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李之平诗歌讲座第八讲:写诗是有花样的结绳记事
李之平诗歌讲座第八讲:写诗是有花样的结绳记事
诗歌的表达——由结绳记事说起
关于结绳记事
李之平:上次的作业还是尽量完成,新来的同学也可以看看上次关于王维的那个讲座,模仿王维写首五言诗,大家说好不好?也是一种技能和语感训练,国学修养暂且不论。尽管它对人的内在塑造是很重要的。
今晚我们正式谈谈诗歌写作的一个根本问题,那就是表达的确定性。
先讲个故事把。
结绳记事大家都知道吧?它是文明初级形态的表现之一,文字出现之前的重要记事方法。
百度百科如此解释:结绳记事是文字发明前,人们所使用的一种记事方法。即在一条绳子上打结,用以记事。上古时期的中国及秘鲁印第安人皆有此习惯,即到近代,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仍然采用结绳记事来记载信息。例如:奇普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种结绳记事的方法,用来计数或者记录历史。它是由许多颜色的绳结编成的。这种结绳记事方法已经失传,目前还没有人能够了解其全部含义。
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易·系辞下》)。虽然目前未发现原始先民遗留下的结绳实物,但原始社会绘画遗存中的网纹图、陶器上的绳纹和陶制网坠等实物均提示出先民结网是当时渔猎的主要条件,因此,结绳记事(计数)作为当时的记录方式是具有客观基础的。
至于其结绳方法,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也就是说,是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的。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
到了今日,已没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来记事了,然而,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有的绳子上系着各种色彩的石头,红色石头代表喜事,黑色石头代表丧事,等等。绳子上的红色的,黑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石头,或者鱼钩,渔网,贝壳或者各种各样的物品,表明不同的国家,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和方法。
(小超:老师高屋建瓴,切入点很新颖。)
李之平:我们说在绳子上系上明确的东西:石头,贝壳,渔网或者陶瓷等,不同东西代表不同的事情,那些要做的事情或者做过的事情,对过去时间的记录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件,对吧?好的,那么现在我们要说到一个中心问题啦,那就是诗歌表达中,你是不是需要系上你想表达的明确的事?具体的物像与经历的核心点?
(心文花雨:老师旁征博引。其实《诗经》就如绳结,里面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的民俗文化。
李之平:是的。虽然是这么回事儿,可是对于写诗,想要做到这个明确的,清晰的表达,呈现出你的观点和看法,对一个经历过的事件的具体的记录,还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
首先,大家对诗歌的认识,我想是有误区的。拿刚才心文说到的《诗经》来说,试问,《诗经》里哪有一首是虚头巴脑的抒情呢?即有,也很少,基本上每一首都能很明确地交代一个事儿,有观点和看法。可是为什么后来的人们对诗歌创作,产生了一种怪诞的认识,也那么操作书写着虚浮和怪异。那便是类似玄幻的扭曲,意象隐约飘忽,甚至错位堆积或空洞的抒情。我不禁揣测,是楚辞的修辞性,还是五代,唐朝的宫廷诗,或柳永为一派的婉约派宋词,甚至百年新诗诞生之初的那种朦胧修辞诗,抑或八十年代朦胧诗造成的影响呢?我们看到很多初学者(包括一些成名诗人)写得那么朦朦胧胧的,模模糊糊的,貌似的修辞转来转去,怪异扭曲的文字,故意形成的所谓陌生化。
