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必位:中国画中的写景与造景表现

杨必位,男,回族,籍贯湖南南县,1945年生于甘肃兰州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研究馆员(艺术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文联委员,重庆市文史书画院理事,北京西山兰亭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京西宾馆书画院副院长。曾任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曾当选为重庆市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重庆直辖后第一届、第二届政协委员及现任任重庆市文联委员。被中国文学艺术家联合会授予“97中国画坛百名杰出画家”称号。

境界美不但体现在文学诗歌中,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特征的重要考量指数,在运用的过程中,无处不体现着其文化精神的共通性。 在绘画中,画家多借用写景与造景方式去完成对境界美的表述,让境界美给人带来无尽的情趣追求,同时也将画家的个人修养反映而出。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他将诗人在以自然为媒的感情触动中,以理想化的方式去实现自己所认知的审美形态,归纳成两种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即在诗歌中让写实的“景语”表现与重意趣的“情语”表现,构成“写境”与“造境”的表现手段,并用现实与理想去区分而出,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表现特征。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常将“写境”与“造境”运用于图画之中。

我们从实践中能体会到,“写”与“造”的创作方式都与自然景物产生着紧密的外形与内蕴联系,都离不开对“境界”的追求,只不过“写”走的是一条依景而行,顺理成趣的循序渐进之路,并通过“传神”去提升自己的境界认识;而“造”却走出了一条以情表意为要旨的顿悟之路,通过妙思去实现图画中的境界表达。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手法,从各自的两端向意境表现靠拢,在殊途同归中都共同依靠着自然之景的美妙,借助着笔墨表现,去实现艺术家心中艺术形象的完美表达,完成富有精神意象的图画。

在“写”的过程中,画家着重强调用“对景”的方式去表现自然,在以形写形中去完成“对景”体会,并沿着物象的自然特征,以形态的准确性作为图画表现的基础,在注重形象姿态的微妙动人中去实现摹写表现和所追求的“传神”表现,却是图画能否生情感人的关键。画家用写的方式去写景,而不是用绘的方式去画景,其中关键是写能融入画家的情绪表现,能在抒发意气的写景过程中,不但将具有空间形象的自然之景,在通过人工化、平面化的手法进行图画转化中,还能达到表露画家内在感情的目的,这个过程是将“我”放入景内,去体现着“我”在写的过程,也是景为我生的过程,是画家艺术品质不断提高的过程,并在以人为本的借景抒情方式中,去升华着个人的理想境界。

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黄山谷语:“天下清景,不择愚贤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语中提出在作画过程中能否将自己放置于“天下之景”中,是作画主动与否的关键。而王国维却解释为“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物外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写景的过程就是画家造化自然、直夺心印的物化表现过程,也是画家追求境界美意的精神体现过程。

当画家在作画写景的过程中,沉醉于对自然美妙的描写时,常会被动地专注于形象上,而忘记了自己主观判断的融入,以及画家个人的审美发现和审美爱好的表达,于是便会失去在以人为本的绘画过程中应该注重自我文化品性的表述。在对“画眼”表现的认识处理上,也多以简单的实景描写去达到点题、叙事的目的,从而忽视了“画眼”中寓意表达的作用,这样会让直白浅显的图画缺失了在王国维的《词话》中所提出和值得深思的,如何提高对境界认识的理解。

当观众在品赏这种图画时,会发现由于图画中缺失了一种可以回味的审美品性,让作品的可赏性大打折扣,而这种可品性就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精神灵魂。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与自然形象的贴切,只注重反映外部形态的绘画表述,往往会容易走入简单的为形态服务的错误笔墨表达之中,容易将提炼、概括、变形、夸张等提高艺术品质的表现手段给遗忘,这样的作品常会给人留下枯索无味之感,难以获得个性化的审美感受,而在“写景”的绘画过程中却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因此只有多注重感情的内在表现,运用“传神”这把钥匙去调动好“画眼”的作用,才能将摹写自然推到新的高点,让图画中的蕴藏多几分情意,从而产生出高格微妙的境界之美。

