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维西窝巴底是个大城市——一个昆明女孩和迪庆男孩的传奇爱情故事


                 对于我们维西人来说。“窝巴底是个大城市”这句话几乎众所周知,但是你知道“窝巴底”究竟是在哪里吗?

               一起来看完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而且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哦。


年初,网上曾盛传一个上海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老家过年,连夜逃回上海的故事。而在云南三江并流的腹心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康普乡澜沧江以西的念里米傈僳山寨里,却流传着另一个版本——1958年,春城姑娘杨玉芬随丈夫余学胜来到这里,相互坚守、相互扶持。如今,余学胜与杨玉芬已离开人世间,因他俩而传出的“窝巴底大城市”故事却流传至今,很长一段时间,名气甚至大过维西县。

三江并流腹地的“大城市”

念里米这个傈僳族山寨,即便是维西当地人也没几个去过。


远眺窝巴底




念里米,当地傈僳语为雀子多的地方,山寨距澜沧江边5公里左右,背靠怒江福贡县利沙底山,是一座适合种植药材的二半山区,外地人想进村,必须从岩瓦渡口过溜索,从澜沧江到念里米小河口,再顺着小河边一直往里走,拐过4道山弯弯就到了这个外形像口大锅的念里米村。一大圈傈僳族山寨宛如锅边粑粑一样粘贴在这悬崖陡坡之间,村子周边植被比较丰盛,常有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跳跃,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这就是传说中的“窝巴底大城市”。


解放前的维西是个非常贫困的地方,因为吃不饱肚子,1934年出生的傈僳族汉子余学胜不得不下山到澜沧江以东,帮一户赵姓地主家打长工。适逢国民党抓壮丁,视儿子如命的赵家地主不愿意让儿子上前线,便出价10个大洋,央求余学胜顶替参军。余学胜接过大洋,买了些粮食送回家中,辞别父母后,便懵懵懂懂地到维西县城跟着接兵的部队走了。

余学胜(左)生前留下的照片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余学胜所在的部队改编为昆明市公安队。由于昆明市公安队以及滇纺织厂的女工没有住所,两家将昆明西坝一家大院子作为临时住所,楼上住织厂女工,公安队住楼下。这楼上楼下的关系,加之余学胜性格活泼,讲话幽默风趣,很得女工青睐,闲暇之余大家常聚拢在余学胜身边,听他讲傈僳族人打猎与下扣子抓鸟的故事,听他学各种鸟叫,听众中,就有来自昆明安宁草铺的杨玉芬。

甜言蜜语“骗”了个昆明媳妇

转眼到了1957年9月,此时迪庆的匪患已基本平息,年事已高的父母派人捎来书信,表示自己已年老体弱,盼望有生之年能见到儿子余学胜一面。“不如回家娶媳妇、种地,为我们养老送终。”




阔别故乡已10年的余学胜决定回家,临走前,他把平时非常要好的女工邀请在一起说:“我父母来信要我回去娶媳妇成家立业,你们当中有谁愿意做我的媳妇跟我回去?”

“你的家乡在哪里?”女工们问。

 “我的家在维西‘窝巴底大城市’,家乡公路不通国内直通国外,所以回家还必须走路,每一天我们‘窝巴底大城市’上面来来往往的飞机就有30架次,住的是千根柱子落地,睡的是清风扫地月照床,吃的是三吹三打。”余学胜笑着说。

山寨远景



这些涉世未深的女工哪里知道,余学胜口中的“家乡公路不通国内直通国外”,指的是不通公路的家乡有小路通往缅甸;“来来往往的飞机就有30架次”,说的是当地有种像牛角蜂一样的大蜂子,发出的嘤嘤嗡嗡声宛如轰炸机掠过;住的是“千根柱子落地”,说的是竹篱笆围成的房子;“清风扫地月照床”,是指房头板被风吹开后,月亮整个斜射进来,而冷风则从竹篱笆缝隙里倒灌进来;而“三吹三打”,是说当地吃的是火烧粑粑,需反复拍打灰尘以后才能吃。




余学胜的一番话让女工们十分向往——那是怎样的一个大城市?大家立刻叽叽喳喳讨论开来,互相打趣,有人对杨玉芬说,“你有胆量你去啊!去了就不要回来!”本就对余学胜有好感的杨玉芬一咬牙:“嫁人就嫁人,我这就收拾东西跟余学胜去‘窝巴底大城市’!”

 “苦荞粑粑蘸蜂蜜的日子”

于是,余学胜请了假,带上杨玉芬回家了。

到了楚雄,杨玉芬发现这里街道上的建筑没昆明那样高大,也没有昆明那样繁华,人烟稀少。于是扭头问余学胜说:“你们维西‘窝巴底大城市’有没有楚雄这么大?”

“楚雄与昆明都是小地方,‘窝巴底’才是大城市!”余学胜笑着安慰道。随后又辗转了18天,夫妻俩终于到达了维西。来到澜沧江边的岩瓦渡口,杨玉芬跟着丈夫坐上溜索,飞一般滑向对岸,再沿着小河溯河而上,她终于看到了丈夫的家乡——整个念里米村寨没有一块平整的土地,这里的生活方式还是过去的刀耕火种。

杨玉芬愣住了,说好的“窝巴底大城市”呢?

所幸,这里的确是个世外桃源,小鸟在树枝上欢唱,蜜蜂在山坡上嘤嘤嗡嗡闹成一团,一溜傈僳族山寨的木楞房像一大圈锅边粑粑一样紧紧粘贴在“窝巴底大城市”周边,适逢雨季的念里米小河唱着山歌,将一大堆的木头席卷着冲向澜沧江。


当年杨玉芬初到念里米村时余学胜的家



大山里的傈僳族同胞看到山寨里来了一个昆明姑娘,都很高兴,只要家里有好吃的,都会拿出来让这个昆明姑娘品尝;有什么困难也会前来帮忙……他们的热情,化解了杨玉芬初来此地的不适应。

白天放羊射弩弓打小鸟,下扣子抓松鼠,到了夜里点起松明子火把照亮,在火塘边唱山歌喝酒解馋,夏秋季节取蜂蜜,挖洋芋种蔓菁,撒苦荞种燕麦,这就是维西澜沧江边傈僳族人的生活。

夏天是山村龙胆花开的季节



1998年,记者第一次见到杨玉芬时,她穿着补丁打补丁的衣服,不过非常整洁,她对记者说,虽然“窝巴底大城市”完全不是当初想象的样子,但丈夫对她很好,澜沧江大山深处的傈僳族同胞对她非常尊重,儿女们也非常孝顺,“我嫁到大山里已快60多年了,但我们过的是苦荞粑粑蘸蜂蜜的日子,苦在嘴上,甜在心里,这辈子还是快乐的。”

余学胜和杨玉芬一生养育了7个孩子,在当地,有初中文化的杨玉芬当过会计、水泥厂厂长,她的生活方式已彻底变成傈僳族的生活模式,人们仅能在她的浓浓的口音中,记起她是那个从昆明嫁进深山来的姑娘。

春城晚报记者 史效轩 摄影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族支系那马人
德贡路书丨行走在地球“皱纹”之上
傈僳族历史
多元族群视野下的维西傈僳族文化
【秘境】AA制,我们首家,带您去滇西秘境是什么样的体验?
上千个古村落藏在维西的山川褶皱里,那就是我们对世外桃源的想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