哪怕我自己,开始也曾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八十年代末的时候,我也读了很多朦胧诗,模仿北岛,顾城的东西写过,可北岛顾城诗歌其实是很清晰的,是自己没有理解到朦胧背后的逻辑与双向映照与投射。另外就是一些当时的著名,非著名的女性诗人,她们的自白诗,呈现出绝对的“陌生化”,那是一种怪异,荒诞,阴森的气息,我模仿很多。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越写,所以很长时间陷入这样的误区里走不出来。
其实,很多人写作就是这样子,被耽误了,你就这样在这种怪诞氛围中消磨了自己。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个问题:肯定有个总体的审美对吧?你写出来你觉得是表达了,那你要问你自己你满意吗?首先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糊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写不成一首清晰利落的诗真的是没有很大必要继续下去。因为的确也影响自己写作的信心,交流的信心。尽管如此,早年写作的惯性和自认为的与众不同的所谓的精神支撑还要逼着你当诗人下去,还要写下去。
OK,回到刚才我问的那个问题,我们是受了什么影响才导致写作进入一种怪诞的,所谓的玄幻的,莫名其妙的这种表达里面呢?前面说到的影响都可能有。但是自己夸大了对方的某种形态,进入理解的误区。
李:包括现在很多成名的诗人,他们的写作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吗?我想不是的。每一个诗人,当他想写一首诗的时候,他的语言习惯,语言表达的方式(他认定的那种诗歌表达方式),他进行表达的时候,他自己不加审美的处理和对客观对应物的参照以及语言演绎,到底是不是合适合的,满意的?这个问题可能是我们任何时候写诗都需要审度和回答的问题。
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一旦喜欢上了诗歌这种文字游戏或艺术形态,可能随时随地,甚至每天都会产生表达的冲动,对不对?那好,首先,我觉得要确定:一首诗写完了,有没有必要留下来?它是不是在诗歌的千军万马中很突出的那一首,是不是让你写完了浑身通畅,非常开心,周身通透,心内满意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即便不给任何人看,自己也认为非常满意,很喜欢,真正的表达了你想表达的,那么这个时候,不需要读者,你都感觉到很好的话,那么就OK。这时候可能正像是布罗斯基等人说的那样,“为我自己和可能存在的另一个自我写作”。
自己或另一个作为读者的自己满意了,这个时候你真的觉得可以分享,很有自信可以给人看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发出去,投出去,寻找你的读者。正如美国学者,诗人王敖文章中谈美国著名女性诗歌评论家海伦。文德勒,她所说的:“文德勒认为抒情诗往往产生在假设的层面上,这些假设都包含着对话,而且它们本身就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这些假设的对话正是处理伦理问题的一个理想场所。在假设情境中与看不见的倾听者的对话与独自冥想式的个人的乌托邦不同,它代表另一种抒情的乌托邦,在那里可能的人类关系的模式被制造出来,被深入思考,反复修正和加固。比如,赫伯特的诗改变了通常的诗人与上帝之间的垂直地向上呼告的关系,他把上帝变成与他平行的亲密的对话者”《诗人与谁对话——海伦·文德勒》(王敖)意思是,我们写出明确真实的作品,一定有相似的灵魂可以汇聚和撞击。注意:真实这个词。必定是一种了悟和洞察的明确清晰。
主题例证
李之平:回到我今天要说的主题,就是如何写出一首明确的,清晰的,像结绳记事那样,一目了然却内心颖悟,让人通明晓畅,印象深刻的好诗。其实一生我们奔着写出这么一首也足了。上期我们讲的王维的诗,就是那种让人一目了然,却自然会心,了悟世间的一种参照。这里,拿我们今天讲的结绳记事对照看一看。试举一例,依旧是王维的诗: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王维)
那么这首诗,看结绳记事的话,四行五言诗,大家看是不是很清楚呢?起句:木末芙蓉花。辛夷花开在枝头,故以“木末芙蓉花”借指,很清楚是不是?枝头上开着芙蓉花,绳子上会有个树枝一朵花(呵呵)。第二句:山中发红萼。也是明明白白,山中开着(发)红花瓣(红萼)也是明明白白,对吧?自顾山中静悄悄,开着红色花朵。结绳记事上也许会有山(石头代替)和枯干红花瓣。但是读到自顾,我们自然会想到花那么美,却又是多么孤独啊!