“造”是以默会与心忆的方式去完成对自然之景的重新塑造,在自然实景与画家的情思相妙合中 去拆解自然之景,重新架构、酝酿新景,去体现出具有个性审美的原创精神,从中体现着作者主观意志的表达和隽永有味的情趣变化,并与“写景”之间,在入手的方式上形成了客观与主观的表现差异,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态度和作者不同的艺术观念。画家在主观心理的调动过程中,往往以自由、随意、组合式的图画表现方式,主动通过对意象的把握、笔墨的调动等,让所造之景直达理想的境界之美。

当画家通过“造境”去做文章时,就会让图画中的艺术表现更加自由,让艺术语言更带有画家的个性特征,更能让“画眼”在图画中产生传神达意的作用,让“画眼”中的文章更显示出画家的内在艺术功力与学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是这样解释的:“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只有将景与情在主客观中进行完美的结合,体现出情语的自然流露时,才能达到境界中的美妙表现。

虽然“境”是“景”的虚化,也是“景”的升华,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由于缺少实象,让虚化的图画形成空洞而失去连接妙悟的桥梁。因此,从绘画的角度来讲,还是要讲“景”的表现的,因为“境”必须借“景”来抒发,才能让作者的感情能寄于境中,才能成为与观者互动的有根基的图画。当画家将个人的意趣表现于图画之中时,这时的“景”已不再是现实中的自然之景,而已转变成了理想的富有感情色彩的艺术之“境”,这过程也就是追境成像的过程,但在意与境之间的表现上却有着程度的差别。

“写意”是对“境”的物化,也是“景”的深入,是在书?胸臆中去求得实与虚中状态的优雅,去增强着图画的趣味性;而“写境”却是将个人的美好愿景,借自然组合的形态去表现出来,是“我”与境融的过程,当“我”化为境中之物时,才能在忘我与超越中去求取理想中的美意,完成境中灵趣的寄寓。因此不管是 “意”与 “境”,在当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手中都有着各自的理解及“造境”的绝活,能将自己阅历中的物像感受,塑造成个性化的图画,让平面的图画直通“造境”之美。“造景”是境界之美的物化过程,所以“造景”既要从自然中来,又要往心里边去,还要有美好的感情寄寓。这其中更是要通过“画眼”传达出情思中的感受,表达出个人的人格追求,不然就会让“造景”难以升华为境界美,并在虚构中成为失真无味的空动之图。

在图画中,“画眼”是“景”与“境”的媒介环节,它以虚实相生的方式在中国画中起着提升绘画境界的重要的作用,写景与造景都是围绕着“画眼”去做功课,是画家提高绘画认识的第一重要位置,也是讲究灵气,讲究妙悟,讲究“画眼”文章的一个重要环节。

观看当下的绘画作品,会让人感到由于画家缺失了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少了内在感情的表现,造成了诸多画家从传统的逸品、妙品的追求退化为对能品的追逐,形成了画家境界的倒退。究其主因,是由于过多地去追求物质化效果,在急切的情绪中,让理想的美好意愿付之于简单、明了的欲与施的结果,从而造成对“画眼”中的意境表现缺乏 。关注,甚至认为已显得不重要了,让图画表现 在对内蕴的漠视中停留于表象之中。但作为画家的个体,我还是衷心地希望在画中国画时,画家应该多注重“画眼”中的寄寓,画好“画眼”中所呈现出的境界之美,通过造境去获得美好的图画再现。

--- END ---

私享丨出品

喜欢这条贴子可以关注【私享艺术】微信平台,

或加微信:823721174,

了解更多艺术家资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绘画是眼手互动的艺术
陈鹏:中国画写生决定着创作的品味、境界
国画山水画五大技法
中西方绘画技法差异比较
著名画家叶烂绘画过程,爱好中国画的朋友可以借鉴
文人笔墨,意象万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