画。

解放后,这段隐秘被人捅破,他所绘“锦灰堆”被邀参加全国第二届美展,首次回归主人名下。郑达甫也随即被上海市文史馆聘为馆员,受到人们的尊敬。一生没落的郑达甫,总算有了归宿。

       而那个曾经名利双收的杨渭泉,终于被揭了老底,被人斥为:“……欺世盗名,充满铜臭气”。其实在绘画界,传统书画的代笔现象由来已久,而郑达甫被杨渭泉卖到市面上的“锦灰堆”,落款虽非作者本人,说不定因为有这段特殊掌故,反而更有价值。

 

       锦灰堆起于明代,最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

       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锦灰堆”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

       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

 

      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烂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清初发展到陶瓷上,随着大量陶瓷的出口在日本、新加坡、台湾及东南亚都有所发现。后来经画家移至纸上相互赠送,自我欣赏、成为文人雅士的一种游戏之作。由于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

       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解放前后极少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失传,2013年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词解释:什么是"锦灰堆"
工笔画里的波普艺术
打翻字纸篓看传统——锦灰堆
徐长文|关于传统文化,他说下了四千字长文,看完后我却意犹未尽。
赵晶:闲品雅集
中西雅俗观比较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