第三句:涧户寂无人。涧口,山溪口。寂寂无人啊,也是明明白白。无人山溪山涧里,没有一个人。也是对应上句的空旷寂寥。第四句:纷纷开且落。纷纷,据说本作“丝丝”,也就是纷纷开了又落了。总体让你看到一个明丽孤寂的山涧,美丽的花独自开着,然后随风消亡。这不是生命本身吗?孤独却从命。如此简明晓畅,没有任何阅读障碍,却一眼入心入口。美你说的是一个大问题,这个很多人都存在,就是心口意合一,这是一个玄妙的问题,也是个人的内心修养和漫长的积累训练才能实现的,明白的。一般来说古体诗一二句都是交代,好的诗歌结绳是很清楚的。三四句会是感叹或总结开阔。王维这个完全没有强说概念之意。也是自然呈现大自然本来的样子,却选取了那最容易触动人心的景象,告诉人们关于生死与存在的秘密。通观全诗,没有一个说出来的道理对吧?这就是好诗的高妙。玄虚的,说理的,自称哲人自行言说的诗都不会是好诗。
举例几首当代诗人的表述结实贴切,意象对应准确,节奏之于语义恰适的好诗。请大家用心体会每一个句子行走的力度和地意象拿捏的准确性。
《起风》
西川
起风以前树林一片寂静
起风以前阳光和云彩
容易被忽略仿佛它们没有
存在的必要
起风以前穿过树林的人
是没有记忆的人
一个遁世者
起风以前说不准
是冬天的风刮得更凶
还是夏天的风刮得更凶
我有三年未到过那片树林
我走到那里在风起以后
——风的形态在描述者口中以虚实远近中变幻,却是紧随作者思维捕捉那份哲学之于社会学的存在。是对事物认识的诡异也是趣味。写得紧凑自然,围绕风与世界的各种关系,没有一句是多余的。
(西川,63年生。供职于中央美院。当代重要诗人。)
《要求》
韩东
夜已深
有人在我的窗下低语
他们走过去了
脚步声远去
我多想叫住他们
让他们这样再站一会儿
我的窗户整夜敞开
在他们的身后
这真是异想天开
而且是幼稚的
你会惊吓他们
自己也不能安睡
这样的要求简直难以启齿
——其实是失眠中,有了这么一次荒唐的请求想象。结结实实的语句,不实的是事情的可能性。这就是诗。
(1961年生。南京人。当代重要诗人。第三代诗人代表人物。)
《在夜航飞机上看见海》
王小妮
什么都变小了
只有海把黑夜的皮衣
越铺越开
向北飞行
右下方见到天津
左下方见到北京
左右俯看两团飞蛾扑着火
这时候东海突然动了
风带起不能再碎的银片
又密又多的皱纹抽起来
我看见了海的脸
我看见苍老的海岸
哆哆嗦嗦把人间抱得太紧了
我见过死去
没见过死了的又这样活过来
——经历的空中的中国大地的各种样貌情态,却也是魔幻的现实挣扎,左和右,生和死,南和北都错位了,恰如天国对大地的观看,死者对生的观望,那是对生命本身的挣扎与超越。这种观察能力和写作变形的技巧,有着严密的逻辑统一性。最后一段进入加工的递进,最震击人心:我看见苍老的海岸/哆哆嗦嗦把人间抱得太紧了/我见过死去/没见过死了的又这样活过来
(王小妮,55年出生。吉林人。现居深圳。当代重要诗人)
《高原上的野花》
张执浩
我愿意为任何人生养如此众多的小美女
我愿意将我的祖国搬迁到
这里,在这里,我愿意
做一个永不愤世嫉俗的人
像那条来历不明的小溪
我愿意终日涕泪横流,以此表达
我真的愿意
做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
——据说是父亲和女儿的关系写照。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披头散发的老父亲如何进行一种有趣的借喻和情境置换,一句赶一句,强烈的意愿再也不能作为完成任务式的表白了。
(张执浩 65年生于湖北荆门。当代著名诗人。现居武汉)
《尼亚加拉瀑布》
苏浅
当然它是身体外的
也是边境外的
当我试图赞美,我赞美的是五十米落差的水晶
它既不是美国,也不是加拿大的
如果我热爱,它就是祖国
如果我忧伤
它就是全部的泪水
——苏浅名诗。转换和递进多么迅捷而宽阔,从空间到心灵,一步之遥,却不失范。让人长久记住。你瞧,它的道理多么显然——打开了时空和事物隔绝的壁垒,进入心灵的通道也许就是热爱——就是祖国——忧伤——全部的泪水。
(苏浅 70年代初生于辽宁鞍山。居大连和北京。当代著名诗人)
《江山美人》
李轻松
江山是凉的,像美人的眼风
那骨子里的一副药。
尘世里的聚散都是苦的
入到戏里难免成空
道尽了那流转,行至水穷处
一袖的风光满是雪花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谁能看透这茫茫的生死
隔着什么。永远的孤魂野鬼
她背着一个亡灵
没有一点重量。她却被压垮
像她前世的债欠到今生
她就活在了角色中
药是凉了,心是死了
一波三折的病情终是了结
硬伤总是旧的。有时在手帕里吐血
有时在黑暗里画梅
每天轻移一步,便移到痕迹皆无
——戏剧家诗人的轻松,将一幅画,一部戏放进诗歌里了,我们能想到它的入场进场转场与收场。各种转和变,不变的是对戏剧的人物的精神的魂灵的引领与安放——每天轻移一步,便移到痕迹皆无。多么圆融完满。
(李轻松 64年生于辽宁锦州。当代著名诗人,剧作家)
《寄友人》
曹五木
想起来那些往事晃若隔世
其实只不过很短的时间
喝着酒,读着诗
指点着江山
午夜里醉醺醺分手
而今你我一南一北
一个依旧沉默
一个依旧饶舌
虽为俗世所困
依旧心宽体胖
秋日临近,细雨纷纷
何时再与你共醉
有道是:
凉风起天末
四下皆庸人!
——天下的好诗各有不同。天下的诗人形态各异,但都有着一颗洞察世界的心,你瞧,提着酒瓶的五木,不忘调侃和惦记,对友人,始终是最为豪气的。趣味与悲壮都糅进酒里了。哪怕悲秋也显得滑稽。不妨体会一路下来的那份寂静里的声音,准确的降落和升起。
(曹五木 1972年生。河北人。当代著名诗人)
《白菜顶着雪》
大草
我给北京房山的朋友
去了电话
问他冬天的情况
他说屋里生了火
很暖和
我就想起新年要到了
这个年末
我应该做点什么
我想带上她
去房山住几天
她会问
去做什么
我说牵着你的手
在雪地里走
然后拍拍你身上的雪
指着地里的白菜
说多好啊
暖暖的冬阳下
白菜顶着雪
——著名的这颗大草兄的白菜无论怎样读怎样评都不过时。你瞧,它的确那么生动,温情,在冬天房山的雪地里,一对感受到温情的男女幸福地看着它。请问,这种诗意的提取你试过这么放松,体会那一瞬的人生了然吗?OK,好的诗歌就是一种精妙入微的打通。你看好了,虚入实相,表里相依。没有虚浮花架子,都是记事的戏剧化整合。
以上,你读到了人家诗歌的好,应该也晓得它们造句为诗的出手不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清楚明了的表述之功。能力差异一眼便知。
到此,大家应该有感受,好的诗让事物本身说话。你也会别有用心地选取需要的特定的触动你的场景和事物进入诗句中进行描述与呈现。当然必要的时候,一两句个人的言说是必要的。那是你发现的秘密和看到的,感到的生命光泽对你的身体的投射,前提是有效地筛选了需要的客观对应的环境和事件,人物还有言说对象本身。
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关于语言的删减问题。诗歌是减法的过程,不需要一个多余的副词和赘语。哪怕一个的,地,得,呢,了,啊,只要影响了节奏与简明的表现,都得去掉。这样,如此,那个,这样的语言都不适合在诗歌里。除非特别需要,一定是多读了几遍到不能去掉一个字和一个词才罢休的。
学员诗歌讨论和修改
下面我们试举一首学员的诗。
在玫瑰花里眺望故乡
吴小巫
清澈明静的琴声  潺潺流动
一抹影子  浅浅约约汇入河流
远方的紫色玫瑰花开正艳
一些景致还未写完
枝头已挂满了香艳的诗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长满幸福和希冀
矜持的性情
伏在一朵斑驳的花瓣上
满腹的香气  传递着爱意
我看到了家乡玫瑰花的敦厚善良与温柔
渴望已久的情在胸间溢漾
我匆忙拿出笔细描你的红妆
玫瑰花的开放奏响了抒情的大幕
李:我们不妨给这首诗治疗下如何?大家可否看看问题,也动手改改?小巫不介意吧?!
李之平:请大家发言讨论。
心文花雨:我以为形容词太多了,不够简洁明了。
冉之:感觉是一首抒情的,但是用了散文的手法。
李之平:嗯嗯,大家说的不错。
吴小巫:我的东西不实,空,视野比较狭窄。
李之平:嗯。这是你练笔少,没有进入新诗的一个通道吧。再则可能还是没有找到方法。首先题目就有些老套对吧?
大衡:内在节奏还不是那么顺暢,比如第三句,第十一句。还有尽量不用形容词。还有要换新词汇,与现代生活场景有点脱离。
李之平:大衡说得好。首先起句就很啰嗦。清澈明静的琴声 ,潺潺流动。结绳记事的话,小巫,你应该留下哪些词?
吴小巫::琴声,潺潺流动
李之平:还有题目,该怎么好呢?
吴小巫:玫瑰花最近被命名为吐鲁番市市花
李之平:不如就叫在吐鲁番的花园
小超:老师真的是手把手在教啊。
李之平:因为你在吐鲁番出差了是吧?不必题目里出现故乡。里面表达即可。越实在越好。
心文花雨:诗歌题目特重要,另外多余的字一定要删除。诗歌的语言是有别其它语言的。
大衡:最好能让读者还原诗里的生活场景,用自己的体验引发共鸣。
李之平:大家说的很好。总之修饰的去掉,突出生动的必要的内容。
小超:玫瑰花出现次数不宜过多。
大衡:我觉得故乡不放在题目,放在尾句当包袱抖出更好。
小超:就叫玫瑰,未尝不可。乡情也最好在诗中体现。
吴小巫:满腹的香气,传递着爱意。我这句是不是太俗了。
大衡:表现主观自我的诗歌侧重于生动的表达和挖掘深藏的情感。表现客观世界的诗歌则倾向于通过叙事、细节和语境来建立意义。我觉得吴同学要学一学后一种。
冉之:小巫,诗讲呈现,这首诗主要是立意陈旧,让人看了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
心文花雨:诗歌要写出新意特难,所以名家的诗歌就是新,奇,特。新诗特别难写,要多读经典好诗才有所悟。
下面看看我改的,仅作参考。
(草稿)
在吐鲁番花园
(清澈明静的)在吐鲁番,听到的琴声也是干热的(那地方夏天很热很干燥)
它同夏天一样
是(多加了是)一抹影子  (浅浅约约)与河流相会(汇入河流改成)
(远方的)稍远处(改出的),紫色玫瑰花(开)正艳
夏天的(一些)风景(由景致换成)还未完(写完)
枝头已是(挂满了香艳)秋天的端正
(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长满幸福和希冀)
不过它(加的)矜持的性情
(伏在一朵斑驳的花瓣上)
掩藏不住(加)满腹(的)香气
(传递着爱意)
(我看到了)跟家乡玫瑰花一样
花瓣上结满(加)敦厚(善良与)温良(柔)
是的,吐鲁番玫瑰上的刺
不会比伊犁的玫瑰多
(渴望已久的情在胸间溢漾
我匆忙拿出笔细描你的红妆
玫瑰花的开放奏响了抒情的大幕)
修改正式版:
在吐鲁番花园
小吴
在吐鲁番,听到的琴声
也是干热的
它同夏天一样
是一抹影子
与河流相会
紫色玫瑰花正艳
夏天的风景未完
枝头换成秋天的端正
它矜持的性情
掩藏不住满腹香气
跟家乡玫瑰花一样
花瓣上结满敦厚温良
是的,吐鲁番玫瑰上的刺
不会比伊犁的玫瑰多
李之平:小吴体会下修改的。大家也看看。这样可能会立体一些,清晰一点。总之之前太矫情。废话废词过多。
小超:感谢李老师的精彩讲座。谢谢大家的参与和收看。今天就到此为止。大家晚安。
……………………………………………………………………………………………………
附录:
问题解答:
(心文花雨:老师讲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拿我来说,很多时候我用语言表达出来,可是最后发现,总是离自己想象的好诗歌差之万里,没有真正写出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请问老师,这种与内心不一致的创作是什么原因呢?
李之平:嗯,你说的是个大问题,这个很多人都存在,就是心口意合一,它是个人修养和漫长的积累训练才能实现的。我不知道大家都是什么样情况,我想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肯定是很多人需要面对的,或者是他正在经历的一个过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为你读诗:结绳记事
【七渔河·清涟阁】梅子诗歌||​结绳记事(组诗)
读诗如得珍宝
一个人的诗歌(第234期)【2017第四季-金川诗歌-诗艺诗歌】7首
结绳记事   之天熵
现代诗写作准则20条 金汝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